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式拍黃瓜」今夏爆紅紐約 下東區餐廳大廚:這真的很酷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近日,《紐約時報》撰文稱,今年夏天,突然之間,紐約餐館到處都學中餐館拍黃瓜。博溫的墨西哥風味Mission Cantina餐館是在拍黃瓜裡加入味道濃鬱的芝麻醬,芝麻醬裡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葉粉;惠特尼博物館(Whitney)新開的無名餐廳(Untitled)是在蕎麥麵裡加入拍黃瓜、小蘿蔔和韃靼金槍魚;一風堂拉麵館(Ippudo)是把黃瓜輕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調味(它在菜單上的名字是「讓人上癮的芝麻油黃瓜」[addictive sesame cucumber])。
文章說,切片黃瓜表面光滑、不易入味,調料加在上面往往會滑落。拍黃瓜則不然:它不規則的稜角和粗糙的表面極易吸收調料,幾秒鐘的工夫就能入味。拍黃瓜是亞洲尤其是中國很多地方的標準做法,今年夏天,它也成為紐約的一股潮流。 「只不過是採用不同的方法處理食材,就能徹底改變它的口感和味道,這真的很酷,」下東區Mission Chinese Food餐廳的大廚丹尼·博溫(Danny Bowien)說。
拍黃瓜的做法是這樣的:用一隻手把刀平放在黃瓜上,把黃瓜放在刀面最寬處的下方。用另一隻手的掌根往刀面上猛拍,和拍蒜以去除蒜皮的做法一樣(也可以用木錘或擀麵杖拍)。拍完之後,大致切幾下,或者用手掰開——用手去掉溼滑的黃瓜籽更方便——然後撒上鹽,醃一會兒。這個過程能讓瓜肉變得更緊實,瓜皮變軟,變成誘人的鮮綠色。關鍵是要用瓜肉緊實的嫩黃瓜,軟軟的老黃瓜會被拍碎。中國的涼拌拍黃瓜大多是加入醬油、米醋或陳醋、蒜和芝麻油。在北方和西北,人們往往還會往裡面加辣椒和花椒。
很早以前,紐約的一些中餐館就有拍黃瓜,比如西安名吃(Xi』an Famous Foods)。但是,今年以來, 中國式拍黃瓜爆紅紐約。(來源:人民網)
評論:中國拍黃瓜爆紅紐約 「拍黃瓜」是中國文化又一成功輸出?
真正成功的異文化輸出、交流,往往是既「留頭存面」又「改頭換面」,既突出輸入性又因地制宜以適應他鄉水土的。不論文化元素或產品輸出、引入,「中國拍黃瓜」的紐約風靡,都應能給人們一點點有益的啟迪。
《紐約時報》網站8月25日報導稱,中國「非著名常見涼菜」——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從餐館大廚到普通食客趨之若鶩,有大廚稱「不過採用不同方法處理,就能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真是酷到家了」。
似乎一些國人已迫不及待發出「中國文化的又一次成功輸出」之歡呼,而忙著拍或吃黃瓜的紐約人也正慶幸自己可以品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美食,但且慢,「中國拍黃瓜」真的是「中國美食」麼?
很顯然,黃瓜是美國土生土長,而並非從中國進口的;據媒體和網上披露,用來拌黃瓜的作料也並非中國常見的蒜末、蝦皮和香醋,而是沙拉醬、酸奶、奶酪和白醋(這和拌一盆美式蔬菜沙拉沒啥區別)。如此一來,唯一可能原封不動「全盤中化」的也就剩一個「拍」字了。即便如此,區區一拍而已,又如何能讓酸奶沙拉醬版的美國種黃瓜「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成為一道閃爍中華美食文化光芒的地道中國涼菜?
很顯然,所謂紐約版的「中國拍黃瓜」,不過是聽上去、看上去像是中國菜,聞起來、吃起來卻仍是紐約人早已習慣味道的「混搭」、「合成品」。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所謂「中國名菜」在紐約或美國其他地方從來不乏其例,如名字差不多、味道差不少的咕佬肉,和美國人耳熟能詳中國人卻不知所云的「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之類,聽上去儼然如假包換的中華文化,吃起來卻千篇一律的美國式酸甜味道。
這並沒什麼好嘲笑的:文化輸出這東西,素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同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氣候人文,都會造成異文化傳輸的「水土不服」。令國人食指大動的煎炒烹炸手藝,五花八門食材,千奇百怪調料,對許多美國人而言非但難以下咽,甚至連看都不敢多看一眼。同樣,美國人早餐離不了的生肉製品,視作美食精品的三成熟帶血牛排,「中國胃」又有幾隻可以真箇長期消受?
原汁原味的文化輸出固然可以有、應該有,但往往是小眾的、曲高和寡的,能在短期內迅速打開異文化市場的,註定是那種改頭換面的「咕佬肉」或「中國拍黃瓜」,這種既滿足好奇心又適應日常習慣的「混搭」產品,常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適應、流通能力,並產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輸出效果。中國輸入美國的「左宗棠雞」、「中國拍黃瓜」固然如此,美國輸華的又何嘗例外?常往來中美間的朋友不難察覺,同是肯德基,兩國非但菜單迥異,同樣一種菜色的口味也大不相同,至於「加州牛肉麵」等就更不消說了。
不光在吃這方面,其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真正成功的異文化輸出、交流,往往是既「留頭存面」又「改頭換面」,既突出輸入性又因地制宜以適應他鄉水土的,在這方面美國的確是很好的「拿來主義」榜樣,從英語到流行樂,無不經歷了這樣一個「混搭」和「本土化」的消化過程。與之相比,中國的一些中華文化海外推廣活動、項目,就顯得有些生硬,宛如硬把蒜泥加老陳醋版的拍黃瓜塞給普通紐約食客,效果如何,恐怕至少是要打個問號的。
不論文化元素或產品輸出、引入,「中國拍黃瓜」的紐約風靡,都應能給人們一點點有益的啟迪。(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