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丁克家庭:沒有小孩的老年,我一點也不擔心

2021-01-16 十點人物誌


我是Raymond5531,天津人,今年51歲了,妻子小我一歲。基於個人原生家庭以及現實條件,我和妻子選擇了丁克的生活方式。


我們很享受丁克帶來的好處,因為不要孩子,不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花費精力和金錢。我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就幾萬塊錢,在外企剛剛企及中產的下限。


但通過合理的調配,這些錢讓我在天津可以全款買車買房、家裡僱得起阿姨和司機,我能玩樂高和攝影,有個大書房,妻子不工作也能買奢侈品、有個挺大的衣帽間。我很少羨慕身邊朋友的家庭生活,但羨慕我的朋友越來越多。



我原本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父母是中學同學,自由戀愛在一起的。父親是南開大學的老師,生性浪漫,所有新潮的東西都在鼓搗。


我2歲時他就開始教我英語,買了很多進口相機、錄音機,給我拍了很多照片,還把家裡的廚房改成暗房……天天帶我泡在收舊物的委託店買東西。


姥爺是國民黨軍官,姥姥是滿族大家族出身,母親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但在那個年代,她因為家庭成分上不了大學,很傳統,循規蹈矩,不愛玩。


四歲那年,父親因為一個上海女人和母親離婚了。父親覺得對我的愛很缺失,經常在母親把我送到幼兒園後悄悄接我出去玩,給我照相,帶我吃好吃的。


我從小崇拜父親,覺得他才華橫溢、無所不能,但小男孩都是想要保護母親的。我跟著姥姥媽媽過,每次跟他出去玩,想到他拋棄媽媽,我都是很矛盾的。甚至像個小大人苦口婆心地勸他回來和媽媽和好,他鐵了心離開,總是顧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去起士林西餐廳,我吃得太多,回家吐了。母親才發現父親悄悄接我出去玩這件事,後來好久我都沒有見到父親。


▲父親悄悄把我帶出幼兒園,在公園裡給我拍的照片。


1977年冬天,36歲的父親突然一氧化碳中毒去世了。他的家庭是從南方來的,爺爺奶奶那時候又下放在呼和浩特。父親的葬禮,沒有一個親戚。遺體告別的時候,只有7歲的我孤零零一個人站前面,後面站著父親的同事,這個場景我至今都記得。


在家裡姥姥和媽媽把我照顧得很好,主要的傷害在學校裡。在那個年代,單親家庭很罕見的,從父母離婚開始,我就被好多小孩嘲笑。老師越苦口婆心勸導,同學們就越逆反。老師的說教甚至變成了對我的二次傷害。但十歲以前,我還算是幸福的。


母親在天津的儀器公司當技術員。單身母親帶孩子是很辛苦的。我十歲的時候,母親要再婚了。我特別高興,以為可以擺脫在學校裡被人看不起的狀況了。我憧憬著新的家庭。母親說,你得適應新的父親啊。


第一次見到繼父是在姥姥家,他是一名工人,對我特別好,跟我一起做遊戲、玩玩具。我甚至覺得母親的叮囑都有點多餘了。 


我跟著媽媽搬到了繼父住的工人新村。我小時候住在天津五大道睦南花園旁的別墅裡——雖然別墅已經不屬於姥姥姥爺了,他們的進口大沙發、辦公桌都被人佔用了,成分好的工人搬進了房子的主要區域,我們只能住在角落裡。


工人們一搬來也吵吵鬧鬧的,在這裡待久了,可能被氣氛感染了,就變得溫文爾雅了。


住慣了五大道,工人新村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有很多小朋友,一群群來找我玩。我很興奮,也特別靦腆,不知道怎麼和他們打交道。


工人新村的生活是集體式的,孩子們也是幾十個人在一個集體裡玩。整個工人新村好幾百人共用一個大的公共廁所,每天早晨要去搶位置。鄰居之間特別熱情,甚至可以隨便到別人家裡吃飯。


這些在我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五大道院子裡就幾個小孩一起玩。家裡一個月也來不了一兩次親戚,而且因為親戚成分不好,還有點鬼鬼祟祟的。小的家族聚會時,會拉上所有窗簾,關起門來彈琴。而在工人新村,房挨著房,門挨著門,每家人都沒有秘密。


落差太大了,我對工人新村的生活不適應。


▲我(左一)和母親在五大道院子裡的合影,身後的別墅就是我們生活過的地方,現在還存在。


而且在工人新村,對下一代的暴力是很普遍的,甚至好多人自己都是在打罵下長大的。孩子挨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繼父對我這個小拖油瓶的打罵很快就開始了。他看不慣我就打,整整持續了八年。有了繼父,因父母離婚被嘲笑的苦楚就變成了另外一種。上中學,同學們嘲笑我:你看,方健現在還在挨打。我心裡難受,就疏遠了同學,下學悶頭就走。


我高中都長到一米八了,他打的時候我都不覺得疼,就當打旁邊的樹了。我不會求饒,他就打得更狠。他這種粗暴的、無緣由的體罰,對我內心的傷害遠遠大於肉體的傷害。


這樣艱難的境遇讓我很想念生父,想像如果他活著,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我非常篤定地認為如果他活著,八十年代他一定是會出國的,因為和他玩得好的那些同事都出國了。


這樣一想,又想不下去了。知道我挨打,好幾次姥姥都要把我領回家,可我母親不讓,因為再回來會被打得更兇。我很怨恨母親,但那時候離婚不容易,她為了我也委屈求全。


我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可學習好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工人孩子的未來就是頂替父母崗位,大家拿一樣的工資。所以,晚上十點一到,必須關燈。深夜開燈學習被當成一種裝蒜的行為,我就拿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書。


▲1987年元旦,高三的我(中)和中學同學們的合影,這是八年來我僅有幾張合影之一。


高考前夕,繼父直截了當讓我高中畢業就參加工作補貼家用,我的小九九是考個能夠免費讀書的軍校,展翅高飛。結果因視力原因沒考到軍校,考上了南開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我就預計會有一場大風波。


回到家中,繼父在喝酒沒理我,我順勢遁入自己房間。夜裡睡夢中被他劈頭蓋臉地打醒了。他滿嘴酒氣咆哮,說我眼皮在動,嘴角有微笑,是假睡,說我處心積慮想擺脫他。


這次,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還手了。 


午夜,上身滿是血跡的我到了天津友誼商廈後面的魚塘邊,洗淨了身上的血跡,神清氣爽。我知道自己要踏上嶄新的人生旅程了。1987年,我18歲,去南開大學讀書,完全離開那個家庭。經濟命脈被斬斷,奶奶贊助了我20元學費。


奶奶這時候已經從呼和浩特回到天津了,孤身一人。她的兒女都早早離世了,爺爺也離世了。即使這樣,她過得也很積極、很自我,親情看起來比較淡漠。


我是她唯一的孫子。她工資很高,一個月200元,但不會多給我,我也不會找她要。她鼓勵我想辦法掙錢養活自己。我原本沒有什麼打工的想法,她說可以賣報紙啊。


受到她的啟發,我剛上大學就和幾個南方來的同學一起在食堂門口擺起了地攤,賣方便麵、榨菜、豆腐乳。每天只吃兩餐。1987年,住校學生的平均消費是每月60元左右,我們省吃儉用一個月下來每人才掙了20元,根本不夠!


正在彷徨無計之時,我鬼使神差地溜達到新開業的喜來登酒店門口,楞頭楞腦地闖了進去,直接敲開了餐飲部總監的辦公室。門開了我傻了,裡面坐著一位紅頭髮的外國人。我用磕磕巴巴的英語向他表達了求職的願望。


他很稀奇,因為當時在國內還不興這樣的毛遂自薦,竟然很痛快地答應錄用我了!而且知道我在上大學,所以安排我晚上在酒店的酒吧上班。



就這樣,上大學的第二個月,我就很幸運地,一個月掙了155元工資。這在當時可是土豪級別了!


繼父還跑到大學去找我茬,但畢竟大學不是中學。我跟輔導員、系主任都說了家裡情況,他們直接說要不你走法律程序?繼父沒有讀過什麼書,走進大學硬氣不起來,人家讓他離開,他就再也不敢來了。


上大學可給我美壞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對我一視同仁了,一丁點兒歧視都沒有。大二我就成了主管,帶領了十幾個人的小團隊。這些讓青春期一直自卑的我自信爆棚了。同學們知道我在社會上打工,能掙錢,還能接觸到外國人,不一樣的世界,甚至對我有了欽佩之情。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涉外的環境很少,更別說五星級酒店了。我在南開讀的是旅遊專業,有一回大學老師生日,我請老師去我們那個五星級酒店吃飯,安排手下的服務員戴著白手套,按照高規格招待。


老師都哭了。


他說我都教了一輩子西式禮儀,從來沒有在五星級酒店吃過飯。我是想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學生優秀,有顯擺的心理,也非常有成就感。當然,因為打工,我在學業上就沒那麼專注了,所以請吃飯也有討好老師的意思。


打工的經歷讓我待人接物的成熟度比同齡人高出了一大截,我找女朋友就喜歡找校花、有挑戰的、博眼球的。 


曾經有個女孩兒是法語系的,我跟她的戀情非常激烈,也非常認真。她想去法國,我也萌生了去法國的想法。90年代去法國不容易,我甚至報考了法國的外籍軍團,去摩洛哥參加了外籍軍團考試,被選中了。


外籍軍團裡有很多能人,如果你在裡面待三年沒有死,就能有法國身份,還能保證法語過關,算是一個捷徑。這對年輕的我也是一件非常刺激的事情。等我把一切都辦成了,她跟一個真正的法國人浪漫上了,最後我也沒去法國,這段感情就無疾而終了。


還有一個來自江西南昌的女孩兒,也是校花級別,去了美國,結束得轟轟烈烈,我差點想不開從北京北辰大廈往下跳。


我的大部分感情經歷,都是以對方出國結束的,朋友們戲稱我是「出國培訓班」。這些不穩定的感情經歷也多少影響了我後來丁克的選擇。


▲1988年,我大二,戀愛後經常和朋友們出去玩,這是在北京郊區的野三坡。


21歲,在酒吧工作的時候,我認識了現任妻子。作為一個好的酒吧經理,是要和客人打成一片的。正好我媳婦兒和她同學跑酒吧去玩,跟我搭訕。


我不想收她錢,給她調了杯whiskey&coke,這種酒外表看上去就是可樂,其實加了很貴的威士忌。她原本不想喝,我跟她說有酒,她一嘗,一口氣喝了五杯。五杯就是半瓶威士忌啊,我都嚇壞了。當時覺得這女孩怎麼那麼能喝酒了?


後來我們成為朋友,經常聊天。她的母親是直接和英國人做羊毛外貿生意的,她是富家女,我就是一個酒吧裡打工的。因為差著階層,覺得她高高在上的,我沒一點私心雜念,和她聊天特心安理得。


後來她跟舅舅去了深圳,每年春節她回天津,我們就形成了慣例聚一次,互相說一下自己這一年中出了什麼事兒,談了什麼戀愛,也不用瞞著對方,可以把最隱私的糗事當笑話說出來。就這樣,誤打誤撞建立起來了信任。


我大學四年都在酒吧工作,那時候畢業還是包分配的,南開大學旅遊系的一般會分配到旅遊局、旅行社。我找了一個五星級酒店,就開始上班了。

我在天津工作、戀愛、生活,我媳婦兒那時候在深圳吃喝玩樂。我們平時也不聯繫,就保持每年一見的頻率,每次見面都特期待,也特開心。


她有一次相親很失望,問我,你說咱倆為什麼不能在一起?我像閨蜜一樣調侃她:不成,養你得要多少錢啊?但心裡已經把她的想法翻來覆去想了。


這時候我在天津已經買房了,也有了不錯的經濟基礎了,和她的差距沒那麼大了。


2002年,她因為父親去世回到天津,我作為好朋友跑前跑後地幫忙葬禮。她媽媽也跟我們說,「你們倆不挺好的?知根知底的。」從這兒後,一個月就結婚了。沒有大操大辦,就在我所在的酒店裡,請了20個親戚朋友。



我們倆都覺得我們在一起是最佳選擇,特別理智,潛移默化的那種。我們20歲出頭認識,30歲才有念頭。最瘋狂的年紀都過去了,擇偶標準成熟了,心理成熟了,工作上比較穩固了,有一定積累了。


她母親和她都特防範那種吃軟飯的,蓄意討好的。所以覺得我特靠得住。別管她家裡有沒有錢,我都得掙錢,得靠自個兒本事養家。就這樣歪打正著,30歲時,一切條件合適。


準備結婚前,我還帶著她回了趟家,想著和繼父重歸於好。沒想到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在家待了15分鐘,我就帶著她離開了。這是我從18歲至今33年,唯一一次回家。


她說不想要孩子,還想被寵愛著。我一聽,這不正合我心意嗎?我對孩子其實是不厭其煩的。我帶過母親和繼父生的弟弟,我大他12歲,看著他慢慢長大,至今我們關係都非常好。我也知道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很多歡樂。


但單親那些年給我留下的陰影實在太大了,抹殺了我一切對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欲。哪怕有一絲可能製造一個單親家庭下的孩子,我都不會允許。


我刻意地不走生父的彎路,也不想變成繼父那樣的人,但我做的許多事情,母親都說有生父的影子。



而且我的媳婦兒小姐脾氣特別嚴重,我和她在教育問題上必然產生衝突。她養貓都把貓寵得不吃主食了。我倆在孩子教育上一定會有矛盾,甚至可能離婚,要不然就會把孩子寵成危害社會的小霸王。與其這樣放一個定時炸彈在身邊,不如不要這個炸彈。


沒有孩子,我倆不需要為了孩子的問題操心。她比較宅,就養貓。我愛外出,就養狗。我倆過著貓狗雙全的生活。我跟貓狗不是簡單的愛護、做遊戲。


我一直試圖跟他們交流。養寵物可以瘋狂地寵它,我非常心安理得。我們還給離世的貓和狗買了大理石的墓地,每年去給它們掃墓。




我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去玩攝影,去搭樂高,我已經在這兩個愛好上花了幾十萬。因為後來我跳槽到了外企賣洋酒,開車不能沾酒,就僱了司機。


我們在家裡還僱了保姆,連家務都不需要做。我們每年都去國外旅遊。媳婦兒不工作,我掙的工資負擔她愛的奢侈品,衣帽間,也完全沒有問題。


網絡上無數人說,沒孩子老了都會孤獨,我完全不這麼覺得。我奶奶90多歲就自個兒去天津最好的養老院了,最後是我給她送終的。她要求我每周去看她一次,不能多去,每次半個小時。


聊得再熱鬧,時間一到,就跟我說該走了。雖然她給我規定了半個小時,但我去了還能跟養老院別的老人聊天呀。我在那裡看了太多故事,有孩子就老有所依了嗎?


人生就是不斷地取捨。沒有孩子,我從經濟上到精力上都比同齡人富餘一些。我對老年生活有很多想像。


可能到七十歲,樂高玩不了,攝影也出不去了,家裡還有一屋子的書。我買了幾千本書,不愁沒書看。當然那時候可能眼也花了,也沒什麼問題,說不定我還能發現新的樂趣。


甚至可以跑養老院給比我大的老頭老太太講故事,去公園的門口給遊客免費拍照片。有時候還跟朋友開玩笑,可以一起開一家養老院,我酒店管理的經驗當個副院長綽綽有餘。我心裡裝了好多預案,所以很踏實。



▲我給媳婦拍的照片,她有很多衣服就穿過一兩次,我跟她說趁還年輕,要多拍照留念。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經濟支撐得住的前提下。我能掙錢的時候就拼命為自己掙錢。我媳婦兒有她母親留下的遺產,一輩子不愁。我們能夠丁克,是很冷靜,以自身條件評估的。


我也承認,都照我們這樣想,社會就沒法兒發展了。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不害人,不害己,不害下一代,幸福感還很強。


文末點個【在看】,支持為自己而活!



相關焦點

  • 丁克人群裡的另類——「被迫丁克」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著名話題——第一批丁克家庭怎麼樣了。點評數最多的一篇帖子,是《每日人物》採訪的四位丁克最早的家庭。四個家庭,對如今的生活狀態以及自己所做的選擇,做了自己的回答。四對家庭對於丁克的看法,沒有一對家庭選擇丁克是因為自己最初的初衷是不想要孩子或是喜歡丁克生活。
  • 首批「丁克族」步入老年,看了這3個丁克家庭的現狀,令人深思
    大概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出現了「丁克」這一說法。在中國人的眼裡,無後視為不孝,但是這些丁克家庭依然選擇有孩子的權利。他們往往是高知階層,雙雙收入豐厚,那個時候,很多都說,他們不要孩子有資本!首批丁克家庭,目前已經步入老年,他們的現狀如何?真的是當時想像般瀟灑嗎?
  • 第一批丁克進入老年,越來越多人選擇丁克,為何不願意生娃
    這邊國家全面放開生育,那一邊卻發現丁克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丁克是一個舶來品。指的是有雙份收入沒有孩子的家庭,丁克這個詞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引入國內的,到了2020年,第一批丁克已經步入晚年。大多數這些丁克的生活就是悠哉地到處去旅遊,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畫畫,跳舞,下棋等等。
  • 我,55歲,堅持丁克30年,但在2個月前,我後悔了,因為一場病
    」(DINK)這一概念傳入中國,意思是家庭中有兩份收入(Double Income ),但沒有孩子(No Kids)。>宋阿姨是我前公司的同事,今年55歲了,當年她跟她老公都是「知識分子」,研究生學歷,在北京有一套房,她25歲結婚,在那個年代其實已經算是非常大齡的了。
  • 「丁克女性」故事曝光,這才是60萬丁克家庭背後的真相
    網上看過不少例子,說好一起丁克的男人,到了四十多歲突然又想要孩子了,但妻子已經不能生了。丁克女性肯定都比男性更擔心對方中途反悔,這是生理決定的。我們家的家庭關係是很不親密的那一種,一年都通不了幾次電話。不是說我們說不了話,只是關係不親密,不會互相打電話,有事就說事。這讓我對這種家庭關係不是很期待。而且我是那種比較有控制欲的性格,這種性格可能以後會給自己和小孩造成壓力,如果ta到了家長難以控制,或者不想和家長正常溝通的年齡段,我覺得自己到時候會崩潰。
  • 丁克都是工薪階層嗎?沒有這些要點,我建議你不要做丁克
    其中丁克家庭多為收入穩定、消費水平較高的工薪階層,他們通常是社會上的中產階級,這似乎與代美國的中產階級非常相似。一般來說,我們很少看到富裕家庭或貧窮家庭選擇做丁克。事實上很容易理解富人有很多錢和價值「延續香火」,所以他們不會選擇丁克。經濟困難家庭的觀念相對傳統,他們的值是「養孩防老」,所以不會選擇丁克。因此丁克一般是中產階級家庭。
  • 我國首批「丁克夫婦」已經步入老年,沒有子孫的晚年過得怎麼樣?
    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夫婦都會選擇生一個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了孩子之後不僅能延續自家的香火,還能在老年的時候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丁克」。「丁克」就是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還有就是由於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的人群。這類人群於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悄然出現,到目前為止我國「丁克」家族規模不斷壯大,其人數已經超過60萬人。
  • 丁克家庭不生娃的選擇算自私嗎?背後的原因,其實挺扎心
    快十年了,表姐不生孩子一直是我大姨的心病。「年輕時不要孩子,是瀟灑、自由了,可是到老了怎麼辦?男人過了50歲還能生,可女人呢,過了40歲生孩子都比較困難,她怎麼就不想想呢?」持這種態度的不在少數。丁克的葉童在魯豫的一次採訪中也說:「現在世界人口膨脹得那麼厲害,是不是有些人不生小孩也不是壞事?
  • 第一批「丁克」家庭30年,沒有孩子的人生,晚年情況讓人唏噓
    「丁克」(DINK)這一概念傳入中國,是上世紀 80、90 年代,意思是家庭中有兩份收入(Double Income),但沒有孩子(No Kids)。這個概念受到很多高學歷、高收入家庭的熱捧,一度被視為新的婚姻潮流。
  • 明星的夫妻堅持丁克11年,丈夫50歲了,很想生個兒子
    明星夫妻持之以恆丁克11,老公50歲為愛選擇孩子在演藝圈,許多大牌明星會選擇「丁克」。楊麗萍被稱為「孔雀公主」,所以他可以繼續跳舞,心甘情願放棄創造生命。據統計,楊麗萍想在和新丈夫結婚後生個孩子。不過,懷孕代表暫時放棄工作,不能長時間跳舞。對於致力於藝術的楊麗萍,我們最終選擇了丁克。
  • 丁克夫妻已到老年,他們日子過得快樂嗎?三位家庭說實話
    其實就是指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生育孩子,家庭組合中只有夫妻兩人。  丁克家庭在國外很流行,但是在我國這樣傳統觀念很強的國家,數量不算太多。因為我們的觀念總是覺得多子多福,沒有孩子覺得後半生沒有依靠。  那麼如今第一批丁克夫妻已到老年,他們的生活過的好嗎?他們後悔當初的選擇嗎?採訪了三個丁克家庭,看看他們的現狀:
  • 選擇丁克家庭的人,後來都過得怎麼樣了?這三對老人說出事實
    丁克家庭應該是很多人所了解的人群,這類人群不喜歡孩子,或者說不願意要孩子,他們只想享受二人世界,從年輕到老去都是如此。不少人都說丁克家庭是沒有好結局的,因為人到老了的時候都希望能夠有個寄託,如果沒有孩子,家裡面總感覺非常冷清,難道丁克家庭真的如大家所料,在老年的時候都過得不好嗎?大家一起來看看以下三對丁克夫妻的真實經歷吧。王家夫婦,60歲以上我們老兩口都60歲以上了,我覺得我們兩個人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們都不喜歡要孩子,從年輕的時候就說好一直過二人世界。
  • 中國丁克家庭領跑消費人群
    丁克是指夫妻均有收入,但沒有小孩。丁克家庭的成員一般夫妻雙方都有收入(大多是較高的收入)。但隨著社會觀、家庭觀的不斷轉變,現在許多的年輕夫婦都選擇了充分享受二人世界,把精力放在職場打拼上;此外,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經濟條件前,不要小孩的心理也佔了主導地位,種種心結導致了把生小孩的計劃束之高閣。
  • 一輩子不生孩子,晚年生活後悔嗎?60歲丁克老人實話實說,很現實
    「我一生沒孩子,晚年過成這樣」,60歲丁克老人說出大實話,扎心在約摸三十年前「丁克家族」出現在了人生生活中,那時候的丁克家族並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在當時,丁克確實也是一種十分新鮮的想法,所以還是有部分人選擇了丁克,尤其是一些高知分子。
  • 丁克家庭如何養老?兩條建議為你指路
    選擇「丁克」原因多出生於50年代中期的張某和妻子李某屬於國內早批的丁克家庭。張某自己是公務員,妻子是老師,目前雙方都已退休。因為兩人都是公職人員,所以養老金的返還比例較高。不過,他們並非僅依靠養老金來維持晚年生活。他們目前共同經營著一家廣告公司,公司效益雖然不錯但很費心力,因此兩人已經開始著手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以保證能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 20年前選擇「丁克」的家庭,真的不後悔嗎?繞不開這3種結局
    20年前選擇「丁克」的家庭,真的不後悔嗎?繞不開這3種結局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八零後、九零後漸漸開始崇尚「單身主義」、「丁克一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寶寶。
  • 「如果能重來,我一定讓爸媽抱上孫子」,堅持丁克的康輝,後悔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隨著西方思潮湧入,「丁克」生活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所謂丁克家庭,就是指夫妻二人不要小孩,一直過著二人世界。這樣的丁克思想近年來越來越多,卻違背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第一批丁克現在怎麼樣了,沒孩子的陪伴,過來人這樣說
    ,別人有的,自己的孩子樣樣不缺,他們最受不了的就是給不了孩子幸福,所以一直努力拼搏,但是拼搏了好久還是沒有信心活出他們期待的樣子,更沒信心讓自己的小孩幸福,順其自然的也就成了丁克。由於生理或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其實大多數夫妻都希望有個小孩的,這樣家庭才完整。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夫妻說生就能生出來的,雖然醫術發達,但是有些不孕不育醫術還是沒有辦法擺平的。
  • 女人做丁克家庭,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別等年老後後悔
    丁克家庭在大城市盛行,他們一般都是高薪階層,有穩定的收入,消費水平也很高,他們的思想前衛。一開始在80年代悄悄出現的時候,這樣的家庭會被別人議論,甚至是被別人懷疑有「生理問題」。現在丁克家庭慢慢的被人們所接受。但有些當初選擇做丁克家庭的,到了年老以後,特別是女人開始後悔了。
  • 沒有婆媳矛盾,也沒有經濟壓力,丁克家庭真有看上去這麼美好嗎?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相信現在的年輕人對於「丁克」這個詞語都不陌生。因為這種詞語是形容那些不生育後代的家庭的。其實這個詞語最初是是形容那些夫妻雙方沒有生育能力,從而選擇放棄生育的家庭。但是到了後來人們發現,這種家庭模式會生活的更幸福,所以現在即使有很多夫妻有著生育能力,他們也會選選擇做「丁克」。那麼到現在為止,那些丁克家庭到底生活的幸福嗎?陳先生和自己的妻子結婚以來,就一直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