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如何養老?兩條建議為你指路

2021-01-10 可靠福祉

當「丁克」的概念剛傳入中國時,許多高學歷高收入者紛紛被它吸引,加入丁克一族。如今,20年過去了,曾經誓為丁克的家庭過得怎樣?為此,我們回訪了一批老丁克。有趣的是,幾乎沒有一位說後悔的。他們的養老計劃也許對新丁克有借鑑作用。

選擇「丁克」原因多

出生於50年代中期的張某和妻子李某屬於國內早批的丁克家庭。張某自己是公務員,妻子是老師,目前雙方都已退休。因為兩人都是公職人員,所以養老金的返還比例較高。不過,他們並非僅依靠養老金來維持晚年生活。他們目前共同經營著一家廣告公司,公司效益雖然不錯但很費心力,因此兩人已經開始著手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以保證能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關於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丁克一族,張某表示:「之前是不想要孩子,後來想要的時候不能要了。當然,以前會有晚景悽涼的擔憂,真的到了現在,反倒是覺得還好。」在他看來,之所以不擔心兩人養老問題,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收入還是完全可以維持養老的」。

事實上,夫妻選擇丁克模式的理由很多,比如夫妻雙方以事業為重,不願意讓孩子影響自己的工作;對傳統結婚必須生子觀念有自己想法,例如全新的婚戀觀、家庭觀、生育觀,因此拒絕「第三者」(孩子)插足;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認為自己現在的工作還不夠穩定,希望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相信社會保障功能的進步,認為「防老」未必非得「養兒」,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會來承擔等等。

來自東北的陳晨今年已42歲,他和妻子也選擇了當丁克一族。陳晨對記者表示,自己丁克的想法起源於他的初中生活。陳晨出身在多子女家庭,一個哥哥四個姐姐,這樣的大家庭並沒有給他帶來應該有的幸福。「如果我的父母沒有生這麼多的小孩,我會在人生中得到更多,會更有前途。」由於兄弟姊妹多,上初中時陳晨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那時候的他便開始萌生未來不要孩子的想法。

提及養兒與防老的關係,陳晨稍微沉默了一下:「其實就我們的現狀而言,有沒有子女,養老都不是什麼問題。子女真正能給我們帶來的可能是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至於讓他們養老,還真的不需要。」

「丁克」家庭如何選擇養老方式?

事實上,隨著社會觀念的逐漸轉變,養老服務的加速完善,丁克家庭的養老規劃也有了許多選擇。現在越來越多的無子女老人將養老希望放在「機構養老」,2013年7月《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的施行,使得無子女老人難住養老院的困局「部分破冰」。不過,無子女老人想要入住養老院,需由親屬、單位、街道提供的擔保,並且對於這些老人,多家養老院還表示會重點審核他們的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入住費用。

為了確保晚年生活能夠有所保障,丁克家庭應妥善購買商業健康醫療保險。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沒有子女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健康得到保障是養老最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老人為自己購買合適的醫療健康保險,不僅能保障未來兩人的健康狀況,同時也降低家庭的資金風險。

同時,許多丁克家庭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有的或許擁有不止一套房產。因此,以房養老也是丁克家庭可以考慮的一種手段。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也表示,目前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以家庭養老為主,以房養老作為政府養老的補充部分,適合擁有兩套或兩套以上房產的,無子女或者不涉及遺產繼承問題的老人。

商業年金保險:建議在35歲以後收入穩定的年齡開始繳納,繳納20年左右。條件優越的可考慮在香港買海外保險。

以房養老:適用於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尚有待進一步觀察明確。

相關焦點

  • 不養娃,怎麼養老?「丁克」家庭要提早為自己的養老作規劃
    她和她老公在去年購買了年金保險產品,只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即有資格入住高端養老社區,並且可以選擇居住在任一城市的該品牌養老社區。用這位朋友的話說,這叫做「候鳥式養老」,想去哪個城市居住,申請就行。除此之外,該年金保險產品每年有分紅,可以用於抵扣養老社區的費用。在筆者的這位朋友看來,沒有孩子的「丁克」家庭一定要提早為自己的養老作規劃。
  • 丁克家庭養老靠誰
    丁克家庭的夫婦主張擺脫傳統婚姻生活中傳宗接代的觀念,更傾向於過有質量的、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生活。對於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這個詞彙早已不再陌生。近年來,DINK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領夫婦中的比例有逐漸增長之勢。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裡,15歲至59歲的女性中,有近兩成的人認同結婚不生小孩的主張,而在中青年女性中,主張結婚不生小孩的則高達24.7%之多。
  • 《安家》:丁克一族步入晚年,無兒無女如何養老?
    其實,也只是在盡力而為罷了。江奶奶一直說著「我要讓他活著」,哪怕他是個植物人也要他活著。可,這需要大筆的錢。所以,不得已的賣掉老洋房。這是救命錢,用來救老伴的生命。無論多少,江奶奶認為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是她深愛的宋爺爺。03宋爺爺也想賣掉老洋房,因為這筆錢同樣有著很大的用處。可以給江奶奶買電梯房,這樣出入就比較方便。
  • 60年前的美國丁克住進養老院,用養娃的錢養老,如今他們現狀如何
    丁克,之所以被現代家庭廣為討論,除了它本身的"離經叛道",更有深層的社會原因:孩子,慢慢變成"甜蜜的負擔",許多年輕人,不希望背著這種負擔奔跑。就像香港TVB一部紀錄片中有句經典臺詞:在香港,不買房、不生娃,你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瀟灑。當丁克真的一定能瀟灑嗎?
  • 中國丁克家庭領跑消費人群
    本報記者從丁克家庭產生的經濟文化背景、丁克家庭的消費、丁克家庭的理財等方面對當今的丁克家庭進行剖析,為讀者展現一個生動的丁克群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等,都為一個家庭的未來勾畫了固定模式。
  • 中國首批丁克家庭已步入晚年
    轉眼間,中國的首批「丁克家族」已步入晚年,他們當中有人對生活現狀很滿意,但也有一些卻感到不盡如人意。其實,只要做好儲蓄、醫保、選擇養老機構等充分準備,丁克家庭晚年也可以盡享二人世界,過得灑脫沒有束縛。
  • 丁克都是工薪階層嗎?沒有這些要點,我建議你不要做丁克
    其中丁克家庭多為收入穩定、消費水平較高的工薪階層,他們通常是社會上的中產階級,這似乎與代美國的中產階級非常相似。一般來說,我們很少看到富裕家庭或貧窮家庭選擇做丁克。事實上很容易理解富人有很多錢和價值「延續香火」,所以他們不會選擇丁克。經濟困難家庭的觀念相對傳統,他們的值是「養孩防老」,所以不會選擇丁克。因此丁克一般是中產階級家庭。
  • 丁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你是給丁克家庭施壓的其中一員嗎?
    丁克族(英語:DINK)是一個1950年代起源於歐美、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亞洲的生活型態名詞,由英文DINK音譯而來,亦翻為丁克族,或是丁克家庭。最合理的定義是:雙職業,能生但選擇不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的夫婦或者個體,稱之為丁克。
  • 到了晚年時,「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區別,會逐漸體現出來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做丁克以後會後悔,那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將來會有什麼區別呢? 李女士和王女士是鄰居,兩個人年齡相仿,因為住得近,所以說平時也經常來往。 可別看兩個人差不多大,但是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 40年過後,「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區別,會逐漸顯現出來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做丁克以後會後悔,那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將來會有什麼區別呢?  李女士和王女士是鄰居,兩個人年齡相仿,因為住得近,所以說平時也經常來往。  可別看兩個人差不多大,但是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 第一批丁克家庭距今已經40年,他們的現狀如何?結局大多令人感慨
    我國第一批選擇丁克的家庭距今已經有40年了,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步入晚年。這些人的現狀如何?真的能夠安享晚年嗎?他們對於丁克的看法有沒有發生改變呢?【不同的丁克家庭有著近乎相同的晚年結局】Ⅰ生活不是備忘錄,不會按照計劃一步步走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一則消息:池爺爺和他的老伴張奶奶,老人便是丁克家庭。
  • 娛樂圈丁克家庭為什麼越來越多?丁克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丁克家庭,尤其是在娛樂圈,很多俊男靚女選擇了丁克家庭的生活模式,不禁令網友感嘆浪費了良好的基因。老梁夫婦、梁朝偉夫婦、周潤發夫婦、劉青雲夫婦、莫文蔚夫婦都是丁克家庭。
  • 丁克家庭,誰會嚮往
    丁克家庭一般指不生孩子的工薪階層的夫妻。夫妻「雙收入、無子女」。依據夫妻雙方個體差異,丁克家庭分主動自覺型和被動消極型。前者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但自願不育的家庭;後者指夫妻一方或雙方不具有生育能力而造成沒有子女的家庭。」
  • 選擇丁克到底一時爽?丁克家庭最終過的都怎樣了?
    對我說,老老實實做我們的丁克。剛開始婆婆不同意,讓我們領養一個,說可以養兒防老。老公不同意,說誰也不能阻止他做丁克的選擇,我明白,他這麼做是因為心疼我。因為沒有孩子的牽絆,工作經濟都上了很大的一個臺階,跟老公定了一個目標,攢夠300萬就回鄉下去養老。記得在網上看到一對跟我們一樣的70後丁克夫妻。她們從相戀到現在20年,丁克也已14年。
  • 楊麗萍不生孩子遭唾罵,丁克家庭步入晚年,沒子女的他們後悔嗎?
    楊麗萍說:人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麗的,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楊麗萍以無所謂的態度回應網友。02、首批"丁克"家庭步入老年,他們的現狀如何?丁克(Dink),音譯自英文單詞Dink,意為雙收入無子女,意為夫妻雙方都有收入,但沒有子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觀念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夫妻開始摒棄傳統的舊觀念,加入丁克家庭的行列。很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丁克家庭如今也進入了老年,那麼他們的現狀如何呢?
  • 當丁克家庭步入晚年,夜深人靜時會不會後悔?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像丁克這樣的詞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有些人為了自己的事業和理想考慮,就算結了婚以後也不會要孩子,但是在中國,很多人的傳統觀念中,為家族延續香火是頭等大事。但是因為時代越來越開放,成為丁克家庭也不是新鮮的事情了。我家中的小姨,因為讀書讀得比較久,工作以後更是忙碌不已,她和自己現在的丈夫結婚時就已經30多歲了。
  • 「在養老院被欺負」,丁克傳入我國30年,首批響應者現狀如何?
    成為丁克的首要標準:夫妻雙方選擇不生育,不以生育能力為轉移。執筆:胡蝶編輯:胡蝶定稿:歐陽比文「丁克」一詞如今的年輕人都不陌生,「丁克」最開始是流行於歐美、日本等地的一種生育理念,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後,引發劇烈社會反響。中國人普遍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丁克無疑對當時的人們造成巨大衝擊。
  • 「我不生娃也能養老,攢錢去養老院」,首批丁克那批人,現狀如何
    丁克表示有生育能力,但是卻選擇不生孩子的一類人。 據數據統計:在北京結婚5年仍然沒要孩子的佔比為10%,上海佔12.4%,深圳佔11.8%。這個數據也可以代表丁克在各個城市的概率。
  • 不想讓後代受苦,家庭新一代年輕人被動丁克,「斷子絕孫」太心酸
    在新時代也許大家都有了解過丁克人群,丁克家庭也就是兩人在一起後不打算生孩子的家庭,這種稱謂是「主動丁克」,他們選擇不要孩子的原因無非就是不想讓孩子束縛住自己自由生活的腳步,還有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現在的年輕人分不出時間和精力出來再去供養另外一個孩子。
  • 你們身邊的丁克家族最後都怎樣了?現實告訴你,丁克要謹慎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看最近因為二胎政策引發出來的丁克家族。和大家有條件的沒條件的都要拼二胎的家庭完全相反,丁克家庭是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的家庭。1.後悔丁克,離婚後再生不過要將丁克理念要堅持下去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有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放棄了,比如著名的導演爾冬陞。他在60歲的時候年老來得子,可以說是十分的讓人興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