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兩種人?
請回答。
男人和女人,這是生物的區分。
聰明人和蠢人,這是哲學的區分 。
肢體健康的人和肢體殘疾的人,這是醫學區分。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這是倫理區分。
善人和罪人,這是宗教區分。
公僕和群眾,這是政治區分。
好人和壞人,這是兒童的區分。
人類和人工智慧機器人,這是科學區分。
從回答的答案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同一個問題、事情或具體的某一個名詞,在不同的認知領域就有不同的描述。同樣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或一個名詞,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將會有不同的描述。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
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
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而給羅生門賦予概念,展現給大家眼前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的則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攝的一部《羅生門》的電影,在黑澤明的電影當中敘述的劇情是,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裡。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是都講述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詞都使得事實真相,變得樸素撲朔迷離。
羅生門電影的導演黑澤明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講述這段故事,採用了不同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深刻的刻畫展示了故事當中每一個人物特點,今天我們不做劇情分析和電影評論。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黑澤明通過電影《羅生門》的藝術表現手段,給世人給出的羅生門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最近幾年網絡上比較熱起的名詞。
羅生門意思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對不利於自己事情,而採用隱瞞或篡改事件部分事實真相的公開表述,最終導致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的情況。後來人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羅生門事件。
羅生門的意義在於告訴人們,無論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還是處於當事人的角度,對事實的陳述都會採取本能的利己反應,而這一點有於實用主義表述的觀點相似,真實的人性就是本能反應。
在這一點上就有很多的例子。在交通事故當中,這種真實的人性就表現的非常直接非常清楚。在交通事故碰撞發生前的那一刻,作為機動車駕駛人總會在緊急避險的時候做出本能的反應,往往會做出向左打方向將副駕駛方向碰撞上去或向右打方向將駕駛室的位置碰撞上去的情況。其實做出這種本能反應的時候,駕駛人並沒有時間可以去思考,所以這時候根本沒有理性思考的成分,只有本能反應,也就是人性的真實反應過程,產生的本能反應下的人性事實。
所以人性是可以通過真實事件本能反應去印證,然後用理性去分析,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善還是惡,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還是成就自我犧牲他人,真實的人性是很難去分辨清楚是非對錯,所以說真實的人性是複雜的,是很難以琢磨的。
羅生門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這種意思。人性有兩種表現情況,一種是理性下的人性,另一種則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就像片中那個樵夫,為了隱瞞偷取了刺死武士的匕首,而說謊說武士是被劍刺死的做了偽證。但在看到那個無賴要剝去棄嬰身上的毯子時,立刻本能反應地衝上去阻止,在這裡樵夫身上就反映了兩種人性。一種是理性支配下的人性,另一種則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所以,複雜的人性總是在不同情況下,在理性和本能反應之間交替,那麼一個人的人性是善良的還是惡的,或者說理性支配下的人性是善是惡還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是善是惡?
這又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理性的人性必定受到社會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化的影響;而本能反映下的人性, 是來心靈深處的自於自我保護意識或對他人及財物保護意識,本能反應往往會受到社會準則及教育灌輸而形成的潛意識支配。
比如在朝鮮的新聞報導中有很多關於這種現象的事例:少年為了保護領袖照片,而被洪水衝走事實新聞。在危險來臨的那一刻,本能反應不是迅速逃走,而是刻意保護搶救某一個東西,這種現象到底是理智下的人性呢,還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如果新聞報導是真實的,那麼就證明了,本能反應是受到了社會及教育灌輸而形成的潛意識的支配,保護領袖照片則屬於本能反映下的人性。
如果新聞報導是不真實的,而是一種宣傳的話,那麼這種宣傳就屬於理性判斷下的人性反映。
那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事實上善與惡只是一個社會、倫理、道德、文化上的評判標準。那麼,一個社會所產生的倫理、道德、文化是相同的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善惡的概念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對善和惡的看法是不同的,那麼,所產生的人性,這種人性它們的評定標準也是不同的。
這種觀點對現在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的評價是非常有意義的,有些人認為是正義正確對的事情,難道真的是正義正確對的嗎?有些人認為是錯誤、邪惡的事情,那麼他們真的是錯誤邪惡的嗎?
或許真相恰恰相反,認為人性善良的在另一個評判標準裡面,它可能就是惡的。認為人性惡的在另一個不同的評判標準裡面,它就是善的。
這就是很多人看見同一件事情,要表述出來的情況必然會受到理性支配下的人性或者從本能反應下的人性影響,而這種影響就會導致羅生門事件發生。
所以,羅生門事件的發生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哪怕是一個簡單的事件發生後,要將事情還原的和真實發生的情況一樣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大致上還原,很多細節性問題是無法還原到和現實發生的一樣,就像黑澤明拍攝的《羅生門》電影一樣,很多的細節都會成為無限的猜想。
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它的背後都有一個羅生門的影子,因而很多人都作出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難以分辨的感嘆!無論對生活發出什麼樣的感嘆,生活總是還要繼續下去,畢竟人活著,最大的意義就是對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