1.看著孩子長大,我仿佛又走過了一生
我原本以為,自己是個記憶力不錯的人。我會記得小時候的一些事兒,而共同經歷的事,別人卻不記得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的日子都模糊成了一個個碎片,在記憶的長河中,泛著光,等待我們內心觸動之後的追尋。
今年我三十歲,我的孩子只有兩歲半,當我以為自己這一生就將這樣庸庸碌碌繼續下去的時候,他的到來,讓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可能他已經忘記,但我卻印象深刻。幼小的孩子,他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我還記得他第一次見到葉子的驚喜,我還記得他第一次嗅到花朵芬芳的陶醉,我還記得他捉到一隻小蟲子時候的無畏。
小孩子,他們的成長太快。快到我還來不及反應,他們已經丟下了手頭的玩具,奔向了另一個自己想要探索的角落。
陪伴他成長的這兩年,我常常會藉由他的視角,而發現很多新東西。這些新東西,並非我不熟悉,而是借著他的視角,我在平常生活中,總會體悟到一些新的道理。
都說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但其實,他不用懂太多,那種探索的精神,就已經足夠一個成年人去學習了。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不如一個小孩子,也正因此,當我成為了一個媽媽,我決定走向更好的人生。
2.生活教會了你什麼?
在讀《你想過怎樣的一生?》這本書時,我常常感到生命的神奇。
就像這本書的作者海克·法勒所說,「為新事物感到驚奇,對其進行判斷,再將其拋在一邊」,這是人類的天性,也因此,我們才能夠不被人生的重重誘惑所淹沒。隨著我們不斷地探索,我們逐漸熟悉了當下的這個世界,也因為熟悉而逐漸變得麻木。
《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就是作者通過採集人這一生,從0到100歲的光陰中,那些生活教會了我們的東西。一歲,一句話,一幅圖,就這樣厚厚的一本書,留白甚多,但智慧滿滿。
對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領悟是差別很大的。
0歲的時候,你第一次在生命中微笑,也感受到他人的微笑。
這是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之後,所感受到的最初的善意。儘管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也將感受微笑很多次,但那第一次的微笑,卻定格成了人生最初的基調,一直影響著我們。
2歲的時候,你已經會翻跟頭了。可就在你意識到自己擁有生命的時候,你也同時明白,總有一天你會離開這個世界。
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是格外感傷的。對生命哲學的探索,伴隨著人的生命始終。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結局,可我們每個人還是忘我地陶醉著,追逐著。就像作者所說,儘管我們知道了結果,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會想到死亡,可以忽視周圍的一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步履範圍也在擴大,視野也越來越寬廣。
長大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各種知識。
12歲的時候,在許多方面,父母已經遠不如你。
這就是成長,一代人有一代人必須面臨的問題。
你開始覺得父母的約束有點多餘,你開始有自己的追求,你開始戀愛,開始喜歡上一些你原來覺得很苦的東西,比如,咖啡。
20歲的時候,你還記得15歲時候的自己嗎?5年前的生活對你而言恍如隔世。來不及回頭,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追逐。我們追求自己的事業,我們追求愛人,我們結婚,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又仿佛重新活過了一遍,對於人生,你因為孩子的啟迪,而多了一個新視角。
陪伴孩子成長的歲月,你變得更有責任感,更堅韌,終於,我們告別了那個脆弱傷感的自己,成為了一個可靠的大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你會感受到父母的衰老,但也因此,你更對他們多了一份敬重。
曾經父母給予你的那些忠告,你都整理好,因為終於相信,那些忠告是源於愛,你把它們分批次地又告訴了自己的寶寶。
「總有一天,你會懂的。」是的,當孩子長大,他就會懂。那個時候,你已經老了。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階段只能有一個階段的感悟,也正因此,生命的回望,才更加可貴。
就像作者所說,中年人開始懂得感恩,一件極小的事情都能讓他感到快樂。對於老人,他們多半學會了妥協,但也有一些不屈的佼佼者,他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們的新追求,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極限。
3.生命光影,存於心間
人生百年,濃縮成一本書,仿佛一個個光影片段。這些片段來源於《你想過怎樣的一生?》作者海克·法勒的眾多採訪。他的採訪對象來源於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次,甚至是不同的國籍,不同的社會地位。
每一句話,都是精心採擷,總有那麼一些話,會引發我們的共鳴。
閱讀這本書,就像與一個智慧的長者同行。
就像作者在書籍的後面寫的那樣,人如果沒有經歷過什麼,僅在紙上談人生是空洞的。
那些經歷,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