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丁克」的概念剛傳入中國時,許多高學歷高收入者紛紛被它吸引,加入丁克一族。如今,20年過去了,曾經誓為丁克的家庭過得怎樣?為此,我們回訪了一批老丁克。有趣的是,幾乎沒有一位說後悔的。他們的養老計劃也許對新丁克有借鑑作用。
選擇「丁克」原因多
出生於50年代中期的張某和妻子李某屬於國內早批的丁克家庭。張某自己是公務員,妻子是老師,目前雙方都已退休。因為兩人都是公職人員,所以養老金的返還比例較高。不過,他們並非僅依靠養老金來維持晚年生活。他們目前共同經營著一家廣告公司,公司效益雖然不錯但很費心力,因此兩人已經開始著手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以保證能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關於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丁克一族,張某表示:「之前是不想要孩子,後來想要的時候不能要了。當然,以前會有晚景悽涼的擔憂,真的到了現在,反倒是覺得還好。」在他看來,之所以不擔心兩人養老問題,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收入還是完全可以維持養老的」。
事實上,夫妻選擇丁克模式的理由很多,比如夫妻雙方以事業為重,不願意讓孩子影響自己的工作;對傳統結婚必須生子觀念有自己想法,例如全新的婚戀觀、家庭觀、生育觀,因此拒絕「第三者」(孩子)插足;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認為自己現在的工作還不夠穩定,希望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相信社會保障功能的進步,認為「防老」未必非得「養兒」,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會來承擔等等。
來自東北的陳晨今年已42歲,他和妻子也選擇了當丁克一族。陳晨對記者表示,自己丁克的想法起源於他的初中生活。陳晨出身在多子女家庭,一個哥哥四個姐姐,這樣的大家庭並沒有給他帶來應該有的幸福。「如果我的父母沒有生這麼多的小孩,我會在人生中得到更多,會更有前途。」由於兄弟姊妹多,上初中時陳晨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那時候的他便開始萌生未來不要孩子的想法。
提及養兒與防老的關係,陳晨稍微沉默了一下:「其實就我們的現狀而言,有沒有子女,養老都不是什麼問題。子女真正能給我們帶來的可能是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至於讓他們養老,還真的不需要。」
「丁克」家庭如何選擇養老方式?
事實上,隨著社會觀念的逐漸轉變,養老服務的加速完善,丁克家庭的養老規劃也有了許多選擇。現在越來越多的無子女老人將養老希望放在「機構養老」,2013年7月《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的施行,使得無子女老人難住養老院的困局「部分破冰」。不過,無子女老人想要入住養老院,需由親屬、單位、街道提供的擔保,並且對於這些老人,多家養老院還表示會重點審核他們的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入住費用。
為了確保晚年生活能夠有所保障,丁克家庭應妥善購買商業健康醫療保險。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沒有子女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健康得到保障是養老最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老人為自己購買合適的醫療健康保險,不僅能保障未來兩人的健康狀況,同時也降低家庭的資金風險。
同時,許多丁克家庭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有的或許擁有不止一套房產。因此,以房養老也是丁克家庭可以考慮的一種手段。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也表示,目前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以家庭養老為主,以房養老作為政府養老的補充部分,適合擁有兩套或兩套以上房產的,無子女或者不涉及遺產繼承問題的老人。
商業年金保險:建議在35歲以後收入穩定的年齡開始繳納,繳納20年左右。條件優越的可考慮在香港買海外保險。
以房養老:適用於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尚有待進一步觀察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