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
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他慣於在細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利己本質,無情鞭撻著人世間的醜惡現實。
何為人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人要怎樣活過一生?透過他細膩的筆觸、簡潔的文字、精巧的架構,令人拍案叫絕,又猝不及防地聲聲擊扣著心靈。
代表作《羅生門》、《鼻子》,曾被魯迅於1923年譯介,收入《日本現代小說集》。乍看之下,二人冷峻幽默的文風也頗為相似,尤其在審視人性與生存思考層面,息息相通。而芥川往往是從人的心理變化展開情節,謀篇布局極盡巧思,別具一格。正如日本小說家、評論家中村真一郎所言:「芥川龍之介的文學創作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開拓了一個不曾有過的領域。」
《鼻子》講述了一位老僧,長了個垂到下巴的長鼻子,當他想盡辦法,終於有一天使鼻子變短後,卻遭到眾人奚落。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能在芥川的筆下,細微深刻地洞察到人的心底,不動聲色就展現得淋漓。他的親密好友,日本小說家久米正雄是這樣評價《鼻子》的:「《鼻子》既是芥川的處女作,也是他『最後』的作品,最為完美,最為成功。」
芥川透過《鼻子》說道:「人的心中,自具有兩種矛盾的感悟。見人不幸,無人不會不同情。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擺脫困境,不知怎的,反讓人覺得悵然若失。」
這種人性利己在心理學中稱為「心理利己主義」,解釋為:自己的利益才是最終的目標和追求,即便是在乎他人的行為,也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手段。
聽起來有種泯滅人性的殘酷,讓人不願接受,可如果利已真是人的本性,那我們就更要擇善而從,反省念想,於起身動念處,檢點自身了。芥川的作品,仿佛一面照妖鏡,在毫不起眼的故事中,看穿內心醜陋邪惡,看盡世間百態炎涼。
人性利己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文章篇篇精巧獨道,立意警拔,寓意深刻。他曾說:「藝術家首先要力求作品甄於完美,否則,獻身藝術,便毫無意義可言。」芥川龍之介真正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獻出自己靈魂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也都是一副雕心鏤骨,絢爛奪目的藝術品。
名篇《竹林中》在結構上堪稱別致與完美的化身,也是拷問人性的最經典文學作品之一。由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就是通過《竹林中》與《羅生門》改編的。
全篇以七人口供構成,寫的雖是竹林中的一起兇殺案,卻不是一篇普通偵探小說。被捕大盜和死者妻子都供認自己是兇手,死者亡靈卻借靈媒之口說是自殺。案件撲朔迷離,兇手是誰結局並無定論。面對難以捉摸的人心,真相如何已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能被奉為經典的,深度常是由讀者自見,錯過經典,也文學愛好者的遺憾。
越讀他的作品,越令人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如此犀利的洞察人心?尖銳透徹地剖析著人性?
海明威說過:「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就是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
事雖無絕對,但芥川的身世絕對是他人生的桎梏。由生到死,他都在對現實絕望悲涼,而又渴求探尋價值與希望。他靈魂深處的掙扎糾纏,不僅一一映射在作品中,更是令他精神困頓、精疲力竭,以致過早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原姓「新原」,在出生8個月後,母親精神發狂,被無子的舅父收養。10年後生母去世,在龍之介12歲時,生父銷去他在「新原」家的戶籍,從此改姓芥川,並正式成為舅父芥川富久家的養子。
為人養子,他學會了事事隱忍,母親的癲狂更是他一生的心理魔障,成為永遠揮之不去的壓抑與痛苦。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對生存不安的基調,也反映著他個人心境的心力交瘁。
養父母一家愛好文藝,使得芥川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他博古通今,熟知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東西方文化素養極高。這恐怕也是他人生不幸之中,最大的幸事了。
但巨大的精神和現實打擊,讓芥川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始終恍惚不安。以致他在35歲時,服食安眠藥結束短暫的一生。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或許他不是面對自己人生的英雄,但他一定是敢於解析自我靈魂的豪傑。他曾說:「為寫出非凡的作品,有時難免要把靈魂出賣給魔鬼。」只有對創作深入骨髓的愛,才能讓我們看到其作品中透出的勃勃生命力。
芥川龍之介一生精華都濃縮在這本《羅生門》之中,被奉為必讀百年經典。相信我們能從作者在消極厭世中,解讀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求、矛盾的心理,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