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自私,就無法活下去,哪裡有軟弱,哪裡就有謊言。——芥川龍之介
最初對芥川龍之介的了解,是從他的《羅生門》開始。
讀了這個短篇,一方面,我由衷感嘆道他思想的深邃和表達的尖銳,人竟然拔死人的頭髮做假髮換錢維持生計,人竟然為了能生存下去,不顧後果地相互傷害。
另一方面,我又感嘆道芥川龍之介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駕馭文字的能力,他用簡潔的文字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將他們的全部想法躍然紙上,讓人們看到思想的「骯髒」之處,同時又對他們有著一絲憐憫之心。
人世間的悲情莫過於透過文字可以看到一個「人吃人」的畫面。這樣的作家有幾個,比如說魯迅,比如說芥川龍之介。
我們從三個角度淺析《羅生門》這部作品,分別是:
一、《羅生門》想要表達的具體內涵
二、作者芥川龍之介和他的創作風格
三、我們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學習如何創作
01 《羅生門》以短篇作品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幅生動的人性畫面
以《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多由芥川龍之介的幾個短篇整理在一起。這本《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其中包括《竹林中》、《河童》、《杜子春》、《某傻子的一生》等等短篇小說。
書籍的版本不同,所收集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日本一部電影名字叫《羅生門》,其實它講述的是短篇《竹林中》的故事。
我們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為代表,來看看其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以及作者對於社會底層民眾和人性的深刻描寫。
故事梗概
黃昏時候,有一個僕人在羅生門下躲雨,他看到一個老嫗在從女屍頭上拔頭髮,於是出於好奇,便審問老嫗的舉止,原來老嫗為了生存下去,拔屍體頭髮做假髮用來換錢。
僕人正對於是生是死猶豫不決之時,老嫗的做法仿佛給了他靈感,他想著老嫗賺死人的錢,我也可以賺活人的錢,接著他扒掉老歐的衣服,卷著衣服揚長而去。
衣服可以用來換錢,讓自己繼續活下去,僕人沒有管老嫗的死活。
作品對於人性的刻畫達到極致
一是,僕人在孤寂恐懼的羅生門下,思忖著是等著餓死還是去做以死人為生的盜賊,這是對於為善還是作惡的選擇。
為善的一面,沒有任何作為即是為善:對於生活的困苦,他已無計可施,他餓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作惡的一面,為了活下去,他要偷盜死人的財物維持生活。
為善還是作惡,就在一念之間,這是人們在艱難困苦面前常有的思考。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做深層次刻畫,目的在於通過清晰地描寫表現人性中糾結的一面。
二是,一個老嫗 「好像母猴替小猴抓頭蝨般」,從屍體頭上把長發一根一根拔起來。在老嫗眼裡,羅生門下的屍體都是一筆筆的假髮生意,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口糧。
看到這樣的文字,腦中的畫面讓人不寒而慄。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人們竟然要靠死人過生活,這和僕人當盜賊的想法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者在此想要表達的是生存在社會低層民眾的狀態,他們靠「人吃人」苟且地活著。這又是一個刻畫人性的畫面,為了生存下去,人性是泯滅的,是盲目的,是沒有任何道德意義而言的。
三是,僕人左右為難,對於為善還是作惡下不了決心之時,老嫗的舉止給了僕人不好的誘導。他已將選擇為善拋在九霄雲外,於是他扒掉老嫗的衣服,換錢,這樣就不會餓死。
這是作者對於人性另一層次的刻畫,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的模仿現場。老嫗靠拔死人頭髮活下去,僕人靈機一動便覺得他有更高明的辦法,這就是老嫗對僕人的影響。
當人性的背面被全部暴露出來之後,只有比不道德更惡的行為出現。因為比起聰明,誰也不願服輸。
芥川龍之介通過人性的各個層次描寫,揭露了社會底層民眾「人吃人」的生存狀態,也讓人們看到人性中極度自私的一面。
描寫人性的惡是,為了揚善;寫人性弱點,是為了引起人們對於人性的關照和救贖。
02 芥川龍之介:冷峻的筆伐,簡單的故事,富有內涵的文字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1892年生於東京。1916年,他在上學期間發表的短篇小說《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
芥川初期作品多以宮廷、江戶時代及明治時代等歷史題材為背景;中期作品融入寫實,並有自傳的成分;晚期因受到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其作品風格也變得沉重、黑暗和死亡。
芥川龍之介,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
其創作特點多具有懷疑態度,披露自私利己的人性醜惡,通過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描寫悲劇美。
芥川龍之介擅長短篇小說,他用冷峻的筆伐,簡單的故事,和富有內涵的文字,向我們表達作品的主題,表達他自己的思緒,表達對於人性的看透和悲憫。
比如他說「對於美我是多麼悲哀,因為我無法戰勝自己的完美。」芥川的文字總是有隱隱地痛在裡面左右徘徊,讓人讀起來從心底誘發出悲涼的感覺,不管文字多麼美,文字背後的悲觀情緒潛藏其中。
再比如他說「我們之所以喜愛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既不會憎恨我們,也不會忌妒我們。」芥川借大自然暗諷人性。憎恨,忌妒,這些都是人類的情感,也是人們由於自私自利而產生的負面情感。
他對於人性醜惡的描寫直接而了當,就像他的短篇小說集《羅生門》的輯一:人性,其中包括《羅生門》、《竹林中》、《大石內藏助的一天》
還有他說「當捲起海浪到煩惱的天空,只有在浪花中掬起剛升起的月光,才是有生存價值的生命吧!」
芥川龍之介晚期文字中充裕的死亡意識,讓我們感覺到他的無望和絕望。這樣的對於生與死的感悟,是他富有特色的寫作情懷之一。最後他為了追求文學和人生,和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對於思想和靈魂的解脫,從而選擇了真正的「死亡」。
03 好的作品,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入木三分地刻畫,來表達社會,表達人性,表達自己
芥川的作品之所以時至今日仍然發人深省,給人啟迪,讓人們讀之便難以忘懷,正是他作品的主題鮮明,都是在表達著與人類相關的深刻話題,比如表達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比如描寫人性的利己主義,比如表達作者自己對於死亡的認識。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僅讓我們看到他的寫作特點,更需要創作者去學習,思考,去寫出好作品,讓好的創作繼續傳承。
那麼,作者寫出怎樣的好作品激勵人們?方法在於,讓文字產生真實性的影響,引發人們與之共鳴,打動內心,從而激勵人們做出思考和反思。
人們覺得作者在與他們交談,似乎能夠看到他們的所思所想。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的心理刻畫,他做的是生是死的選擇,讓人們思考人性在這樣的抉擇面前,是為善還是作惡呢?可能人們會譴責僕人以作惡的行為來獲得溫飽,但他的行為似乎也是事出有因。
作品中人物讓人們覺得那些人「就像我,或我認識的某人」。
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讓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人們面前,而且這個人物感覺就是某個人自己,人們或多或少的特質在作品人物身上體現,現實與文學相互對應,文字有了真實性影響,人們覺得作者能看透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想法,甚而用積極的文字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路途。
人們覺得作品中的故事或情節觸動他們的情感,比如愛慕、恐懼、悲痛、憤怒等,好像人們就活在作品中一樣。
當老嫗一根一根地拔掉死人頭髮時,人們做何感觸?恐懼、詫異、抑或是憤怒,等複雜的情感忽然湧上心頭,作品的情節牽動著人們的內心情愫。
這樣的故事或情節描寫,首先讓人們充滿對場景的想像,然後內心的情感跟上想像的節奏,最後對作品做出評判: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好的作品始終激勵著人們的思想,這是作品的最大威力所在。
好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侵入人們的大腦,讓人們甚至是強迫人們思考生活和人生,從而達到讓人們去追求更充裕的生活,選擇理解和諒解他人,能夠樂觀地去看待生與死,最終做到人性的救贖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