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才作家《鼻子》到底揭示了怎樣的人性,能讓魯迅介紹到國內

2020-12-17 帶你讀書

芥川龍之介被稱為日本的「鬼才」作家,因為在他僅23歲時寫的這部僅僅17頁的短篇小說,卻讓魯迅先生當時特別喜歡並親自翻譯成中文,介紹到國內。

而且這篇小說問世後,在日本國內,當時文學大家夏目漱石極力讚賞和推崇:「他將是獨一無二的作家」、「那樣的作品再寫上二三十篇會成為文壇上無與倫比的作家」。

後來,他也不負眾望,成為與森鷗外、夏目漱石並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他的作品《竹林中》,因黑澤明電影《羅生門》而享譽世界。在他逝世後,以他的名字設立的「芥川文學獎」更是鼓舞催生了一大批作家。

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能讓魯迅與兩位夏目漱石世界文豪推崇有加呢?「人性」,一直是芥川作品探討的永恆的話題。當然,這篇小說《鼻子》是芥川本人的成名作,同樣揭示了我們不可不知的人性,

1.人表面上越是不在意的,卻是內心最在乎的

作品講述了一個特有意思的事情:禪智內供(宮廷誦經祈福的高僧)長著一個五六寸長的鼻子,上下一般粗細,就跟一根臘腸一樣。表面上他並不在意,但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塊心病,而且隨著職位越高,他就越是在意他的鼻子。無論有沒有人說他,他總在懷疑有人背後議論。

所以,有事沒事他就在家鏡子前照一照他那長鼻子,看有沒有變化;在外面也觀察別人有沒有跟他一樣長的鼻子的人;後來,他在現實中找不到跟他一樣長鼻子的人後,就到佛經和書裡去找同樣的鼻子的人物,只是想證明自己不是個例,但除了找到中國有個劉備是個長耳朵的,其他一無所獲。

好在,後來他的徒弟在京師給他找到了一個中國的偏方,讓他喜出望外。但他表面上偏偏裝作無所謂的樣子,而是希望徒弟們都來勸他試用這個偏方,目的就看這些徒弟對他是不是真的關心與同情。好在最後,徒弟們終於勸到「情到深處」,內供也就順水推舟了。

這裡我們看到內供,作為一個出家人而且已經升到了宮廷內道場供奉了,是宮中的很有地位的高僧了。但他的升職,不是他道行有多高,相反,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他雖已年過半百,修行多年,但他卻什麼也看不透,也放不下。

比如,就自己那個鼻子,就讓他傷透腦筋了。但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內心卻在乎的要命!這樣的高僧、這樣的修行,即使地位再高,時間再長,又有什麼用呢?就像《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在賈府八面玲瓏,深得人心,表面上看不出她對寶玉有什麼想法。

但當她的弟弟薛蟠說出她的心思,說她眼裡只有寶玉時,她哭了一整夜,因為臉上是掛不住的。但是後來讓她假扮黛玉跟寶玉成婚時,她卻應允了,因為這才是她心裡最在乎的!很多人生活中就是這樣,他們總是心口不一,嘴上冠冕堂皇,心裡恨不得殺了你,這就是你不得不知的人性。

2.你最在意的,最後也會令你最痛苦

書中說到治療內供鼻子過程很簡單:就是把他的鼻子放在開水裡燙,然後讓徒弟去踩,踩到萎縮後,再用拔了。說起簡單,但是大家想想這些都害怕。

但內供「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平時他都是高高在上,這次鼻子被燙、被猛踩、被,自己感覺沒面子,還很痛苦,但為了治病沒有其他辦法。這些徒弟平時肯定受過內供的氣,這次藉此機會,也 「有仇的報仇,有怨的報怨」了,但表面上他們還要裝作心疼的樣子!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早上高高興興地穿一雙新鞋出門,哪知就會遇到下雨的天氣,最後被泥水弄髒,而心痛不已;但你也無可奈何,因為你不可能對天怎麼樣,最多罵幾句。

同樣,當你穿一上套新衣服,自以為光彩照人,自鳴得意之時,班上某位同學會「不小心」把墨水弄上你的新衣服。這讓你心痛不已,但同樣無可奈何,因為人家也不是故意的,你又能好說什麼呢?

所以,當你風光時,有些話不要說盡,有的事不必做盡。人要切記:不要太在意你生命中的任何一樣,你最在意的,也是將成為你最痛苦的,這就是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3.人喜歡同情別人的不幸,卻看不得別人的好

當內供的鼻子終於在徒弟們的羞辱中治好了,他是滿心歡喜,神清氣爽,好不痛快。但是,沒過三天,他發現了新問題:無論是寺內的人還是寺外的人,都沒有因為他鼻子治好了而感到高興,相反卻極盡嘲笑。

這在以前鼻子沒有治好前都沒有過的事,很多時候這些不滿竟然還當著他的面,這讓他極為惱火,也極為鬱悶。他突然發現:這還不如以前鼻子長的時候好,至少沒有那麼多人的議論,他又想回到從前的樣子了。

書中也進行了評論,人與生俱來是矛盾的,當一個人處於不幸時,我們會設身處地為他想,同情他的遭遇,因為我們比他們幸運,特別希望他能早點擺脫不幸。

但真到有一天,當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我們反而會有悵然若失之感;好像是看客沒東西可看,就會惱怒,甚至希望他再次陷入不幸,這就是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4.結束語:別做別人,做好你自己,因為別人有人做了

其實,書中無論是鼻子還是治療鼻子的過程,都極具象徵意味。書中用僧侶作比,因為他們整天在修行還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鼻子好比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缺陷,這個世上沒有一個完人,關鍵是如何看清別人,正確對待自己,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今朝落魄者,卻憶榮華身。」人自己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你永遠回不去;如果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你路都不知道怎麼走。不要學別人,更別做別人,因為別人有人做了,做好你自己!

書中說,終於有一天內供的鼻子恢復到原樣了,他心想:「這下子,肯定不會再有人笑我了。」果真如此嗎?

相關焦點

  • 唯一被稱為文學鬼才的中國作家:一個人和一個時代
    格局的宏大驚為天人,風俗文化,親情友情愛情,人性,矛盾和問題,政策和變遷應有盡有。他展現出了魯迅先生寫作的大胸襟,引生構造一個平行世界,與真實世界互相依託牽連密不可分。從第二境界到第三境界,他先生因為《廢都》為俗人所笑,為讀書人所恥。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怪才、鬼才、天才,你到底能讀懂他多少?
    在橫須賀做英語教師,又和媒體籤約的那段時期,他寫了不少被中國教材認定為「對道德、人性的懷疑,對世界感到恐懼與絕望,批判利己主義」的作品。這些評價流於表面,最明顯地,它曲解了芥川曾說自己想做利己主義者這一言論。我們以為「利己主義」就是對自己好,而他卻不知道該怎樣做才算對自己好。如果「利」能做理由,那為什麼還要說「好」?如果「好」就有「利」,苦行修身算不算利己?
  • 繼魯迅後日本文學界大多都關注3個中國當代作家,他們都是誰
    魯迅魯迅先生被譽為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他深刻的文學思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啟蒙和教育,還影響到亞洲乃至世界,其中在日本,魯迅的文學地位都很高,為此日韓學者評論魯迅是東亞圈地最廣的作家。但是先賢早逝,繼魯迅和老舍等文學大師在日本文學界和讀者中間產生過高度影響之後,我國當代的作家們卻沒有多少可以衝擊到那國的文壇,但細細數來也還有三兩個,他們都是誰呢?2007年年初,閻連科的小說《丁莊夢》在日本出版發行,初版的一萬本直接在日本圖書市場售罄。後來不僅出版方加緊對《丁莊夢》的第二版推出,還把它翻譯成盲文出版。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郜元寶教授告訴大家,魯迅先生1921年發表於《新青年》的短篇小說《故鄉》,到1937年已有二十四次再版,總計十萬冊,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其間《故鄉》被當時在湖南一師附小做校長兼國文教員的毛澤東選做教材,被日本選為中學教材。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語錄,僅僅只有64個字,卻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醜陋
    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存在,其實對於中國人民的啟蒙開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觀點一向是一針見血,充滿著批判和諷刺意味,尤其是對於中國人民的劣根性而言,魯迅其實是深惡痛絕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小說中通過被迫害人"狂人"的形象和自述,揭示了封建舊社會禮教的吃人本質,其中對於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 專家:國內就沒有兒童繪本作家(圖)
    所以,適合孩子閱讀的兒童繪本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並不高,相反,一些閱讀率很高的所謂童書帶有明顯的成人視角,甚至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作品被貼上了「幼兒教育」的標籤,走進了孩子的世界。打開一家圖書銷售網站,就會發現繪本作者基本來自英國、法國、美國或日本,而國內作家的作品難以尋覓。  啟發繪本館負責人曲小俠透露:「一本國外知名作者的繪本授權給國內出版機構需5000美金,這一價格高於國際上常規的1000~1200美金的標準。」她介紹,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內的出版機構爭奪國際作者的授權。
  • 魯迅在日本學醫成績優異,為何棄醫從文?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在當時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魯迅甚至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先生一開始並不是從事作家的職業,而是在日本留學學醫。成績優異的魯迅為何不再學醫,而是棄醫從文呢?他到底在日本經歷了什麼呢?
  • 在日本尋訪魯迅印跡:求學座位保留至今
    位於日本仙臺的「魯迅之碑」  1904年4月,23歲的魯迅作為官費留學生來到東京,在專門接收清朝留學生、相當於預科的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基礎科目和日語。該學院在1909年關閉。今天雖能找到其舊址——新宿區西軒町13番地,但如今已是寫字樓林立。
  • 外國作家致信祝賀魯迅文學院建院70周年
    我有幸成為魯迅文學院2018年「第二屆國際寫作計劃」的一員,不僅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見面、交談,還能更進一步了解中國、身臨其境探尋我在萬裡之外就早已熱愛的悠久東方文化(我曾通過書籍、影像、圖像等所學習到的中國文化)、結識作家和中國的朋友,我希望與他們永遠保持聯繫。
  • 日本仙臺市博物館舉行魯迅展 包括魯迅解剖筆記
    日本仙臺市2004年10月舉行隆重的「碑前祭」,紀念魯迅留學仙臺一百周年。圖為應邀前來參加有關紀念活動的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孫女周寧,以及兩位曾外孫女,在仙臺市青葉山麓的魯迅紀念像前深情緬懷先人。
  • 【夏目漱石逝世百年】他何以成為日本的「國民作家」
    不過,即便是在中日兩國都收穫了諸多好評,中國日本文學學會會員李光貞在《夏目漱石小說研究》一文中仍認為:在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為顯學,而中國國內對於他的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小說部分的整體研究,顯然關注不夠、數量偏少。譯者林少華曾翻譯過夏目漱石的小說《心》,對這一情況也發表過看法。「魯迅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屬於顯學。一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日本鬼才導演新作,七夕最虐單身狗動畫,傻瓜才不戀愛!
    如今日本電影越來越多被引進到國內院線,對於動漫愛好者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好事,雖然有部分引進到國內的日本動畫電影因為尺度的問題而遭到了一定的刪減,但只要不影響到整體的觀影效果,大多數動漫愛好者還是願意去買帳的。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對魯迅的敘述是不一樣的,魯迅文本的複雜性其實也導致了他接受的過程的多樣性。當他帶著獨特的個人主義的話語進入到左翼作家的隊伍裡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和周圍的這些左翼青年,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它總有一些溢出列寧主義話語之外的一些存在。但是特別弔詭的是,魯迅去世之後,關於魯迅的描述基本都是在列寧主義的話語下產生的,至少在左翼的知識範疇裡面。魯迅是列寧主義者嗎?
  •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有著怎樣的人生結局?
    1902年魯迅被派遣去日本留學,剛到日本的時候,他先去了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的兩年基礎學業,學業期滿之後,魯迅本可以留在東京學習醫學。但當時的魯迅,可能是看不慣清朝留學生的嘴臉吧,便找到比較偏遠一點的仙臺醫學專科學校進行就讀。作為這所學校的第一位中國學生,學校對其格外的照顧,從吃住行都安排的妥妥帖帖。
  • 作家方方爆料魯迅文學獎參評詩作有「貓膩」
    新京報訊 (記者蕭輝 實習生曾慶雪)5月15日,湖北省作協主席、作家方方通過微博爆料稱,湖北省作協向中國作協推薦的魯迅文學獎某個參評作品存在問題,該詩人「詩寫得很差」,推薦前就到處活動,但他卻把所有評委搞定,以全票通過,獲得湖北省作協的推薦入圍魯迅文學獎詩歌類參評目錄。
  • 《隱秘的角落》揭露人性複雜,日本作家的推理寫作有什麼不一樣?
    隨著網劇《隱秘的角落》熱播,推理小說又掀起了一波熱議,昨天,在上海中心大廈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的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主辦的「穿越人類的愛與悲傷——遠藤周作新書分享與對談」上,這位日本著名作家首次嘗試以推理小說式的敘事風格,探討老年、死亡與欲望的長篇小說《醜聞》也引來在場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黑暗,現在很多人在做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文筆犀利,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魯迅先生以筆代槍,給黑暗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在民國時期,那個大師頻出的時代,魯迅先生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日本魯迅芥川龍之介,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短暫又坎坷,母親在他八個月大時發瘋,隨後被舅父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23歲,與初戀分手,讓他產生了厭世的念頭;幾年後,親眼目睹好友精神失常;30歲,身體漸衰,飽受各種疾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