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
「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如今「羅生門」成了謊言的代名詞,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出各種謊言,往往用一百個謊言來圓一個謊言,令事實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炮製了一個又一個「羅生門」事件。
電影《羅生門》是根據日門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裡面糅合進了芥川的另一部同名小說《羅生門》的部分內容。
《竹林中》提供了竹林中死亡事件的主要情節,《羅生門》則提供了故事的敘述者。
該片被稱為日本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十大影片之一,在當時的國際影壇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故事情節的展開分為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不斷地交替敘述。
在兩個層次的敘述中都有僧人和樵夫,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兩個人物,貫穿於整個影片。
可以說他們直接見證或參與了謊言,也見證或參與了人性的發現。
第一個層次由在風雨搖曳的破舊的「羅生門」下躲雨的三個人——行腳僧、樵夫和雜工對話展開的。
其中樵夫說出了電影的第一句臺詞「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接著同樣是這個樵夫又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這是比戰爭災禍和強盜更可怕的事情。」
究竟什麼事情如此可怕?
原來樵夫發現在竹林裡死了一個武士,是這個武士的死使他們感到害怕嗎?
顯然不是,因為雜工說道:這年頭死個把人算什麼!這羅生門上天天都有無人認領的死屍,現在恐怕還有五六具躺在那兒。
真正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是這個殺人事件的真相始終找不著,因為當事人在官府裡各執一詞,每個人的證詞都像是真的。
究竟是誰說了謊,不得而知。
影片接下來通過樵夫和行腳僧之口轉入了第二個層面的敘述,由竹林中的四個當事人在官府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
故事的情節看似非常簡單:
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竹林裡,作為報案人的樵夫和另外三個當事人——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以及載死者之魂的巫女都被召到官府來作證。
但是這樁看似人髒俱在的案件卻讓官府無從下手,因為這四個人的證詞說的都很生動,卻是四個版本。
強盜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自己反正都是死,乾脆說出事實吧,他的證詞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
死去了的武士借巫女之口說出的話更多的是表現出了對妻子的仇恨,雖然是強盜殺了他,但他更恨的是指使強盜殺了自己的妻子。
而武士的妻子則把自己形容成貞女烈婦,她聲淚俱下,使人不禁對她產生憐憫之心,大家都認為這麼柔弱的女子說出的話不會騙人。
樵夫的證詞則看似客觀,不帶有傾向性。
《羅生門》中的謊言
案子的真相只有一個,是誰說了謊,還是大家都撒了謊?武士到底是怎麼死的?武士妻子被強暴的前後過程到底是怎樣的?這四個在場之人當時都做了什麼?
真相不得而知。
羅生門下,當雜役和行腳僧都在猜測誰說了謊,誰的證詞才是真相時,樵夫卻說自己看到了事件的全過程,那三個人都撒了謊。
武士撒了謊,他把妻子說的那麼兇狠,實際上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性命逼著妻子自殺,他也很懦弱,當強盜要殺他時,他哀求道:我還不想死。
強盜撒了謊,他並不像傳聞中那麼英勇,在和武士的決鬥中毫無章法,兩人都是那麼的懦弱、害怕,和地痞流氓打架沒什麼區別,根本就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大戰了二十三個回合。
真砂也撒了謊,她被強盜蹂躪後,平時看似恩愛的丈夫竟然叫自己自裁,於是一狠心挑唆強盜和丈夫決鬥,希望借兩人之手殺掉其中一個人,絲毫沒有在官府時貞烈和小鳥依人的感覺。
那麼,樵夫說的就是真相嗎?其實他也有所隱瞞,他隱瞞了自己偷拿了鑲寶石的短刀的事實。所以說,他也撒了謊。
四個人,四段謊言,他們都在竭力的扭曲事件真相。
貪戀美色的強盜,把自己描述成仗義大氣的武士一般;貪生怕死的少婦,把自己描述成貞潔的烈女;懦弱無能的武士,把自己描述成大義凜然的英雄。
樵夫因貪圖小便宜,偷偷拿了武士的短刀,卻怕捲入這場官司而敗露遲遲不敢吐露真相。
無論是強盜、武士、武士的妻子和樵夫,他們都企圖用某種高尚來遮掩自身的粗俗和醜陋。
說到底,他們都是軟弱的人類,為了掩蓋自己的弱點,就編造了天大的謊言以使自己看起來很偉大。
四個敘述者都是出於自己的名譽與利益考慮,竭力維護自己,把自己的過失隱藏起來,而把責任推給別人,達到保護自己美化自己的目的,充分的表現出了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
瀰漫在空氣中的謊言使我們感到人性是如此的莫測,如此可怕。
行腳僧:從對人性的失望到再次選擇相信人性
行腳僧無疑代表著一個傳統的人道主義者的形象,他善良、慈悲而且多愁善感,但是在人們的自私和惡習面前卻顯得軟弱無力,除了哀嘆以外卻做不出任何有意義的舉動。
他希望人們善良、世界美好,在案情被陳述的中間卻不斷感嘆人的自私自利、不可信任,感到這樣的現實像地獄一樣恐怖,面對行將傾覆的價值世界他只能發出絕望而無奈的哀鳴。
在影片中,行腳僧的感嘆一共出現了六次,反映了他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首先是在影片的開頭,羅生門下的三個人聊起這個案子時,行腳僧感嘆道:人生無常,地震、風暴、海嘯、災年、強盜、兵荒時時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類像蟲蚜般被天災人禍所滅殺,慘死無數;但是像今天這麼可怕的事還是第一次遇見。
他認為案子的可怕之處在於世道人心的叵測,讓人沒法相信人心了,這是比什麼都可怕的事情。
行腳僧一臉的苦悶與迷茫,連用了幾個「可怕」。
其次是在官府作證時,行腳僧對死去的武士充滿了同情,感嘆道:人的生命就像少女一樣真實,也如晨露一樣的短暫,沒想到昨天在驛道上有過一面之緣的武士,今天卻陰陽相隔。
當樵夫說道武士的妻子和強盜都在說謊時,雜工卻是一番看破紅塵的表情說道:人都是會撒謊的,有時對自己都不會坦白。
這時行腳僧同情道:那個妻子一副小鳥依人的樣子,並不像強盜說的那樣剛強。
說明潛意識裡行腳僧是不願意看到她說謊的,而是寧願相信她說的是真話。
然而事實證明,那四個人不只是自私自利,而且一律地在說謊,甚至連死去的武士也借巫女之口來說假話,從而美化自己。
但是行腳僧始終不願意相信死去的人也會說謊,說:「我不願意把人想得太壞。」
當樵夫講完他看到的真相後,雜役並不相信他的話,這時行腳僧痛苦地說:「如果誰都不能相信的話,這個世界又同地獄有什麼分別呢?我不願意世界變成地獄,我相信人。」
他雖然說相信人,但是這番話聽起來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實際上他信念已經發生了動搖。
影片到了此時,感覺空氣都凝固了,氣氛鬱悶的讓人窒息。
這時,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機,一個嬰兒的啼哭聲給地獄般的羅生門增添了一絲生氣,也預示著新的希望的產生。
雜工上去把包裹嬰兒的衣服都扯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而雜工揭露了樵夫偷拿武士短刀的行為,讓樵夫啞口無言。
這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爾虞我詐的事實。
雜役剝掉棄嬰的衣物揚長而去,樵夫決定收養這個孩子。
當他伸手想結果行腳僧抱著的嬰兒時,已聽了太多的謊言的行腳僧也不相信任何人了,竟以為樵夫要剝掉嬰兒僅剩的貼身內衣,大聲的斥責他。
待弄清樵夫的真實意圖以後,行腳僧感到十分欣慰,說道:「你做了件好事......多虧了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結尾的人性化轉化,使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對客觀真理的疑惑和對人性的醜陋感到失望的行腳僧又重新燃起了對人性的希望。
樵夫:從謊言到人性發現
樵夫是介於行腳僧和粗俗的雜工之間的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他既善良而又不能擺脫人性固有的各種弱點。
事情的經過他都看到了,作為一個局外人,本來他似乎最能做到公正客觀的,卻在官府面前說了謊。
為什麼他在官府沒有說出他所看到的真正細節?因為怕受牽連卷進這場官司。
為什麼怕被連累?可能他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老小眼巴巴地等著他上山砍柴,賣錢餬口。
為什麼他隱瞞了那把短刀的下落?因為那是一把鑲寶石的值錢的刀,求生的本能和窘迫的生活處境告訴他這把刀能暫解家中的燃眉之急,於是他就這麼自然地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說謊者。
樵夫本是老實厚道的淳樸之人,自己雖然前後兩次說了謊,卻還是天真地對其他三個人的說謊表示極大的不理解和憤慨,可以說他是一個無意識的說謊者。
在被雜役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就是盜走短刀的人時,他啞口無言。
雖然樵夫撒了謊,但絕不能將他等同那個極其自私、冷酷無情的雜役,相反他單純、善良、勤勞、崇尚道德、渴望社會秩序。
在被雜役揭穿謊言後,他備受自己謊言的煎熬,最終被親身經歷的事件所震撼,感受到了價值世界行將崩潰的切膚之痛,終於他在矛盾與彷徨之後做出自己的努力拯救那些可珍視的東西——收養嬰兒。
他承認「如今在這個世界上對人不能不懷疑」,感到「自己也摸不透自己」,但最終還是肯定「人應該相信人」。
影片末尾樵夫收養棄嬰的舉動可以稱為整部影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這一舉動使他的人性得到發現,也使他的良心得以重生。
嬰兒:新的希望
在小說《羅生門》中,老嫗靠拔死人頭髮營生,正好被家將看見,家將根據同一邏輯,得出只有搶奪他人才能活下去的結論,於是心安理得的奪取老嫗手中的頭髮和身上的衣服揚長而去。
而在電影《羅生門》中,變成了雜役奪走了嬰兒的衣服。
嬰兒的出現,是影片的故事情節出現了轉機,對羅生門下的三個人進行了評價和總結。
雜役剝掉嬰兒的衣服,顯示出他的冷漠和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一面。
樵夫阻止雜役和收養棄嬰的舉動,尤其說了一句「我家已經有六個孩子,再多養一個辛苦是一樣的」,使他的靈魂得到蕩滌,讓人們重新看到了他善良、淳樸、勤勞的一面,更讓我們發現了人性的美好。
行腳僧了解了樵夫的真正動機以後,心裡產生了新的希望,使整個故事情節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雨停了,在夕陽的餘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孩子是新的生命,有新的生命就有新的希望。
黑澤明用這樣的象徵性結局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明添上完美的一筆。
《羅生門》故事簡單,情節卻很離奇;出場人物很少,內涵卻很深刻。
它在深刻揭示人心險惡、人性醜陋的同時,也對現代社會和現代人提出了有益的警示。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是那個自說自話的強盜,神採飛揚地吹噓著自己的神通廣大;也可能是那個淚水漣漣的女人,可憐兮兮地哭訴著自己的悲慘無助;還可能是那個倒黴失勢的武士,故作深沉地表達著自己的詩意情懷;更可能是那個善良的樵夫,因為一時的見利忘義而良心備受煎熬,在痛苦中彷徨,最終做出可貴的抉擇。
生活中人們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完全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價值取向。
然而,人世間固然存在著自私自利的嚴酷現實,必須予以鞭撻,但是更應該堅信,相對於人性自私自利的弱點而言,令人讚嘆的人道主義卻一定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