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雖然待分數揭曉還有時日,但許多家長和學生特別是自我感覺「考得很好」「能夠走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及家長都開始著手準備「謝師宴」了,一些酒店也紛紛「配合」地推出相應「謝師包桌」,並打出「一席家宴謝恩師,幾度春風不了情「之類的廣告,聲稱「提前預訂」,可享受「超值優惠」。
謝師宴,也稱「升學宴」。幾千年來,國民一直崇尚尊師重道。如今,孩子歷經「十年寒窗」,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學生家長都想對老師這些年的諄諄教誨表示一下感謝。從道德和禮教上來看,教師教書育人付出很多,應該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愛戴、尊敬,尤其那些上了線、只待領取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因感恩而自願「出血」宴請一下老師,其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謝師宴」是一種表達尊師、敬師、謝師的禮儀、風俗。因此,學生考出好成績,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會由衷高興,這時學生及家長邀老師一同坐一坐,小慶一下,小酌兩杯,應該說沒什麼不對,也沒什麼不妥。
然而,縱觀近年來出現在各地的「謝師宴」,從形式上來說,「謝師宴」已經衝出家門、成為商家的招牌,動輒上千的高消費讓原本人人都可以表達的「謝師」有了門檻;從內容上來看,「謝師宴」已經不單純是為了答謝師恩,很多學生家長藉此博面子、講排場,大操大辦、互相攀比,讓普通的工薪家庭難以承受。特別是一些手中有些「權力」的領導幹部,藉機邀請下屬出席,而這些「聰明」的下屬自然會藉口「給孩子買點需要的學習用具」為由送上禮金、紅包,這樣的「謝師宴」無疑成為個別貪官大肆斂財的機會;從社會環境來說,孩子考上大學,你不擺個「謝師宴」,就會有人說你「小氣」,甚至「忘恩」,孩子也會覺得在同學面前「丟份」。對老師來說,學生家長擺下「謝師宴」後,如果不到場,或到場不喝上幾杯,總會傷了「師生情義」,會被人說是「清高」架子大……如此這般,使好端端的「謝師宴」籠罩上了物質化和庸俗化的陰影,結果是偏離了「謝」的本意,改變了「謝」的味道。
既然「謝師宴」已經變味,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讓「謝師宴」回歸本源。吃飯,對中國人而言,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一種社會交往的媒介,也是一條溝通感情的紐帶,更是一個互動交流的場所。一頓「謝師宴」,可以實現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互動,感激過去的諄諄教導,請教未來發展的金玉良言,而這才是「謝師宴」的本意所在。這樣的「謝師宴」,沒有必要設在豪華酒店,也沒有必要點上山珍海味,更沒必要推杯換盞,只是簡簡單單地吃頓便飯,哪怕是一人一杯清茶、一人一碗麵條。這樣的「謝師宴」,彼此間可以推心置腹地聊天,處處彰顯著關愛與溫情,可實現師生感情的真誠交流。
黑髮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為感謝老師們多年辛勞,學生及其家長可以寫感謝信,也可以送禮物,當然也可以請吃飯。但作為老師,可將不收「謝師禮」、不赴「謝師宴」作為一種自覺,並提前向學生聲明;作為學校,更應該推介文明謝師的新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謝師恩,一張親手做的賀卡、一條自編的簡訊、一段轉發的微信等,都一樣能表達敬意。
總之,高考結束,學子們或走進高校,或走上社會,簡單的搞個「謝師宴」無可厚非,關鍵在於其「謝師宴」的動機與形式,那些偏離了本源、變了味道的「謝師宴」則是老師和全社會都不願意看到的。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