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2020-12-15 澎湃新聞

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2020-09-13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黑澤明和塔可夫斯基

本文原文最早發表於《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1977年5月13日晚報版;之後添加了黑澤明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合照後重新發表於《索拉裡斯》的宣傳小冊中;隨後重刊於《Nihonkai Eigasha》1978年6月刊;再次重版是以《索拉裡斯:在偉大地球上對自然的一種嚮往》(Solaris: A Nostalgy toward Nature on Great Earth)為題發表於1978年3月《影像論壇》(Image Forum)第八十期紀念特刊中。最後,這篇文章以《塔可夫斯基和〈索拉裡斯〉》為題收錄於《黑澤明全集》(第六卷,巖波書店出版社,1988年,東京)中。此文日譯英譯者為Nostalghia.com 網站的日本作者佐藤公利(Sato Kimitoshi)

在我首次去蘇聯訪問時在莫斯科電影製片廠(Mosfilm)的歡迎午宴上,我第一次遇見了塔可夫斯基。他身材瘦小,看起來有些虛弱,同時又異常的聰慧,異常的精明和敏感。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他特別像武滿徹(Tôru Takemitsu)。只呆了一會,他就有些歉意得說了句「我還有些工作要做」就消失了。沒過多久,我就聽到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震得餐廳所有窗戶玻璃都在顫抖。看到我大吃了一驚,莫斯科電影公司的老闆意味深長得笑著說:「你知道另一場世界大戰是不會發生的。塔可夫斯基剛剛發射了一枚火箭。不過,與塔可夫斯基的合作對我來說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我就是這樣知道塔可夫斯基在拍攝《索拉裡斯》(Solaris,1972)的。

午餐會結束後,我去了他拍攝《索拉裡斯》的片場。在那裡,我看到一個被燒毀的火箭躺在空間站攝影棚的角落裡。我很後悔當時忘記問他,他是如何在片場拍攝火箭發射的。這套衛星基地的布景做得很是精美,應該是耗費了巨資,因為都是用厚厚的杜拉鋁做的。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它那冰冷的金屬銀光閃閃發亮,我發現埋在設備裡的電燈泡微弱地閃爍或揮舞著紅藍綠的光束。而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有兩個杜拉鋁做的欄杆,上面掛著一個可以讓攝像機在衛星基地內自由移動的小輪子。

塔可夫斯基一邊帶著我在現場逛,一邊興高採烈地解釋,就像一個小男孩得到千載難逢的機會展示他心愛的玩具盒一樣。和我同行的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詢問他關於這套玩具盒的造價,聽到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時他驚得睜大了眼睛。投資是如此巨大,六億日元,以至於讓曾經執導過有著宏大戰爭場面的《戰爭與和平》的邦達爾丘克都大吃一驚。

現在我才完全明白為什麼對莫斯科電影公司的老闆來說那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了。不過這也需要非凡的才華和超人的精力才能消耗這麼巨大的投資。當他熱情地帶領我看著布景的時候,我尾隨其後,凝視著他的背影,心裡一直想著:「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關於《索拉裡斯》,我發現很多人抱怨它太長,但我不這麼認為。他們特別覺得開幕時中對自然界的描述過於冗長,但在主角乘坐火箭進入宇宙的衛星基站後,這些層層剝離記憶般與地球自然的告別,將他們自己淹沒在故事的最深處,它們幾乎折磨著觀者的靈魂,就像是一種對地球母親自然無法抗拒的鄉愁,類似於思鄉之情。如果沒有開篇這一段對美麗自然場景的舒緩漫長的介紹,你就無法讓觀眾直接感受到被「囚禁」在衛星基站內的人們所懷有的走投無路的感覺。

當天夜裡,我在莫斯科的一個試映室裡第一次看到了這部電影。它很快就讓我感到一陣心碎的痛苦,同時激發出一種儘快回到地球的強烈渴望。我們一直享受著科學的非凡進步,但它究竟會將人類引向何方?這部電影成功地勾起了我們靈魂深處的恐懼感。如果沒有它的出現,科幻電影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這些想法在我凝視屏幕的時候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塔可夫斯基當時就和我在一起。他坐在試映室的角落裡。當電影結束時,他站了起來,帶著一點怯意得看著我。我對他說:「非常好。它讓我感到了真正的恐懼。」塔可夫斯基靦腆地笑著,但很開心。之後我們在電影學院的餐廳裡互敬著伏特加。平時不太喝酒的塔可夫斯基那天也喝了不少,他還快步進去關掉了餐廳裡正在播放音樂的揚聲器,開始聲情並茂地唱起了《七武士》(Seven Samurai,1954)中的武士主題曲。

好像為了不甘示弱,我也和他一起唱了起來。

因為那一刻,我非常高興地發現我就生活在地球上。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索拉裡斯》讓一個觀眾感受到了這一點,甚至只用這個簡單的事實就能告訴我們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科幻片。它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激起了我們靈魂深處的純粹恐懼。而它是在塔可夫斯基深刻洞察力的完全掌控之下。

在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許許多多人類未知的事情:一個人獨自去探索的宇宙深處;衛星基站出現的陌生訪客;時光倒流;死而復生;令人不可思議的懸浮動感;空間站主角心目中的家是溼漉漉的浸泡在水裡的。在我看來,這就是他用整個身體擠出的撕心裂肺的痛苦中蘊含的汗水和淚水。而最令我震驚的是在日本東京赤坂見附外景地的拍攝。通過對鏡子的巧妙利用,他將車頭燈和尾燈構成的燈河疊加放大,造就了一座復古畫面的未來城市。《索拉裡斯》的每一個鏡頭都見證了塔可夫斯基與生俱來的非凡才華。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很多人都抱怨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艱澀難懂,但我對此並不認同。他的電影恰恰表明了塔可夫斯基是多麼的敏感。他在《索拉裡斯》之後拍了另一部名為《鏡子》(The Mirror,1975)的電影。《鏡子》講述了他童年時代的珍貴回憶,不過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又是如此的令人費解,心神不寧。是的,乍一看,它確實在敘事上看上去沒有什麼合乎理性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關於童年的記憶是不可能自主得以靜態的、符合邏輯的方式進行安排的。

來自早期回憶的影像碎片經過粉碎破壞組成的奇特序列,給我們人生初期階段帶來了詩意。一旦你確信了這種真實性,你可能會覺得《鏡子》是最通俗易懂的電影。但塔可夫斯基卻保持著沉默,對此完全緘默不語。他的這種態度越發使我相信他的未來有著美好而又巨大的潛力。

對於那些準備解釋自己電影一切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有什麼光明的未來。

原譯文發於「迷影網Cinephilia」

導筒授權發布

原標題:《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黑澤明,電影研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成就黑澤明的他,天堂與老友盤腿而坐
    除黑澤明外,小林正樹的《奪命劍》《切腹》,岡本喜八的《日本最長的一天》、野村芳太郎的《砂之器》和山本薩夫的《白色巨塔》等日本著名導演的電影劇本也出自他手,橋本忍憑藉在邏輯和倫理上精緻的劇本構築力,讓世人普遍認識了編劇這一職業,被譽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為日本電影邁入黃金時期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黑澤明去世時,橋本忍曾發唁電:「對領頭人黑澤先生,我有一個請求。
  • 人人都知道黑澤明,但真正了解他的並不多
    黑澤明,哪怕對電影沒那麼了解的朋友也很可能聽到過這個名字。但你也得承認,的確還有很多人對黑澤明的了解僅限於人名和幾部片名。今年是黑澤明逝世20周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展映了他的幾部4K修復的經典作品,包括《七武士》《羅生門》等影片,讓半個多世紀之後的觀眾在大銀幕領略「電影天皇」作品的藝術魅力。
  • 《亂》|黑澤明
    黑澤明被大家戲稱為「天皇」導演,因他在片場的獨裁專斷,這稱謂也露出大家對他的尊崇。莎士比亞這位戲劇文豪 ,講他為「國王」 編劇並不過分,四大悲劇展示了他恢弘的創作能力。《亂》脫胎於四大悲劇《李爾王》,闡釋人性的冷酷之作。
  • 黑澤明的電影秘訣
    在《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中,編劇橋本忍回顧了從影以來和黑澤明共事的種種故事。 與黑澤明相遇:《羅生門》誕生談起黑澤明,編劇橋本忍首先回憶了與黑澤明相遇的契機。不過,接下來的《美好的星期天》和《泥醉天使》兩部電影著實讓我震撼。在他的電影中,運用電影創作者的才能和感覺,展現出影像和聲音的世界裡潛藏著的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就像伊丹先生曾預言過的那樣,他會是日本電影新一代的旗手,假以時日將成為統領電影界的領軍人物。儘管我儲備知識不多,對他印象卻是如此強烈。
  • 庫布裡克與黑澤明
    當勘治跟小田說出自己般胃癌纏身時,餐廳內接著播放剛烈又雄糾糾的《木頭兵大遊行》Parade of the Wooden Soldiers),充滿朝氣的陽光旋律,對比著勘治滿帶怨憤的話語,及桌上可愛的小兔玩具,構成了一幅怪異畫面,配合愈加響亮的樂聲,形成了一種意料之外的張力……電影裡精彩的音樂處理太多太多,要感受,得重看電影。
  • 黑澤明:別自殺,就算跌到人生谷底
    然而,黑澤明怎麼也沒有想到,1966年的好萊塢和東寶在電影製作上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在當時的好萊塢,編劇和導演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已經是常識了。他們需要各自以製作人的意願為基礎完成工作。因此,在黑澤明開始寫作後不久,好萊塢就派了一位編劇來。但這對於黑澤明來說,根本無法接受。他無法執導一部不能百分之百體現自己構想的劇本。最終,這次合作以黑澤明的辭任收尾。
  • 是枝裕和的老師教你如何解讀黑澤明
    他贏得了很多大導演和大作家們的傾慕。史匹柏說:「黑澤明是我的啟蒙恩師,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科波拉說:「如果能和黑澤明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 馬丁•斯科塞斯扔下自己的劇組,不遠萬裡飛到日本,就為在黑澤明的影片《夢》中扮演黑澤最愛的畫家梵谷這一角色。認為「只有黑澤明能夠改編《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則在黑澤明逝世後打消了將這本著作拍成電影的想法。
  • 你們崇拜大導演,大導演都崇拜黑澤明
    和他同時代的日本媒體評價:「在黑澤明之前,西方世界對於日本的印象是富士山、藝妓、櫻花,從他之後,則是黑澤明、新力、本田。」「國師」之師1979年,大一新生張藝謀第一次觀看了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恢復健康後的他一口氣拍出三部佳作:《德爾蘇·烏札拉》《影武者》和《亂》。三部影片共計獲得國內外十多個頂級獎項,其中《影武者》和《亂》在日本本國和歐美都獲得了極高的票房。
  • 黑澤明早期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沒有特效,他也曾為老虎出鏡犯愁
    李安是幸運的,生處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他可以藉助特效合成許多高難度的鏡頭,而他的前輩黑澤明在拍攝《德爾蘇·烏扎拉》時,因為兩個老虎的鏡頭而焦躁不安。雖然老虎鏡頭很少,卻對劇情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關於《德爾蘇·烏扎拉》的情節,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主人公德爾蘇是一位森林獵人,他非常害怕一隻被稱為「神靈」的老虎,它的名字叫「阿姆巴」。
  • 世界名導|黑澤明——21刀背後的向死而生!
    也許有資格走上神壇的導演很多,但能「一以貫之」或者即使跌入谷底依然能重登巔峰的導演不多,黑澤明就創造過這樣的奇蹟,這也是他經歷了21刀後的向死而生。黑澤明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他不光是導演更是出色的編劇。他的作品總能橫掃各大影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今的觀眾甚至連他最出名的幾部影片都沒看過,這是我與很多人聊完黑澤明後的感受,如雷貫耳和無人問津似乎成了他當下的寫照。
  • 西方視野中的黑澤明電影:倫理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的誤讀
    黑澤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導演之一,為日本電影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黑澤明電影在歐美和日本的傳播情況卻大相逕庭,與歐美普遍尊崇黑澤明相比,在日本的國內卻存在著貶低黑澤明的傾向。01 黑澤明電影在歐美成功的原因黑澤明電影為何能在歐美受到廣泛歡迎呢?其實這也是他的電影在日本受到排斥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差異。
  • 索拉裡斯:宇宙中的大聖杯,也是最殘忍的奇蹟 | 經典科幻解讀
    心理學家凱爾文從地球來到索拉裡斯星球的太空站,但沒有人願意接待他。當他小心翼翼地鑽進太空站時,卻碰上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怪現狀:太空站裡的一位成員已經自殺,剩下的兩個則舉止怪誕,瘋瘋癲癲;太空站裡憑空出現了一些人物,甚至包括凱爾文早已自殺的太太海若。
  • 我對電影的一切了解都來自於哥哥丨黑澤明誕辰110周年
    作者丨保羅·安德利爾1910年3月23日,黑澤明生於日本東京,在他漫長的一生中,製作了30餘部電影,而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影片《羅生門》。在黑澤明去世後,關於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分析、解讀不計其數,甚至《羅生門》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被頻繁提及。
  • 黑澤明導演作品全精讀:《我對青春無悔》
    《我對青春無悔》拍攝片場   一首青春的輓歌               在侵華戰爭期間,黑澤明一直留在了日本國內在這個時期,他雖然一直也沒有停止影片的拍攝工作,但是據他本人在後來的回憶中說道:「那段時間的工作條件很惡劣,但是最最令我痛苦的就是我不能拍攝我想拍的故事了……」   戰時的日本極大的限制了電影工業的發展,一切製作出來的影片全部要為了宣傳和粉飾戰爭而存在。黑澤明一直在為著創作的權利而進行爭取,可是微薄的力量不足以和強大的戰爭機器相抗衡。
  • 黑澤明:蕩漾在洗澡盆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剎那之間那莫名其妙和意料不到的衝擊感,光著身子倒在地板上、頗感光滑的舒暢感覺,以及跌倒時仰頭望到棚頂上吊著的一個很亮很亮的東西。從我記事時起,我就常常回想起這件事,不過因為這倒也算不了什麼大事,所以長大之後我一直沒跟誰說。我想,大概是過了二十歲之後吧,我問起母親,為什麼這樁事我記得這麼清楚。
  • 《美好的星期天》:黑澤明也有的小溫柔
    提起黑澤明,腦海中各類兇神惡煞、好勇鬥狠的武士們立即提著日本武士刀呼嘯登場。可曾想雄剛大師也會有溫柔的一面呢,不妨來欣賞一下黑澤明早期的作品:《美好的星期天》。黑澤明在自傳《蛤蟆的油》中提及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動機:戰後的青春是怎樣的呢?為了使它甦醒,必須經過一個痛苦的時期。
  • 黑澤明因這部作品傲立世界,被譽為世界百大經典
    現在的人們談起日本電影,總是會想到名導是枝裕和那宛如清水般透徹,平凡中帶著無限感動的電影風格,這也成為了當今日本影視劇的普遍走向,這種只專屬於日本電影的風格,是其他國家的導演模仿不了的,國內很多導演都嘗試過翻拍日本電影,都一塌糊塗。
  • 黑澤明晚年選出的幾部心愛的電影,《龍貓》上榜,這幾部你聽過?
    大家都知道,2010年是黑澤明(1910 -1998) 誕生的一百周年,這位偉人一生觀影長逾八十年,晚年選出心愛的一百部世界電影,作品從1919年下迄1997年,名單最早刊於《文藝春秋》1999年4月號,最詳盡的敘述見於黑澤和子所編的《黑澤明所選100部電影》。 一百部電影中,美國片佔了三十五部,日本片亦有廿部。
  • 美國經典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竟然是抄襲了黑澤明的《用心棒》
    主角Joe的扮演者是Clint Eastwood,這個名字對國人比較拗口,很多人根據他名字的意譯稱他為「東木」。東木是個大帥哥,一臉絡腮鬍子,凌亂的金髮,深邃的眼神都深深吸引了觀眾。因酷似足球明星貝克漢姆,讓人過目難忘。
  • 黑澤明:師之大者
    文 | [ 日 ] 黑澤明他上課時,誰要眼睛瞧別處或悄聲說話,他就用粉筆砸誰,所以他的粉筆很快就會用光。這樣一來他就會說:「沒粉筆上不了課啦。」笑一笑便開始聊天。他這種聊天卻遠比教科書內容豐富。他的高超的教學本領,在期末考試時更顯突出。考試時,為了監視學生,各個教室都派與考試課程無關的各位老師監考,學生知道巖松老師分到自己的教室,就會立刻歡聲四起。原因是巖松老師不會監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