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2020-12-15 閒人電影

日本魯迅芥川龍之介,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短暫又坎坷,母親在他八個月大時發瘋,隨後被舅父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23歲,與初戀分手,讓他產生了厭世的念頭;幾年後,親眼目睹好友精神失常;30歲,身體漸衰,飽受各種疾病困擾。

35歲,姐姐家突遭大火,姐夫因不堪別人誤會他縱火騙保,臥軌自殺,所有高利貸全部押在他一人之肩,還包括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贍養費用。

同年,第一次自殺未遂,時隔三個月,服用大量安眠藥,離開了自己令他模糊的世界。

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卻見識了世間人性的險惡與混亂。

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以揭露人性為主,《羅生門》是這樣,《筱竹叢中》也是這樣。

1950年,亞洲電影大師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合作的電影《羅生門》,以《羅生門》為背景,以《筱竹叢中》為故事架構,描繪出了一副人性是非善惡的百態圖。

他們共同向世人發出了一聲吶喊:「從來如此,便對嗎?」

《羅生門》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場大雨,一間破殿,殿下有三個避雨的行人,分別是樵夫、雜工和行腳僧,樵夫向雜工口述了一樁命案。

他在竹林深處發現了一具武士的屍體,隨即報案,兇手沒過多久便被捕,由此開始,案件就變得撲朔迷離。

這個兇手是聞名已久的大盜多襄丸,在他的說辭中,自己確實殺了武士金澤武弘,並與他決鬥了二十多個回合,稱讚他的英勇,也反襯自己的偉岸。

而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武士帶著他的妻子真砂在林間行走,碰到了在樹下打瞌睡的多襄丸。

一陣微風吹過,吹起了真砂的面紗,露出了絕美的容顏,多襄丸見色起意,遂綁了武士,與真砂巫山雲雨。

案件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但是行腳僧卻向雜工說出了案件的另一個版本。

在真砂的陳述中,自己從昏迷中醒來,多襄丸早已不見蹤影,丈夫依舊被綁在樹上,她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可是,丈夫面對她的悲痛卻一言不發,而是用冰冷的眼睛盯著他,真砂見狀苦苦哀求他殺了自己,保全自己的名聲。

但是金澤武弘還是不言不動,絕望之際真砂拿著匕首向丈夫走去卻暈倒在地,醒來後看到丈夫胸口插著那把短刀。

後來,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金澤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

多襄丸完事後,用花言巧語哄騙女人隨他去,做他的妻子,真砂準備走時,對多襄丸說:「請把他殺掉。」

強盜聞言,大驚失色,一把將其推倒在地,反問武士想要怎麼處置她,聽到這番話,武士寬恕了多襄丸。

真砂逃走,多襄丸追趕不及,返身用長劍割斷了武士的繩索,消失在密林中。

頃刻之間,見識到了臥榻之妻的背叛與狠毒,金澤武弘痛不欲生,他拾起短刀,毅然自盡。

三位當事人,一個案件,卻有三種結局,真相到底是什麼?

其實,樵夫當時躲在叢林後面,目睹了案件的全過程,只因事後拿走了武士屍體上價格不菲的匕首,才一直隱瞞。

在雜工的逼問下,他說出了自己的版本。

除了強盜殺了武士這件事是真的之外,其他三人所述的過程都不符合事實。

多襄丸強迫和真砂發生關係後,跪在地上請求她原諒,跟他走,他願意為了真砂改過自新。

真砂二話不說,撿起匕首割斷了丈夫的繩索,讓他們二人決鬥,誰贏了,自己就跟誰走。

只不過,他們兩個人都很惜命,不願意為了亂了貞節的女人付出生命。

但是在真砂挑唆下,他們各自拿起長劍,至於決鬥的場面,與多襄丸的說辭大相逕庭。

沒有一招一式的你來我往,而是雜亂無章的亂砍和唯唯諾諾的退縮,武士的死也是一個意外,並非強盜用武力解決。

武士死後,女人逃之夭夭,多襄丸也驚慌失措,沒有勇敢威猛,沒有貞潔烈女,也沒有無謂自盡。

一個並不複雜的命案,卻因每個人的說法不同讓事情變得棘手,他們的做法是人性赤裸的顯現。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可是高尚的德行,博愛的心態,至高的善念,終究抵不過虛偽與謊言,所以片中的他們不可能有定、靜、安、慮、得的過程。

武士金澤武弘的「定」是就算死了也要藉助女巫保全自己的面子,不讓所有人知道他的懦弱和無能。

所以他選擇賦予自己浪漫主義的色彩,將妻子真砂描述成不守婦道且蛇蠍心腸的女人,而他則是大義者,渾身散發著男人的氣概。

這是他的死要面子,是真的死要面子。

多襄丸的「定」是只要志向堅定,假的也能成真。

在他的描述中,自己並沒有強迫與真砂發生關係,而是通過男人的威猛,讓真砂主動投懷送抱,陷入他的男性魅力之中。

他與金澤武弘的決鬥也是有來有往,前後打了23個回合才分出了勝負,自己最終將其殺死。

這樣一來,就算被處死,他也能留下個武藝高強、荷爾蒙爆棚的形象,這是他的虛偽和無知。

真砂的「靜」是自己是受害者,不是心機女,更不是慘案的導火索。

她在衙門大堂的逢場作戲,堪稱一絕,將「演技」二字發揮的淋漓盡致,聲淚俱下的表述自己是貞潔烈女,並與丈夫的死無關。

她之所以能心無旁騖的做出這些出格的事,在於她擁有波瀾不驚的心理,沒有一點驚慌失措,反而表現的鎮靜不噪。

這是她的謊話連篇,也是她的裝模作樣。

雜工的「安」是別人都很壞,我壞也符合社會大流。

在樵夫和行腳僧跟前來避雨的雜工講述完詭異的殺人案後,廢棄的羅生門後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他們聞聲而去,發現了一個棄嬰,雜工看到嬰兒的襁褓中有幾件和服,隨即順手牽羊,拿的心安理得。

他給出的理由是,這個亂世有那麼多人作惡,我的做法跟拋棄孩子的母親相比,微不足道。

這是他的詭辯,以大惡美化小惡,實則是一樣的無德。

樵夫的「慮」是只要別人沒發現,就當自己沒做過。

武士被殺一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就是樵夫,但是他卻向官府撒了謊,為的是掩蓋自己的貪心。

他在多襄丸逃走,真砂消失,武士死後,偷偷跑下去拔走了插在武士身上的鑲著鑽石的匕首。

被雜工戳穿他的謊言後,他變得憤怒,因為自己虛偽的面具被扯了下來,將真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令他不堪。

這是他的小心維護,維護自己善良、淳樸的秉性,不讓餓鬼之源被人知曉。

他們「得」的方式都是用謊言包裹現實,才會撕不下虛偽的外衣,阻擋不了貪嗔痴的荼毒。

在生活面前,他們每個人都是演技精湛的演員,檯面上,表演自己的人設;暗地裡,釋放自己的人性。

他們在事實與假象之間搖擺,對事件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編織謊言,讓真相撲朔迷離,由此產生了羅生門。

若以四維來衡量,禮義廉恥早已崩壞。

他們沒有知恥之心,放棄了立身處世的根本節操,罔顧約定俗成的秩序,沒有不想拿的東西,沒有幹不出來的事。

若以五常來判定,仁智信如同虛設。

仁是人的良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寬容待人等皆屬仁;智指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即為誠信、信用。

回看片中的金澤武弘、多襄丸、真砂、樵夫、雜工,他們在作惡的那一刻,沒有人在乎規矩。

這樣的全員惡人,也讓行腳僧發出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的感嘆。

然而《羅生門》所追求的畢竟是有善、德、愛的人,亦或是朝這個方向轉變的人。

導演黑澤明也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所以他安排樵夫來了一次身份的轉變,進入羅生門,再出羅生門,便是兩個世界。

片尾樵夫會勸阻雜工拿走包裹棄嬰的和服,也會因人性本善提出收養棄嬰,並對行腳僧說:「我已經有6個孩子,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

說到底,人性究竟是本惡還是本善?

荀子云:「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孟子云:「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由此可見,人性的本善與本惡,難以鑑定,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若無自制力,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

相關焦點

  • 黑澤明的電影秘訣
    橋本忍與黑澤明橋本忍,日本著名電影編劇、導演,被譽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自1950年開始擔當黑澤明的御用編劇,兩人聯手創作出了《羅生門》《七武士》《生之欲》等影史經典。
  • 《亂》|黑澤明
    十多歲的小孩子第一次看到這石破天驚的影片,只覺得它震撼,一腔熱情的把讚美塗寫在作文本上,這熱情似乎也感動了語文老師。它是我記憶裡留下烙印的第一部電影,時隔多年再去看它,還是覺得震撼,一部戰爭片竟做到了美不勝收。我不記得多年前自己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它,如今再寫一回。這部為天皇與國王的合作。黑澤明被大家戲稱為「天皇」導演,因他在片場的獨裁專斷,這稱謂也露出大家對他的尊崇。
  • 你們崇拜大導演,大導演都崇拜黑澤明
    張藝謀電影中的正主和替身/《影》黑澤明電影中的正主和影子武士/《影武者》除了作品風格,張藝謀的人生軌跡也在某些部分和自己的偶像相似。他們倆都是在自己的國家拍出了享譽世界的電影後去出徵好萊塢,又因水土不服不得不離開好萊塢回國。
  • 成就黑澤明的他,天堂與老友盤腿而坐
    據日本媒體7月20日報導,日本著名編劇橋本忍7月19日因肺炎在東京都世田谷區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橋本忍是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之一,與日本多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導演合作,其中與黑澤明導演合作了8部電影——《羅生門》《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戰國英豪》等。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人人都知道黑澤明,但真正了解他的並不多
    後來,黑澤明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電影大師,高峰秀子成為昭和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但兩人從未合作過,也不會再有人惋惜無疾而終的愛情。5、小津安二郎的幫助日本電影史上偉大導演眾多,但可爭一二的恐怕只有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或許還有溝口健二),兩人作品風格迥異,前者如菊幽美後者如刀剛烈,成為日本電影的傑出代表。
  • 黑澤明:別自殺,就算跌到人生谷底
    作者| 郭小軒首發| 奇遇電影,已授權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在日本江戶時代,民間流傳著一個寓言故事:有個醫生抓到了一隻奇怪的蛤蟆,它有四隻前腳、六隻後腳。於是醫生將它放進了玻璃瓶裡,不料蛤蟆見到自己丑陋的樣子嚇出了一身油,後來醫生就把這些油收集起來,用來替病人治療燙傷割傷。
  • 58年前的日本電影,美國把它抄成了經典西部片
    提起西部片,很多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出的印象就是在日落黃沙下,手持左輪手槍的美國牛仔槍手們除暴安良的樣子。但是,當這番除暴安良的場景轉移到日本時,還能想像出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嗎?這部出自1961年,由東寶電影公司出品的日本黑白電影《用心棒》,或許因為年代問題很多人會對它感到陌生。
  • 庫布裡克與黑澤明
    當勘治跟小田說出自己般胃癌纏身時,餐廳內接著播放剛烈又雄糾糾的《木頭兵大遊行》Parade of the Wooden Soldiers),充滿朝氣的陽光旋律,對比著勘治滿帶怨憤的話語,及桌上可愛的小兔玩具,構成了一幅怪異畫面,配合愈加響亮的樂聲,形成了一種意料之外的張力……電影裡精彩的音樂處理太多太多,要感受,得重看電影。
  • 西方視野中的黑澤明電影:倫理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的誤讀
    黑澤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導演之一,為日本電影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黑澤明電影在歐美和日本的傳播情況卻大相逕庭,與歐美普遍尊崇黑澤明相比,在日本的國內卻存在著貶低黑澤明的傾向。其實單看電影的類型,黑澤明完全沒有背離日本傳統的意思,日本的電影類型主要分為時代劇和現代劇,也即古代故事和現代故事,這一點黑澤明完全沒有超綱表達。歐美人之所以對黑澤明的電影感興趣,其中不乏一種獵奇心理的存在,因為黑澤明時代劇中的日本武士文化是歐美人所不了解的。
  • 是枝裕和的老師教你如何解讀黑澤明
    他贏得了很多大導演和大作家們的傾慕。史匹柏說:「黑澤明是我的啟蒙恩師,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科波拉說:「如果能和黑澤明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 馬丁•斯科塞斯扔下自己的劇組,不遠萬裡飛到日本,就為在黑澤明的影片《夢》中扮演黑澤最愛的畫家梵谷這一角色。認為「只有黑澤明能夠改編《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則在黑澤明逝世後打消了將這本著作拍成電影的想法。
  • 世界名導|黑澤明——21刀背後的向死而生!
    ,對自己的子女要求極為嚴格,在父親的影響下黑澤明從小便開始練習劍道和書法,此外為了讓看起來瘦弱不堪的身體能長得結實些,遊泳和棒球也成為了他兒時不得不做的功課,幸好黑澤明繼承了家族的「武者基因」,小小年紀便在劍道中展示出了高超的天賦,而每天早出晚歸的學習也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那時的黑澤明和許多小男孩兒一樣夢想著仗劍天涯,成為少年劍士。
  • 日本電影的神!黑澤明因這部作品傲立世界,被譽為世界百大經典
    現在的人們談起日本電影,總是會想到名導是枝裕和那宛如清水般透徹,平凡中帶著無限感動的電影風格,這也成為了當今日本影視劇的普遍走向,這種只專屬於日本電影的風格,是其他國家的導演模仿不了的,國內很多導演都嘗試過翻拍日本電影,都一塌糊塗。
  • 我對電影的一切了解都來自於哥哥丨黑澤明誕辰110周年
    作者丨保羅·安德利爾1910年3月23日,黑澤明生於日本東京,在他漫長的一生中,製作了30餘部電影,而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影片《羅生門》。在黑澤明去世後,關於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分析、解讀不計其數,甚至《羅生門》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被頻繁提及。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黑澤明晚年選出的幾部心愛的電影,《龍貓》上榜,這幾部你聽過?
    大家都知道,2010年是黑澤明(1910 -1998) 誕生的一百周年,這位偉人一生觀影長逾八十年,晚年選出心愛的一百部世界電影,作品從1919年下迄1997年,名單最早刊於《文藝春秋》1999年4月號,最詳盡的敘述見於黑澤和子所編的《黑澤明所選100部電影》。 一百部電影中,美國片佔了三十五部,日本片亦有廿部。
  • 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黑澤明和塔可夫斯基本文原文最早發表於《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1977年5月13日晚報版;之後添加了黑澤明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合照後重新發表於《索拉裡斯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也許還有對朱朝陽來說,最致命的——父親的失望和漠視。自己靠努力學習,考出第一名的成績,才能得到的父親的些許讚許,妹妹卻是個不用努力就能輕易得到全部父愛的孩子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 日本鬼才作家《鼻子》到底揭示了怎樣的人性,能讓魯迅介紹到國內
    芥川龍之介被稱為日本的「鬼才」作家,因為在他僅23歲時寫的這部僅僅17頁的短篇小說,卻讓魯迅先生當時特別喜歡並親自翻譯成中文,介紹到國內。 而且這篇小說問世後,在日本國內,當時文學大家夏目漱石極力讚賞和推崇:「他將是獨一無二的作家」、「那樣的作品再寫上二三十篇會成為文壇上無與倫比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