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2021-01-07 啟蒙思考

世界上有哪兩種人?

請回答。

男人和女人,這是生物的區分。

聰明人和蠢人,這是哲學的區分 。

肢體健康的人和肢體殘疾的人,這是醫學區分。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這是倫理區分。

善人和罪人,這是宗教區分。

公僕和群眾,這是政治區分。

好人和壞人,這是兒童的區分。

人類和人工智慧機器人,這是科學區分。

從回答的答案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同一個問題、事情或具體的某一個名詞,在不同的認知領域就有不同的描述。同樣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或一個名詞,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將會有不同的描述。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

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

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而給羅生門賦予概念,展現給大家眼前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的則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攝的一部《羅生門》的電影,在黑澤明的電影當中敘述的劇情是,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裡。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是都講述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詞都使得事實真相,變得樸素撲朔迷離。

羅生門電影的導演黑澤明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講述這段故事,採用了不同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深刻的刻畫展示了故事當中每一個人物特點,今天我們不做劇情分析和電影評論。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黑澤明通過電影《羅生門》的藝術表現手段,給世人給出的羅生門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最近幾年網絡上比較熱起的名詞。

羅生門意思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對不利於自己事情,而採用隱瞞或篡改事件部分事實真相的公開表述,最終導致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的情況。後來人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羅生門事件。

羅生門的意義在於告訴人們,無論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還是處於當事人的角度,對事實的陳述都會採取本能的利己反應,而這一點有於實用主義表述的觀點相似,真實的人性就是本能反應。

在這一點上就有很多的例子。在交通事故當中,這種真實的人性就表現的非常直接非常清楚。在交通事故碰撞發生前的那一刻,作為機動車駕駛人總會在緊急避險的時候做出本能的反應,往往會做出向左打方向將副駕駛方向碰撞上去或向右打方向將駕駛室的位置碰撞上去的情況。其實做出這種本能反應的時候,駕駛人並沒有時間可以去思考,所以這時候根本沒有理性思考的成分,只有本能反應,也就是人性的真實反應過程,產生的本能反應下的人性事實。

所以人性是可以通過真實事件本能反應去印證,然後用理性去分析,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善還是惡,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還是成就自我犧牲他人,真實的人性是很難去分辨清楚是非對錯,所以說真實的人性是複雜的,是很難以琢磨的。

羅生門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這種意思。人性有兩種表現情況,一種是理性下的人性,另一種則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就像片中那個樵夫,為了隱瞞偷取了刺死武士的匕首,而說謊說武士是被劍刺死的做了偽證。但在看到那個無賴要剝去棄嬰身上的毯子時,立刻本能反應地衝上去阻止,在這裡樵夫身上就反映了兩種人性。一種是理性支配下的人性,另一種則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所以,複雜的人性總是在不同情況下,在理性和本能反應之間交替,那麼一個人的人性是善良的還是惡的,或者說理性支配下的人性是善是惡還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是善是惡?

這又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理性的人性必定受到社會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化的影響;而本能反映下的人性, 是來心靈深處的自於自我保護意識或對他人及財物保護意識,本能反應往往會受到社會準則及教育灌輸而形成的潛意識支配。

比如在朝鮮的新聞報導中有很多關於這種現象的事例:少年為了保護領袖照片,而被洪水衝走事實新聞。在危險來臨的那一刻,本能反應不是迅速逃走,而是刻意保護搶救某一個東西,這種現象到底是理智下的人性呢,還是本能反應下的人性?

如果新聞報導是真實的,那麼就證明了,本能反應是受到了社會及教育灌輸而形成的潛意識的支配,保護領袖照片則屬於本能反映下的人性。

如果新聞報導是不真實的,而是一種宣傳的話,那麼這種宣傳就屬於理性判斷下的人性反映。

那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事實上善與惡只是一個社會、倫理、道德、文化上的評判標準。那麼,一個社會所產生的倫理、道德、文化是相同的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善惡的概念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對善和惡的看法是不同的,那麼,所產生的人性,這種人性它們的評定標準也是不同的。

這種觀點對現在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的評價是非常有意義的,有些人認為是正義正確對的事情,難道真的是正義正確對的嗎?有些人認為是錯誤、邪惡的事情,那麼他們真的是錯誤邪惡的嗎?

或許真相恰恰相反,認為人性善良的在另一個評判標準裡面,它可能就是惡的。認為人性惡的在另一個不同的評判標準裡面,它就是善的。

這就是很多人看見同一件事情,要表述出來的情況必然會受到理性支配下的人性或者從本能反應下的人性影響,而這種影響就會導致羅生門事件發生。

所以,羅生門事件的發生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哪怕是一個簡單的事件發生後,要將事情還原的和真實發生的情況一樣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大致上還原,很多細節性問題是無法還原到和現實發生的一樣,就像黑澤明拍攝的《羅生門》電影一樣,很多的細節都會成為無限的猜想。

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它的背後都有一個羅生門的影子,因而很多人都作出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難以分辨的感嘆!無論對生活發出什麼樣的感嘆,生活總是還要繼續下去,畢竟人活著,最大的意義就是對生命的追求。

相關焦點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漫畫火影忍者的羅生門形象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數學猜想的羅生門
    數學猜想的羅生門 十幾年來,沒有哪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能像8月22日將在西班牙馬德裡召開的
  • 《羅生門》這部影片也是對人性的深刻解讀,演員演技也是超級棒!
    影片裡面羅生門的鬼害怕人類的兇殘逃走了。人有善的一面,也有自私、軟弱的一面,三船敏郎和女主演技超好。羅生門被毀了,生命卻在延續。為什麼以和尚和柴夫為敘述主體?因為和尚是上帝柴夫是人,上帝知道一切,什麼都不做,但上帝評判世人;人雖怯懦,虛榮、冷漠,但能在警醒後殘存善良。
  • 《羅生門》:短篇小說是解剖人性的利刃,真正的大師拿它指向自己
    011915年,23歲的芥川龍之介發表了處女作《羅生門》,講述的是走投無路的家僕,在善惡之際徘徊,目睹了一個老婦拔死人頭髮後,最終衝破了心中的道德約束,決定落草為寇。《羅生門》發表後反響平平,真正為芥川帶來讚譽的是隨後創作的短篇小說《鼻子》。《鼻子》中的主人公禪智是個僧人,儘管他潛心靜修,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煩惱,那就是他的鼻子。
  •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欣賞教學目標1. 了解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鼻子》2. 知道《羅生門》的含義3. 體會人性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弱點。
  • 《羅生門》為何一直屹立不到,「羅生門事件」又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要知道黑澤明的成就是世界認可的。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過不要被誤導了,其實他改編的是以《羅生門》命名的短篇小說集裡的一篇,名字叫《莽叢中》。無外乎兩個字,人性,為了自己的生存什麼都可以做的出來。同時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在講自私自利,人性的陰暗,然後進行深沉的批判和反思,同時表達對善良美好的追求。但是小編只想說錯了,你們都錯了,自私是固然的,黑澤明不是為了讓你看到這些。他的目的是讓你反思這些,自私,為什麼會自私,是人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影片的最後那個男人就不會再將那個孩子抱回家了。
  • 《羅生門》隨筆感想
    芥川龍之介把故事地點設置在羅生門下,羅生門是一個通往城內城外的大門,同時也是決定僕人未來選擇的重要場所(善良or邪惡)。故事的結尾「僕人的去向,自然無人知曉」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深深地懸念,僕人是去了城外還是城內。而從時間上來說,芥川的文學作品屬於黑格爾的「未來優先論」——未來、現在、過去,即行為是時間,發端在未來。
  • 翻譯社之《羅生門》
    200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小說集——《羅生門》,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第一篇題為《羅生門》,也就是小說集的書名。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我們從三個角度淺析《羅生門》這部作品,分別是:一、《羅生門》想要表達的具體內涵二、作者芥川龍之介和他的創作風格三、我們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學習如何創作01 《羅生門》以短篇作品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幅生動的人性畫面以《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多由芥川龍之介的幾個短篇整理在一起。
  • 《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羅生門》中,除了僕人和老太婆還有蟋蟀、膿包、大刀、火光等配角存在。為什麼芥川龍之介會將它們安排在作品中呢,也就是說這些配角在小說中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這裡以《羅生門》中出現的「火光」為焦點,探討「火光」在《羅生門》中擔任著什麼樣的角色。
  • 心理學教你擺脫陷入羅生門的困惑
    最近在追《嘆息橋》,被宣傳語「走進愛情羅生門」所吸引,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普通人的日常,普通到就像身邊隨處可見的八卦,但是敘事方法很有趣,開頭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謂,看到第三集才發現有兩條故事線,20年前和20年後,而且每一集都是用不同人物的視角為主視角講述故事,這種手法,倒是真的如圖《羅生門》小說一樣。
  • 《羅生門》:在道德算什麼的成年人中,生存是需要的
    《羅生門》的短篇故事是芥川龍之介,整個故事很簡單,但故事生動,背景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天災人禍,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只剩下殘破的佛像,沒有修復羅生門。單詞「羅生門」在日語中的意思是「人間與地獄之界門」。在這裡,《羅生門》最初只是一個普通門,但後來被世人更多地稱為地獄之門。
  • 《羅生門》到底在講什麼?
    要說羅生門到底講了什麼,我們最好還是先說說羅生門是什麼吧。《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主要情節取自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故事主要講述在一個雨夜。一位武士家奴被主家趕出家門,碰巧在羅生門這個地方看見了一個正在拔死人頭髮的老婦人。
  • 1950年《羅生門》懸案,一個連柯南也無法知道的真相
    黑澤明用一部《羅生門》解釋了什麼是羅生門,他憑藉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而1990年,他又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50年的《羅生門》的存在不僅僅只是作為一部經典影片,更是發人深思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電影總片長只有88分鐘,關於一宗謀殺案,關於兇手到底是誰?關於真相是什麼?人性又是什麼?
  • 《羅生門》:這是人的本性
    一切善、惡、空、實都被絕對化、孤立,人與人之間疏遠、陌生,沒有人性的真誠,被丟棄的女屍是「吃」官兵、老婦人「吃」女屍、家奴「吃」老婦,每個人都在「吃人」中,每個人都在「吃」中,這就像人與狼與生死之間的關係。作者簡介芥川(1922-1892)。他出生於東京,姓新原,父親經營乳品業。
  • 羅生門和人性的黑洞
    再看看別人,謊言、偏執、九曲心腸,滿屏都在上演「羅生門」。明大桃花事件,北大吳謝宇犯罪之謎,仁濟醫院專家因拒絕接診插隊病人被警方帶上手銬帶走事件……。老天假裝厚愛我們,眾多選項一字排開,人們都紛紛選擇貪婪、夾雜謊言、編織「圈套」,試圖將真相掩埋於糟亂的回憶之中,卻把內心的「黑洞」一覽無餘地擺在我們面前。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似蓮非蓮便已是蓮,似地獄非地獄便已是地獄,羅生門便是這樣的存在,芥川龍之介在自己的世界裡造出了這個地獄一般的門,幾萬個字便能從中看出所謂人間地獄的模樣。在他筆下的人間地獄是經過各種災難後的日本京都,各種死屍堆積在羅生門前,"於是趁這荒涼的好機會,狐狸來往,強盜來往。"
  • 重溫《羅生門》,原本暖心的結尾,卻讓我心中一涼
    當事人各說各話,讓事情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羅生門"一詞正是來自黑澤明1950年改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與《竹林中》的電影《羅生門》。其中黑澤明不只融合了兩個本來獨立的故事,還加入更深的內涵。"這一次,或許我不再信任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