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
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

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竹林中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一個日本武士在帶著妻子前往若狹的過程中路遇強盜,結果武士的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本人也被殺死,而在此之後強盜本人也被抓捕了。

事實上這本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了,可真正有趣的事剛剛開始。
這起案件的目擊者包括上山砍柴的樵夫、經過的僧人、抓捕強盜捕快以及武士妻子的母親,同案件的當事人,那個殺人的強盜,被侮辱的武士妻子,以及被巫女招魂的武士靈魂竟然分別給出了不同說法,單獨的看,他們的話都可以自圓其說,然而又相互矛盾。

故事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目的說出了有利於自己的證言,於是我們再沒辦法分辨究竟是誰說了謊,甚至是否是所有人都撒了謊!
這是一個比任何偵探小說都更玄奇的故事,因為在這個故事中,並不是真相只有一個,而是我們都陷入人性的迷宮中無法找到真相。
於是通過這篇小說,作為懷疑主義者的芥川龍之介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終極的問題:「真實真的存在嗎?」
受到主管判斷的影響,我們聽到的,了解的,甚至我們看到並說出去的是絕對的真實嗎?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多是鬼怪與怪奇,而這篇竹林中除了招魂的內容外,幾乎沒有詭異的內容,這就是因為,人性對於真實存在的否定已經是比任何鬼怪都恐怖的森羅地獄了。
不過說了這麼多,讀者朋友是不是還是不知道這個故事和羅生門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部《竹林中》在1950年經過改編,由大導演黑澤明執導,拍成了電影,並且在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而這部電影就叫做《羅生門》,所以,相比於原著,羅生門反而成為了現象級的詞語。
關於羅生門的故事筆者就介紹完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呢,如果喜歡可以關注筆者的百家號,一直有好書推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