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修訂孝善村規、人人講述孝親故事,後八裡溝村——
「孝善」用好治村有招
□記者孟一報導 今年重陽節,後八裡溝村500多名老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
□本報記者 孟 一 本報通訊員 張長青 宋光明
「11年前嫁到村裡來時,公公家最顯眼的位置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全家福,一張是婆婆當選村裡首屆『十大孝星』的獲獎照。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想做個合格的媳婦兒,就跟自家婆婆學……」日前,鄒城市後八裡溝村新一期的鄉村夜校準時開班,村民張梅上臺講述自家的「孝善」故事。
今年8月初,在後八裡溝村執行了14年的敬老金繳納制度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2005年,村「兩委」確立了「黨建統領、孝德育人、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為了「逼」年輕人提升孝老意識,村裡要求每個成年子女每月至少交50元給村會計,再由村裡轉交其父母當零花錢,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年。通過這樣的「孝善」教育,如今人人都拿自家老人當寶,這一制度也就適時廢止了。
2005年之前,後八裡溝村是鄒城市出了名的亂村。全村人心渙散、村集體經濟長年虧空,任憑村委會換了一茬又一茬,可不論誰出任村支書,村民們總是信不過。
「心病還需心法醫」,第八屆村「兩委」班子上任,退伍軍人宋偉回村當上村支書。宋偉自掏腰包鋪設村裡的第一條柏油路,一來舒散開村莊發展的筋骨,二來振奮起全村的精神。緊跟著,村「兩委」做的事就是抓孝道,由村集體出資給村裡所有60歲以上老人發生活補助。
「一輩子沒上過班,沒領過工資,現在村裡月月給發『養老金』,很多城裡人都沒享過這待遇。」村民宋長梅告訴記者。
村集體硬從乾癟的「荷包」裡掏出錢來發「養老金」,讓很多老人早早站在了村「兩委」身邊。緊跟著,「婆媳公共浴池」正式開放,只要是兒媳婦帶著婆婆洗澡的一律免費。村裡還要求每人都要參加村辦夜校,不僅要正兒八經地按時聽課、做筆記,還要輪著當老師,分享自己身上的孝老愛親故事……不知不覺間,一個「孝」字,成了後八裡溝村給每位村民灌輸最多的「基本準則」。
十幾年來,後八裡溝村一直把「十大孝星」作為村裡的最高榮譽進行表彰,不僅要開全村大會發大獎、作報告,還會把當選者的照片放大,配上個人事跡進行展示;《村規民約》中關於孝老愛親的條款年年修訂,只為更貼合時代特徵和老人需求;在村集體企業工作的1000多名員工,每月都可在公休日外請到一天的帶薪「孝親假」,專門拿出時間陪伴父母……
有了和諧穩定、風清氣正的家風和村風做基礎,後八裡溝村發展勢頭迅猛。十餘年時間,村裡成立大小十餘家村集體企業。轄區內如今高樓林立,除了500多戶原住村民,近2萬人的常住人口都是商住人群。即便如此,後八裡溝村依然堅持把「孝善治村」的理念用在了最新的網格化社區管理上,網格員入戶不分外來、原住,及時了解老人情況、解決老人問題,敬老孝親的文明之風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