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要度過怎樣的一生?你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思考「自己的一生」這個話題?
也許是在見證新生命降生之時,也許是在悼念舊魂靈逝去之時,又或者是站在人生的某個轉折點上為前途迷茫或糾結之時,還可能僅僅是看到第一片秋葉飄落之時……
德國《時代周刊》的編輯海克·法勒在看到剛出生的可愛侄女時,突然萌發了一個想法:寫一本獨一無二的書,讓小侄女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一生。為此,她採訪了很多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詢問他們「生活教會了你什麼?」令她意外的是,大家雖然背景迥異,但給出了相似的答案,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大家似乎在經歷著相似的世界和人生蛻變。
海克·法勒將大家的回答悉心整理成了一部小書,並邀請義大利著名插畫家瓦萊裡奧·維達裡共同創作,用蠟筆和色彩為小侄女編寫了一部「人生預告片」——《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從0到100歲,該學會的人生大事,都在這些生活的小事裡了》。
這本書雖然初衷是寫給剛出生的小侄女,但實際上不僅僅是一部「人生預告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寫給成人的「人生回憶錄」。任何年齡的讀者都可以翻開這本療愈心靈的繪本,看看每一個年歲裡那句簡潔凝練的話是否正戳中自己的內心。也正因如此,《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在全球收穫了諸多讚譽:《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插畫獎、葡萄牙繪本插畫大獎、布拉提斯拉瓦國際插畫雙年展獎、韓國CJ圖畫書獎……
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能夠打動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心?
在《你想過怎樣的一生?》中有一個「毛毛蟲」的意象多次出現:
在7歲時,你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你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
這時的你,手中捧起一隻毛毛蟲,它還是最初單純的樣子,一如人生剛剛展開的光景。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會經歷越來越豐富的人生。
在19歲時,只是你有時會討厭自己。一個人可以改變自己嗎?
這時的你,手中的毛毛蟲已經化繭成蝶,寓意著人生的蛻變。
少年意氣之外,我們總有些瞬間會尋求改變,這是豐富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另一種饋贈。
在98歲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孩子,正如曾經那樣。
這時的你,手中重新捧起一隻毛毛蟲,一如當初的年少時光。
歷經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遍世界的多姿多彩之後,我們往往會重新找回人生那種最單純的狀態。
從毛毛蟲到蝴蝶,又回到毛毛蟲,並非是簡單的輪迴,而是人生不斷充盈再復歸簡單的變化歷程。年少時,誰不嚮往大千世界,到了中年之後,才發現,有時候坐下來靜享一杯咖啡、躺下來睡一個完整的覺,才是難得的幸福時刻。
在《你想過怎樣的一生?》中還有一個意象貫穿始終:「黑莓醬」。
在28歲失戀之後,你回家尋求母親的安慰,「臨別時,她送了你一罐自製的黑莓醬。」
這是黑莓醬第一次出場,也是黑莓醬從母親手中傳遞到你手中的開始。
42歲的你開始自製黑莓醬,自此製作黑莓醬便成為每年例行的傳統。
當垂垂老矣之時,94歲的你每年都把黑莓瓶放回地下,擔心自己能不能再用上這些瓶子;而在次年的時候,又再一次重新把這些瓶子裝滿。
每一個家庭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同樣一道菜在每個家裡的味道都不一樣,那一頁獨特的菜譜就是傳承啊!
在味道之外,更大的傳承是,我們終於從孩子變成了父母,變成了曾經不理解的模樣,但這也正是我們理解父母的時刻。
作者在這裡運用的意象很有深意,在年少的你心中,父母與你是不同的人,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極力想要擺脫的是父母對自己的定位,「父母什麼時候才能不在朋友面前叫你『小寶貝』呢?」
而等到你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你接受了父母的樣子。」但父母並非成人的樣子,父母同你一樣,是「小寶貝」的樣子,他們同樣有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不是完美的聖人,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大人,他們只是,在努力用自己的愛與關懷,扮演著你的保護者。直到此刻,你終於能夠坦然接受,父母本來的樣子。
作者在後記中寫道:
我們不再撿起前進路上的每一塊漂亮石頭,也不會執著於跳過每一個水坑。不知何時,我們長大了,習慣了這個世界。大山和滿月這樣的壯麗景象已經無法激起我們內心的波瀾,愛情也讓我們感到麻木。
在採訪過很多人之後,作者發現:
那些遭受過痛苦的人,往往更能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那些沒經歷過挫折的人,反而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如此看來,人生還是公平的:幸福是相對的。
幸福是相對的,就如換一個角度看同樣的景色,會發現不一樣的美。
而人生,不就是無數個細小瞬間、瑣碎幸福,凝結在一起形成的巨大的情感漩渦嘛!正如書名所講,該學會的人生大事,都在這些生活的小事裡了。
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低頭沉浸在智慧型手機營造的信息洪流中,被朋友圈和他人呈現的美景誘惑到頭暈目眩,卻忘了抬頭看一眼路過的天空與遠山。
《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從0到100歲,該學會的人生大事,都在這些生活的小事裡了》一書並不長,一共只有100段簡短的話語,概括跨越一個世紀的人生旅程。簡單明快的畫面、前後呼應的故事情節、令人潸然淚下或捧腹大笑的場景,讓所有年齡段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
也許有人會想,這種圖畫書只是給小孩子看的,有必要這麼大張旗鼓地推薦給成人嗎?
這恰恰是對繪本的極大誤解。
日本有一位柳田邦男先生,曾是NHK電視臺記者、紀實作家,他在中年喪子之後,從繪本中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和勇氣,於是自1999年開始致力於倡議「大人也要讀圖畫書」的活動。他在日本的多個地方不斷開展講座與分享會,與無數的成人一起用圖畫書療愈受傷的心靈。他曾指出:
圖畫書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超越年齡和時代,是適合所有人群閱讀和分享的讀物。圖畫書會涉及智慧、幽默、悲傷、離別、思念、心的羈絆、互助、愛、心態、生活方式等。圖畫書讓我們深思,給我們啟迪。
同一個故事,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可能有著不同的啟發意義,甚至會引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曾經在福利院聽到一個孩子講述《小黑魚》的故事,這才有了《小偷家族》這部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作品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經典影片。在電影中,《小黑魚》的故事也作為一條引線貫穿始終,預示了主人公祥太的人生。
像《小黑魚》一樣,很多繪本會採取擬人化的方式來暗示人生。而在《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從0到100歲,該學會的人生大事,都在這些生活的小事裡了》這本書裡,讀者會發現,書的主人公並不是一個固定的人物,他/她可能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他/她的生活與我們未必全然相同,卻在不經意間那麼相似。繪本的魔力也正在於此——讓我們在他者的確定性中探索自身的不確定性。
翻完0到100歲,人生應該要如何度過?
也許答案從來不是確定的,因為我們沒有應該要過的人生,只有想要過的人生;而想要過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