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傳承了上古黃帝學說,從而形成了「黃老之術」、黃老道和「黃帝老子」的說法。
「黃老之術」即以王道思想為核心的黃老之學,屬於帝王之術,興盛於漢初。學術界通常稱老子是東周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淵源為黃帝學說,這是博大精深的一門學說,是中華文明的根基。「黃帝老子」的說法表明其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後來的道教即以道家為思想基礎,將老子供奉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的嫡傳弟子文子被尊稱為通玄真人,列子被尊稱為衝虛真人,莊子被尊稱為南華真人。《老子》又被稱為《德道經》《道德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衝虛真經》,《莊子》為《南華真經》,這些都成為道家經典。究其淵源當是有「古今修道第一真經」美譽的《黃帝陰符經》,《老子》則成為古今中外除《聖經》之外傳播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名著。
老子道家思想是具有普世意義的。
《老子》的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包括哲學、教育、修身養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物理學、宇宙學等等許多方面。《老子》須領悟,每一門學科都能從中獲益。其中的自然之道可囊括哲學的一元論與物理學的全息論、守中論、循環守恆論、混沌學說等,含有豐富的辯證法。
老子強調「人之道」(社會之道)遵從「天之道」(自然之道),其社會思想可總結為教育思想、修身養生之道、民本思想、中正之道、王道思想,具備積極的經世致用理念。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無出處的引文皆出自《老子》。強橫霸道的傢伙不得好死,我把這作為教學的宗旨),即揚善抑惡是教育教學的宗旨,「行不言之教」即身教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強調學以致用。「柔」、「善」是修身養生的基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思想意念活動能雌伏不起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運轉凝聚氣息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是養生之法。誠信、善良是做人的品質;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少說多做是行事之法。
「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地位高貴必須以卑賤低下為根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自然之道有利於民而不加害,聖人之道有所作為而不與民競爭),「民之不畏威,則大畏將至」(民眾不害怕權威威壓,大的恐怖將要到來),突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不要像美玉那樣華麗清脆、像頑石那樣堅硬粗糙),「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以恩德報答仇怨,和解了大的仇怨,還會留有多餘的仇怨,怎麼能行善呢?因此通達之人崇尚中正,而不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所以有德之人掌握中正之道,無德之人掌管契約稅收),這體現了中正之道。「無為而治」(遵循自然之道去作為而治國)、「聖人之治」(通達之人治國)屬於王道。遵循自然規律、任用通達之人來治理國家,主觀作為要遵從自然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道恆無名,樸雖微,而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大道總是沒有形態表象,混沌原初雖精微,天地也不敢使之臣服。侯王如果能持守它,萬物將自己賓服),「道氾兮,其可左右,成功遂事而弗名有」(大道流布廣泛呀,它左右逢源,成就功業完成事業而不稱說擁有),「道恆無為,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大道總是遵循自然之道作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萬物將自我演化),這些都是王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用正道治理國家,用奇謀運作軍事行動,以平安無事獲取天下擁護),是君王的策略。「絕知棄辯」(斷絕多餘的智識,拋棄爭辯)、「絕巧棄利」(斷絕偷奸取巧,拋棄暴利)、「絕偽棄慮」(斷絕主觀作為,拋棄多憂多慮)是君王的教化,使百姓純樸務實。
總之,老子道家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一體系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與可行性,具有現實意義。
孔子思想在本質上是做官思想。他提倡的「節用而愛人」(見《論語學而篇》)雖有愛民思想,但是有不平等的色彩。他提倡「仁」是為了統治者的統治著想,提倡「孝悌」是為了使民眾不犯上。他所要求的社會倫理都是做人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刻意要求反而說明社會「六親不和」、「邦家昏亂」現象出現了。後世將孔儒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可是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出現官逼民反的情況。這說明其思想脫離了廣大民眾,偏向於「為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見《論語泰伯篇》),不如老子的變通,「以知治邦,邦之賊;不以知治邦,邦之德。恆知此兩者亦稽式」韓非子評價孔子的思想是「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見《韓非子外儲》。與其役使民眾奉承下層,寧可役使民眾奉承上層)。老子的民本思想則解決了這一問題,既有「司殺者殺」(掌握刑殺的人執法殺人),又「毋閘其所居,毋壓其所生」(不要封閉百姓的住所,不要壓迫百姓的生活)。
墨子思想走的是下層路線,刻意維護底層民眾的利益,沒有與上層社會接軌,損壞了統治階層的利益。「兼愛」忽視了中國以血緣關係形成的親疏遠近的社會關係。在周朝宗法制社會背景下,墨子思想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非攻」思想在亂世時期是不利於國家統一的。老子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既反對侵略戰爭,又維護正義戰爭。東周列國的混戰,導致民不聊生,民眾是渴望像西周那樣統一的。老子的軍事思想無疑是具備積極意義的。
老子思想以個人的修身推及家裡、鄉裡、邦國天下,由個體帶動群體,再由統治者的教化帶動民眾,潛移默化地移風易俗,教化民風純樸。這比孔子的「仁」、墨子的「兼愛」具有社會普適性。
歷代有作為的統治者是「雜霸王道而用之」。孔子治魯其實運用的是「霸道」,結果失敗了。老子雖未位及三卿,但其「王道」思想卻被歷代統治者重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實為老子思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