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2021-01-07 睿創光影

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

「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如今「羅生門」成了謊言的代名詞,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出各種謊言,往往用一百個謊言來圓一個謊言,令事實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炮製了一個又一個「羅生門」事件。

電影《羅生門》是根據日門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裡面糅合進了芥川的另一部同名小說《羅生門》的部分內容。

《竹林中》提供了竹林中死亡事件的主要情節,《羅生門》則提供了故事的敘述者。

該片被稱為日本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十大影片之一,在當時的國際影壇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故事情節的展開分為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不斷地交替敘述。

在兩個層次的敘述中都有僧人和樵夫,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兩個人物,貫穿於整個影片。

可以說他們直接見證或參與了謊言,也見證或參與了人性的發現。

第一個層次由在風雨搖曳的破舊的「羅生門」下躲雨的三個人——行腳僧、樵夫和雜工對話展開的。

其中樵夫說出了電影的第一句臺詞「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接著同樣是這個樵夫又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這是比戰爭災禍和強盜更可怕的事情。」

究竟什麼事情如此可怕?

原來樵夫發現在竹林裡死了一個武士,是這個武士的死使他們感到害怕嗎?

顯然不是,因為雜工說道:這年頭死個把人算什麼!這羅生門上天天都有無人認領的死屍,現在恐怕還有五六具躺在那兒。

真正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是這個殺人事件的真相始終找不著,因為當事人在官府裡各執一詞,每個人的證詞都像是真的。

究竟是誰說了謊,不得而知。

影片接下來通過樵夫和行腳僧之口轉入了第二個層面的敘述,由竹林中的四個當事人在官府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

故事的情節看似非常簡單:

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竹林裡,作為報案人的樵夫和另外三個當事人——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以及載死者之魂的巫女都被召到官府來作證。

但是這樁看似人髒俱在的案件卻讓官府無從下手,因為這四個人的證詞說的都很生動,卻是四個版本。

強盜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自己反正都是死,乾脆說出事實吧,他的證詞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

死去了的武士借巫女之口說出的話更多的是表現出了對妻子的仇恨,雖然是強盜殺了他,但他更恨的是指使強盜殺了自己的妻子。

而武士的妻子則把自己形容成貞女烈婦,她聲淚俱下,使人不禁對她產生憐憫之心,大家都認為這麼柔弱的女子說出的話不會騙人。

樵夫的證詞則看似客觀,不帶有傾向性。

《羅生門》中的謊言

案子的真相只有一個,是誰說了謊,還是大家都撒了謊?武士到底是怎麼死的?武士妻子被強暴的前後過程到底是怎樣的?這四個在場之人當時都做了什麼?

真相不得而知。

羅生門下,當雜役和行腳僧都在猜測誰說了謊,誰的證詞才是真相時,樵夫卻說自己看到了事件的全過程,那三個人都撒了謊。

武士撒了謊,他把妻子說的那麼兇狠,實際上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性命逼著妻子自殺,他也很懦弱,當強盜要殺他時,他哀求道:我還不想死。

強盜撒了謊,他並不像傳聞中那麼英勇,在和武士的決鬥中毫無章法,兩人都是那麼的懦弱、害怕,和地痞流氓打架沒什麼區別,根本就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大戰了二十三個回合。

真砂也撒了謊,她被強盜蹂躪後,平時看似恩愛的丈夫竟然叫自己自裁,於是一狠心挑唆強盜和丈夫決鬥,希望借兩人之手殺掉其中一個人,絲毫沒有在官府時貞烈和小鳥依人的感覺。

那麼,樵夫說的就是真相嗎?其實他也有所隱瞞,他隱瞞了自己偷拿了鑲寶石的短刀的事實。所以說,他也撒了謊。

四個人,四段謊言,他們都在竭力的扭曲事件真相。

貪戀美色的強盜,把自己描述成仗義大氣的武士一般;貪生怕死的少婦,把自己描述成貞潔的烈女;懦弱無能的武士,把自己描述成大義凜然的英雄。

樵夫因貪圖小便宜,偷偷拿了武士的短刀,卻怕捲入這場官司而敗露遲遲不敢吐露真相。

無論是強盜、武士、武士的妻子和樵夫,他們都企圖用某種高尚來遮掩自身的粗俗和醜陋。

說到底,他們都是軟弱的人類,為了掩蓋自己的弱點,就編造了天大的謊言以使自己看起來很偉大。

四個敘述者都是出於自己的名譽與利益考慮,竭力維護自己,把自己的過失隱藏起來,而把責任推給別人,達到保護自己美化自己的目的,充分的表現出了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

瀰漫在空氣中的謊言使我們感到人性是如此的莫測,如此可怕。

行腳僧:從對人性的失望到再次選擇相信人性

行腳僧無疑代表著一個傳統的人道主義者的形象,他善良、慈悲而且多愁善感,但是在人們的自私和惡習面前卻顯得軟弱無力,除了哀嘆以外卻做不出任何有意義的舉動。

他希望人們善良、世界美好,在案情被陳述的中間卻不斷感嘆人的自私自利、不可信任,感到這樣的現實像地獄一樣恐怖,面對行將傾覆的價值世界他只能發出絕望而無奈的哀鳴。

在影片中,行腳僧的感嘆一共出現了六次,反映了他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首先是在影片的開頭,羅生門下的三個人聊起這個案子時,行腳僧感嘆道:人生無常,地震、風暴、海嘯、災年、強盜、兵荒時時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類像蟲蚜般被天災人禍所滅殺,慘死無數;但是像今天這麼可怕的事還是第一次遇見。

他認為案子的可怕之處在於世道人心的叵測,讓人沒法相信人心了,這是比什麼都可怕的事情。

行腳僧一臉的苦悶與迷茫,連用了幾個「可怕」。

其次是在官府作證時,行腳僧對死去的武士充滿了同情,感嘆道:人的生命就像少女一樣真實,也如晨露一樣的短暫,沒想到昨天在驛道上有過一面之緣的武士,今天卻陰陽相隔。

當樵夫說道武士的妻子和強盜都在說謊時,雜工卻是一番看破紅塵的表情說道:人都是會撒謊的,有時對自己都不會坦白。

這時行腳僧同情道:那個妻子一副小鳥依人的樣子,並不像強盜說的那樣剛強。

說明潛意識裡行腳僧是不願意看到她說謊的,而是寧願相信她說的是真話。

然而事實證明,那四個人不只是自私自利,而且一律地在說謊,甚至連死去的武士也借巫女之口來說假話,從而美化自己。

但是行腳僧始終不願意相信死去的人也會說謊,說:「我不願意把人想得太壞。」

當樵夫講完他看到的真相後,雜役並不相信他的話,這時行腳僧痛苦地說:「如果誰都不能相信的話,這個世界又同地獄有什麼分別呢?我不願意世界變成地獄,我相信人。」

他雖然說相信人,但是這番話聽起來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實際上他信念已經發生了動搖。

影片到了此時,感覺空氣都凝固了,氣氛鬱悶的讓人窒息。

這時,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機,一個嬰兒的啼哭聲給地獄般的羅生門增添了一絲生氣,也預示著新的希望的產生。

雜工上去把包裹嬰兒的衣服都扯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而雜工揭露了樵夫偷拿武士短刀的行為,讓樵夫啞口無言。

這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爾虞我詐的事實。

雜役剝掉棄嬰的衣物揚長而去,樵夫決定收養這個孩子。

當他伸手想結果行腳僧抱著的嬰兒時,已聽了太多的謊言的行腳僧也不相信任何人了,竟以為樵夫要剝掉嬰兒僅剩的貼身內衣,大聲的斥責他。

待弄清樵夫的真實意圖以後,行腳僧感到十分欣慰,說道:「你做了件好事......多虧了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結尾的人性化轉化,使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對客觀真理的疑惑和對人性的醜陋感到失望的行腳僧又重新燃起了對人性的希望。

樵夫:從謊言到人性發現

樵夫是介於行腳僧和粗俗的雜工之間的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他既善良而又不能擺脫人性固有的各種弱點。

事情的經過他都看到了,作為一個局外人,本來他似乎最能做到公正客觀的,卻在官府面前說了謊。

為什麼他在官府沒有說出他所看到的真正細節?因為怕受牽連卷進這場官司。

為什麼怕被連累?可能他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老小眼巴巴地等著他上山砍柴,賣錢餬口。

為什麼他隱瞞了那把短刀的下落?因為那是一把鑲寶石的值錢的刀,求生的本能和窘迫的生活處境告訴他這把刀能暫解家中的燃眉之急,於是他就這麼自然地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說謊者。

樵夫本是老實厚道的淳樸之人,自己雖然前後兩次說了謊,卻還是天真地對其他三個人的說謊表示極大的不理解和憤慨,可以說他是一個無意識的說謊者。

在被雜役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就是盜走短刀的人時,他啞口無言。

雖然樵夫撒了謊,但絕不能將他等同那個極其自私、冷酷無情的雜役,相反他單純、善良、勤勞、崇尚道德、渴望社會秩序。

在被雜役揭穿謊言後,他備受自己謊言的煎熬,最終被親身經歷的事件所震撼,感受到了價值世界行將崩潰的切膚之痛,終於他在矛盾與彷徨之後做出自己的努力拯救那些可珍視的東西——收養嬰兒。

他承認「如今在這個世界上對人不能不懷疑」,感到「自己也摸不透自己」,但最終還是肯定「人應該相信人」。

影片末尾樵夫收養棄嬰的舉動可以稱為整部影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這一舉動使他的人性得到發現,也使他的良心得以重生。

嬰兒:新的希望

在小說《羅生門》中,老嫗靠拔死人頭髮營生,正好被家將看見,家將根據同一邏輯,得出只有搶奪他人才能活下去的結論,於是心安理得的奪取老嫗手中的頭髮和身上的衣服揚長而去。

而在電影《羅生門》中,變成了雜役奪走了嬰兒的衣服。

嬰兒的出現,是影片的故事情節出現了轉機,對羅生門下的三個人進行了評價和總結。

雜役剝掉嬰兒的衣服,顯示出他的冷漠和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一面。

樵夫阻止雜役和收養棄嬰的舉動,尤其說了一句「我家已經有六個孩子,再多養一個辛苦是一樣的」,使他的靈魂得到蕩滌,讓人們重新看到了他善良、淳樸、勤勞的一面,更讓我們發現了人性的美好。

行腳僧了解了樵夫的真正動機以後,心裡產生了新的希望,使整個故事情節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雨停了,在夕陽的餘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孩子是新的生命,有新的生命就有新的希望。

黑澤明用這樣的象徵性結局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明添上完美的一筆。

《羅生門》故事簡單,情節卻很離奇;出場人物很少,內涵卻很深刻。

它在深刻揭示人心險惡、人性醜陋的同時,也對現代社會和現代人提出了有益的警示。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是那個自說自話的強盜,神採飛揚地吹噓著自己的神通廣大;也可能是那個淚水漣漣的女人,可憐兮兮地哭訴著自己的悲慘無助;還可能是那個倒黴失勢的武士,故作深沉地表達著自己的詩意情懷;更可能是那個善良的樵夫,因為一時的見利忘義而良心備受煎熬,在痛苦中彷徨,最終做出可貴的抉擇。

生活中人們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完全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價值取向。

然而,人世間固然存在著自私自利的嚴酷現實,必須予以鞭撻,但是更應該堅信,相對於人性自私自利的弱點而言,令人讚嘆的人道主義卻一定是永恆的。

相關焦點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漫畫火影忍者的羅生門形象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 《羅生門》這部影片也是對人性的深刻解讀,演員演技也是超級棒!
    所以說羅生門大概就是人世間,人在此生老病死,生於自然回歸自然,而上帝永存。看於前幾年的大學課堂,幾十年前的電影畫面並沒有多麼吸引看慣了花花世界的21世紀的我們,甚至最開始並不能很好get到導演的表達。羅生門寓為何?人性又怎樣?找到了一點,不過卻是我大學印象極其深刻的兩節課之一。很難想像黑澤明大師如何在那個時代,把這樣一個故事講的很妙。相信大家剛看完李敖北大演講,知道了李敖說人心大壞。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而給羅生門賦予概念,展現給大家眼前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的則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攝的一部《羅生門》的電影,在黑澤明的電影當中敘述的劇情是,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裡。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是都講述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詞都使得事實真相,變得樸素撲朔迷離。
  • 【影像世界】重拾人性的光輝,重建文明的家園——電影《後天》《2012》觀後感
    但是看完《後天》和《2012》後,我突然改變了主意,假如末日真的存在,如果有機會,我想生存下來,不僅是被影片中家人們的逃生與救援所打動,更為了看看末日後的晴空碧海,那時的地球一定是最美最原始的樣子。災難固然可怕,但人類的親情卻依然動人心弦。《後天》中最受關注的應屬父親傑克與兒子山姆這對父子之間的情感。
  • 重溫《羅生門》,原本暖心的結尾,卻讓我心中一涼
    那麼,這些人為何要說謊呢?"人們太脆弱,對自己也太脆弱,才說謊。"古希臘政治家狄摩西尼曾說:"沒有什麼事比自欺更容易了,因為人總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我認為三人皆沒有說謊,因為他們所認知的真相,早已被他們對真相的期望所扭曲。
  • 《美麗人生》:謊言下的人性美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瀰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生活是美麗的,無論它怎樣不盡如人意。
  • 1950年《羅生門》懸案,一個連柯南也無法知道的真相
    編劇通過巧妙的安排,讓身為觀眾的我們自己去辨別,你覺得哪個人說的是真實的,那就是真實的,真相,永遠都是你願意去相信的真相。想要絕對的真相?對不起,沒有。02死人也是可以說謊的羅生門在一般解釋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如「新郎被打案陷入羅生門」、「巴中發生扶老人羅生門事件」、「賈靜雯婚變進入羅生門」。羅生門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並在很多事件中,延續著它的命脈。
  • 超人:閃爍人性光輝的人間之神
    他擁有太多的光環和榮譽,也為世界帶來了超級英雄的啟蒙和幻想,大超的故事是漫畫史上永恆的不朽篇章。,即使從小便在地球長大,即使無數次為地球豁出性命,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奉為神明,但大超依舊不覺得自己是神,不覺得自己有比地球上任何一個普通人更多的權力,不覺得自己有資格、有權力去替任何人做出決定。
  • 羅生門和人性的黑洞
    再看看別人,謊言、偏執、九曲心腸,滿屏都在上演「羅生門」。明大桃花事件,北大吳謝宇犯罪之謎,仁濟醫院專家因拒絕接診插隊病人被警方帶上手銬帶走事件……。老天假裝厚愛我們,眾多選項一字排開,人們都紛紛選擇貪婪、夾雜謊言、編織「圈套」,試圖將真相掩埋於糟亂的回憶之中,卻把內心的「黑洞」一覽無餘地擺在我們面前。
  • 《羅生門》:這是人的本性
    2、不幸的是,我明白了有時候只有藉助謊言才能說出真相。3、最聰明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對不良的社會習慣視而不見,而且與之交往。4、藝術與女性。一定要籠罩在一個時代的精神或盛行的氛圍中,中國才能出現風情萬種。事實上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我的自我理解是否正確。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每當我讀到《羅生門》時,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沮喪和沮喪。日語漢字中「羅生門」的原意是「羅城門」,「羅生門」的原意是「京城門」之意。因為古代的戰爭,日本有很多屍體。這具無名的許多屍體被拖到城樓丟棄,經過多年的年久失修和頹廢,他變得荒涼了陰森。長期以來,人們的印象是「羅生門」是通往地獄的大門。
  • 《羅生門》:在道德算什麼的成年人中,生存是需要的
    你一進入地獄和世界,不管你是作者還是讀者,只要你進入這個環境,我真的很擔心你會因為好奇而不小心下地獄。世界上沒有邪惡,善念只是一念之間。羅生門也是如此,就像每天在城門下漂浮的人流一樣,每一個人都是一種原型,只是時代背景的演變變成了行屍走肉。
  • 《侏羅紀世界2》:人性的光輝
    導演可能非常想把暴虐迅猛龍的那種狡猾、陰狠進行完美的表達,所以使用了大量的場景和特寫來表現這一點,於是這部科幻電影被生生地拍成了驚悚片,要不是中途那頭「鐵頭龍」來輕鬆了一把,可能真的會嚇跑一些觀眾。當然,影片本身的立意還是非常值得人思考的。貫穿影片最主要的一個矛盾,就是人類對利益、金錢的貪婪和恐龍尋求自由的對立。
  • 《羅生門》:短篇小說是解剖人性的利刃,真正的大師拿它指向自己
    011915年,23歲的芥川龍之介發表了處女作《羅生門》,講述的是走投無路的家僕,在善惡之際徘徊,目睹了一個老婦拔死人頭髮後,最終衝破了心中的道德約束,決定落草為寇。《羅生門》發表後反響平平,真正為芥川帶來讚譽的是隨後創作的短篇小說《鼻子》。《鼻子》中的主人公禪智是個僧人,儘管他潛心靜修,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煩惱,那就是他的鼻子。
  • 【年度閱讀報告】沙小莉: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給自己:一天天教書,更要一天天讀書!人類的認知是具有普遍性的狹義與片面,既然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那為什麼一定要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世界?這讓我突然想到,電影《十二猴子》裡的布魯斯·威利斯,為了拯救人類回到過去尋找毀滅世界的病毒源,因為思想言論太過超前,被當做精神病關進了精神病院,受盡了折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換子疑雲》中,安吉麗娜·朱莉飾演的失蹤孩子的媽媽,因為不願相信當局編造的謊言,堅持自己的看法,而被當權者扔進了精神病院,吃盡了苦頭。精神病患什麼時候治癒?
  • 《悲慘世界》雖然殘酷,揭露了人性黑暗面,但也讓人看到了光明
    小說中描述的主人公從生存到生活的蛻變,圍繞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深刻的描述表達了雨果渴望挖掘人性的光輝。很明顯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看後者當然更重要了,即使需要違背社會法律依據可如果人們心中存有善念也是可以被諒解的,主人公冉·阿讓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既源於那個社會冰冷的法律也源於那個社會物質的匱乏。因為物質的匱乏使得社會在生存線上下掙扎,沒有生活何來善與愛,有的只有冷漠與條框。雨果就是一個相信人心光輝的人,於是正在他感到灰心氣餒的時候,冉·阿讓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似蓮非蓮便已是蓮,似地獄非地獄便已是地獄,羅生門便是這樣的存在,芥川龍之介在自己的世界裡造出了這個地獄一般的門,幾萬個字便能從中看出所謂人間地獄的模樣。在他筆下的人間地獄是經過各種災難後的日本京都,各種死屍堆積在羅生門前,"於是趁這荒涼的好機會,狐狸來往,強盜來往。"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聖誕停火」的背後:政治家的野心掩蓋不了交戰士兵的光輝人性
    在槍林彈雨中廝殺了幾個月之久,卻一夕之間仇敵變成朋友,如此詭異的事件讓人很難理解,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為什麼?戰前的動員,政治家們無非是各自編織美麗的謊言,為了祖國的榮耀,為了家園的幸福,但背後的實質卻卑劣異常。他們煽動士兵參戰只是為了自己的榮耀,為了自己慾壑難填的野心與抱負,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稱之為正義,而雙方的士兵,不過是他們藉以實現野心的棋子與犧牲品。
  • 世界很美,但我相信「人性本惡」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當下的我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 和很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個雖普通但足夠幸福的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雖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坎坷,但也一直堅信著人性本善,和世界原本美好。 我並沒有遭遇什麼極其惡劣的事情,更沒有痛不欲生的經歷。但,當下、此刻的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人性本惡」。
  • 《動物世界》即使在逆境也要堅持自我
    當然,在如此逆境之下,也能堅守自我,讓人性的光輝在這黑暗中閃閃發光的人,是十分難得的。也正是這一類人的存在,讓寒冷的冬夜能滲透出一絲絲暖人的柔光,充滿人的整個身心。讓這個變幻萬千的世界還存在一絲絲人性!影片中的這個人叫鄭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