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年輕人喜歡上買賣二手商品。
一名北京市民正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掛賣自己的二手飾品。
「買買買」,如今消費者購物頻率越來越高。這一過程中,「喜新厭舊」的煩惱也頻頻來襲:不再喜歡的東西,放著無用、扔掉可惜。二手貨交易平臺應運而生,不少人在平臺上買賣閒置物品,一來收回資金用於消費,二來也可以「淘」到不少物美價廉的好貨。
哪些人在買賣二手貨?二手交易為何會日益火熱?筆者進行了走訪。
二手交易方便買家、成全賣家
舊貨市場歷史悠久,歷來是二手交易的重要聚集地。無論是家具、電器、衣物,還是首飾、古玩、老物件,可謂應有盡有。
60多歲的退休醫生李亞非對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大柳樹舊貨市場情有獨鍾。他指著前面更大一片開闊廣場對筆者說:「以前這裡到處都是小攤位,規模比現在大三倍多。八年來,我有時間就會過來逛一逛。」上周,他還在舊貨市場花了20多塊錢買了個二手掃描儀。「家裡有孩子在上學,平時會經常掃描列印一些東西,買個掃描儀用起來就很方便。」
別小看這個二手貨市場,既方便了買家,也成全了賣家。
在大柳樹舊貨市場擺攤的退伍軍人高先生,一個上午賣出去了3雙舊鞋和1個二手包。
「今天總共賣出去200元,都是家裡用不著的一些衣物,大家各取所需。我也能把閒置物品換成錢,賺點外快。」高先生說,自己經常把家裡的一些舊物件和用不上的舊貨拿過來賣,他上周還賣出個錄音機,變現了100元。「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在網上做一些二手交易,有機會我也去試試。」他說。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閒魚、轉轉、拍拍等網絡平臺,日益成為二手貨交易的「主陣地」。
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的陳惠就是閒魚平臺的「常客」。在高考結束後,她著實買了不少東西。「其實都是些衝動消費,高考完了就想放鬆一下,後來發現很多化妝品都用不完了。」陳惠說,對於之前積攢的那些用不完的閒置品,自己決定趁著開學季賣出去。她把自己要賣的物品掛到閒魚平臺上,還會在一些閒置物品交流群裡發一些廣告。「現在已經賣出去了十多件,大概收回了300元。」陳惠說。
在湖北武漢上大學的李澈表示,自己在閒魚上賣的主要是以衣服和護膚品為主。比如,前不久,他為了解決臉上長痘的問題,花了168元在網上買了一套護膚品,用了幾天後感覺不適合,然後又放到閒魚上以110元的價格賣掉了。「東西留不留往往不在於本身品質如何,而是我自己需不需要。賣出去,也能讓這些閒置物品發揮應有的作用。」李澈說,無論是舊手機、舊電器,還是眼鏡、衣服,只要是自己不需要他就會通過二手交易平臺賣掉。
不避諱二手商品,年輕人成交易主體
不少參與二手貨交易的人告訴筆者,二手貨交易最大的優點就在於,一樣東西對於賣家可能是「雞肋」,對於買家來說可能就是「寶貝」。這種相互匹配的過程樂趣無窮。
「抽油煙機去超市買大概要五六百元,在二手平臺200元左右就可以買到!」湖北武漢的周女士看重二手貨的實惠。與此同時,她也經常在閒魚平臺上賣一些自己用不著的衣服、化妝品,每周都能賣出去兩三件。「參與二手貨交易,首先自己要講誠信,不能欺騙,其次要做好溝通,最後也要想辦法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需求或者自己想賣的東西。」談起二手貨買賣的心得,她頭頭是道。
從事影視後期工作的孟真平時需要經常更換攝影器材,因此也是閒魚和轉轉的常客。「我5年前買的二手的拍立得和相機鏡頭,到現在依然很好用!」孟真說,玩攝影很燒錢,因此對自己來說二手器材的性價比顯然更高。「買全新的拍立得要花500元,而我只花了200元,再加上原價近1000元的相機鏡頭,我總共只用了620元。通過二手交易,我這次設備採購一共省下700元呢!」
「我曾經一年換過3款平板電腦,就是因為在轉轉上看到了更質優價廉的,就把舊的賣出去換成更好的。」在北京工作的小夥子張子威告訴筆者,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二手貨價格還實惠,即便一時用不到有時也會心動買下來。「一般這些電子產品市場價格都很穩定,轉轉平臺還有官方鑑定服務,再加上我自己也對電子產品很了解,所以經常能淘到些好貨。」張子威說。
二手貨交易業務的發展速度,從數據當中可見一斑。
過去一年,閒魚上有2億用戶交易了2000億閒置物品,相當於將2000億浪費變成了消費。
據閒魚運營總監唐宋介紹,截至2020年7月,閒魚總用戶數已經超過2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在線賣家超過3000萬。目前,每天有超過400萬用戶在閒魚平臺上「走街串巷」,每年有超過10億件商品發布,年交易規模超過2000億元,閒魚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閒置物品網絡交易平臺。
「閒魚上聚集了大量年輕人熱衷的物品,比如二次元、潮玩等。隨著消費升級,閒置二手商品的存量也在不斷增加,母嬰類商品成為新亮點。」唐宋告訴筆者,從閒魚後臺數據來看,網上二手貨交易的年輕人群佔比較高。這些用戶普遍比較追求消費的性價比,既秉持著傳統的簡樸生活觀,也願意擁抱新品,不避諱買賣二手商品。「可以說,二手貨交易就是幫助人們找到消費升級、體驗經濟與節約成本之間的那個平衡點。」
破解信用難題,讓閒置經濟迎來高速發展
二手貨交易火爆的同時,售假販假、以次充好、維權困難等問題也屢屢發生。
不久前,在江蘇南京上學的徐雨晨花了1500元買了一部二手蘋果手機,買回來才發現不能用。去找賣家退貨,卻碰了釘子。「花錢買了個教訓吧,很多人賣手機和筆記本其實都有『暗病』或『硬傷』,買的時候看不出來,還沒用多長時間就出問題了。」對此,徐雨晨顯得很無奈。
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王潔也有類似經歷。有一次,她看到一個原價499元的空氣炸鍋以99元出售。雖然賣家標明這個空氣炸鍋是「有輕微瑕疵的廠內尾貨」,但是王潔還是圖便宜買下了。結果,對方過了一個多月都沒發貨。「二手交易市場其實也魚龍混雜。買的時候也要貨比三家,畢竟『一分錢一分貨』,遇到特別便宜的東西還是得想想裡面有沒有貓膩。」王潔反思道。
唐宋表示,閒置二手交易最關鍵要解決信用這個難題。為此,閒魚一方面利用芝麻分等阿里體系內的信用機制,為用戶「增信」;另一方面開設「閒魚魚塘」,以帖子、直播等內容化方式,為交易提供信息增量,降低交易糾紛。比如,對一般交易糾紛,除了客服以外,閒魚還獨創了社區化解決方案。一旦交易糾紛被提交,系統會隨機抽取17名符合條件的用戶擔任「裁判員」,根據買賣雙方提交的圖片、交易證據進行投票仲裁,最先獲得9票的一方獲得勝利,處理結果很快就能出來。
「今年,閒魚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障。用戶進入安全中心,答對3個問題可獲得『安心購』服務,最高賠付額達5000元。目前已有1000萬人加入閒魚『安心購』。線下受騙案件量下降41%,誘導確認案件量下降57%。」唐宋說。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分享概念的滲透,由二手交易引發的「閒置經濟」正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賣方可以增加收入,買方付出低成本就能拿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雙方能夠各取所需。從商品的角度看,人們購買力的提升,網購的發達,使得物品升級換代的速度更快了,人們手裡閒置物品的數量迅速提高,非常需要合適的平臺滿足人們分享的需求。而從流通平臺的角度來,一手電商現在已經進入了紅海,二手電商的藍海潛力正在到來。(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