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圖集
這裡有龐大的時尚產業支撐,
這裡有亮眼的時尚消費,
這裡集聚了全國四分之三國貨美妝品牌……
12月4日、5日,以「時尚之都·魅力廣州」為主題的2020廣州國際時尚產業大會通過論壇峰會、圓桌對話、主旨分享、品牌新品發布、時尚秀展等多場精彩活動,深入探討共同面對的行業議題,分析廣州時尚產業發展優勢,並提出戰略性解決方案。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廣東的服裝、美妝相關企業(含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下同)數量全國第一,鞋帽、珠寶首飾相關企業全國第二。而根據淘寶平臺數據,2019年廣東在五大時尚產業(服裝、美妝、箱包、鞋帽、珠寶首飾)銷售金額均位居全國第1位,而廣州則居全省第一,且連續七年保持穩定增長。
廣州時尚×供應鏈
2019年,廣東在五大時尚產業的銷售金額均位居全國第1位
廣州是中國最大的時尚服裝配飾、箱包鞋類、皮具皮革的生產基地之一。根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5日,廣州服裝總註冊企業逾50萬家,化妝品企業、鞋帽企業均逾34萬家,珠寶首飾企業近10家,箱包企業近3萬家。上述五大時尚產業中,除珠寶首飾外,其餘四大產業廣州今年新增註冊企業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服裝、化妝品、鞋帽服飾的新增企業均超過10萬家,箱包雖企業總數最少,但增速最快,新增的註冊企業數量激增至2.99萬家,增速高達312.47%,而全國均值僅53.06%。
本次主論壇上,廣州市商務局聯合阿里研究員共同發布《2020年廣州時尚產業報告》(下稱《報告》)。淘寶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從商家數量看,廣州服裝、美妝、箱包全國第一,鞋帽服飾全國第二,珠寶首飾全國第三。
今年天貓「雙11」,廣州地區服裝銷售近百億,同比增長18%,美妝銷售25億元,同比更大增45%,其中唇彩/唇蜜/唇釉、眼影、唇膏/口紅等品類佔全國銷售份額突破30%,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廣州時尚產業的蓬勃背靠的傳統優勢是散布在各個商圈的逾600個專業市場。廣州市商務局局長洪謙在圓桌對話上表示,在國際國內雙循環定位中,廣州要在全省戰略支點中發揮門戶樞紐城市的作用,成為重要的連結點。「我相信廣州是具備這樣強大能力的。」洪謙介紹,廣州在紡織面料、服裝、皮包、鞋具、珠寶首飾均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及供應鏈,此外廣州會展影響力也十分突出,廣交會從1957年開辦到現在,幾十年的會展經驗沉澱,廣州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聯通的通道,這些都是廣州構建「時尚之都 魅力廣州」的載體和堅實基礎。
「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道廣州人,我對於廣州千年商都的理解與別人不一樣。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開放的程度在國內一直走在領先的地位,尤其各大專業市場和時尚業是密不可分的,已經在整個產業鏈成為一個一體化的產業,且高度協同,這是其他城市和廣州無法比擬的地方。」會上,海印股份集團董事長、廣州專業市場商會會長邵建明如是說。
本次出現在聯合大秀的16個青年原創品牌全部來自廣州各大專業市場。其中FABI品牌2018年成立於十三行,短短兩年間,已發展成為集設計開發、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化女裝公司。天眼查信息顯示,廣州法比貿易有限公司(FABI)成立於2019年,經營範圍除包括服飾、鞋帽等批發、零售等,還包括貨物進出口和各類諮詢服務,目前FABI客戶除遍布內地及港澳臺外,還出口泰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FABI主理人梁藝馨、夏君毅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之所以選擇來到廣州創業,正是因為這個城市擁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時尚產業鏈,「除了自有品牌外,我們還提供貼牌定製服務。客戶若需要怎樣的設計,大到面料,小到一顆紐扣,在廣州都可以很快找到,這在別的地方可能都是天方夜譚。」
根據《廣州市打造時尚之都三年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應大力提升其時尚產業貿易展銷能力。培育25家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探索建立在線定製、網絡預售、眾籌團購等個性化、定製化銷售模式,鼓勵企業以新零售、數字貿易和電商直播等新型商業模式為切入點,打造全球時尚產品集散中心和名品中心。
廣州時尚×消費
除萬億級別的天河路商圈外,廣州還重點建設北京路商圈、長隆萬博商圈作為國際消費示範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與擴大開放》的主題分享中,提出 「一都兩側三看點」。「一都」就是時尚之都;「兩側」一側是時尚產業,另一側是時尚消費;「三看點」,是時尚產業、時尚消費一定是向國際市場,同時兩者一定是結合緊密的。
那麼廣州除有龐大的時尚產業支撐外,有沒有亮眼的時尚消費呢?
「由於廣州和香港、澳門離得非常近,奢侈品牌價格的差異,加上廣州人一直務實的消費觀念,我們在招商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主論壇上,廣州太古匯總經理黃瑛分享了廣州太古匯的9年發展歷程。她說,隨著各級政府的支持,整個地區經濟發展,顧客消費水平提高,廣州太古匯不斷進行品牌升級,共引進了127個首次進入廣州的品牌,擁有81家國內主要品牌在廣州的唯一門店,佔總店鋪數量的42%。「要知道,我們全場只有190家店鋪,而我們一直都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
今年4月,在疫情暴發這樣的背景下,廣州太古匯愛馬仕旗艦店在經過8個月裝修之後重開,開業首日銷量達到1900萬元,創下了該品牌全球門店開業銷售紀錄,這個銷售成績震驚了整個國際時尚圈,「由此證明廣州乃至整個大灣區具有非常強大的消費力。」
疫情以來,隨著海外消費回流,廣州也表現出強大的「內需」動力,太古地產11月公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廣州太古匯零售銷售額大增27.3%,連續兩個季度成為集團表現最好的商場。在同一時期,北京三裡屯太古裡降32.1%,成都遠洋太古裡增0.1%,上海興業太古匯增12.7%。
《方案》提出,要加快城市重點商圈品牌化、國際化發展,鼓勵國內外知名時尚品牌入駐大型商場或商業街,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吸引高端消費,打造國際時尚品牌商品、服務和新型消費體驗登陸華南、登陸中國的首選地。具體到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十項行動方案,提出3年內逐步引入200個國際品牌。同時加快發展口岸免稅店,探索設立市內免稅店、引入國際品牌折扣店。
同樣位於天河路商圈的天環廣場先後引入YSL、Tom Ford、nars、CPB、HR赫蓮娜、IPSA等美妝廣州首店品牌,與廣州太古匯形成差異化競爭,其中8月開業的Tom Ford美妝旗艦店已成為該品牌全球銷量最高的旗艦店。
除萬億級別的天河路商圈外,廣州還重點建設北京路商圈、長隆萬博商圈作為國際消費示範區。其中,撬動社會投資超百億的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開街首日人流量達到50萬人次。近日,北京路步行街「四個結合」釋放消費升級新活力,獲得了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今年以來,廣州更研究形成《加快推進消費國際化特色化若干措施》,增強消費的「國際化」和「特色化」元素。先後組織「花城盛惠·快樂廣購」全城聯動促銷活動、廣佛聯動「盛夏狂歡,全民high購」嘉年華、「Young」城「Yeah」市夜消費節、首屆直播節等系列主題活動,推動消費市場熱化升溫。
廣州時尚×品牌
天貓新國貨之城中,廣州位居全國第二,且集聚全國75%的國貨美妝品牌
在疫情籠罩全球的當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率先恢復,為國貨品牌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根據《報告》,天貓新國貨之城中,廣州位居全國第二,且集聚全國75%的國貨美妝品牌。天貓「雙11」期間,廣州18個品牌銷量破億元,其中50%來自時尚產業,包括完美日記、HomeFacialPro、Mo&Co摩安珂、Cabbeen卡賓、阿道夫、UR、Marubi丸美、wis、ColorKey等,此外ZEESEA、膜法世家、KONO等新銳國貨美妝品牌和奶糖派等新銳品牌也成長迅猛。
新快報記者進一步分析天眼查專業版數據發現,廣州五大時尚產業中,服裝企業197家上市,246家取得融資;化妝品企業255家上市,325家取得融資;箱包企業7家上市,10家取得融資;鞋帽企業113家上市,168家取得融資;珠寶首飾企業59家上市,92家取得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國貨,尤其是國產美妝產品,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今年「雙11」國貨美妝成交額增加10倍,在所有出口品類裡面排第一,也就是說,好的產品可以走出國門,這是一個趨勢。
「印象中,完美日記是源於線上的品牌,其實我們在線下也有200多家門店。」在圓桌論壇中,逸仙電商創始人、董事長黃錦峰表示,其實線上線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最重要的是讓品牌能夠直接觸達用戶心聲,所有決策都是圍繞用戶價值的創造出發。
設計師是品牌的靈魂。據了解,廣州是全國最大的設計師和品牌聚集地,擁有全國數量領先的設計工作室、時尚藝術中心、培訓學校等。目前廣州擁有超過5萬名服裝設計師,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此次大會上,計文波高級定製品牌聯合廣州國際輕紡城時尚源創平臺在廣州塔發布。「年輕的時候,我特別崇拜廣州,覺得廣州自帶濃濃的時尚氣息。今天也一樣!」國家設計師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服裝設計師藝術委員會主任、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計文波在演講中表示,中國時尚設計師隊伍中,廣州佔了差不多一半。 」
遠赴廣州參會的上海設界董事長陸平一也表示,作為一個服裝、鞋、包、珠寶、家紡、面料的設計服務平臺,在過去16年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服務著大量的設計師群體,很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設計師都在廣州,「可以說,時尚產業設計的原動力在廣州。」
作為一個設計師出身的企業家,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例外時尚、方所文化創始人毛繼鴻表示:「我作為中國北京服裝學院首批畢業生,是第一個來到廣州的設計師。在這整個過程中,我經歷了中國服裝產品跟時尚產業的發展,從時尚到泛時尚再到時尚生活,其實廣州可以為設計師帶來一切實現夢想的地方。」
《方案》提出,要著力提升廣州時尚產業創新設計能力,打響「廣州原創」「廣州設計」品牌,培育建設不少於3家時尚產業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工業設計中心。(記者 陸妍思)
責任編輯: 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