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堪稱寶寶出生後的第一份健康「保險」,因為母乳裡面含有增強免疫力的物質,所以0-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相比其他餵養方式的寶寶具備更強的抵抗能力
除此之外,採用母乳餵養對媽媽的健康也有幫助,比如減少子宮和乳腺的患病可能等等;由於優點顯而易見,所以可以說幾乎每一位媽媽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養育寶寶。
對於沒有當過媽媽的人來說,母乳餵養好像特別簡單,簡單的程度仿佛和人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一般,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的朋友前幾天就為孩子喝奶這事而諮詢了很多同事、醫生。
和大多數的新手寶媽一樣,她常常會在叫孩子起來喝奶和讓孩子睡個安穩覺之間猶豫不決,既怕孩子被自己叫醒從而睡眠不足精神不好,又怕孩子喝奶太少影響身體健康。
聽起來再簡單不過的「餵奶」,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讓她這樣的新手寶媽倍感壓力。
柏格森曾在《創造之心》之中說過:「變化是萬物之規律。」
對於任何事我們都要學會按照變化規律作調整。孩子一天天的在長大,身體和心理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在給孩子餵奶一事上,不是只要是寶寶那就都要按照同一個時間來餵的,按照月齡和胃容量的不同,餵奶的規律也不太一樣,因為不同階段的寶寶發育狀況不一樣自然需求也不一樣。
父母們要根據寶寶的月齡和胃容量做到按需餵奶,下面就展開介紹一下。
第一,6個月內新生寶寶餵養
新生寶寶的胃容量還是比較小的,所以他們吃的會比較少,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們就不需要怎么喝奶了,相反他們的消化很快,吸收能力也比較強,所以為了生長需要,他們喝奶的規律是少餐多吃。
3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天大概要吃8次左右的母乳,這也就決定了大概要每3個小時左右就要喝一次奶;但是隨著寶寶的月齡變化,喝奶規律也會隨著改變。
對於3-6個月的寶寶來說,喝奶的間隔時間會邊長,大概每4-5個小時餵一次奶,隨之而來的就是餵奶頻率的降低。
對於新生兒來說,餵奶講究按需餵養,寶寶餓了從而做出一些餓的行為來時,媽媽們就可以給孩子餵奶,當他們吃飽了,精神變好不再哭鬧時,那麼就可以停止餵奶。
如果寶媽們的奶量比較少,為了防止孩子吃不飽,也可以適當增加次數。
總之,以滿足寶寶的吃奶訴求為主建立起他們的吃奶規律,不要因為自己過於擔心就非要把孩子叫醒來吃奶,事實上他們那時候沒有喝奶需求,把他們叫醒也沒什麼用。
再者新生兒也是有睡眠需求的,往往比成人要長得多。
第二,滿6個月的寶寶餵養
隨著孩子的月齡增加,睡眠的時間也會逐漸減少,他們的餵奶時間間隔也越來越長,從每日的早中晚夜四次餵奶逐漸變為3次餵奶、2次餵奶、1次餵奶直至斷奶。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有疑問了,孩子的月齡增加自然胃容量也變大,又怎麼能夠減少餵奶次數呢?
事實上滿6個月之後的寶寶就可以實行餵奶加輔食來配合餵養了,6個月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一個時間點,所以這個時候媽媽們可不要用「老辦法」叫醒孩子而強行給孩子餵奶了。
寶寶的月齡我們都是知道的,可是胃容量是多少我們卻難以衡量,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其實從寶寶的一些小舉動中,還有寶媽們自身的感受中是可以觀察出孩子到底有沒有吃飽的。
第一,寶媽們可以看看孩子的吸吮動作
人在餓的情況下總是會吃得狼吞虎咽,這個時候吞咽的動作就比較明顯了,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有看到孩子吞咽的動作或者有聽到吞咽的聲音,那麼一段時間下來,媽媽們就可以知道他們一定吃飽了;
第二,寶寶的體重變化也是一個可以衡量的指標
寶媽們可以通過諮詢醫生來了解寶寶正常的體重變化,如果自己寶寶的體重變化果真如醫生所講的那般的話,那麼說明寶寶平日喝的奶量都是能夠滿足他們生長需求的,寶媽們也就不必增加或者減少他們的喝奶量。
反之,要是寶寶的體重增長沒有什麼變化那麼就說明他們平時沒有吃飽。
第三,寶寶既然喝了奶,那麼肯定會需要排便。
孩子每一天的排尿次數有沒有達到標準,或者尿的顏色有沒有符合要求,都可以從中了解到他們有沒有攝入足夠的母乳,因此寶媽們還可以通過看寶寶尿的次數和顏色來進行判斷。
第四,前文也說過對於新生兒來說基本上就是處於吃了睡、睡了吃的狀態。
當他們困的時候會想睡覺,而當他們感覺餓時,他們也會醒來哭著要喝奶;如果寶寶在喝了奶之後沒有再鬧騰或者表情滿足,那麼說明他們已經「吃飽喝足」了。
第五,除了可以從寶寶的一些舉動中看出他們有沒有吃飽喝足之外
寶媽自身也是可以感覺得出來的,比如通過對乳房狀態的感受來進行判斷。
一般在哺乳之後,乳房會變軟,這也說明嬰兒已經喝到了足夠的母乳,而如果乳房未發生什麼改變的話,那麼則說明沒有達到哺乳目的。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只有在為人父為人母之後我們才知道養育孩子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
像給孩子餵奶這一件事,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就是不存在任何難度,但是只有做媽媽的才知道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多少要注意的東西,除了本文講到的餵奶規律之外還有餵奶的姿勢等等。
為了減少諸如此類讓人感到緊張和迷茫的事情,家長們既可以平時多看看育兒書籍,也可以和醫生多多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