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照顧患病養女43年:「等我老了,就帶著她一起去敬老院」

2020-12-16 騰訊網

"姆媽,你在哪兒?"

"來了來了,我剛去洗衣服了。"

7 月 17 日早上,鎮海澥浦鎮沿山村的茹賽珠離開家去河埠頭洗衣服,不到半小時的工夫,心智不全的養女朱苗便出門呼喚母親。從朱苗記事開始,這樣的依戀從未間斷。43 年來,茹賽珠悉心照顧患有疾病的女兒,不離不棄,讓這段大愛超越了血緣的親情。

母女兩人一起"聽"電視。

領養的孩子身患殘疾

不舍放棄四處求醫

茹賽珠因為無法生育,28 歲那年,從寧波一家福利院領養了出生僅 10 天的女嬰,取名為朱苗。

"我希望女兒能夠像幼苗一樣,茁壯成長。"這是茹賽珠和丈夫對女兒最殷切的希望。

茹賽珠和丈夫都是農民,以種地為生,收入並不高。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夫妻倆在朱苗身上傾注了所有的愛。為了能讓朱苗快快長大,他們還專門託人從上海購買高檔奶粉。

一般孩子 1 周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走路了,但是朱苗到了 2 周歲還只會爬,無法站立。茹賽珠心裡有些著急,聽親戚朋友說,孩子可能缺鈣,於是又託人從上海購買鈣片。可吃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效果,茹賽珠不禁擔憂起來,立刻帶著朱苗去醫院做全身檢查。

"醫生說,朱苗不會走路是因為雙腿患有先天性疾病,她還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眼睛看不見。"茹賽珠說,聽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

擺在茹賽珠面前有兩個選擇,把孩子送回福利院,再領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或繼續領養朱苗,照顧她一輩子。

茹賽珠毅然選擇了後者。

"當時也沒多想,就覺得,無論有多難,我們都要把這個孩子養大。"

雖然朱苗的雙腿功能無法恢復到正常人的一樣,但茹賽珠並沒有放棄,帶著朱苗四處求醫看病,最大程度讓她恢復行走功能。在朱苗 8 歲的時候,茹賽珠東拼西湊了 800 元,帶著朱苗去上海做了白內障手術,雖然朱苗的視力並沒有完全恢復,但至少能夠看到微弱的亮光。

茹賽珠正在烹飪女兒最愛吃的炒土豆。

她們的遠方便是家門口的院子

"要是沒有我爸爸媽媽,我肯定不會有現在這麼好的生活,一日三餐都有人照顧。我媽媽最辛苦了,幾年前爸爸走了,現在都是媽媽在照顧我。"在朱苗心裡,媽媽就是自己的天空。

今年 43 歲的朱苗走路依舊像個學步的孩子,不過好在眼睛能看到一點點光亮,可以自己慢慢行走。

由於朱苗患有先天性疾病,體質很差,小時候隔三差五就生病,茹賽珠最擔心的就是女兒感冒。

"她一感冒就會發高燒,連續好幾天都不會退,前段時間就因為感冒在醫院呆了 20 天,高燒 38、39 度,我都嚇死了。"因為身體原因,茹賽珠極少帶女兒外出散步,她們的遠方便是家門口的院子。

因為身體的緣故,朱苗只讀了兩年小學,也沒有什麼玩伴,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

天氣晴好的時候,朱苗在院子裡繞圈散步,偶爾抬頭望著天空,傾聽飛鳥的鳴叫。下雨天,搬一把小凳子,坐在屋簷下,聽雨落下的聲音。她說,最喜歡夏天,蟬鳴蛙聲一片。農閒時,茹賽珠就會陪著女兒,一起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我眼睛看不見東西,全靠聽,聽廣播聽電視,需要什麼東西了就喊媽媽。" 43 年來,朱苗早已經習慣了微光的世界,茹賽珠也成了她最明亮的眼睛。

願陪女兒到老

將來帶著女兒一同去敬老院

茹賽珠是一個堅強而又倔強的人。這麼多年來,茹賽珠幾乎沒有向親戚朋友尋求過幫助,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承擔著生活的壓力。

"我的老保和朱苗的低保加起來,一個月有 2000 元左右,只要她不生病,夠日常生活開銷了,也沒啥困難。"

在茹賽珠眼裡,只要有女兒陪在身邊,說說話,就是最大的幸福。不過,隨著茹賽珠年紀的增大,她不得不考慮以後的事情。

"我想過了,等我八十幾歲了,無法照顧朱苗了,我就帶著她一起去敬老院。"茹賽珠說。

來源:寧波晚報

相關焦點

  • 九江堂姐照顧患病堂弟近60年
    堂姐照顧患病堂弟近60年 九江市民王毛珠不離不棄彰顯人間大愛   [九江新媒體JJXMT.CN] 本報九江訊 王林華、記者王平攝影報導:在九江市濱興街道三馬路社區,有一個令人特別感動的家庭。王毛珠,一個平凡樸實的婦女,對身有殘疾的堂弟王賢橋不離不棄,照顧他近60年,還曾受到了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的嘉獎,被評為了「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樂東大安鎮敬老院院長高慧蘭她是孤寡老人的「好...
    當時,年僅23歲的黎族姑娘高慧蘭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她不顧父母及親友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放棄在當地小學做代課老師的工作,申請到大安鎮敬老院當管理員,這是敬老院唯一的一名管理員。  很多人都不理解:23歲的年輕姑娘,放下代課老師的工作,要去敬老院照顧孤寡老人。「那份工作很辛苦的,你能忍受嗎?」父親高亞訓就曾問過高慧蘭,但高慧蘭認定了要當管理員,就不再改變。
  • 耄耋之年敬老院中的愛情,「餘生很長,我想名正言順照顧你」
    對於比自己大9歲的愛人,73歲的吳玉峰雖不善言辭,但對張修榮餘生的承諾卻擲地有聲:「哪怕你以後癱了,我願為你端屎端尿照顧你。」12月4日,在兗州新兗鎮敬老院晚年相遇、相知的兩位老人,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領取了結婚證書,終於因「家」這個字緊緊相連,成為了彼此的「伴兒」。
  • 單親媽媽患乳腺癌帶著兒子一起住院 病床餐桌成了他的「課桌」
    43歲的楊女士與10歲兒子相依為命,她不幸查出患有乳腺癌,由於家中無人照顧,每次住院化療不得不帶著兒子一起。男孩一邊陪護患病的母親,一邊上網課學習,懂事的樣子讓醫護人員特別心疼。近日,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醫護人員自發的捐款,並為小男孩送上了心愛的書包和文具。
  • 不離不棄守護癱瘓養女46載 儀徵一對夫婦給予養女超越血緣的愛
    養女腦癱重殘,他們四處求醫;面對生活困難,他們頂著壓力,撫養孩子長大……46年來,年過七旬的他們已經青絲變成白髮,腳步也不再輕盈,但在這場沒有回報的馬拉松長跑中,全身心呵護著養女,給予她超越血緣的愛。1974年春天,丈夫金學明中午上班途中路過儀徵市汽車站時,發現一個用被褥包裹的女嬰。金學明抱起女嬰大聲喊叫:「誰家的孩子?」喊了好多聲沒人答應,他便抱著女嬰在原地等到傍晚,也沒人來認領孩子。看著懷裡從抱起那一刻就停止了哭鬧的孩子,金學明心一軟,帶著孩子回了家。金學明將事情緣由告訴了妻子佔學蘭,同她商量,想將孩子留下。
  • 腦癱女孩5歲遭棄養 用雙腳照顧患病親人4年(圖)
    崔小英說,趙娜出生在四平,是她跟前夫生的孩子,剛出生時長得就特別漂亮。可就在趙娜5個月大的時候,一場高燒引發了腦炎,就是這場病把她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也導致崔小英後來跟丈夫離婚。  1993年,趙娜5歲,父母離婚,她被判給父親。「我媽走了沒幾天,爸爸就把我送到農村,我再也沒見過他。」
  • 父離家出走母親獨自撫養患病兒14年 「我是媽媽,我不能逃」
    「我是媽媽,全天下的人都逃了,我不能逃」 父親離家出走,母親獨自撫養患病兒14年 家住長沙市馬王堆社區的天天(化名)16歲了,不能獨立行走或站立。早上起床時,母親齊慶準備好早點,扶他上廁所,再送他去學校。
  • 一種「新型不孝」正在年輕人中蔓延,76歲媽媽:我寧願住敬老院
    文|西紅柿媽媽有的媽媽前半生養孩子,後半生幫子女帶娃,可謂是忙碌一生。結果,到老了,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年紀大了,越老越難!有人指責老人,閒著沒事,無病呻吟。可是,走近這些老年人,方才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一種「新型不孝」。
  • 她帶著媽媽上大學,同時兼職5份工作
    永州市祁陽縣白水鎮的王美玲是湖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大四學生,和很多大學生一樣,她目前也正在準備考研。然而和他們不同的是,王美玲是帶著媽媽一起上學的,課餘還要打工養家,曾經最多的時候同時兼職五份工作。今天咱們一起來認識這個堅強的姑娘。
  • 文科第一,帶著媽媽遺照上清華,我欠她的
    以前,媽媽在時,我遇到什麼事媽媽總會第一時間趕到學校幫我解決,我夢想著等我上大學了,要帶媽媽一起到大學看看。 今年9月8日,何潤琪以清華本科新生身份踏入清華園。當天,陪他一起到校報到的,除了裝了半個行李箱的書,還有媽媽的照片。
  • 保姆媽媽患病,僱主:接來一起照顧吧
    為了能做到兒女的責任,很多人會選擇「保姆」照顧年邁的父母。如此一來,僅需要付出一點勞動薪酬,就可以做到家庭和工作兩不誤。如此一來,自己的父母就有人照顧了,但是有人曾想過保姆的父母嗎?請大家不要著急回答,因為真的有人考慮到了保姆父母的贍養問題。
  • 姐姐帶著「唐氏妹妹」出嫁33年
    /講述/ 姐姐帶著「唐氏妹妹」出嫁 1964年出生的李明是家中的長女,3年後出生的妹妹李軍是個 「唐氏寶寶」。「我從小就很照顧妹妹,並沒有因為她智力有殘疾而嫌棄她。上小學時,學校組織看電影我都帶著妹妹一起去看。
  • 仁愛敬老院用愛心服務社會 在侍奉上精益求精
    與福音時報同工談起敬老院創辦和成功運營的經驗時,原秀芳院長說:「這是上帝的恩典,其實服侍就是在上帝面前的服侍,是帶著愛的服侍。」 仁愛敬老院始建於2004年,佔地12畝,當時與河津基督教堂一起動工。創辦之初,仁愛敬老院入住老人40位左右。一年前,河津仁愛敬老院也建立了第二分院,兩處共有常住老人140位左右。
  • 帶著媽媽去旅行,用陪伴說我愛你
    很多人都有過和媽媽一起旅行的經歷吧?是不是從出發的那一刻到旅程結束,耳邊都充滿了媽媽的「碎碎念」。媽媽是一個節儉的人,從交通工具到住什麼樣的酒店,她都要反覆比較計算,卻從不計算時間成本。有時候,哪怕只有3個小時的車程,她也一定要帶上五六種路上吃的東西。
  • 暖心反哺 女兒用針筒餵腦癱媽媽6年:我要照顧媽媽到老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時間視頻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來自廣東茂名的大三女孩陳碧瑜多年如一日,趁課餘時間回家照顧媽媽,媽媽多年前因突發疾病癱瘓在床,也喪失了語言能力,爸爸外出打工賺錢,她便扛起責任,每天為媽媽擦身,用針筒給媽媽餵飯,她說媽媽把她養大,她要照顧媽媽到老。
  • 寒門女孩劉利娟:想帶著患病媽媽上大學
    母親杜春梅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精神疾病,劉利娟哭著說:「我想帶我媽去上大學,我不想讓她一個人在家,我害怕她會在家裡受苦。」過去,家裡全靠父親一個人掙錢養家。父親患有腦梗,做不了重活,只能靠務農為生,並撿廢品賣錢。
  • 浙江單身男子路邊撿了個女兒,養了7年,花幾十萬都沒能留住她
    原本年近半百的林在喜期待著治好患病的養女,和女兒相守著度過孤單的餘生,沒有想到這個希望還是破滅了。林在喜來自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農村,1972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於那個年代還沒有計劃生育,一般家庭普遍孩子都比較多。
  • 呵護殘疾養女46載 這是一份超越血緣的愛 !
    因為從小患病造成智力障礙並癱瘓在床,金蘇徵吃喝拉撒都要佔大媽服侍,雖然年已46歲,但佔學蘭仍親切地喚她「小徵子」。這個讓佔學蘭操心的「小徵子」是她大女兒,其實和她並沒血緣關係,而是46年前撿拾的一名「棄嬰」。佔學蘭和金學明在上世紀60年代結婚,婚後一直沒有孩子。
  • 冷凍遺體作家之女:如媽媽醒來會照顧老去的我們
    為了做這個手術,她賣掉了房子,又借了十多萬,就是想圓媽媽一個願望,也圓自己一個願望——在未知的將來,或許一家人還能重聚。  媽媽作為科幻小說《三體》出版的終審,算是個科幻迷。彌留之際,媽媽說:我不去嘗試,誰去嘗試?  有人說她們被騙了,也有人說她們怕死,但張思遙覺得,沒什麼比「在一起」更重要。如果媽媽沒能「醒來」,她和先生也可能加入冷凍遺體的隊伍中。
  • 樂東大安鎮敬老院院長高惠蘭:孝老愛親 德馨如蘭
    高惠蘭是樂東大安鎮敬老院院長,20多年如一日,與丈夫悉心呵護著敬老院這個「大家庭」和四代同堂的「小家庭」。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1991年,大安鎮敬老院招收管理員,因為伺候孤寡老人不容易,很久也沒人敢「揭榜」。當年10月的一天,一個年僅23歲的本地姑娘居然前去應聘。她就是高惠蘭,此前在鄉村小學做代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