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2020-12-23 繪質蘭心

《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

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他慣於在細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利己本質,無情鞭撻著人世間的醜惡現實。

何為人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人要怎樣活過一生?透過他細膩的筆觸、簡潔的文字、精巧的架構,令人拍案叫絕,又猝不及防地聲聲擊扣著心靈。

代表作《羅生門》、《鼻子》,曾被魯迅於1923年譯介,收入《日本現代小說集》。乍看之下,二人冷峻幽默的文風也頗為相似,尤其在審視人性與生存思考層面,息息相通。而芥川往往是從人的心理變化展開情節,謀篇布局極盡巧思,別具一格。正如日本小說家、評論家中村真一郎所言:「芥川龍之介的文學創作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開拓了一個不曾有過的領域。」

《鼻子》講述了一位老僧,長了個垂到下巴的長鼻子,當他想盡辦法,終於有一天使鼻子變短後,卻遭到眾人奚落。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能在芥川的筆下,細微深刻地洞察到人的心底,不動聲色就展現得淋漓。他的親密好友,日本小說家久米正雄是這樣評價《鼻子》的:「《鼻子》既是芥川的處女作,也是他『最後』的作品,最為完美,最為成功。」

芥川透過《鼻子》說道:「人的心中,自具有兩種矛盾的感悟。見人不幸,無人不會不同情。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擺脫困境,不知怎的,反讓人覺得悵然若失。」

這種人性利己在心理學中稱為「心理利己主義」,解釋為:自己的利益才是最終的目標和追求,即便是在乎他人的行為,也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手段。

聽起來有種泯滅人性的殘酷,讓人不願接受,可如果利已真是人的本性,那我們就更要擇善而從,反省念想,於起身動念處,檢點自身了。芥川的作品,仿佛一面照妖鏡,在毫不起眼的故事中,看穿內心醜陋邪惡,看盡世間百態炎涼。

人性利己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文章篇篇精巧獨道,立意警拔,寓意深刻。他曾說:「藝術家首先要力求作品甄於完美,否則,獻身藝術,便毫無意義可言。」芥川龍之介真正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獻出自己靈魂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也都是一副雕心鏤骨,絢爛奪目的藝術品。

名篇《竹林中》在結構上堪稱別致與完美的化身,也是拷問人性的最經典文學作品之一。由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就是通過《竹林中》與《羅生門》改編的。

全篇以七人口供構成,寫的雖是竹林中的一起兇殺案,卻不是一篇普通偵探小說。被捕大盜和死者妻子都供認自己是兇手,死者亡靈卻借靈媒之口說是自殺。案件撲朔迷離,兇手是誰結局並無定論。面對難以捉摸的人心,真相如何已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能被奉為經典的,深度常是由讀者自見,錯過經典,也文學愛好者的遺憾。

越讀他的作品,越令人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如此犀利的洞察人心?尖銳透徹地剖析著人性?

海明威說過:「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就是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

事雖無絕對,但芥川的身世絕對是他人生的桎梏。由生到死,他都在對現實絕望悲涼,而又渴求探尋價值與希望。他靈魂深處的掙扎糾纏,不僅一一映射在作品中,更是令他精神困頓、精疲力竭,以致過早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原姓「新原」,在出生8個月後,母親精神發狂,被無子的舅父收養。10年後生母去世,在龍之介12歲時,生父銷去他在「新原」家的戶籍,從此改姓芥川,並正式成為舅父芥川富久家的養子。

為人養子,他學會了事事隱忍,母親的癲狂更是他一生的心理魔障,成為永遠揮之不去的壓抑與痛苦。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對生存不安的基調,也反映著他個人心境的心力交瘁。

養父母一家愛好文藝,使得芥川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他博古通今,熟知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東西方文化素養極高。這恐怕也是他人生不幸之中,最大的幸事了。

但巨大的精神和現實打擊,讓芥川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始終恍惚不安。以致他在35歲時,服食安眠藥結束短暫的一生。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或許他不是面對自己人生的英雄,但他一定是敢於解析自我靈魂的豪傑。他曾說:「為寫出非凡的作品,有時難免要把靈魂出賣給魔鬼。」只有對創作深入骨髓的愛,才能讓我們看到其作品中透出的勃勃生命力。

芥川龍之介一生精華都濃縮在這本《羅生門》之中,被奉為必讀百年經典。相信我們能從作者在消極厭世中,解讀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求、矛盾的心理,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因為母親發瘋,舅父芥川道章將龍之介接回芥川家撫養,十年後母親去世,又過了兩年,十二歲的龍之介正式成為芥川家的養子。芥川家是士族舊家,世代掌管江戶幕府的茶會庶務,養父曾任職東京府土木科長。《羅生門》是芥川文學的出發點,在此部作品中,芥川對於人生的懷疑態度和對於利己主義的人性之絕望已經顯露無遺,這一主題在他此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被一再重複。《羅生門》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它預示了芥川龍之介的取材方向,即對古典題材的發掘。
  • 芥川龍之介 | 誰都不可能完好的,走出人生競技場
    我們的悲劇是因為年輕,或因訓練不足,在沒抓住良心之前,受到無恥之徒的指責。我們的喜劇是因為年輕,或因訓練不足,在受到無恥之徒指責後,終於抓住了良心。天才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僅一步之遙。同時代的人常常不理解這一步之遙實際上相距千裡。後時代的人又對這相距千裡的一步非常盲目。同時代的人因此而扼殺天才。
  • 翻譯社之《羅生門》
    200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小說集——《羅生門》,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第一篇題為《羅生門》,也就是小說集的書名。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芥川龍之介最初對芥川龍之介的了解,是從他的《羅生門》開始。讀了這個短篇,一方面,我由衷感嘆道他思想的深邃和表達的尖銳,人竟然拔死人的頭髮做假髮換錢維持生計,人竟然為了能生存下去,不顧後果地相互傷害。
  • 向死而生的大作家:他寫出了《羅生門》,卻再沒找到活著的意義
    可以說芥川龍之介只是去找尋一個於他而言,更加理想的「生」的方式罷了。芥川龍之介的本姓其實並非「芥川」,而是「新原」,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送奶工。在龍之介未滿一歲、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突發瘋病,之後龍之介就被舅父收為養子,跟隨舅父改姓「芥川」。
  • 同為日本近代文豪,為何森鷗外知名度遠不如芥川龍之介與夏目漱石
    相較起來,國內翻譯引進的夏目漱石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則要多上許多。至少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心》《哥兒》《少爺》等作品都是耳熟能詳的。至於芥川則更不用多說,無論是其代表短篇小說,還是融匯了個人見解的雜文,均在國內有所引進。單從作品翻譯引進的數量來看,芥川和夏目就已勝了一籌,而越多的引進,意味著越多的曝光機會,國內讀者了解到這二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欣賞教學目標1. 了解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鼻子》2. 知道《羅生門》的含義3. 體會人性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弱點。
  • 經典老電影:《羅生門》一切的起點源於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一切的起點:小說家芥川龍之介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藪之中〉(1922),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分界點──黑澤明改編的電影《羅生門》(1950)。在那之前與之後,至少在華語世界中,它是以不同的方式被認識的。
  • 《羅生門》:這是人的本性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每當我讀到《羅生門》時,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沮喪和沮喪。日語漢字中「羅生門」的原意是「羅城門」,「羅生門」的原意是「京城門」之意。因為古代的戰爭,日本有很多屍體。這具無名的許多屍體被拖到城樓丟棄,經過多年的年久失修和頹廢,他變得荒涼了陰森。長期以來,人們的印象是「羅生門」是通往地獄的大門。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漫畫火影忍者的羅生門形象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
    」最早對這本書感興趣還是因為一部動漫——《文豪野犬》,當然《火影忍者》裡面也有一個叫做「三重羅生門」的忍術。近來找到了這本書來看,意外地發現前半部分章節我似乎都有印象,那就應該是在大學時期讀過了。羅生門原為日語,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通常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這本書是由許多個小章節組成,可以看成很多個短篇小說,當然最後一部分《侏儒警語》除外,當中最精妙最值得推崇的當屬《地獄變》,讀來真使人有後脊發涼之感。它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 重溫《羅生門》,原本暖心的結尾,卻讓我心中一涼
    ,今天要推薦的就是1950年的經典影片《羅生門》。當事人各說各話,讓事情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羅生門"一詞正是來自黑澤明1950年改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與《竹林中》的電影《羅生門》。其中黑澤明不只融合了兩個本來獨立的故事,還加入更深的內涵。"這一次,或許我不再信任人心了。"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據說將桃酥沾滿露露的鮮血,分而食之,仿佛親人的血液會一直在吃掉它的人的身體裡流淌。這是電視劇《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所描繪的一個日本人眼裡100年前的中國。短短70分鐘,世態炎涼,人性冷暖,都隨著漫長的畫卷徐徐展開。
  • 神也有一個缺點,被芥川龍之介的名言一語道破,很多人都沒想到!
    人人都羨慕的神,神也有一個缺點,如果我們不知道,不妨讀一下芥川龍之的名言一語道破,厲害!文字如下:所有神的屬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是啊,這是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一語道破了神的一個缺點,便是不能自殺,也就是神是不死身,永生,永生也有煩惱,永遠地活下去,循環活下去,也會讓神感到累活疲憊乃至空虛。要是一個神如果找不到對象,那是要孤單幾千年,幾萬年?
  • 《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三好行雄指出:「毫無疑問,這篇小說的主題是要揭示出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和剝光老太婆衣服的僕人在故事最後發現的『人生哲理』,即為了生存是可以不擇手段的這種過於直白的利己主義」。從全文來看,這個揭示過程是以僕人的行動及心理變化為中心,以與老太婆的相遇為契機,以老太婆的自我辯解為關鍵點而形成的。
  • 文豪野犬壁紙美圖:對太宰治的執念,是芥川龍之介變強的動力
    芥川龍之介的童年並不幸福,在貧民窟長大的他,早年曾經跟多個小夥伴相依為命的他,因為偶然間撞破了組織的秘密,導致同伴被殺害,只剩了芥川自己。準備為同伴報仇的他,被太宰治搶先一步解決掉了敵人。太宰勸誘芥川加入黑手黨。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這是一個人不如狗的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羅生門》那是個天災人禍,生靈塗炭的年代,一位被東家辭退的家將無容身之處,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羅生門下避雨。薄暮時分,羅生門下除了這位家將,還有那些腐爛的死屍和想啄死人肉的烏鴉。家丁反覆斟酌,實在想不出來辦法,來熬過這漫長的時光。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
  • 《羅生門》:一個拔頭髮?一個搶衣裳?你看到的真相遠非如此
    這個真實的場景是存在的,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羅生門》是芥川的成名作,也是芥川龍之助早期的代表作品。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往往通過對人物內心幽微而細緻的描寫,充滿著對人性的思考和批判。正是憑著《羅生門》等幾部佳作,芥川成為日本文學界一位舉足輕重的作家。
  • 《語文裡的經典:一生必讀的文學名篇》:發現文學之美
    從標題來看,詩人應該是去拜訪一位朋友,獨門別院,春光無限,可惜朋友不在,詩人吃了閉門羹,失望懊惱之餘,突然發現了另外一番奇異的景象,詩人激動不已,倍感快樂。不見朋友,不入園門,卻遇見了春天,遇見了美麗,這就是詩人要傳達給我們的浪漫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