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2020-12-12 楠小姐聊文化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而本文所說的芥川龍之介,選擇吞服安眠藥自殺身亡,年僅35歲。

芥川不是那種以自己豐富的經歷進行創作的作家。他只活了短短的35年,人生經歷並不複雜,基本上是一介書生,坐在書齋裡以寫作為生的文人。但他非常熱愛讀書,還在「十二歲年小學時,便常常夾著飯盒和筆記本,走上十二裡路,去圖書館」看書。可以說,他所有的創作題材和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豐富的閱讀經歷為他的後期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羅生門》最初於1915年11月登載在《帝國文學》上,並於1918年5月收錄在芥川的第一本創作集《羅生門》的卷首。主要講述的是平安王朝末期的某個傍晚,一個被主人辭退,無處可去的下人在羅生門下躲雨。出於生計考慮,他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當他向城牆上走去時,竟然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吼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這個年輕女子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曾把蛇曬乾了當鱔魚賣,欺騙來買的人。於是,下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搶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黑夜中。

在《羅生門》中芥川通過對下人三次心理變化的細緻描寫,展現了人在面對善與惡,美與醜抉擇時的矛盾心境,揭露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利己主義妥協的醜惡人性。此篇小說僅短短三四千字,芥川用微諷的文體提出了人的利己本性這一深刻的主題。之所以會寫這樣一個主題,想必是因為他在這期間,他喜歡的女孩卻不被家人接受,從下被收養的經歷讓他不得不考慮養父母的想法,最終,做出放棄戀人的決定。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了人性的自私。

正如魯迅曾說過: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汙穢,犯人在所揭發的汙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

有人評價芥川的作品時說,他的作品「從不論證善惡是非,不爭辯道德對錯」。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芥川真的是灑脫之人,他只負責講故事,至於故事背後的深刻含義,能理解的人固然可以深受啟迪,不乏膚淺之人,看不到他故事背後的道理,那就只當作是個故事好了。

儘管在寫作上是個灑脫之人,但在現實中,他自己定是不堪忍受這世態,看不慣這人性的,無力改變的他自殺了。人性總歸是探究不完的,道理也是講不完的,活在當下,心存善念,嚮往美好。

相關焦點

  • 樓適夷曾受魯迅扶掖,他的翻譯作品被魯迅稱讚為「沒有翻譯腔」
    樓適夷先生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編輯出版家、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早年參加太陽社,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左聯」工作,一度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其間受魯迅先生扶掖,在獄中堅持閱讀和翻譯。魯迅曾稱讚他的翻譯文筆「沒有翻譯腔」,這是對一個譯者極高的評價。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漫畫火影忍者的羅生門形象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電影賞析:《羅生門》探索善惡的彼岸,羅生門下的人性審判
    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無疑在電影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對這部電影的各種層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在此,筆者也想提出一些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涵義並非可以簡單的以一種概念加以框定,必須要通盤考慮,注意問題的每一個方面,才能涉及影片的實質。3個版本分別屬於遠近聞名的強盜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話是借女巫之口說出的,這是藝術手法,可以信為死者本人想說的話,不必橫生枝節。
  • 半夜挖墳,「羅生門」的背後值得深思
    既然有人第二天通知村民去領屍骨,相信這個「羅生門」應該並不難破解。誰有權強制遷移村民祖墳?在一些地方規定中,明確了徵地中遇到墳墓,用地單位應當支付遷移費或補償費。雙方就上述費用達成一致意見並籤署協議後,由有關村民自行遷移。村民因費用談不攏拒絕遷移該怎麼辦?根據我國行政強制法、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在符合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時,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日本魯迅芥川龍之介,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短暫又坎坷,母親在他八個月大時發瘋,隨後被舅父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23歲,與初戀分手,讓他產生了厭世的念頭;幾年後,親眼目睹好友精神失常;30歲,身體漸衰,飽受各種疾病困擾。
  • 受魯迅扶掖獄中堅持譯作,翻譯泰鬥樓適夷筆耕不輟七十餘年
    樓適夷先生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編輯出版家、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早年參加太陽社,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左聯」工作,一度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其間受魯迅先生扶掖,在獄中堅持閱讀和翻譯。魯迅曾稱讚他的翻譯文筆「沒有翻譯腔」,這是對一個譯者極高的評價。樓適夷出獄後歷任《新華日報》編委、出版總署編審局副處長、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譯文》(後更名為《世界文學》)編委。
  • 日本鬼才作家《鼻子》到底揭示了怎樣的人性,能讓魯迅介紹到國內
    芥川龍之介被稱為日本的「鬼才」作家,因為在他僅23歲時寫的這部僅僅17頁的短篇小說,卻讓魯迅先生當時特別喜歡並親自翻譯成中文,介紹到國內。 而且這篇小說問世後,在日本國內,當時文學大家夏目漱石極力讚賞和推崇:「他將是獨一無二的作家」、「那樣的作品再寫上二三十篇會成為文壇上無與倫比的作家」。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似蓮非蓮便已是蓮,似地獄非地獄便已是地獄,羅生門便是這樣的存在,芥川龍之介在自己的世界裡造出了這個地獄一般的門,幾萬個字便能從中看出所謂人間地獄的模樣。在他筆下的人間地獄是經過各種災難後的日本京都,各種死屍堆積在羅生門前,"於是趁這荒涼的好機會,狐狸來往,強盜來往。"
  • 《羅生門》到底在講什麼?
    要說羅生門到底講了什麼,我們最好還是先說說羅生門是什麼吧。《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主要情節取自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故事主要講述在一個雨夜。一位武士家奴被主家趕出家門,碰巧在羅生門這個地方看見了一個正在拔死人頭髮的老婦人。
  • 《羅生門》隨筆感想
    芥川龍之介把故事地點設置在羅生門下,羅生門是一個通往城內城外的大門,同時也是決定僕人未來選擇的重要場所(善良or邪惡)。故事的結尾「僕人的去向,自然無人知曉」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深深地懸念,僕人是去了城外還是城內。而從時間上來說,芥川的文學作品屬於黑格爾的「未來優先論」——未來、現在、過去,即行為是時間,發端在未來。
  •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欣賞教學目標1. 了解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鼻子》2. 知道《羅生門》的含義3. 體會人性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弱點。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
  • 生死場再現羅生門,《風聲》再版絕境逢生,小說與電影截然相反
    麥家,是繼魯迅、張愛玲、錢鐘書後首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當代作家,矛盾文學獎得主,南方文學盛典年度傑出作家,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年輕時曾在保密部門工作,後從事電視媒體工作10多年,在這期間開始創作諜戰類小說,被稱為「諜戰小說之父」,也使諜戰懸疑類小說成為近年來的熱點。
  • 翻譯社之《羅生門》
    200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小說集——《羅生門》,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第一篇題為《羅生門》,也就是小說集的書名。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
  • 淺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分析短篇小說《羅生門》
    作家介紹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大文學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聞名。他的小說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他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人性、人生無言地鋪展在世人面前。其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已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他的小說,悽慘中帶有嘲諷,嚴肅中不失幽默,廣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國際威望和國際聲譽的積累,主要得益於一篇小說的流行,它就是《阿Q正傳》。事實上,它也是魯迅作品之中最早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連魯迅都意外地說:「這個短篇系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為一家報紙所寫,其後竟然出乎意料地被列為代表作而譯成各國語言。」殊不知這一譯,將魯迅推向了世界級文學家的行列。1926年,《阿Q正傳》法譯版被發表於《歐羅巴》的雜誌上,立即引起了法國讀者的重視和稱讚。
  • 《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三好行雄指出:「毫無疑問,這篇小說的主題是要揭示出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和剝光老太婆衣服的僕人在故事最後發現的『人生哲理』,即為了生存是可以不擇手段的這種過於直白的利己主義」。從全文來看,這個揭示過程是以僕人的行動及心理變化為中心,以與老太婆的相遇為契機,以老太婆的自我辯解為關鍵點而形成的。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我曾經在一些學校做講座,用過一個題目,叫做《「大魯迅」與「小魯迅」》,也是針對近年來我們魯迅研究界,包括社會上對魯迅的評價,所感所發的一種慨嘆。魯迅是一個顯學,同時也是我們學術界的學術高原。他已經成為我們社會思想學術界的一個符號。我說魯迅是「大魯迅」,有感於當年1936年日本改造社出版的《大魯迅全集》,前幾年我花了一個很大的代價也買到了這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