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篙御河桃花汛,十裡村爨玉粒香,小站稻米名世界,追問源頭在何方。」小站稻,是天津農產品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國知名的水稻品牌之一。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小站稻,文化積澱深厚,是我國農耕文明時代的重要優秀結晶。那麼,如果要追問小站稻產地源頭在何方?答案是西小站村。
初到西小站村,眼見著水泥鋪就的道路平整通達,村莊兩側道路旁,新栽下的數千株白蠟樹、桃花樹見縫插枝,守護著一方寧靜。偶見或忙碌或悠閒的村民,處處透著西小站村的新貌。
舊貌新顏 改造鄉村人居環境
西小站村常住人口1549人,村域面積2000畝,其中耕地990畝,特色農業為高端水稻種植,480畝源頭小站稻。曾經,這個村子是「人心散、產業弱、環境差」的另一幅圖景。
作為處於津南區綠色生態屏障區範圍內的美麗鄉村示範點,西小站村近年來通過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全村基礎設施實現「六化」,主幹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面,主幹道兩側的輔路和裡巷道路也進行了鋪磚硬化,全村路面硬化率達到100%。
在進一步完善住房、交通、衛生、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村兩委不遺餘力,完成村自來水工程及汙水工程,並且大力改善村內環境衛生及推動戶廁入戶工程。
西小站農旅運營項目一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中。
工人正在為房屋外立面進行整修。
現在,村內30餘個垃圾池全部拆除,垃圾分類試行新的模式,牢牢把握「源頭一分鐘、中間一把尺、最後一公裡」三個環節,分四區四人,每天三次入戶查看監督分類情況,並負責收集垃圾投放到統一對應的垃圾桶內,建成鎮垃圾分類示範村,對村內多年疑難的堆物進行集中治理,村兩委帶頭入戶做思想工作,帶頭清理親朋好友的堆物,集中人力利用一個月的時間,使全村死角、堆物全部清理乾淨。
「早年間村裡喝的都是地下水,含氟量高,對身體不好,大傢伙兒一直盼著能喝上自來水,前幾年通過市裡幫扶組和村兩委班子的努力,我們終於喝上了'甜水'!」村民李阿姨對中國小康網說。
西小站村積極響應天津市和津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將整個村莊作為一個公園來打造,計劃依託田-村-路三重空間抓手,打造多層次旅遊產品,發展「美麗經濟」農田精耕細作,鄉村林蔭,庭院鳥語花香,營造富有詩情畫意的「桃花巷、 海棠林、櫻花路、荷花塘、稻花香」大綠大美綠色基底,同時完善鄉村環境提升,百姓、遊客、「新村民」享受綠色築夢的「新西小站」田園生活。
文明樹人 激活村莊內生動力
西小站村有優良的文化傳統,但很長時間以來,因為部分村民缺乏責任心,鄰裡「冷漠」,存在懶散的心態,村民缺少改造家園、美化家園的積極性,致使村內環境質量較差,傳統的民風發揮不出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人心聚起來,是村兩委班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他們先從自身抓起,嚴明班子紀律,增強班子黨性修養,轉變班子成員工作作風,狠抓隊伍管理。對村委成員進行更加細緻的分工,設崗定責,同時設立群眾反饋機制,督促村「兩委」的言行。
2018年底,西小站村兩委班子達成共識,在全村推行村莊治理多方面工作的管理方式——「積分制」管理,在全鎮創新開展農村積分管理工作,將村民的行為表現轉換成積分,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調動基層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人人參與的農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村黨總支副書記辛世紀介紹,「行為銀行」積分管理制度對於提升鄉風文明,有效激勵村民維護村規民約,形成自我約束、相互監督、共同進步的良好風尚有著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積分制管理是用獎分和扣分對個人的行為和綜合表現進行量化考核,發放統一定製的行為銀行存摺,以積分來衡量人的自我價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綜合表現,然後再把各種物資待遇、福利與積分掛鈎,並向高分人群傾斜,從而達到激勵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推行積分管理制度半年來,積極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孝德,使村民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西小站村黨總支書記邢廣偉說:「我們將積分制管理模式,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於村民村務管理工作中,有利於激發村民的善心愛心和樂於奉獻的精神,從而體現吃虧是福的道理。」
積分管理實施以來,極大地調動了全村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村民都成為西小站村基層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真正為西小站村的鄉村振興實施工程激發了新活力。
文化立村 挖掘鄉村核心資源
走在西小站村內,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不同的銘牌,除了各家的家訓之外,「五星家庭」「退役軍人之家」「共產黨員家庭」「村民代表戶」等牌子顯示著住戶的「身份與榮耀」。其中,「狀元家庭」是最引人注目的。村黨總支副書記辛世紀對中國小康網說:「西小站村是津南區出名的『狀元村』,考上大學的學生很多。哪家有孩子考上大學本科了,就可以懸掛『狀元家庭』,今年村裡高考生最高分考了670多分。」
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各種銘牌,其中「狀元家庭」最受歡迎。
文化是鄉村永續發展的基因,能夠賦予鄉村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體系建設,實現鄰裡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西小站村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辛勤勞作,種植水稻,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為耕作自娛自樂,村文化名人範雲先生創作了《撓秧號子》,為帶領百姓歌唱新生活,排演了舞臺劇《翻天覆地》,這兩個作品曾獲全國農民文藝最優秀作品。1954年這兩部作品由該村西光劇團在北京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並受到他們親切接見。
而今,西小站人把劇團文化與小站稻文化緊密結合,近年來舉辦的「稻香文化節」,吸引遊客零距離進行農事體驗。此外,他們還打造葫蘆燙畫、瓷盤刻畫、木版畫、蛋雕等交相輝映的農耕文化長廊,其中首次創作推出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百人大型實景演出《夢稻西小站》,開創了鄉村原生態實景演出的先例。大家還自願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村裡展示,利用村裡牆山進行整體「農民畫」繪畫,在村內電線桿上設計適應農村發展的農民畫,美化細節空間。
村民自發地將自己的書畫作品送到村活動室展示。
葫蘆燙畫是西小站村挖掘文化內核的一個重要項目。
紅色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藝文化、美食文化……西小站村歷史文化資源優越,未來發展空間潛力很大。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西小站村的各種優勢資源充分地融合到西小站村新的鄉村振興之路上來,實現壯大村民集體經濟和村民致富,要重新梳理鄉村肌理,重塑鄉村空間,打造西小站村不可複製的文化基因,開創西小站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藍圖。
農旅結合 推動外部資源整合
一直以來,小站稻種植業是西小站村的支柱產業,但是,只靠「一產」可以摘掉「窮帽」,卻離集體奔小康的目標相距甚遠。因此,村兩委班子轉變思想,重新審視 「無山、無水、無特色」 的環境資源,走出去請進來,積極與觀世百年、海華宇泰、聚橙等策劃運營團隊,天津社科院、天津美院、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以及市非遺協會等院校組織廣泛合作,計劃以林、田、水、巷、村為依託,六大特色資源為引擎,集高標準品牌農業示範、鄉土文化體驗、田園特色鄉居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塑造天津全景式村域旅遊藝匠村,通過綠色築夢、文化立村、產業聯動的路徑,挖掘西小站文化為打造核心,引領鄉村旅遊脫穎而出,做強文化特色品牌,突出西小站鄉村旅遊的靈魂特質。
今年以來,西小站村陸續打造西光劇社、觀世小人書藏館、農民畫展示牆、村史館、風物館五大核心點,優先打造桃花巷及「送軍糧」之路,連點成線,以線帶面,帶動創新驅動,使新型業態快速發展形成立體化產業網。
還將啟動年貨節、鄉村桃花節、」我為革命送軍糧」等特色活動,依託農田區域、鄉村體驗、藝術活動等載體,推出全時全季旅遊節慶活動,推動一二三產業轉型提升和創意融合,打造全年旅遊目的地。
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西小站農旅運營項目負責人雒洋對中國小康網說,「西小站村正在以小站稻為核心,為其增加相關的農產品配套服務,如倉儲、物流、農產品深加工,同時,通過田園風光來引申出共享農莊、民宿、康養醫療等。目前項目已經開始進入施工階段,一期工程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
西小站人,正在通過政府主導+企村共建的模式,依託都市型農業為支持產業,通過大力發展鄉土文化衍生產業,推動農創、文創雙發展,以展示鄉土技藝串聯各產業業態,構建鄉土文化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逆向發展,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通過社 會共建及文化產業引入逐步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落地首個村落式文化產業園模式 。而如何講好鄉土的故事,將是西小站差異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中國小康網天津11月13日電
撰文 攝影 攝像/吉寶剛 丁少亮
指導單位/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報導/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天津市津南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