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去譴責繆可馨的家長

2020-12-22 西林男孩

幾天前,我寫的一篇文章對不起,我對繆可馨墜樓事件的教師袁某某的調查沒有期待,該文的核心表達,一是尊重官方通報,二是對袁燈美的調查沒有什麼期待,三是呼籲對教育現狀的反思。

很多網友熱烈討論,評論中有很多意見中肯的,也有一些為噴而噴的,說什麼這樣的文章就是在煽動仇恨,什麼這事是陳芝麻爛穀子,這些暫且不理。還有一種意見,就是為什麼不譴責繆可馨的家長?

這個問題雖然有點怪味道,不過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一下的。

我們為什麼不去譴責繆可馨的家長?

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事件本身,二是教育環境。

01事件

常州市金壇區教育局6月18日正式宣布對袁燈美展開調查,至今還沒有公布結果。所以,本文的討論依據就是此前官方通報和家屬披露的信息。

從官方一貫嚴肅負責的工作作風來看,圍繞孩子平時是否正常相關問題,在對家屬進行長時間的口供問詢下,最後在官方的通報中,並沒有透露出繆可馨家長在平日的教育中存在過錯情況,或者家庭虐待,孩子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等情況。這說明,小繆和父母親的親子關係很融洽,至少不存在什麼問題。

從小繆的作文、日記及家屬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小繆是一個非常古怪精靈的一個小女孩,很陽光,不像那種遇到點挫折就要死要活的那種孩子,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孩子會因為一節語文課程不開心,就選擇從四樓墜下。

所以,在沒有新的證據的前提下,小繆的墜樓只是一場意外。

從上述來看,我們沒有理由譴責小繆的家長。

02教育環境

下面來談一下教育環境問題,或者說是社會環境。其實,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作為教師到底是受害者還是劊子手?

「劊子手」這個詞可能嚴重了,我們不妨改為「施害者」。

我說都是。即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所以,我在前一篇文章《對不起,我對繆可馨墜樓事件的教師袁某某的調查沒有期待》中說,袁燈美只是一個愚蠢又貪婪的傢伙。

現在跟幾十年前不一樣了,那時的人單純、善良,人與人之間還是熟人關係更多一些,那個時候把孩子交給學校,家長一百個放心,甚至還會說,不聽話你就給我打。教師和家長之間也很少存在利益關係,輔導班、補課班幾乎沒有。

那個年代,社會對教育的認知也很片面,認為孩子在家就應該無條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不聽就不是好學生,就是壞孩子,甚至認為打罵孩子是對孩子應有的「教育」過程。

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能了解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原來孩子也有自尊,有自我,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自我的破壞,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產生的心理影響跟隨孩子的一生?孩子與成年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更是被認為荒誕可笑,人們沒有認識到孩子與成人是平等的關係,也必須是平等,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關於現代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質,教育與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應該服務於誰,如何服務,更是少有人研究。

但現在不同了,時代不同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豐富起來,人們開始注重精神生活,自我意識、自尊意識開始覺醒。

經濟越發展,社會節奏就會越快,人們心理壓力就會越大,這是一條基本規律。加之人們對於過去「窮怕了」的恐懼心理,對物質生活、對金錢的追求由渴望變得貪婪,甚至不擇手段,人與人之間的人情關係迅速瓦解,而契約精神遠沒有建立起來,這就是我們社會人際關係的現狀。

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生活卻相對滯後。這就使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還沒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形成了心理錯位,給人們帶來了心理壓力,更帶來困惑。這種心理壓力或困惑遍布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當然,也存在於教育行業,也存在於學生心理,作用於學生。

作為10歲孩子的繆可馨,他可能說不清這種感受,但是一定能夠感受得到。不要懷疑孩子的感知能力,他們的感知能力一點也不比成年人弱,甚至更敏銳。

教育是國家的未來,一直是國家強調的重點領域。既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又要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既要求統一思想,又要求獨立思考;既要統一於應試教育,又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這可能就是當下教育的指導方針,教育理念。而教育從業者只能在其中拿捏尺度,這才是最考驗教育從業者真實能力和水平之處。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學校各班級裡都在黑板上或者教室後面寫有大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既要團結又要緊張,既要嚴肅又要活潑,那時候不懂,現在知道了,那是辯證法。

我記得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語文老師隨機一問:作者為什麼被送進書塾了,而且還是全城最嚴厲的書塾?叫到我,我回答說:因為他的父母想讓他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語文老師一臉嚴肅,說,因為他到了該上學的年齡。

已經十七八年了,我還記得這位語文老師,他姓丁,我認為他是一位好老師。相反,我的回答真是糟糕。

什麼是正能量?大人也未必能說得清楚,這個詞已經被妖化,被裝進太多的人性的善與惡,什麼人都可以用「正能量」來說事,什麼事都可以拿「正能量」來說人,大有可以代替一切道德與價值觀,成為一種激進的非理性判斷準則。

在這種環境下,作為小學生的繆可馨,如何能理解得了?

小繆會認為她寫的就是正能量,這世界上有壞人,要善於發現壞人,保護善良的人。但是當老師要求其傳遞正能量時,當孩子的本真遇到正能量時,她完全懵了,再也沒有走出來。這就是錯位心理帶給一個小學生的悲劇。

現行的基礎教育制度是以戶籍和住房的捆綁作為前提條件才能申請到學位的。高房價,學區房,應試升學,補課,再加上社會販賣焦慮,這一些列的操作,把家長死死捆綁。學區房與孩子的教育的支出比例,幾乎佔據了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所有家裡有孩子的父母應該有切身感受,其中滋味,只有家長才知道。家長在強大的教育機器面前,沒有選擇權,只剩任由宰割。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拿不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與應試無關的事情,更不願意投入多一點的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比如,心理學與心理輔導,學習型社區,家庭教育,原生家庭,這些與孩子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東西卻被視為並不重要,而麻木的看著一個個悲劇不斷上演。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確很重要,但這是一個很不健康的循環系統,系統中每個角色都承受著絕對的壓力,哪個家長都不會主觀的去給孩子製造壓力,也不會愚蠢到客觀上無動於衷。那些譴責小繆家長教育方法有問題的,是否應該更多一點同理心?

有人說,小繆的父母在去年發現孩子被袁燈美扇耳光後,為什麼不給孩子轉學?所以,小繆的家長對孩子的墜樓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有點馬後炮,由此推定家長有不可推卸責任更是不應該。先不說轉學後就一定對孩子有利,你知道轉學有多困難或複雜嗎?申請,審批,家長要在這過程中經歷多少周折?辛苦點沒問題,關鍵是留給家長的選擇空間又有多少?又折射出多少嘆息與無奈?

對於這個問題,就像小繆家長所說那樣,後悔而已,但沒有過錯,誰能預知這樣的悲劇?父母之所以沒有給小繆轉學,就已經說明對袁燈美老師還心存善念,選擇的是相信袁燈美。

在這樣的教育制度背景下,學生和家長是不能自由選擇的學校的,就讀哪所學校是稀缺資源,是必選項,在這個前提下,家長就沒有了選擇權,學生和家長與學校之間就是一種不平等關係,學生和家長就處在絕對弱勢地位。絕對的不平等,就會產生壓力,毫無安全感,甚至產生恐懼。家長就只能去向學校討好獻媚,以尋求「照顧」。當所有家長都這樣做,那麼最後的討好獻媚就變成一種慣例,尋求照顧就會變成換取「以求心安」,並將這種狀態視為正常而變得麻木。當這種「正常狀態」被某些人打破時,就會出現家長在群裡集體為袁燈美點讚的不可思議的行為了。

在教育資源成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在家長沒有了選擇權的情況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責怪和要求家長?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譴責繆可馨的家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寫本文的時候,微博帳號「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在7月3日發了兩條微博,但很快被刪除。微博表達了對官方調查結果的焦急等待的心情,同時,也透露了家屬被新的一輪謠言攻擊。現摘錄於此,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現在金壇當地謠言更是不堪入耳。原本還是二胎傳言,現在可好,造謠夫妻感情不和的,造謠出軌的,造謠懷了別人的孩子的,以前我們氣氛,現在只覺得可笑。你們把繆可馨的死當成什麼了?……」

這是否是「正能量」又在發揮作用?

相關焦點

  • 繆可馨的死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正能量」
    繆可馨的死是讓人痛心的,這種痛心不僅因為她還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也不僅她用這種決絕的方式,重要的是,她的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恥辱。因為,她是被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正能量」逼死的。不幸的是,這種所謂的「正能量」不僅逼死了她,還在繼續為醜陋或罪行掩蓋和推責。
  • 繆可馨去天堂,在人間的我們應該怎麼辦?
    繆可馨家長質疑女兒墜樓身亡與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有關。可是,當孩子遇到難題或者危險時,他們反倒不向最親近的人求助!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呢?讓我們看看「少年說」,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其次,母親不願按照孩子樂於接受的鼓勵式教育去實施,反而堅持要按照自以為正確的激將法去打壓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她自以為是的說教,不僅讓孩子難堪,更在大庭廣眾之下打擊了孩子的寶貴自尊。歸根結底,家長的所作所為恰恰證明了她不相信孩子。所以,孩子不信任家長,首先是家長不信任孩子。孩子和家長之間信任關係出現問題,根源一定在家長!
  • 繆可馨事件思考
    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5年級女生繆可馨墜樓事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不同的平臺、作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件事情進行解讀,也讓人對這件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繆可馨事件,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繆可馨及家人的事情了,它還牽涉到我們整個社會,我們所有的人,因此,對於繆可馨事件的正確認知,對於這個社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對於現在,以及對於將來,都肯定是有好處的。
  • 小學生繆可馨墜樓:當孩子受到不公平對待時,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
    悲劇已然釀成,社會群體當然要譴責和懲罰諸如袁某這類對學生實施暴力的老師,但作為孩子身與心雙重守護者的父母,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孩子在外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心理陰影?因此,繆可馨被袁某掌摑後即刻告知了父母,指望從他們身上獲得安全感和認知平衡。若父母聽到孩子這類傾訴時,既不給予幫助,還要責怪孩子不爭氣等,孩子會認為父母也贊同這種行為,內心出現「為什麼大家都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我卻很難受」的認知困惑。孩子的內心感受與現實狀況形成了巨大偏差,並且還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幫助,使得他們只能選擇獨自承受孤獨和羞辱情緒。
  • 從繆可馨事件,反思我們的教育
    繆可馨的語文老師再一個我認為,這是老師思想僵化的表現,我們不允許孩子們說負面的東西,不允許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寫什麼東西一定都要正能量,什麼東西一定都要陽光燦爛,孩子呢其實就在作文中間說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 繆可馨事件的結果,不是家長的勝利,而是教育的失敗
    繆可馨跳樓事件到今天上午為止可以說快要到最終的結果了。涉事教師承認有收紅包辦作文班的行為,但課上並沒有辱罵、毆打學生,該教師目前並未被開除,只是暫時停課在家。而繆可馨的父母也同意繆可馨將於6月17日火化,具體怎麼賠償繆可馨的父母,還尚未給出。
  • 繆可馨父母輸了,袁老師贏了
    的家長尚且如此,你確定這些孩子敢說真話?還有在這個調查裡,「當天」一詞用得很微妙、很中規中矩。當天沒打,是否昨天打了?這個我們不知道;當天沒打,是否給繆可馨一些眼神或表情了?這個我們也不知道。所以關於這個培訓班,完全就是幾個家長要求袁老師開設的,是袁老師為了幫助後進生才開設的這個班,因此開這個班並不是袁老師的本意,所以如果誰因為這個培訓班的事情怪罪袁老師,我相信那幾個家長肯定是不同意的。袁老師是出於好心才不得已開設的培訓班而已,而且還有幾個家長為證,這種事,我們這麼能怪袁老師呢?在這個點上,袁老師又贏了。
  • 繆可馨之死:我們該反思什麼?
    人世間的美好,她還沒有好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呢。對於繆可馨去世的原因,家長與學校的老師各執一詞。家長認為是孩子之前沒報老師課外的作文培訓班,引起了老師的針對行為。老師對孩子有過侮辱、扇耳光的行為,這次的作文課堂上,又專門對孩子的作文進行了一節課的批評,導致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才跳樓的。學校的老師認為自己並沒有針對繆可馨的行為,她的跳樓行為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 繆可馨事件誰之過?家長、老師還是學校?
    繆可馨,一個鮮活的生命沒了。對於她的父母一定傷心欲絕、以淚洗面。對於老師一定後悔不已、惶恐不安。對於社會不會有絲毫影響,很少有人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大家就是簡單地非黑即白地談論著,也許幾個月後就無人問津了。
  • 繆可馨為何去死
    :「繆繆變成小天使了,我們愛你啊。」沒有教室內監控,知情的學生與家長全都保持沉默。此時,多名網友站出來為繆繆發聲,他們自稱是袁燈美老師往屆的學生,曾被這位老師以掌摑、潑茶水、拎眼皮、打屁股等方式責罰過。在他們眼裡,霸凌者離開後,只有他們一遍一遍回到當年那個教室。在這位老師的自述中,事發當天她並未體罰學生。而繆繆生前的語文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墜樓後的28分鐘後才通知家長?
  • 繆可馨之死,先不論對與錯,家長、老師、學校的行為讓人太寒心
    是真的不想活,到了很絕望的時候,才會去跳樓繆可馨跳樓:繆可馨上課上的好好的,然後突然想跑去跳樓了,查看所有目前公開的信息,沒有說繆可馨是神經病呀,那為什麼突然好好的跑出教室去跳樓呢?(請不要說孩子心理脆弱,因為孩子的臉皮沒有我們這麼厚,我們都是老油條,有時候也會因為領導的一兩句,而想一氣之下去離職,更何況孩子)2. 學校和老師為什麼不主動出面?
  • 正能量事件後續:繆可馨父母輸了,袁老師贏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看這幾張圖就知道了:在繆可馨的班級群裡,當一個家長站出來讓其他家長一起給袁老師表態時,幾十個家長齊刷刷地都站出來點讚——這些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在面對這麼大一個事時,你能相信他們的父母都會讓他們的孩子說真話嗎?的家長尚且如此,你確定這些孩子敢說真話?
  • 繆可馨墜亡事件:老師和學校究竟「該當何罪」?
    生養不易,學生家長悲痛之時,下意識選擇將情緒之矛對準老師、學校。社會公眾也傾向於站在逝者一方,對學校進行譴責。然而拋開輿論、道德角度不談,單從法律角度而言,老師、學校應當就學生自殺一事承擔何等責任?筆者將以本次事件為基礎,從法律層面分析老師及學校的責任。
  • 作為一名家長,從繆可馨事件中看到這幾件匪夷所思的事,難受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從目前網上暴出的信息中,我作為一名家長,心裡真的特別特別地難受,不知道有沒有家長和我有著相似的想法?由於繆可馨作文寫得不錯,加上之前有在外面補習過寫作文,就沒再報袁老師的補班,孩子因此被老師針對。我的感受:老師有沒有針對學生我們不知道,但是相關部門已經證實,袁老師確實舉辦過補習班。如今事件出來,如果以後再有老師辦補習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只能乖乖報名,否則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針對。
  •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該關注繆可馨的悲劇?
    然而隨後,老師、家長的多方發言讓整個事情更加撲朔迷離。先是繆可馨的家長稱,有人匿名告訴自己,老師在批評繆可馨負能量的同時,還打了她一巴掌,懷疑與孩子輕生有一定關聯。然而根據批改作文的袁老師說法,當天除繆可馨外,還有其他多名學生被要求修改作文。
  • 繆可馨跳樓事件反思:遇上好老師是運氣,遇不上是生活
    未成年人之所以叫「未成年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還未發育完全,行為能力和判斷能力弱,因此,我們不能拿成年人的標準,去苛責一個10歲的小女孩。 不妨想想,如果你自己10歲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 此外,幾乎沒有人相信,如果只是當天課堂上的一篇作文,會讓繆可馨選擇跳樓。
  • 繆可馨墜樓事件:正能量不背鍋
    據可馨家屬講,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繆可馨自殺後,班上其他家長還在家長群裡發起投票為老師點讚,不少家長點讚老師。 事後,當地通報稱未發現袁老師在課堂中存在辱罵和毆打行為。大家在痛心繆可馨的同時,對老師和班上其他學生家長也痛加指責。調查結果沒正式出來,到底有沒有毆打辱罵的行為也不清楚。
  • 五年級小學生繆可馨墜樓身亡:我們該反思什麼?
    先來看看整個事件的重點:1.五年級女生繆可馨的作文被語文老師批改得面目全非,將近50%的內容要刪除,且評價只有五個字「傳遞正能量」。2.事發前,繆可馨剛上完作文課。3.事發後,繆可馨班級群裡點讚支持該語文老師沒有錯。
  • 在繆可馨事件中,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
    再如,家長一方反映,涉事語文教師辦了作文班,而繆可馨報了別的作文班,懷疑老師因此對其產生看法。那麼,這一情節到底是否存在?至少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應該給出明確回應。畢竟,教育部早已明確規定,教師不能有償補課,更不準開辦補習班。
  • 到底是誰逼死了小學生繆可馨?點讚的家長群,太可怕了
    盲目的去點讚,或許生怕表態晚了得罪老師?這些家長難道不會心生愧疚?培養三觀正常的孩子,要靠教育,可以教育為噱頭組建起來的家長群卻把節操毀了一地,崇拜權威明哲保身,孩子又哪裡來的正常三觀呢?這樣的家長群還有必要嗎!簡直是有毒啊!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孩選擇輕生,任誰也想不通,疑問都指向了班主任。「孩子有沒有被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