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提出光控釋放吡啶化合物新策略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化學所提出光控釋放吡啶化合物新策略

2020-08-21 化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年來,光脫保護基團(Photoremovable Protecting GroupsPPGs)在化學生物學和有機合成研究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利用PPG與生物活性小分子共價鍵結合,可使小分子無法與其靶向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結合而失去其活性。在光照下,激發態的PPGs與小分子間的共價鍵斷裂,從而釋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目前用於被保護的化學基團大多局限於羧基根等常見離去基團,不含這些基團的活性分子難以利用光控釋放策略進行研究,特別是吡啶類化合物,它們作為芳香性雜環化合物,大多數具有生物活性,吡啶結構也廣泛存在於藥物分子中(如抗癌藥Nilotinib)。然而,在水溶液中光控釋放吡啶具有較大的挑戰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方曉紅課題組發展了通過抑制分子內電子轉移在水溶液中光解N-烷基吡啶鹽釋放吡啶的新策略。以7-二乙胺基-4-甲基香豆素保護的吡啶為研究對象,該課題組利用溶劑效應和TD-DFT理論計算發現,因存在香豆素與吡啶鹽的快速分子內光致電子轉移(Photoinduce Electron Transfer),脫去吡啶保護基團的光解反應難以進行。利用香豆素單線態S1與三線態T1間的能量差,在保護基團香豆素的3位引入重原子溴或者碘,提高S1態隙間穿越至T1態的機率,可抑制分子內電子轉移,使光解相應N-烷基吡啶鹽的效率分別提高約400700倍。  

  該光解反應策略具有較好的普適性,適用於大多數吡啶衍生物以及咪唑和噻唑,化學產率高,成功用於二十餘種吡啶化合物的光控釋放,光解效率與吡啶環上氮原子的親核能力和吡啶環的電子云密度相關。此外,該光解反應亦可通過雙光子激發來實現,以N-烷基吡啶鹽為例,其在880 nm光照下的雙光子光解吸收截面高達0.51 GM。該光解反應成功應用於活細胞內的活性分子釋放。在光毒性較低的488 nm光照下,實現了含有吡啶結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Indibulin在活細胞內的釋放和對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功能的調控。這是首次報導的通過高效光解有機PPG保護的N-烷基吡啶鹽釋放吡啶的方法,加深了對光脫保護基團物理化學過程分子機制的理解,為在活細胞體系開展基於吡啶結構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化學調控、藥物遞送、超分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唐小軍,通訊作者為方曉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 

  論文連結 

引入重原子提高N-烷基吡啶鹽的光解反應效率

含有吡啶結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Indibulin在活細胞內光解釋放Indibulin,實現其調控功能


  近年來,光脫保護基團(Photoremovable Protecting Groups,PPGs)在化學生物學和有機合成研究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利用PPG與生物活性小分子共價鍵結合,可使小分子無法與其靶向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結合而失去其活性。在光照下,激發態的PPGs與小分子間的共價鍵斷裂,從而釋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目前用於被保護的化學基團大多局限於羧基根等常見離去基團,不含這些基團的活性分子難以利用光控釋放策略進行研究,特別是吡啶類化合物,它們作為芳香性雜環化合物,大多數具有生物活性,吡啶結構也廣泛存在於藥物分子中(如抗癌藥Nilotinib)。然而,在水溶液中光控釋放吡啶具有較大的挑戰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方曉紅課題組發展了通過抑制分子內電子轉移在水溶液中光解N-烷基吡啶鹽釋放吡啶的新策略。以7-二乙胺基-4-甲基香豆素保護的吡啶為研究對象,該課題組利用溶劑效應和TD-DFT理論計算發現,因存在香豆素與吡啶鹽的快速分子內光致電子轉移(Photoinduce Electron Transfer),脫去吡啶保護基團的光解反應難以進行。利用香豆素單線態S1與三線態T1間的能量差,在保護基團香豆素的3位引入重原子溴或者碘,提高S1態隙間穿越至T1態的機率,可抑制分子內電子轉移,使光解相應N-烷基吡啶鹽的效率分別提高約400或700倍。  
  該光解反應策略具有較好的普適性,適用於大多數吡啶衍生物以及咪唑和噻唑,化學產率高,成功用於二十餘種吡啶化合物的光控釋放,光解效率與吡啶環上氮原子的親核能力和吡啶環的電子云密度相關。此外,該光解反應亦可通過雙光子激發來實現,以N-烷基吡啶鹽為例,其在880 nm光照下的雙光子光解吸收截面高達0.51 GM。該光解反應成功應用於活細胞內的活性分子釋放。在光毒性較低的488 nm光照下,實現了含有吡啶結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Indibulin在活細胞內的釋放和對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功能的調控。這是首次報導的通過高效光解有機PPG保護的N-烷基吡啶鹽釋放吡啶的方法,加深了對光脫保護基團物理化學過程分子機制的理解,為在活細胞體系開展基於吡啶結構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化學調控、藥物遞送、超分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唐小軍,通訊作者為方曉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 
  論文連結 
  引入重原子提高N-烷基吡啶鹽的光解反應效率
  含有吡啶結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Indibulin在活細胞內光解釋放Indibulin,實現其調控功能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2-吡啶酮類化合物是重要藥物前體?
    2-(1H)吡啶酮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   2-(1H)吡啶酮類化合物以其顯著的生物活性一直是醫藥學、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藥理學研究發現:具有2-(1H)吡啶酮結構的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血栓等,經過結構修飾的2-(1H)吡啶酮類衍生物表現出更好的生物活性,現被廣泛作為醫藥、食品添加劑、染料及合成材料等生產的重要原料基礎和中間體。
  • 有機人名反應——Hantzsch吡啶合成
    Hantzsch吡啶合成,Hantzsch Dihydropyridine(Pyridine) SynthesisHantzsch吡啶合成(Hantzsch pyridine synthesis),又稱Hantzsch二氫吡啶合成(Hantzsch
  • 史上最全吡啶總結
    吡啶是一個典型的缺電子芳香雜環化合物,吡啶環是一個平面環,分子內存在閉合共軛體系。由於N原子的電負性大於C原子,吡啶環上的電子云密度小於苯;另外在氮原子周圍電子云密度高,而環的其他部分電子云密度降低,尤其是鄰、對位上降低顯著(圖1),所以吡啶的芳香性比苯差。另外,吡啶分子中的氮原子有一對未共用電子對不參與π體系,所以吡啶具有一定的親核能力,能進攻帶有正電荷的分子,吡啶是一種重要的有機鹼(圖1)。
  • 化學所開展新進所人員培訓活動
    9月18日,化學所舉行了為期一天的新進所人員入所培訓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2003級的博士生、2002級的碩博研究生、新入所的職工、博士後以及項目聘用人員。    這次活動由人教處處長孟麗萍主持。化學所在所的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與大家見面,王梅祥所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即興演講。
  • 大連化物所提出可見光誘導溫和條件下醯亞胺脫羰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可見光誘導醯亞胺溫和條件下脫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展了一種「雙功能銠催化劑在可見光誘導下脫羰」的新策略,可實現醯胺類化合物在溫和(30-40℃)條件下的脫碳,以及與炔烴的加成反應。
  • 大化所芳香雜環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反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吡咯氫化產物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結構單元。不對稱氫化吡咯及其衍生物是獲得這類化合物最直接、高效的方法。近年來,周永貴研究員領導的手性合成課題組(201組)一直致力於發展新的活化策略用於芳香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通過發展底物活化和催化劑活化成功實現了喹啉、異喹啉、官能化吡啶、喹喔啉、簡單吲哚等芳香雜環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反應。
  • 諾華TLR7/8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及優化|TLR7|TLR8|拮抗劑|吡啶酮|喹...
    在吡啶酮環上不同位置引入甲基,其中化合物8顯示了較好的TLR7/8活性以及對TLR4/9的傑出選擇性。被選為進一步優化的先導化合物。研究者從三個位置(R,R',R'')進行優化,首先是吡啶酮部分。對接顯示吡啶酮6位延伸方向僅僅狹小的空間可以進入。因此在6位引入一些小的取代基。
  •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合成、晶體結構和光控分子封裝及釋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4:09:43 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課題組經過不懈努力,設計了一種基於偶氮苯的大環芳烴以實現光控分子封裝和釋放。
  • 臺灣大學詹益慈研究團隊近年來主要工作概覽:三聯吡啶配體自組裝精確構築超分子結構
    200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10年於美國阿克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導師為George R. Newkome教授。2010-2012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擔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導師為Takuzo Aida教授。2012年受聘臺灣大學化學系系助理教授,2017年至今於臺灣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
  • CCS Chemistry | 聚吡啶酮衍生物+MOF,單線態氧「儲存器」用於光...
    武漢大學張先正教授課題組將聚合物和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結合,設計了一種單線態氧「儲存器」(PLP),用於儲存並將其在體內腫瘤部位釋放,釋放過程不依賴氧氣和光照且持續性好。在實體瘤和肺轉移瘤的腫瘤抑制實驗中,PLP均表現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 一種基於二苯甲酮光籠化鳥苷7號位的策略
    光籠分子(Photocage)也被稱作「光可以去除的保護基團」,是一類含有光敏基團的分子,其可以在特定時間特定位置通過光刺激釋放出特定的化合物,以實現特殊的功能。當光籠分子被修飾到底物上,底物的活性會被保護起來,因此在被激活前,底物不會與活性分子反應。而當光籠分子被激活後(通過光照使得光籠分子與底物間的共價鍵斷裂),底物便失去了保護因此可以回復到之前的特性。
  • Angew:吡啶化學家Chichibabin
    在二十世紀頭15年,俄國化學家AlekseiYevgen』evich Chichibabin (1871–1945)和他的學生對吡啶化學的研究,改變了人們對吡啶化學的看法。在1914年,他與他的學生OskarAleksandrovich Zeide 一起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通用的芳烴親核取代反應,提供了一個簡便的合成吡啶衍生物的方法,為吡啶衍生物的藥物應用打開了一扇大門。Chichibabin出生於1871年3月,生活在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這正是俄帝國向蘇聯過渡的時期。
  • 【中國科學報】大連化物所提出「氫農場」新策略
    ,率先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氫農場」策略,該策略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記錄。尤其在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體系的光生電荷分離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上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先後提出異相結電荷分離機制,發現晶面間光生電荷分離效應,發展了高對稱性半導體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策略和極性誘導的光生電荷分離新策略,自主研發了光生電荷成像表徵新技術,並確認了晶面間光生電荷的分離等,受到國際太陽能光催化界的廣泛關注。在基礎研究取得進展的同時,團隊一直在探索太陽能分解水制氫規模化應用的示範。
  •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同時,從金屬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入手,創新提出通過構築結構穩定、長程有序Ni-Ga金屬間化合物實現Ni活性位點原子級精準調控策略。 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相比於Ni和Ni5Ga3催化劑,NiGa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被Ga完全隔離,使得乙炔和乙烯分子以π鍵模式擇優吸附,表現出顯著提高的乙烯選擇性;實現了粒徑相似Ni、Ni5Ga3和NiGa納米催化劑的可控制備,發現NiGa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處於完全孤立狀態,且乙炔和乙烯分子通過π鍵構型吸附。
  • Chem:硼催化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還原2-烯基吡啶
    不對稱催化還原吡啶是獲得手性哌啶最為直接的方法,然而,該方法面臨兩個主要難題:1.吡啶去芳構化較困難;2.氮原子對催化劑的配位毒化作用強。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化學家們通常將吡啶預先製備成吡啶鹽,並以吡啶鹽為底物研究金屬催化的不對稱氫化反應(圖a);其原理是吡啶鹽的去芳構化能壘較低,且氮原子的配位能力大幅減弱。
  • 科學網—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同時,從金屬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入手,創新提出通過構築結構穩定、長程有序Ni-Ga金屬間化合物實現Ni活性位點原子級精準調控策略。 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相比於Ni和Ni5Ga3催化劑,NiGa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被Ga完全隔離,使得乙炔和乙烯分子以π鍵模式擇優吸附,表現出顯著提高的乙烯選擇性;實現了粒徑相似Ni、Ni5Ga3和NiGa納米催化劑的可控制備,發現NiGa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處於完全孤立狀態,且乙炔和乙烯分子通過π鍵構型吸附。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PTT和PDT協同治療既繼承了光治療毒性低、副作用小的優點,又能使兩種治療方式取長補短,是提高療效和減少毒副作用的有效策略。通常PTT和PDT協同治療的抑瘤率都大於95%,但腫瘤的後期復發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構建一種能降低腫瘤復發率的新型PTT/PDT協同治療納米藥物體系,對腫瘤後期研究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 華東理工大學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同時,從金屬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入手,創新提出通過構築結構穩定、長程有序Ni-Ga金屬間化合物實現Ni活性位點原子級精準調控策略。  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相比於Ni和Ni5Ga3催化劑,NiGa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被Ga完全隔離,使得乙炔和乙烯分子以π鍵模式擇優吸附,表現出顯著提高的乙烯選擇性;實現了粒徑相似Ni、Ni5Ga3和NiGa納米催化劑的可控制備,發現NiGa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處於完全孤立狀態,且乙炔和乙烯分子通過π鍵構型吸附。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要實現這一設想,微流控系統的簡化勢在必行。 俞燕蕾團隊突破了微流控系統簡化的難題,創造性地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可通過微管光致形變產生的毛細作用力,實現對包括生物醫藥領域常用液體在內的各種複雜流體的全光操控,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仿若具現了微尺度下的神奇馭「水」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