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而本文所說的芥川龍之介,選擇吞服安眠藥自殺身亡,年僅35歲。
芥川不是那種以自己豐富的經歷進行創作的作家。他只活了短短的35年,人生經歷並不複雜,基本上是一介書生,坐在書齋裡以寫作為生的文人。但他非常熱愛讀書,還在「十二歲年小學時,便常常夾著飯盒和筆記本,走上十二裡路,去圖書館」看書。可以說,他所有的創作題材和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豐富的閱讀經歷為他的後期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羅生門》最初於1915年11月登載在《帝國文學》上,並於1918年5月收錄在芥川的第一本創作集《羅生門》的卷首。主要講述的是平安王朝末期的某個傍晚,一個被主人辭退,無處可去的下人在羅生門下躲雨。出於生計考慮,他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當他向城牆上走去時,竟然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吼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這個年輕女子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曾把蛇曬乾了當鱔魚賣,欺騙來買的人。於是,下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搶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黑夜中。
在《羅生門》中芥川通過對下人三次心理變化的細緻描寫,展現了人在面對善與惡,美與醜抉擇時的矛盾心境,揭露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利己主義妥協的醜惡人性。此篇小說僅短短三四千字,芥川用微諷的文體提出了人的利己本性這一深刻的主題。之所以會寫這樣一個主題,想必是因為他在這期間,他喜歡的女孩卻不被家人接受,從下被收養的經歷讓他不得不考慮養父母的想法,最終,做出放棄戀人的決定。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了人性的自私。
正如魯迅曾說過: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汙穢,犯人在所揭發的汙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
有人評價芥川的作品時說,他的作品「從不論證善惡是非,不爭辯道德對錯」。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芥川真的是灑脫之人,他只負責講故事,至於故事背後的深刻含義,能理解的人固然可以深受啟迪,不乏膚淺之人,看不到他故事背後的道理,那就只當作是個故事好了。
儘管在寫作上是個灑脫之人,但在現實中,他自己定是不堪忍受這世態,看不慣這人性的,無力改變的他自殺了。人性總歸是探究不完的,道理也是講不完的,活在當下,心存善念,嚮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