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大作家:他寫出了《羅生門》,卻再沒找到活著的意義

2020-12-17 歷史大爆炸

最近讀了很多日本的文學作品後發現,雖然很多文學故事在讀過之後,不久就記憶不甚清晰了。但對於這些書籍的著作者卻印象深刻,比如很多日本文壇上不世出的文學大家、大文豪,最終都選擇了以自我了結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三島由紀夫,到川端康成,再到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的主人公芥川龍之介。儘管他們的經歷、出身、所處時代各有不同,但他們最終選擇走向死亡的命運卻極其的相似。

也許有人說,日本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自殺情愫」的民族,當然我不否認這一點的作用和影響。但是能夠致使一個人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單憑這一點原因實在是太過於單薄了。而在這其中,我想「芥川龍之介」應該算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頗為值得一說的人了。因為對他的死,我更想用「向死而生」來形容。可以說芥川龍之介只是去找尋一個於他而言,更加理想的「生」的方式罷了。

芥川龍之介的本姓其實並非「芥川」,而是「新原」,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送奶工。在龍之介未滿一歲、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突發瘋病,之後龍之介就被舅父收為養子,跟隨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雖是當地的士族大戶,但寄人籬下的日子,加之對生母發瘋的恐懼,芥川龍之介懼怕自己有一天也會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於是龍之介變得愈發的敏感、拘謹而多疑。

儘管如此,自幼跟隨舅父生活在士族大戶的芥川龍之介飽讀詩書,這為他日後成為日本文壇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奠定了基礎。他自幼的敏感而多疑的悲觀性格,也在他日後的文學作品中顯露了出來。最著名的《羅生門》,就通過描寫一個本來生性善良的家僕在羅生門遇到一個靠拔死人頭髮做發套為生的老婦人後,將老婦殺死,並且扒了她的衣服逃走的故事。在芥川龍之介的筆下所有的人都是充滿著自私自利和人性劣根性的人物。芥川龍之介藉此諷刺著當時那個冷酷無情、陰冷晦暗的日本社會。

在後來,脆弱又敏感的芥川龍之介先後經歷了與初戀女友分手,被逼承擔養父母、親生父母的贍養,二姐一家突遭變故背負巨額債務後的投靠等等。這使得芥川龍之介不斷背負著經濟與家庭的重擔,不堪重負的他再也無法寫出任何文字。要知道,對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家庭的重擔、文學創作的阻礙,讓芥川龍之介的身心備受折磨,他已經在這個無情的現實社會中找不到任何他可以「生」的希望和理想了。換言之,他已經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任何可以「生」的方式了。

於是,芥川龍之介最終選擇了服毒自殺,他以死亡的方式去找尋他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的理想的國度了,於他而言,這或許也算是另一種「重生」吧。

相關焦點

  • 《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種狀態以前還不能理解,隨著不斷成長,才明白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是向死而生。電影《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原本是富家少爺的福貴,因為嗜賭成性把家業輸光了,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妻子也生氣離去,在一年的窮困潦倒中,福貴品嘗到了辛酸,這時妻子家珍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找他,於是福貴決定重頭再來,開始靠演皮影戲生活。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若要提到餘華風格轉型後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一部幾乎家喻戶曉的作品——《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這是我對《活著》的最直觀感受,餘華擅長寫鄉村文學,在他筆下,作為一部時間跨度極長的小說,這部作品跨經國共兩黨內戰、共和國成立後的農村合作社、大躍進、文革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主人公一家也在這段時光的折磨下只留住了主人公一人。
  • 《紅海行動》:向死而生的意義
    當我真正看完這部電影後,   腦子裡一直迴旋著一個問題,   人應該如何活著?   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肉身的消亡,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這是一個人不如狗的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羅生門》那是個天災人禍,生靈塗炭的年代,一位被東家辭退的家將無容身之處,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羅生門下避雨。薄暮時分,羅生門下除了這位家將,還有那些腐爛的死屍和想啄死人肉的烏鴉。家丁反覆斟酌,實在想不出來辦法,來熬過這漫長的時光。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生命的歷程需各種修煉,向死而生,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方式
    生命的歷程需要各種修煉,向死而生,會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活的方式。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作者對過去一年的動情回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真實地再現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後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我們從三個角度淺析《羅生門》這部作品,分別是:一、《羅生門》想要表達的具體內涵二、作者芥川龍之介和他的創作風格三、我們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學習如何創作01 《羅生門》以短篇作品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幅生動的人性畫面以《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多由芥川龍之介的幾個短篇整理在一起。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人性利己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文章篇篇精巧獨道,立意警拔,寓意深刻。他曾說:「藝術家首先要力求作品甄於完美,否則,獻身藝術,便毫無意義可言。」芥川龍之介真正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獻出自己靈魂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也都是一副雕心鏤骨,絢爛奪目的藝術品。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甚至人們也習慣將無主的死屍拋到此地,簡單的幾筆卻將這羅生門的荒涼與恐怖勾勒出來,但在這羅生門的故事遠不如此,其實真相才是世間的最大謊言。一、羅生門既不是去處也不是歸途被主人遣散的家將正巧在向羅生門走來,又剛好遇到淅淅瀝瀝的雨從遠處下來,正想著自己該去往何處時,家將已經站在羅生門前了,看著周圍和他一樣無家可歸的人,有死的,有活的。
  • 從《我們仨》談「向死而生」:學會「死別」,才能更好地活著
    本書用樸素無華的語言表達,向我們展現了溫暖卻又殘酷的現實經歷。讀《我們仨》,你會感覺像在聽一個老人跟你講故事,她將這一生的浮沉向你娓娓道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仨》也可以被看成是楊絳先生對至愛至親的告別之書。而她的文字和個人經歷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死別",才能更好的活著。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這部日本小說,告訴你向死而生的意義
    雖然大家都想要長生不死,但卻又知道沒辦法不死,所以只能極力逃避對死亡的思考。他知道這是一場陰謀後,依然義無反顧地走進陷阱,最後成功維護了自己的道義。雖然第二天還是死了,但是他沒有違背自己做人的道義,所以他無憾。人活著,總要堅持些什麼,不然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
  •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你找到答案了嗎?
    我們來到世界,總要為生存找到足夠的理由。一般人只會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從自己的親人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小時候,我們覺得在為自己的父母活著,為了他們的希望去讀書;長大後,我們又要為妻子兒女活著,為家庭的生存去奔波勞碌。有的人胸懷更寬廣一點,他們會為了更多的人活著,為更多的人謀求利益。但由於認識的局限,人生的目的都比較現實,比較短暫。
  • 《檸檬桌子》: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
    03 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每當我重刷《回憶積木小屋》,我都會因老人面對死亡和回憶以往幸福生活的畫面轉換而痛心。孤獨的世界總是那麼痛苦,用幸福來作對比的孤獨,更是觸碰到我們所有人的內心的痛點。死亡和孤獨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心智、思想和情感,這決定了人不只是在生物學意義上活著,還必須賦予他社會學甚至哲學意義上活著的意義。對此,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理論,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由物質到精神、由生物學到社會學探尋生命意義的有效途徑。
  • 活著的意義——《活著》讀後感
    作者餘華用他平靜近乎冷酷的筆觸和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活著的意義。
  • R現場|向死而生的鬼卞,註定成為人類世界的異象
    今年10月,鬼卞終於發布了全新專輯《向死而生》,隨即而來的就是2020個人巡演。這個男人身上的標籤過於分裂多元,像靈魂碎片一樣散落在各處,讓人很難拼貼出一個立體完整的「鬼卞」。於是,「捉鬼」計劃開啟。我們來到上海站巡演後臺,和他本人一起微觀剖析這位如「怪象」般存在的歌者。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他曾不得不向佔有了自己曾經一切家產的仇人低頭,在曾屬於自己的農田裡汗流浹背地務農,然後看著仇人因這萬貫家財而死於非命。他曾擁有一同浴血奮戰相依為命的戰友,然後看著他在混亂的崩潰的時代秩序中被淹沒,悲慘地死去。他曾擁有父母陪伴身邊,然後在時間的浪潮中目送他們遠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