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成年之後,甚至在之前,都會面臨一個來自靈魂的拷問:你想過怎樣的一生?
這是一個關於人生最有價值的思考,也是我們想儘早為孩子確定解疑的問題,甚至很多人在孩子周歲的時候就想通過「抓周」來預卜孩子的前途——這當然不太靠譜。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理兒是這麼個理兒,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太過沉重,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並不會重於泰山,也不至於輕於鴻毛,在這天壤之間,還有很多值得探尋的人生意義。
也有很多書籍從此入手來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它們要麼鑽進了哲學的象牙塔,使普通人難以消化,要麼就流於泛泛而談,缺少價值。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所幸閱書無數總是會有所得,書海淘沙,終覓得兩本適合普通讀者翻閱的書,一本是適合高年級孩子閱讀的,吉野源三郎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另外一本是適合9-99歲全年齡閱讀的繪本《你想過怎樣的一生?》。
前者已由宮崎駿老爺子進行動畫改編,最早明年可能會和觀眾見面,這裡就先不劇透了。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是海克·法勒的繪本《你想過怎樣的一生?》
這是一本非常精美的繪本,初收到的時候拿在手裡沉甸甸的,等到翻完一遍,兩遍,三遍,這種沉甸甸的關鍵就落在了心裡,它濃縮了人的一生所面臨的一些生活片段,並把它們用精美的插畫表現出來,讓人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動。
這本書從時間線的角度入手,挑選了人們0-99歲之中的典型片段進行演繹,其中貫穿著作者和他人的人生感悟,我們跟隨著作者的思路,有時會會心一笑,有時能若有所思,有時會喟然長嘆,也有時會心有戚戚焉。這種對人生的感動,從第一頁就開始了:
「0,你第一次在生命中微笑,也感受到他人的微笑。」
是啊,也許我們不記得自己第一次微笑時的情景,但我們見過很多第一次微笑的孩子,還有洋溢在他們父母臉上幸福的模樣,這難道不是人們來到世界上的第一份禮物嗎?
「1 1/2,媽媽離開後還會再回來,你懂得了這個道理。這便是信任。」
信任就是這麼簡單——孩子們熟悉了媽媽的味道,一旦失去了媽媽的懷抱,一種不安全感就會產生,於是孩子們就開始哭鬧,但是隨著長大,孩子漸漸懂得,媽媽的離開只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她總會回來。
「6 1/4,在學校裡,你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
隨著長大,我們大部分都會進入學校,開始學習各種知識,而這一幕,是不是也讓你感到特別地親切?
漸漸地,你也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慢慢增長,以至於某一天你驚奇地發現,在某一方面,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父母:
也會恍然回顧,發現5年前的記憶已經漸漸模糊,時間飛逝,5年,10年,甚至更多年,也會很快就過去:
在今後的日子裡,你也會有自己的孩子,從而進入一種新的生活;
也會發現自己的樣子和想像中相差甚遠,也會想要從此做出改變,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會在經歷了許多風雨之後黯然發現,有些夢想並未實現;
也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接受了平凡的自己,也會學會珍惜生活中的各種小美好……
不同的階段,我們會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些生活我們已經體驗,而有些生活可能我們尚未經歷,但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就像書中45歲的感悟,很可能我們更早就會萌生,而對夢想的抱負可能要到更晚才能冷卻……
這都無所謂,關鍵是這許多的人生片段我們會經歷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而將這本書從頭翻到尾,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卻能夠體會到人生的廣度和深度。
我想我會在今後的日子中不時翻出它來瀏覽一遍,也會把它介紹給孩子,自己的孩子,還有其他的孩子。
最關鍵的是,我們會感到生命有限,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