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出版,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猶豫不決的靈魂,奮起抗爭無窮的憂患,而內心又矛盾重重,真實生活就是如此。"
這句話像是對芥川龍之介一生的總結,如果他恰好看到這句話,一定會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嘆吧。
五年後,1927年的夏天,在一個漆黑的雨夜,芥川服下安眠藥,結束了他三十五年的短暫生命。
人生路向死而生,只是他的結局似乎比其他人更加確定無疑,如他自己所言:「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發瘋或自殺。」
生命,什麼時候從填空題,變成了兩難的選擇題呢?
01
1915年,23歲的芥川龍之介發表了處女作《羅生門》,講述的是走投無路的家僕,在善惡之際徘徊,目睹了一個老婦拔死人頭髮後,最終衝破了心中的道德約束,決定落草為寇。
《羅生門》發表後反響平平,真正為芥川帶來讚譽的是隨後創作的短篇小說《鼻子》。
《鼻子》中的主人公禪智是個僧人,儘管他潛心靜修,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煩惱,那就是他的鼻子。禪智的鼻子有五六寸長,一直垂到下巴底下。
這鼻子粗細均勻,猶如臉上掛了一根臘腸。禪智吃飯時,甚至需要有個小沙彌坐在對面託著鼻子,以免拱到飯碗。
長鼻子帶來的不便時時鬧出笑話,深深刺痛了禪智的自尊心。有一天,他的弟子從中國來的大夫那兒得到一個秘方,據說只要用熱水燙鼻子,再讓人踩踏就可以了。
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方法還真奏效。禪智躺在地上,任由弟子們踩自己的鼻子,鼻子裡冒出許多脂肪粒,之後一對比,鼻子果然短了許多,與普通的鷹鉤鼻差不多了。
然而,鼻子變短的禪智在別人眼裡似乎更好笑了。
小沙彌們見到他都強忍著笑,有時乾脆忍不住笑出聲來。禪智聽出了前後兩種笑聲中有些許不同的含義,但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以前他只有苦惱,現在則是苦惱加上迷惑不解的暴躁。幸好,不久之後,鼻子像減肥反彈一樣,重新變回了原來的長度,禪智這才再次感到久違的愉悅。
02
《羅生門》和《鼻子》均取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集》。
如果說《羅生門》尚且停留在善惡分界的討論,是芥川借歷史故事剖析人性的序章,那《鼻子》則是芥川剖開血肉,露出人性筋骨的嘗試。
《鼻子》幾乎完美刻畫了什麼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人們心中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感情。對他人的不幸,人們莫不表示同情。可一旦那人勉力擺脫了不幸,別人又感到有點索然無味,甚至會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樣的不幸。」
就像網友調侃的那樣,朋友考試不及格,你感覺很糟;朋友考了第一名,你感覺更糟糕。
禪智的長鼻子被人們嘲笑,短鼻子依然被人們嘲笑,他不明白為什麼,正如我們也不明白,內心的利己主義為什麼總是隱隱作祟。
它一直存在,普遍存在,假如存在即合理,那它為什麼又與主流的道德觀念相違背?
《鼻子》發表後,夏目漱石對其頗為讚賞,稱只要再寫二三十篇這樣水平的文章,就可算得上是文壇大家了。
老師的話深深鼓舞了芥川龍之介,他一鼓作氣,借著豐富的歷史題材,寫出了更多短篇佳作。
然而,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可在芥川的短篇小說中,在他設置的各種故事情境下,人性不僅經受著考驗,更是被放在顯微鏡下層層解剖。
尼採說: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12年創作生涯,人性中的矛盾如同西方神話中的通天豌豆,以淋淋鮮血為養料,在芥川的心中肆意生長蔓延。
03
35歲的芥川覺得自己活成了一個傻子。
他的遺稿《一個傻子的一生》是他的生平自敘。可是,這篇自傳只有短短的五十一個片段。
今天讀來,仿佛能看到芥川靜謐地躺在雨夜,過往的歲月在他的腦海中一一閃過,只是些不連貫的畫面。迷迷糊糊中,記憶便開始在現實與幻境中來回穿梭。
他看到自己與姨母有過爭吵,不懂親密的人為什麼要互相折磨;他想起一位瀟灑恣意的前輩,可是他自己卻在家族責任與個人理想之間掙扎;
他遇到了籠罩在月光中的女子;他見過地震中死去的孩童屍體;他覺得自己並不想死,只是已厭倦了活著;天鵝被製成了標本,依然昂首挺胸,可雙翅早被蟲子腐蝕......
人生如夢似幻了無痕。突然,他想起了記憶的開端,那時他剛剛二十歲,正是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年紀。
他站在書店的西洋式梯子上找書,頭頂的燈啪的一聲亮了起來。他俯瞰著腳下的店員和顧客,人們顯得那麼矮小可憐。一句話從腦海中冒了出來:
「人生還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鼻祖,詩人拒絕生活表面的歡愉自樂,試圖執筆以藝術的形式重返存在的本質。
或許,在20歲之前,對現實社會的懷疑與不安就已經根植於芥川的心裡,而像波德萊爾那樣,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則成了他的終生志向。
04
一個人的精神底色決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對芥川而言,波德萊爾、愛倫·坡、王爾德等這些19世紀末的大家們寫下的文字,氤氳化作他的精神底色。
及至芥川自己開始創作,對人性的步步探尋則將這底色加深。如同一塊畫布,底色一旦確定,不論後來增添多少細節,明朗或憂鬱的基調已是無法更改的了。
幸好,芥川還有藝術一途可以寄託靈魂——「他縱觀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可是,只有這紫色的火花,只有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換,他也想握在手中。」
在這個抑鬱症患者猛增的時代,我們中的許多人或許精神底色是悲觀的,哲學思考與庸庸碌碌的現實交織,會給人帶來無法排解的痛苦和矛盾。
但那又如何?真實生活向來如此。總會有你想要拼命握在手中的東西,哪怕用生命去換。
即便是黯淡無光的夜幕下,夏花依然獨自開得絢爛。
作者簡介:枕星,有書、慈懷多平臺籤約作者,徜徉書海的自由撰稿人。和我一起讀好書,一起走過漫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