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短篇小說是解剖人性的利刃,真正的大師拿它指向自己

2021-01-07 轉愚

1922年,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出版,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猶豫不決的靈魂,奮起抗爭無窮的憂患,而內心又矛盾重重,真實生活就是如此。"

這句話像是對芥川龍之介一生的總結,如果他恰好看到這句話,一定會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嘆吧。

五年後,1927年的夏天,在一個漆黑的雨夜,芥川服下安眠藥,結束了他三十五年的短暫生命。

人生路向死而生,只是他的結局似乎比其他人更加確定無疑,如他自己所言:「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發瘋或自殺。」

生命,什麼時候從填空題,變成了兩難的選擇題呢?

01

1915年,23歲的芥川龍之介發表了處女作《羅生門》,講述的是走投無路的家僕,在善惡之際徘徊,目睹了一個老婦拔死人頭髮後,最終衝破了心中的道德約束,決定落草為寇。

《羅生門》發表後反響平平,真正為芥川帶來讚譽的是隨後創作的短篇小說《鼻子》。

《鼻子》中的主人公禪智是個僧人,儘管他潛心靜修,卻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煩惱,那就是他的鼻子。禪智的鼻子有五六寸長,一直垂到下巴底下。

這鼻子粗細均勻,猶如臉上掛了一根臘腸。禪智吃飯時,甚至需要有個小沙彌坐在對面託著鼻子,以免拱到飯碗。

長鼻子帶來的不便時時鬧出笑話,深深刺痛了禪智的自尊心。有一天,他的弟子從中國來的大夫那兒得到一個秘方,據說只要用熱水燙鼻子,再讓人踩踏就可以了。

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方法還真奏效。禪智躺在地上,任由弟子們踩自己的鼻子,鼻子裡冒出許多脂肪粒,之後一對比,鼻子果然短了許多,與普通的鷹鉤鼻差不多了。

然而,鼻子變短的禪智在別人眼裡似乎更好笑了。

小沙彌們見到他都強忍著笑,有時乾脆忍不住笑出聲來。禪智聽出了前後兩種笑聲中有些許不同的含義,但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以前他只有苦惱,現在則是苦惱加上迷惑不解的暴躁。幸好,不久之後,鼻子像減肥反彈一樣,重新變回了原來的長度,禪智這才再次感到久違的愉悅。

02

《羅生門》和《鼻子》均取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集》。

如果說《羅生門》尚且停留在善惡分界的討論,是芥川借歷史故事剖析人性的序章,那《鼻子》則是芥川剖開血肉,露出人性筋骨的嘗試。

《鼻子》幾乎完美刻畫了什麼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人們心中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感情。對他人的不幸,人們莫不表示同情。可一旦那人勉力擺脫了不幸,別人又感到有點索然無味,甚至會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樣的不幸。」

就像網友調侃的那樣,朋友考試不及格,你感覺很糟;朋友考了第一名,你感覺更糟糕。

禪智的長鼻子被人們嘲笑,短鼻子依然被人們嘲笑,他不明白為什麼,正如我們也不明白,內心的利己主義為什麼總是隱隱作祟。

它一直存在,普遍存在,假如存在即合理,那它為什麼又與主流的道德觀念相違背?

《鼻子》發表後,夏目漱石對其頗為讚賞,稱只要再寫二三十篇這樣水平的文章,就可算得上是文壇大家了。

老師的話深深鼓舞了芥川龍之介,他一鼓作氣,借著豐富的歷史題材,寫出了更多短篇佳作。

然而,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可在芥川的短篇小說中,在他設置的各種故事情境下,人性不僅經受著考驗,更是被放在顯微鏡下層層解剖。

尼採說: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12年創作生涯,人性中的矛盾如同西方神話中的通天豌豆,以淋淋鮮血為養料,在芥川的心中肆意生長蔓延。

03

35歲的芥川覺得自己活成了一個傻子。

他的遺稿《一個傻子的一生》是他的生平自敘。可是,這篇自傳只有短短的五十一個片段。

今天讀來,仿佛能看到芥川靜謐地躺在雨夜,過往的歲月在他的腦海中一一閃過,只是些不連貫的畫面。迷迷糊糊中,記憶便開始在現實與幻境中來回穿梭。

他看到自己與姨母有過爭吵,不懂親密的人為什麼要互相折磨;他想起一位瀟灑恣意的前輩,可是他自己卻在家族責任與個人理想之間掙扎;

他遇到了籠罩在月光中的女子;他見過地震中死去的孩童屍體;他覺得自己並不想死,只是已厭倦了活著;天鵝被製成了標本,依然昂首挺胸,可雙翅早被蟲子腐蝕......

人生如夢似幻了無痕。突然,他想起了記憶的開端,那時他剛剛二十歲,正是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年紀。

他站在書店的西洋式梯子上找書,頭頂的燈啪的一聲亮了起來。他俯瞰著腳下的店員和顧客,人們顯得那麼矮小可憐。一句話從腦海中冒了出來:

「人生還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鼻祖,詩人拒絕生活表面的歡愉自樂,試圖執筆以藝術的形式重返存在的本質。

或許,在20歲之前,對現實社會的懷疑與不安就已經根植於芥川的心裡,而像波德萊爾那樣,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則成了他的終生志向。

04

一個人的精神底色決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對芥川而言,波德萊爾、愛倫·坡、王爾德等這些19世紀末的大家們寫下的文字,氤氳化作他的精神底色。

及至芥川自己開始創作,對人性的步步探尋則將這底色加深。如同一塊畫布,底色一旦確定,不論後來增添多少細節,明朗或憂鬱的基調已是無法更改的了。

幸好,芥川還有藝術一途可以寄託靈魂——「他縱觀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可是,只有這紫色的火花,只有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換,他也想握在手中。」

在這個抑鬱症患者猛增的時代,我們中的許多人或許精神底色是悲觀的,哲學思考與庸庸碌碌的現實交織,會給人帶來無法排解的痛苦和矛盾。

但那又如何?真實生活向來如此。總會有你想要拼命握在手中的東西,哪怕用生命去換。

即便是黯淡無光的夜幕下,夏花依然獨自開得絢爛。

作者簡介:枕星,有書、慈懷多平臺籤約作者,徜徉書海的自由撰稿人。和我一起讀好書,一起走過漫長歲月。

相關焦點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翻譯社之《羅生門》
    200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小說集——《羅生門》,其中收錄了作者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第一篇題為《羅生門》,也就是小說集的書名。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 短篇小說中的經典神作!
    短篇小說中的經典神作!短篇小說是最具藝術性的形式,它自有章法與尊嚴,往往幾千字中便能寫出人形俱佳的故事,又極具風格、餘韻。經典短篇小說或小說集,會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大教堂》極簡的文字下彰顯著生命的厚度卡佛短篇小說集《大教堂》獲得普立茲獎提名,是公認的巔峰之作。它的作品致力於描摹美國平民的生活,表現小人物日常生活的變質,表現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體鱗傷後的孤獨與沉默。這是一本充滿後現代藝術風格的小說,卡佛寫出了真實的,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同時又在小說裡留下大片的空白,等著你去填補。極簡的文字下彰顯著生命的厚度,大音希聲。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羅生門》為何一直屹立不到,「羅生門事件」又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要知道黑澤明的成就是世界認可的。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過不要被誤導了,其實他改編的是以《羅生門》命名的短篇小說集裡的一篇,名字叫《莽叢中》。那麼究竟現實是什麼模樣呢,這一切還是要靠觀眾自己去判斷,電影只是在和你講這件事情,講每個人所加工過過的這件事情。無從談起的是過程,一致的是結果。但是這最難計較的中間過程,則需要自己去論斷。影片的開始是一個男人被殺的事情傳播了出來,再羅生門下有人在躲雨,就有一個人親身經歷這件事。
  • 淺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分析短篇小說《羅生門》
    作家介紹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大文學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聞名。他的小說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他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人性、人生無言地鋪展在世人面前。其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已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他的小說,悽慘中帶有嘲諷,嚴肅中不失幽默,廣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 比地獄更恐怖,謊言的人性迷宮——《羅生門》
    羅生門是一個源自日本的舶來詞,往往是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不過,羅生門為什麼成為真相不明的代名詞呢?他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漫畫火影忍者的羅生門形象今天筆者就通過介紹一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關於人性和謊言的故事。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這本《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其中包括《竹林中》、《河童》、《杜子春》、《某傻子的一生》等等短篇小說。書籍的版本不同,所收集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日本一部電影名字叫《羅生門》,其實它講述的是短篇《竹林中》的故事。我們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為代表,來看看其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以及作者對於社會底層民眾和人性的深刻描寫。
  • 《羅生門》到底在講什麼?
    要說羅生門到底講了什麼,我們最好還是先說說羅生門是什麼吧。《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主要情節取自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故事主要講述在一個雨夜。一位武士家奴被主家趕出家門,碰巧在羅生門這個地方看見了一個正在拔死人頭髮的老婦人。
  • 《羅生門》這部影片也是對人性的深刻解讀,演員演技也是超級棒!
    所以說羅生門大概就是人世間,人在此生老病死,生於自然回歸自然,而上帝永存。看於前幾年的大學課堂,幾十年前的電影畫面並沒有多麼吸引看慣了花花世界的21世紀的我們,甚至最開始並不能很好get到導演的表達。羅生門寓為何?人性又怎樣?找到了一點,不過卻是我大學印象極其深刻的兩節課之一。很難想像黑澤明大師如何在那個時代,把這樣一個故事講的很妙。相信大家剛看完李敖北大演講,知道了李敖說人心大壞。
  • 9本經典短篇小說,雖短卻極具內涵
    1歐美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在歐美各國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後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篇幅短小但極具內涵,下面這3本歐美短篇小說,作者通過敏銳的筆觸讓你感受到了溫情的人性。本書看點:◎ 毛姆的短篇小說以編織故事的精湛技巧,對人性和社會生活的敏銳洞察,為其贏得了許多讀者,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 《羅生門》:這是人的本性
    一切善、惡、空、實都被絕對化、孤立,人與人之間疏遠、陌生,沒有人性的真誠,被丟棄的女屍是「吃」官兵、老婦人「吃」女屍、家奴「吃」老婦,每個人都在「吃人」中,每個人都在「吃」中,這就像人與狼與生死之間的關係。作者簡介芥川(1922-1892)。他出生於東京,姓新原,父親經營乳品業。
  • 《毛姆短篇小說全集》:揭示人性和社會現實的故事百科全書
    ,同時又吸收了東方文學的養分,不顯山露水,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短篇小說風格。他也因此獲得「英國莫泊桑」和「短篇小說大師」的美譽。《毛姆短篇小說全集》1951年出版分四卷,共收錄了91個故事。毛姆也被稱為」故事聖手「,是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他以精心編織的故事為鏡,映徹人性,洞察社會生活。他的短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結構緊湊,語言簡潔流暢,富有感染力,創作手法上繼承現實主義,又不僵化保守,強調創新和可讀性,內容發人深省。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
  • 經典老電影:《羅生門》一切的起點源於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一切的起點:小說家芥川龍之介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藪之中〉(1922),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分界點──黑澤明改編的電影《羅生門》(1950)。在那之前與之後,至少在華語世界中,它是以不同的方式被認識的。
  • 《小氣鬼》:一本洞察人性、讓人看之難忘的短篇小說集
    01內容介紹《小氣鬼》是山崎豐子的早期作品,是一本匯集了《船場痴》、《訃聞》、《嫁妝》、《小氣鬼》、《遺物》5篇短篇小說的小說集。作者將自己對人性的洞察置入書中,每個短篇,都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船場痴》道盡了主角久女對船場的痴情與執著。《訃聞》則是以一位報社新進記者的口吻,通過一則訃聞,引發對往生者的思念。《小氣鬼》中描寫的萬治郎,代表了當時部分大阪商人的小氣個性與人生觀。
  • 重溫《羅生門》,原本暖心的結尾,卻讓我心中一涼
    …他就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除了充滿西部片趣味的武士電影外,他的文藝電影同樣經典,今天要推薦的就是1950年的經典影片《羅生門》。三人的矛盾的證言不是為了說服他人獲取利益,而只是想在鏡中看到理想的自己。謊言不是為了欺騙他人,而是為了欺騙自己。在交織的謊言中,三個版本各為三人添上不同的面貌。在多襄丸的版本中,他英勇而盜亦有道。在女人的版本中,她雖然身軀受辱,靈魂還是貞潔的。而在丈夫的版本中,他受到了女人的背叛,為維護自己的名譽而自殺。武勇、貞潔、尊嚴,三人所重視的價值都在現實中被打破。
  • 《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另外,對於鳳凰來說火不僅是它唯一解脫的道路也是它痛苦的源頭。而日常生活中火雖然能加熱食物溫暖身體,但是稍不小心就會燒毀森林或者引發爆炸。總之,「火」是一把雙刃劍。那麼,小說中的火和普通的火有哪些相似點呢?《羅生門》中的「火光」首次出現在下面這個場景中:「樓上漏下火光,隱約照見這人的右臉,短鬍子中長著一個紅腫化膿的面疤」。
  • 電影賞析:《羅生門》探索善惡的彼岸,羅生門下的人性審判
    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無疑在電影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對這部電影的各種層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在此,筆者也想提出一些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強盜供認不諱,武士是他殺死的;女子則說,是她用自己的護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卻說,他是自殺的。 影片所講述故事的年代是江戶年間,正是日本受到西方巨大影響的時期,作為強勢文化(哲學)的西方觀點已逐漸取得主流的地位,基督教獨有的「原罪」觀念以及由其而來的各種文化現象深入日本藝術家的心靈深處,《羅生門》可以作為這一潮流的突出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