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你是給丁克家庭施壓的其中一員嗎?

2020-12-14 育兒掌中遊

丁克族(英語:DINK)是一個1950年代起源於歐美、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亞洲的生活型態名詞,由英文DINK音譯而來,亦翻為丁克族,或是丁克家庭。

最合理的定義是:雙職業,能生但選擇不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的夫婦或者個體,稱之為丁克。

成為丁克的首要標準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其次,主觀上對自己丁克身份接納和認可。

他們認為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現實生活中,也正是這些認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體,能夠較好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經營與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但是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歸屬、依附於某種關係所以作為上一輩人,他們終究是無法理解這個邏輯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似乎就能理解父母們的邏輯:沒有兒女,你就缺少了關係網中的重要一環。不僅你缺少,你還「連累」你的父母也一樣缺失——你缺少兒女,他們缺少孫輩。你的人生不「完整」,他們的人生也就同樣不「完整」了。

在現實生活中的你,是不是覺得丁克家族很沒有責任心?那你明白在丁克家族的內心,他們是怎樣想的嗎?

有人說:如果一定要站在「人類有沒有偉大到抗拒,或者選擇犧牲地球來繁衍生息」的角度,我覺得個人真的沒有偉大到挑起地球繁衍生息的大梁。

有人說:小孩子的世界多美好啊,但是你一定忍心看著她慢慢看清這個複雜險惡、人心叵測的世界嗎?一定要讓她慢慢推翻自己腦海中的伊甸園嗎?這多殘忍!

有人說:我的收入和心理狀況都無法做到我所幻想的理想教育模式。既然我做不到,那就不要做好了。我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有人說:生孩子太貴!兩個人消費也就算了,再多一個人,我怕我承擔不起。

有人說:我對於懷孕,想像都覺得可怕。其實人生把結婚生孩子這個環節去掉,人生不急不趕,也是美妙。

有人說:我腦子一根筋,我用過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結婚生孩子,但我就是做不到。不生孩子,犯法嗎?

有人說:我知道大多數的人都是結婚生孩子那樣過來的,但是我為什麼就要成為大多數人。

「丁克」家庭所要面對的現實:

1.作為傳統觀念的叛逆者,「丁克」夫婦必然會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2.輿論的壓力。他們往往被人議論為「沒有生育能力」,或者被指為「個人享樂主義者」、「絕代佳人」、「行為怪異者」等等。

3.有很多人擔心丁克家族的養老問題。

小編在這裡只想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誰都沒有權利幫別人做決定。你能確保他和你一樣了,他就是幸福的嗎?他按你的說法去做,不會變得不幸嗎?

相關焦點

  • 娛樂圈丁克家庭為什麼越來越多?丁克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
    他們選擇丁克家庭顯然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他們選擇丁克,更多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丁克家庭作為一種生活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但是有人認為丁克家庭是一種非常自私的生活方式,為了自己活得更輕鬆放棄了繁衍後代的責任,使社會老齡化加重,從而增加社會負擔。丁克家庭是反人類發展進程的自私行為。那麼丁克家庭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呢?
  • 丁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到底是極度自私,還是活的太明白
    「不婚主義」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都市生活中一道「風景」。與此「比翼齊飛」的還有另一道「風景」---「丁克」的生活方式:夫妻雙收入,有生育能力,卻選擇「自願不生」的無子女家庭。對待丁克的態度也從最初的「不解」,到現在的「理解」。家庭原因:原生家庭中「不美好」的記憶,家庭暴力、離異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等,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自身原因:孩子雖是愛情的結晶,更是自由生活的拖累和負擔。
  • 丁克都是工薪階層嗎?沒有這些要點,我建議你不要做丁克
    其中丁克家庭多為收入穩定、消費水平較高的工薪階層,他們通常是社會上的中產階級,這似乎與代美國的中產階級非常相似。一般來說,我們很少看到富裕家庭或貧窮家庭選擇做丁克。事實上很容易理解富人有很多錢和價值「延續香火」,所以他們不會選擇丁克。經濟困難家庭的觀念相對傳統,他們的值是「養孩防老」,所以不會選擇丁克。因此丁克一般是中產階級家庭。
  • 30年前第一批「丁克」家庭已步入晚年,沒有孩子的他們,後悔了嗎
    於是在有關政策以及個人生育觀的影響之下,丁克家庭就此應運而生,當然這也是中國第一批丁克家庭產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原因之一。當時部分年輕人最先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同時也是走在思想最前沿的先驅,他們抗住來自社會與父母的壓力,從而成為丁克一員。
  • 丁克人群裡的另類——「被迫丁克」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著名話題——第一批丁克家庭怎麼樣了。點評數最多的一篇帖子,是《每日人物》採訪的四位丁克最早的家庭。四個家庭,對如今的生活狀態以及自己所做的選擇,做了自己的回答。四對家庭對於丁克的看法,沒有一對家庭選擇丁克是因為自己最初的初衷是不想要孩子或是喜歡丁克生活。
  • 中國丁克家庭領跑消費人群
    按照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丁克家庭98%集中在城市,其中家庭成員學歷構成100%都是大專以上,目前全國丁克家庭已經達到60萬以上。  第二類是雙方收入處於中等水平,此類人群是「丁與不丁」的一類,因為很多的考慮是來源於自身工作上的壓力和競爭,怕因為有了小孩影響自身發展,於是在短期內會採用一種「丁克」的生活方式。
  • 「丁克年輕時自由,晚年遭罪」?不同丁克家庭,結局差距很大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即便結了婚也不要孩子,有的是因為缺乏生育能力,有的是擔心沒辦法對孩子負好責,或者是其他原因。這類人有個名稱,"丁克族"。 在30年前,"丁克"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陌生和新鮮的;但在今天,這個概念已經非常普及,很多人也能正確看待這個群體了。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第一批丁克族後悔了嗎?
    但到了今天,丁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跟獨身、單親等選擇一樣,是非常個人化的決定,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用不著向他人解釋,也輪不到別人來幹預和指責。當然,因為丁克總是相對另類,一有機會就向丁克族表示關心的親戚朋友大有人在的。作為丁克族,我早已適應了這種關心。當然,我們也非常感謝雙方家人的(假裝)理解和(被迫)支持。
  • 丁克家庭,誰會嚮往
    丁克家庭一般指不生孩子的工薪階層的夫妻。夫妻「雙收入、無子女」。依據夫妻雙方個體差異,丁克家庭分主動自覺型和被動消極型。前者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但自願不育的家庭;後者指夫妻一方或雙方不具有生育能力而造成沒有子女的家庭。」
  • 「丁克」家庭的概念的及發展現狀
    「丁克」家庭本質是一種「無孩家庭」, 但它不等同於「無孩家庭」。西方家庭社會學家在上個世紀70- 80 年代的研究中, 對「無孩家庭」的表述多用「childless」一詞, 但後來人們發現,「childless」對無孩家庭隱含著「缺少」、「缺憾」的含義, 不能涵蓋作為一種主動選擇的放棄生育的現象。
  • 丁克一族是心理下一種對愛情品質的執著堅守
    追溯「丁克家庭」的起源,他們始於歐美地區,並已逐漸成為當今西文社會中愛的結體的兩種「正常」表現形式。在大多數情況下,「丁克家庭」現象的出現是源於人這一個體,由於過度追求個性解放,並「相互配合」和逃避孤獨的結果。如果被動選擇不要孩子算丁克嗎?
  • 丁克家庭如何養老?兩條建議為你指路
    選擇「丁克」原因多出生於50年代中期的張某和妻子李某屬於國內早批的丁克家庭。張某自己是公務員,妻子是老師,目前雙方都已退休。因為兩人都是公職人員,所以養老金的返還比例較高。不過,他們並非僅依靠養老金來維持晚年生活。他們目前共同經營著一家廣告公司,公司效益雖然不錯但很費心力,因此兩人已經開始著手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以保證能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 中國首批丁克家庭已步入晚年
    中國「丁克」老人曾需勇氣抉擇  中國受「養兒防老」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影響已久,大多數家庭相對傳統,男女結婚後會要孩子。丁克家族不一樣,他們是只結婚不要孩子。上世紀80年代,丁克第一次傳入中國,就受到一些知識分子的追捧。他們不想有孩子束縛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年輕女子不想經歷生育的痛苦,就選擇成為丁克家庭。
  • 你們身邊的丁克家族最後都怎樣了?現實告訴你,丁克要謹慎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看最近因為二胎政策引發出來的丁克家族。和大家有條件的沒條件的都要拼二胎的家庭完全相反,丁克家庭是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的家庭。1.後悔丁克,離婚後再生不過要將丁克理念要堅持下去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有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放棄了,比如著名的導演爾冬陞。他在60歲的時候年老來得子,可以說是十分的讓人興奮了。
  • 「一時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丁克是個人自由,還是不負責?
    堂嫂之所以不要孩子,這和堂嫂家庭因素有關,堂嫂的媽媽因為生她難產死的,堂嫂的親姐姐竟然也是生孩子難產死的,這點與堂嫂家在農村,醫療條件差有大關係,卻給堂嫂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認為她家女人就不適合生孩子,所以結婚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要孩子,當時堂哥腦子一熱就答應了,也沒告訴父母,自以為過些年妻子就能改變心意。
  • 中國第一批丁克家庭,如今已步入晚年,他們會不會後悔?
    三十幾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中國大地,西方的思想觀念也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其中就包括所謂的「丁克」思想,也就誕生了我國首批丁克家庭。唐阿姨夫婦就是中國首批丁克家庭的一員,她和丈夫的選擇一開始就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婆婆甚至公開質疑她是不是因為生不出來才託詞不想生。好在她們夫婦堅持了下來,雖然沒有兒孫繞膝之樂,但也沒有了養育孩子的精力與經濟雙重負擔。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那些選擇做丁克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丁克是近幾年來流行起來的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會聽到身邊有朋友會說自己想成為丁克,那這個丁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年輕人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強的誘惑嗎? 這種有悖於傳統的婚姻模式必然會遭到批判,很多人說丁克夫妻根本就是自私。靠放棄養育後代換來自己自由瀟灑,這簡直就是不負責任,貪圖享樂。對於傳統家長而言,簡直比不婚還罪大惡極。
  • 30年前的第一批「丁克家庭」,已經步入晚年,如今他們後悔了嗎?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前些日子新聞媒體發布了「三十年前的第一批丁克家庭已經步入了晚年」這一消息,隨之而來的是眾多網友關於「丁克」的討論。有些人想知道當初選擇丁克的人,現在後悔了嗎?他們過的是當初想要的生活嗎?其實答案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網友小琴和老公結婚時就決定丁克,只過二人世界。
  • 3個堅持了30年丁克的家庭:曾經嚮往自由,現在有點後悔
    丁克這個概念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的,到現在已經過去40多年了。到現在為止第一批加入丁克家族的人,現在已經步入中年,那麼對於他們當初的選擇,這些加入丁克家族的人後悔了嗎?一、 三個「丁克」家庭家庭A:不會覺得後悔,但覺得略有遺憾。小劉夫婦是一對比較恩愛而且家庭比較富裕,結婚30年。由於年輕時雙方的工作壓力大,導致沒決定要孩子,因此選擇了做丁克族。
  • 一輩子不生孩子,晚年生活後悔嗎?60歲丁克老人實話實說,很現實
    「我一生沒孩子,晚年過成這樣」,60歲丁克老人說出大實話,扎心在約摸三十年前「丁克家族」出現在了人生生活中,那時候的丁克家族並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在當時,丁克確實也是一種十分新鮮的想法,所以還是有部分人選擇了丁克,尤其是一些高知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