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族(英語:DINK)是一個1950年代起源於歐美、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亞洲的生活型態名詞,由英文DINK音譯而來,亦翻為丁克族,或是丁克家庭。
最合理的定義是:雙職業,能生但選擇不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的夫婦或者個體,稱之為丁克。
成為丁克的首要標準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其次,主觀上對自己丁克身份接納和認可。
他們認為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現實生活中,也正是這些認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體,能夠較好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經營與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但是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歸屬、依附於某種關係。所以作為上一輩人,他們終究是無法理解這個邏輯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似乎就能理解父母們的邏輯:沒有兒女,你就缺少了關係網中的重要一環。不僅你缺少,你還「連累」你的父母也一樣缺失——你缺少兒女,他們缺少孫輩。你的人生不「完整」,他們的人生也就同樣不「完整」了。
在現實生活中的你,是不是覺得丁克家族很沒有責任心?那你明白在丁克家族的內心,他們是怎樣想的嗎?
有人說:如果一定要站在「人類有沒有偉大到抗拒,或者選擇犧牲地球來繁衍生息」的角度,我覺得個人真的沒有偉大到挑起地球繁衍生息的大梁。
有人說:小孩子的世界多美好啊,但是你一定忍心看著她慢慢看清這個複雜險惡、人心叵測的世界嗎?一定要讓她慢慢推翻自己腦海中的伊甸園嗎?這多殘忍!
有人說:我的收入和心理狀況都無法做到我所幻想的理想教育模式。既然我做不到,那就不要做好了。我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有人說:生孩子太貴!兩個人消費也就算了,再多一個人,我怕我承擔不起。
有人說:我對於懷孕,想像都覺得可怕。其實人生把結婚生孩子這個環節去掉,人生不急不趕,也是美妙。
有人說:我腦子一根筋,我用過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結婚生孩子,但我就是做不到。不生孩子,犯法嗎?
有人說:我知道大多數的人都是結婚生孩子那樣過來的,但是我為什麼就要成為大多數人。
「丁克」家庭所要面對的現實:
1.作為傳統觀念的叛逆者,「丁克」夫婦必然會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2.輿論的壓力。他們往往被人議論為「沒有生育能力」,或者被指為「個人享樂主義者」、「絕代佳人」、「行為怪異者」等等。
3.有很多人擔心丁克家族的養老問題。
小編在這裡只想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誰都沒有權利幫別人做決定。你能確保他和你一樣了,他就是幸福的嗎?他按你的說法去做,不會變得不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