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戶看小康丨濟寧後八裡溝村:「孝善」用好治村有招

2020-12-18 海報新聞

年年修訂孝善村規、人人講述孝親故事,後八裡溝村——

「孝善」用好治村有招

□記者孟一報導 今年重陽節,後八裡溝村500多名老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

□本報記者 孟 一 本報通訊員 張長青 宋光明

「11年前嫁到村裡來時,公公家最顯眼的位置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全家福,一張是婆婆當選村裡首屆『十大孝星』的獲獎照。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想做個合格的媳婦兒,就跟自家婆婆學……」日前,鄒城市後八裡溝村新一期的鄉村夜校準時開班,村民張梅上臺講述自家的「孝善」故事。

今年8月初,在後八裡溝村執行了14年的敬老金繳納制度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2005年,村「兩委」確立了「黨建統領、孝德育人、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為了「逼」年輕人提升孝老意識,村裡要求每個成年子女每月至少交50元給村會計,再由村裡轉交其父母當零花錢,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年。通過這樣的「孝善」教育,如今人人都拿自家老人當寶,這一制度也就適時廢止了。

2005年之前,後八裡溝村是鄒城市出了名的亂村。全村人心渙散、村集體經濟長年虧空,任憑村委會換了一茬又一茬,可不論誰出任村支書,村民們總是信不過。

「心病還需心法醫」,第八屆村「兩委」班子上任,退伍軍人宋偉回村當上村支書。宋偉自掏腰包鋪設村裡的第一條柏油路,一來舒散開村莊發展的筋骨,二來振奮起全村的精神。緊跟著,村「兩委」做的事就是抓孝道,由村集體出資給村裡所有60歲以上老人發生活補助。

「一輩子沒上過班,沒領過工資,現在村裡月月給發『養老金』,很多城裡人都沒享過這待遇。」村民宋長梅告訴記者。

村集體硬從乾癟的「荷包」裡掏出錢來發「養老金」,讓很多老人早早站在了村「兩委」身邊。緊跟著,「婆媳公共浴池」正式開放,只要是兒媳婦帶著婆婆洗澡的一律免費。村裡還要求每人都要參加村辦夜校,不僅要正兒八經地按時聽課、做筆記,還要輪著當老師,分享自己身上的孝老愛親故事……不知不覺間,一個「孝」字,成了後八裡溝村給每位村民灌輸最多的「基本準則」。

十幾年來,後八裡溝村一直把「十大孝星」作為村裡的最高榮譽進行表彰,不僅要開全村大會發大獎、作報告,還會把當選者的照片放大,配上個人事跡進行展示;《村規民約》中關於孝老愛親的條款年年修訂,只為更貼合時代特徵和老人需求;在村集體企業工作的1000多名員工,每月都可在公休日外請到一天的帶薪「孝親假」,專門拿出時間陪伴父母……

有了和諧穩定、風清氣正的家風和村風做基礎,後八裡溝村發展勢頭迅猛。十餘年時間,村裡成立大小十餘家村集體企業。轄區內如今高樓林立,除了500多戶原住村民,近2萬人的常住人口都是商住人群。即便如此,後八裡溝村依然堅持把「孝善治村」的理念用在了最新的網格化社區管理上,網格員入戶不分外來、原住,及時了解老人情況、解決老人問題,敬老孝親的文明之風仍在延續。

相關焦點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古槐饅頭「蒸」出好日子
    推門而出,沿著整潔平坦的水泥路,步行5分鐘,她來到位於村中心的古槐饅頭廠,這是三裡溝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項目之一。測溫、洗手、換好工作服、戴上手套,趙翠娟和其他三位村民忙活起來。「前一天我們已經把麵粉按照比例倒進機器,現在加入水,由機器和面、揉面……」啟動機器,不一會兒,一個個「身材均勻」的饅頭「走」出機器,趙翠娟趕緊用鋪好籠布的蒸屜接住。
  •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發布時間:2019年12月08日 15:29 來源:中新網湖北   12月6日,剛剛與廠家聯繫好產品包裝盒的保康縣馬良鎮松樹堡村黨支部書記韓飛高興地說。  松樹堡村曾是一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村集體無錢辦事,村幹部無心幹事,群眾對此頗有怨言。  2018年年初,鎮黨委邀請該村在廣東開辦公司的個體老闆韓飛回村任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東港區下元一村:一樣「靠山吃山」,別樣發展內涵
    「在家門口能找到這麼一份工作,這麼好的造化,多虧了我們下元一村有個天台山。」孫樹愛說。要知道,30多年前,當孫樹愛滿懷希望地嫁到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認真環顧天台山時,感覺卻如涼水兜頭而下——159戶村民散居在山坡四處,丈夫秦玉禮的家就住在半山腰上,道路坑坑窪窪,吃水得從幾裡開外的泉溝裡刮。「當時感覺被『騙』了,沒想到這裡的日子這麼苦。」
  • 用「鐵腳板」丈量千村萬戶 宿遷市司法局著力實施法律扶貧工程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宿遷市司法局大力弘揚「三真」作風,推進市、縣(區)司法行政機關幹部下沉一線,用「鐵腳板」丈量全市千村萬戶,以優良的作風、優質的服務著力實施法律扶貧工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鞏固低收入人口脫貧、促進經濟薄弱村發展
  • 萊州既有小草溝村也有老草溝村,這兩個村之間頗有淵源
    小草溝,是萊州很有名氣的一個村莊,以園藝產業而見長。在國內很多地方,都能見到這個村培育出的果樹苗木。這篇故事的主題不在於苗木,而在於地名,要介紹一下,小草溝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那麼,小草溝村的「小」是相對誰而言的呢?
  • 全國文明村泰安新泰市中洛溝村:業興 村美 日子甜
    千句話萬條理,帶民致富才是硬道理,中洛溝村利用交通優勢,依託花卉特色產業,以提高村民收入,發展集體經濟為目標,建設溫室花卉大棚,做大做強了花卉產業,形成了以花卉為主體的特色產業品牌。新汶街道中洛溝村黨支部書記劉繼德說:「我們村依託花卉種植產業優勢,推動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投資120萬元。
  • 沽源縣五道溝村--窮村也有「富」思路
    五道溝村位於內蒙古高原南端的丘陵地帶。村子不富裕,年人均收入不過千元。我們在村裡遇上一位叫陳希嚴的老人,沒聊幾句,老人就給我們念起了曾在五道溝流傳的民謠:「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為了零花錢;一年莊戶半年閒,餓著肚子還賭錢……」  文明生態村創建讓小村有了虎虎生機,經過規劃的「一縱七橫」八條街道全部硬化,座座宅院整齊有序,分布在全村各個角落的垃圾點有人定時清理;28戶村民建起了集牲畜圈舍、廁所、沼氣池於一體的新型能源設施;秧歌隊、籃球場、健身器成了村民休閒活動的新載體
  • 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丨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2020-09-26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道溝村:脫貧致富邁向新生活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春化鎮四道溝村以特色扶貧產業為抓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振群眾精氣神,昔日的貧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系列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四道溝村脫貧致富邁向新生活。
  • 萊州郭家店鎮小草溝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村
    萊州郭家店鎮小草溝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村  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1月14日訊 (記者 孫國棟) 日前,山東省委農辦萊州市郭家店鎮小草溝村位列山東省鄉村治理試點示範村名單中,也是萊州市唯一一個村莊首次被省級認定為鄉村治理試點示範村。  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縣、鎮、村的認定為進一步探索萊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之路和鄉村治理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 長城腳下「國際文化村」懷柔區北溝村掠影
    千龍網北京10月23日訊(記者 嶽崎)走進慕田峪長城腳下的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你時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外國人在悠閒散步。別看這裡偏僻,但古老的長城、優美的環境和純樸的民風卻吸引了不少「洋村民」。
  • 文明樹人 文化立村——八裡臺鎮西小站村的兩個「文」
    村民李阿姨對中國小康網說。2018年底,西小站村兩委班子達成共識,在全村推行村莊治理多方面工作的管理方式——「積分制」管理,在全鎮創新開展農村積分管理工作,將村民的行為表現轉換成積分,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調動基層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人人參與的農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 濟寧12個鎮村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資料圖齊魯網濟寧7月26日訊記者從濟寧農業局網站獲悉,近日,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和新評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濟寧市魚臺張黃鎮於梅村(毛木耳)、金鄉卜集鄉楊莊村(大蒜)
  • 三生三美看山東丨孝禮文化桃李芬芳 青島四甲村打造膠東文化第一村
    位於膠州市李哥莊鎮的四甲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感人的典故,四甲村大街以「孝」命名,胡同以「禮」命名,「孝、禮」文化作為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涵,已逐漸深入村民心中。四甲村黨支部書記賈福金介紹稱,村莊的孝禮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村內有一條古時通煙臺的「官道」,官道旁立上馬碑,古有即墨市七級鎮探花李廷揚,走官道至該村時,必下馬牽行,出村口才上馬,因其姥娘是該村人氏,自幼教導,重孝重禮,後人特在村南官道口處立了一處上馬碑,紀念的同時也弘揚中華孝道。
  • 「聰敏」書記的治村經
    黨齡31年、任村黨支部書記8年的葛聰敏,有一本自己的治村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政策處理制度、公章管理制度……旭拱岙村自立的「八項制度」全文,被刻成標識挺立路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八個字尤其突出。   「管用的制度是鄉村振興的保障。」2012年10月,在鎮、村幹部的動員下,在外打拼多年、事業有成的葛聰敏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 「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後溝村
    難得連著下了幾天的雨,正是外出調查的好機會。打著出去玩的幌子,忽悠了一個好朋友一同來到了榆次區東趙鄉後溝村,這個地方離市中心不遠,從榆次老城出發乘坐18路公交車半個小時就可到達。後溝村共有75戶人家,大約250多名村民。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唐朝。在村裡發現了一件唐代墓誌,記載了張氏的祖先張春暉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從山東清河(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搬遷到這片土地。到目前為止,村裡還有張家老院,房屋的地基要比別的人家高。村裡的張家祠堂保存完備,堂外有垂簾式的門樓,掛著張家祠堂的招牌。
  • 忻州:並村簡幹強「三基」
    從溝口到山脊,依次是二溝、大溝、吳家溝、大三溝、小三溝、韓家溝、大吉窪7個行政村,7個村常住人口加起來僅有369人,其中最多的二溝村不足150人,最少的大三溝僅剩12人。並村後的「兩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種地搞互助,孤寡有人管,還修好一條路,好日子有奔頭,群眾感受到勢大力強。善弈者謀勢。
  • 【駐村日記】開家溝村「新食尚」,不懂你就out啦~
    2019年9月底,開家溝村整體脫貧,告別貧困,迎來富足,開家溝人從此開啟了美好新生活。「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作為一名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靳巧安是臨洮縣老幹部局派駐開家溝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駐村生活讓她對村情社情民情了如指掌,同時也和村裡的婦女成為了好姐妹。
  • 【善治(智)村社工作法③】聯盟村:落實「7531」工作法 做好鄉村善治工作
    如何做好村社組織換屆「後半篇」文章,圍繞群眾關注的問題,積極探索創新村社治理機制,推動形成陽光治村社、民主治村社、規範治村社的良好氛圍,提升黨組織組織力和村社組織運行效率,許村鎮各村、社區都有自己的創新做法和獨特經驗,這也是許村鎮村社組織換屆後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的方向。今天,為大家展播的是聯盟村的善治(智)村社工作法——落實「7531」工作法 做好鄉村善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