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

2021-02-18 青陽雜記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標題,肯定要比之前那篇 『豐子愷《大人國》讀後感』更吸引人,明明結構一模一樣,可現在的人應該對這種日本名字更感興趣,比方說日料店的 『燒鳥』(實際上寫作『焼き鳥』,讀作yakitori) ,要是改成它本土化的名字「烤串兒」,相信很多人也不會趨之若鶩了吧(笑),再舉個更通俗的例子,我們常說的『料理』,其實也是日語名詞,翻譯過來就是『菜』,好像很多人覺得換個不常見的名字或者說法就很洋氣,很與眾不同了,不過也可以理解這種心理。

最早對這本書感興趣還是因為一部動漫——《文豪野犬》,當然《火影忍者》裡面也有一個叫做「三重羅生門」的忍術。近來找到了這本書來看,意外地發現前半部分章節我似乎都有印象,那就應該是在大學時期讀過了。

先貼一段百科:

羅城門 (Rajōmon)或羅生門 (Rashōmon),本為日本京都(Kyoto)羅城 (Rajō)的城門。羅生門原為日語,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通常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

這本書是由許多個小章節組成,可以看成很多個短篇小說,當然最後一部分《侏儒警語》除外,當中最精妙最值得推崇的當屬《地獄變》,讀來真使人有後脊發涼之感。

它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簡略來說,是一位性情古怪的名畫家,為了創作出一幅「地獄變屏風」經歷了各種詭譎、異於常理的事件,最後差畫龍點睛之筆之時,為了完成絕世之作,看著自己人世間唯一深愛的女兒在烈火中活活燒死的故事,多麼駭人!芥川龍之介最後描繪出的那個烈焰熊熊,而嬌美的女兒在其中蒙受大難的情境真如現世的地獄一般想到此處禁不住吸一口涼氣,我很難理解芥川龍之介在這個短篇中想要表達的東西,是藝術嗎?我只覺得這讓我對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敬畏之心,尤其聯想到割耳的梵谷、殺妻的顧城時,更讓我肅然,對藝術家和真正的藝術的肅然,某些精神層面的無法言喻的東西,想來讓人有種對未知的恐懼。

其次備受好評的應該是《密林中》,一個偵探懸疑故事,日本的作家在這方面自然是非常遊刃有餘的,可惜我對這類作品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我也不看名偵探柯南)。

我個人最喜愛的其實是最後的《侏儒警語》,這篇可以說是名言警句合輯,有點類似於《論語》的形式,其中很多句子我都覺得非常妙,比方說:

「健全的理性發出命令:『勿近女人!』健全的本能則發出相反的命令:『勿避女人!』」

「老好人最像是天上的神。第一適合對其講述歡喜,第二適合與之傾訴不幸,第三是可有可無。(哈哈哈這句話笑死我了,🐭人又被迫害)」

再比如說:

最聰明的處世術是:既對社會陋習投以白眼,又與其同流合汙

「古往今來,虔誠的藝術至上主義者大抵是藝術上的敗北者。正如堅強的國家主義者大抵是亡國之民一樣——我們任何人都不會追求我們本身已有的東西。」

此篇章內容極其豐富,既有深度又有寬度,適合茶餘飯後小品,幡然有趣。

縱當風情有千種,又與何人共取樂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這些人的名字將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但此時他們的關注與稱羨都投給了一個清瘦寡言的年輕人,他就是本次聚會的中心人物——芥川龍之介。這一日群賢畢至,正是為了慶賀他第一部作品集《羅生門》出版。古典的華光在《羅生門》之前,芥川龍之介已經發表了幾篇作品,但都是不成熟的練筆之作,可以說,《羅生門》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芥川身為作家生涯的開始,是以《羅生門》為界的。1915年11月,《羅生門》發表於《帝國文學》。
  • 文豪野犬壁紙美圖:對太宰治的執念,是芥川龍之介變強的動力
    導讀:凌厲的少年感 ,黑髮黑瞳,髮絲凌亂,眼神幽怨,芥川龍之介在《文豪野犬》中,最初給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呢?芥川龍之介的童年並不幸福,在貧民窟長大的他,早年曾經跟多個小夥伴相依為命的他,因為偶然間撞破了組織的秘密,導致同伴被殺害,只剩了芥川自己。準備為同伴報仇的他,被太宰治搶先一步解決掉了敵人。太宰勸誘芥川加入黑手黨。
  • 小說環境品讀:芥川龍之介《橘子》
    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劉亦初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一位名喚露露的女人,眼神甚是奪人,引起了芥川龍之介的注意。露露天生聾啞,長相頗具媚態。美人們說露露會看命,在一旁友人的起鬨下,芥川龍之介抱著懷疑的態度,開始向露露提問,誰知露露像是被附身一樣,講出了與龍之介腦海中女子一模一樣的話。
  • 神也有一個缺點,被芥川龍之介的名言一語道破,很多人都沒想到!
    人人都羨慕的神,神也有一個缺點,如果我們不知道,不妨讀一下芥川龍之的名言一語道破,厲害!文字如下:所有神的屬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是啊,這是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一語道破了神的一個缺點,便是不能自殺,也就是神是不死身,永生,永生也有煩惱,永遠地活下去,循環活下去,也會讓神感到累活疲憊乃至空虛。要是一個神如果找不到對象,那是要孤單幾千年,幾萬年?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代表作《羅生門》、《鼻子》,曾被魯迅於1923年譯介,收入《日本現代小說集》。乍看之下,二人冷峻幽默的文風也頗為相似,尤其在審視人性與生存思考層面,息息相通。而芥川往往是從人的心理變化展開情節,謀篇布局極盡巧思,別具一格。正如日本小說家、評論家中村真一郎所言:「芥川龍之介的文學創作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開拓了一個不曾有過的領域。」
  • 《羅生門》:這是人的本性
    作者簡介芥川(1922-1892)。他出生於東京,姓新原,父親經營乳品業。出生9個月後,母親精神錯亂,把舅舅芥川送去當養子。芥川的家庭是舊封建的家族。在中小學時代,龍之介喜歡閱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也喜歡日本現代作家泉京華,幸田露同伴,夏目漱石,森鷗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
  • 向死而生的大作家:他寫出了《羅生門》,卻再沒找到活著的意義
    可以說芥川龍之介只是去找尋一個於他而言,更加理想的「生」的方式罷了。芥川龍之介的本姓其實並非「芥川」,而是「新原」,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送奶工。在龍之介未滿一歲、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突發瘋病,之後龍之介就被舅父收為養子,跟隨舅父改姓「芥川」。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於是通過這篇小說,作為懷疑主義者的芥川龍之介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終極的問題:「真實真的存在嗎?」受到主管判斷的影響,我們聽到的,了解的,甚至我們看到並說出去的是絕對的真實嗎?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芥川龍之介最初對芥川龍之介的了解,是從他的《羅生門》開始。讀了這個短篇,一方面,我由衷感嘆道他思想的深邃和表達的尖銳,人竟然拔死人的頭髮做假髮換錢維持生計,人竟然為了能生存下去,不顧後果地相互傷害。
  • 夾縫裡的聖人——芥川龍之介《毛利老師(先生)》讀後記
    在圖書館找到的《羅生門》中也有該短篇,翻譯文本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在以下不會涉及任何有關翻譯版本的討論。作為一個人物形象,我覺得這樣的評價是很合情合理的,但是讀了許多芥川龍之介的故事後,我又覺得這短篇又不只是芥川用於懷念自己老師的,也暗藏了他對於當時時代的看法與他眼中現代精神的定位。故事的開頭說,「教我們班英語的年輕教師安達先生,因患流感並發急性肺炎於寒假期間病故。」所以不得不倉促換上毛利先生這個「老頭子」。
  • 翻譯社之《羅生門》
    200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小說集——《羅生門》,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第一篇題為《羅生門》,也就是小說集的書名。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似蓮非蓮便已是蓮,似地獄非地獄便已是地獄,羅生門便是這樣的存在,芥川龍之介在自己的世界裡造出了這個地獄一般的門,幾萬個字便能從中看出所謂人間地獄的模樣。在他筆下的人間地獄是經過各種災難後的日本京都,各種死屍堆積在羅生門前,"於是趁這荒涼的好機會,狐狸來往,強盜來往。"
  •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欣賞教學目標1. 了解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鼻子》2. 知道《羅生門》的含義3. 體會人性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弱點。
  • 經典老電影:《羅生門》一切的起點源於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一切的起點:小說家芥川龍之介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藪之中〉(1922),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分界點──黑澤明改編的電影《羅生門》(1950)。在那之前與之後,至少在華語世界中,它是以不同的方式被認識的。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這是一個人不如狗的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羅生門》那是個天災人禍,生靈塗炭的年代,一位被東家辭退的家將無容身之處,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羅生門下避雨。薄暮時分,羅生門下除了這位家將,還有那些腐爛的死屍和想啄死人肉的烏鴉。家丁反覆斟酌,實在想不出來辦法,來熬過這漫長的時光。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
  • 同為日本近代文豪,為何森鷗外知名度遠不如芥川龍之介與夏目漱石
    相較起來,國內翻譯引進的夏目漱石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則要多上許多。至少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心》《哥兒》《少爺》等作品都是耳熟能詳的。至於芥川則更不用多說,無論是其代表短篇小說,還是融匯了個人見解的雜文,均在國內有所引進。單從作品翻譯引進的數量來看,芥川和夏目就已勝了一籌,而越多的引進,意味著越多的曝光機會,國內讀者了解到這二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羅生門》為何一直屹立不到,「羅生門事件」又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要知道黑澤明的成就是世界認可的。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過不要被誤導了,其實他改編的是以《羅生門》命名的短篇小說集裡的一篇,名字叫《莽叢中》。
  • 重溫《羅生門》,原本暖心的結尾,卻讓我心中一涼
    當事人各說各話,讓事情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羅生門"一詞正是來自黑澤明1950年改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與《竹林中》的電影《羅生門》。其中黑澤明不只融合了兩個本來獨立的故事,還加入更深的內涵。"這一次,或許我不再信任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