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可馨去天堂,在人間的我們應該怎麼辦?

2020-08-28 好學天才星

近日,「繆可馨跳樓事件」牽動著人們的心。

就在6月4日下午,繆可馨小朋友上完作文課後,她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

事後,繆可馨的家長在某平臺上公開了女兒墜樓前的作文《〈三打白骨精〉讀後感》。這篇作文被老師批評「沒有傳遞正能量」,已經改得面目全非。繆可馨家長質疑女兒墜樓身亡與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有關。

作文本 圖片來源@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

面對這樣痛心的事件,各路網友議論紛紛。有的網友為老師喊冤,認為當老師真是太難。有的網友認為老師即便沒有動手打人,但是尖刻的批評也是扎在孩子心裡的刀。還有的網友認為小孩子未免太過脆弱,被老師指責幾句就去跳樓,心理承受力有待提高……

我認為孩子年紀小,面對一些打擊表現出消極應對,非常正常。實際上不要說孩子,一些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加強。我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絕非孩子墜樓的主因,充其量只能算是次要原因。而真正的主因是權威效應。

什麼是「權威效應」?

某度百科: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按照解釋可見,所謂的「權威」並非是特定的某個人,而是某類人。大到達官貴人,小到孩子班裡的小組長,甚至比孩子稍微高大的孩子都可以被認為是權威。所謂的權威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權威就一定是對的嗎?

未必!

只要說起諾貝爾獎,大家都會肅然起敬,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是世界最權威的獎項。無數科學家以得到諾貝爾獎為榮。可是,這樣極具權威性的獎項也有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瑞士科學家沃爾特·赫斯(Walter Hess)和葡萄牙神經科醫生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後者因「發現了前腦葉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而獲此殊榮。

可是這項技術卻使數以萬計的人變成了行屍走肉。為何這項技術會被濫用,而且還「風靡全球」呢?因為莫尼茲醫生曾經憑藉腦血管造影術在國際上聲名大噪。所以,當他推出額葉切除術時,馬上就受到全球矚目。而且莫尼茲醫生草草地下結論說「額葉切除術是一種簡單、安全的手術,很可能是一種可以高效治療精神障礙的外科手術。」

可是,隨著手術的普及,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病人精神病症狀雖然有所減輕,可病人卻成為了沒有思維的行屍走肉,任人擺布。一位母親描述她接受切除術的女兒:「我的女兒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她的身體還在我身邊但她的靈魂卻消失了。」

這種令人髮指的手術為何風靡全球?

其實和當事人的諾貝爾獎加持有關。因為莫尼茲醫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大家覺得他推出的手術肯定有效。所以不僅少有人質疑,而且其他醫生爭相學習。

為何會有權威效應呢?

曾經,有一位名醫為腿部受傷的病人治病。他本想在病歷上寫需要在「腿部」塗抹藥膏。可是他寫錯了,寫成在「背部」塗抹藥膏,結果護士毫不猶豫地把藥膏塗抹在「背部」。

「腿部」和「背部」,這兩個部位相差也太大了,我們外行人對於醫生的寫法都會提出疑問,為何一個訓練有素的護士不僅沒有質疑,反而謹遵醫囑,在沒有受傷的部位塗抹藥膏呢?真是不可思議。

其實了解了「權威效應」我們就不難理解護士的做法了。

護士跟隨醫生工作,醫生在她心目中就是的高明醫術的化身,所以護士不會去質疑權威。這就是護士的「安全心理」在作祟。

「安全心理」就是人們通常權威人物當成是正確的榜樣。服從他們會使自己這種無名小輩更加具有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這就是所謂的「人微言輕」。

其次,護士的「讚許心理」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讚許心理」就是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會和社會規範相一致,人們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期望得到對方的肯定或者獎勵,使自我感覺良好。

你瞧,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尚且會受到「權威效應」的影響,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儘量避免孩子受到「權威效應」的影響呢?

1.信任孩子,孩子也會信任家長。信任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基石。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國內幾十所學校問了孩子一個問題:當你遇到難處理的問題或者危險時,你第一個會想到向誰求助?

首先想到向家長或者老師求助的孩子,只有不到7%!

這個調查結果真讓人意外。父母作為孩子的養育者,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和孩子朝夕相處。可是,當孩子遇到難題或者危險時,他們反倒不向最親近的人求助!

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呢?讓我們看看「少年說」,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有個小姑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真讓人心疼。她有一個閨蜜是學霸,常常考全校第一。可這也成為媽媽數落她的藉口:「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小姑娘只想請求媽媽不要總拿她和別人比較,多看看她的努力。

面對孩子的請求,這位母親居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列舉一二三,當眾教育了孩子一通。孩子低頭不語。沉默片刻後,又鼓足勇氣,祈求媽媽不要打擊她。結果媽媽理直氣壯地說:「要是不打擊你,就可能就有點飄。」

孩子委屈得轉身就跑,在臺下痛哭起來。

這位母親拿孩子和別人家比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其次,母親不願按照孩子樂於接受的鼓勵式教育去實施,反而堅持要按照自以為正確的激將法去打壓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她自以為是的說教,不僅讓孩子難堪,更在大庭廣眾之下打擊了孩子的寶貴自尊。

歸根結底,家長的所作所為恰恰證明了她不相信孩子。所以,孩子不信任家長,首先是家長不信任孩子。孩子和家長之間信任關係出現問題,根源一定在家長!

請家長們冷靜反省,問問自己:當你抱怨孩子不信任你時,你自己對孩子又有多少信任?

2多關注孩子,和孩子溝通。這不僅是責任,還是家長對孩子愛的體現。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有次放學回家,問鄭淵潔一個問題「屎好吃嗎?」鄭淵潔大吃一驚,忙問孩子何出此言?原來是兒子同班同學遲到了,老師不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文具盒扔在地上,還說:「你以後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這位老師還是優秀教師呢。事後,鄭淵潔為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鄭淵潔只把孩子的一句話當成玩笑,沒有仔細問,那麼他也不會了解到優秀教師的真正嘴臉。正是因為鄭淵潔沒有家長的架子,總是像朋友一樣和兒子溝通,兒子和他沒有隔閡,才樂於向他傾訴。

家長要有責任感,要多關注孩子,很多時候多留個心眼,就會發現孩子的異常舉動。否則,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遇到棘手難題時不善於表達,又不懂向他人求助,容易走極端。到時候悲劇發生,一切都為時已晚。

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迷信權威是孩子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

BBC 紀錄片《中國式教育》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中國老師教英國孩子一句了儒家諺語「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這句話引起了英國孩子的反感。有的孩子反駁「父母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不例外,父母當然會犯錯。中國父母總是告誡孩子們要聽話,長大了要孝順。其實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們不要跟父母唱對臺戲,順從父母。

按照父母的教育方式精心培養出來的乖孩子,都是沒有主見,一味服從的孩子。他們被馴化成不敢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乖孩子。難怪高校教授認為中國學生基礎紮實,學習刻苦,但是不善於質疑。

結語

繆可馨 圖片來源於@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

一條鮮活的小生命已經去天堂。她的離去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夠讓他們不迷信權威呢?

希望我們的家長能夠多信任孩子,這樣孩子也會信任家長。有了信任這塊基石,孩子們也會樂於和家長溝通。因為溝通是彼此愛的體現。家長們還要多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不要盲目的迷信權威。因為自己有主見,不隨波逐流,是每個人能夠獲得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莎士比亞說: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希望我們都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把握自己命運,不要把主宰命運的機會公搜想讓給其他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從崔雪莉自殺到小學生繆可馨跳樓,為何人間天使正在紛紛死去?
    從「不夠正能量」到繆可馨小朋友跳樓之間,隔著千山萬水需要調查,這是警方最該做的事。群眾揪著這些不放,是因為老師那句評論很可能是繆可馨跳樓的導火索,但它不能詮釋所有的真相。我們到底是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心態去追這件事,還是真正想為小朋友的死做點什麼,只有我們每個人自己心裡清楚。
  • 繆可馨一路走好!天堂再無袁老師
    作者:程凌虛有人問我對繆可馨事件怎麼看?一言以蔽之:這是一起教師利用學生做人質的綁票事件!展開來說,老師辦班收費補課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比繆可馨墜亡更可怕的,是家長群那38根給袁老師點讚大拇指!這些家長無異於一堆扭曲的蛆蟲!不要低估在看待他人生命之悲劇時的那種冷漠、無情和麻木,更不要低估巧借他人生命悲劇時的那種無恥,他們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沒有對生命的珍惜,沒有對生命的悲憫,沒有身為人類所應具的良善感知,他們十分扭曲,活脫脫一具具醜惡而冰冷的行屍走肉!
  • 繆可馨事件思考
    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5年級女生繆可馨墜樓事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不同的平臺、作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件事情進行解讀,也讓人對這件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繆可馨事件,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繆可馨及家人的事情了,它還牽涉到我們整個社會,我們所有的人,因此,對於繆可馨事件的正確認知,對於這個社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對於現在,以及對於將來,都肯定是有好處的。
  • 我們為什麼不去譴責繆可馨的家長
    還有一種意見,就是為什麼不譴責繆可馨的家長?這個問題雖然有點怪味道,不過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一下的。我們為什麼不去譴責繆可馨的家長?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事件本身,二是教育環境。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拿不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與應試無關的事情,更不願意投入多一點的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比如,心理學與心理輔導,學習型社區,家庭教育,原生家庭,這些與孩子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東西卻被視為並不重要,而麻木的看著一個個悲劇不斷上演。
  • 繆可馨的死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正能量」
    繆可馨的死是讓人痛心的,這種痛心不僅因為她還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也不僅她用這種決絕的方式,重要的是,她的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恥辱。因為,她是被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正能量」逼死的。不幸的是,這種所謂的「正能量」不僅逼死了她,還在繼續為醜陋或罪行掩蓋和推責。
  • 五年級小學生繆可馨墜樓身亡:我們該反思什麼?
    先來看看整個事件的重點:1.五年級女生繆可馨的作文被語文老師批改得面目全非,將近50%的內容要刪除,且評價只有五個字「傳遞正能量」。2.事發前,繆可馨剛上完作文課。3.事發後,繆可馨班級群裡點讚支持該語文老師沒有錯。
  • 從繆可馨事件,反思我們的教育
    《三打白骨精》讀後感及老師評語這一觀點從五年級的孩子嘴裡說出來,應該說是有思想有獨立思考的表現,但是卻被任課老師當堂批評為太負能量,結果下課以後,繆同學衝出教室爬向欄杆從四樓墜樓身亡繆可馨的語文老師再一個我認為,這是老師思想僵化的表現,我們不允許孩子們說負面的東西,不允許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寫什麼東西一定都要正能量,什麼東西一定都要陽光燦爛,孩子呢其實就在作文中間說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 繆可馨事件:自家孩子遇見「袁老師」們該怎麼辦?
    近幾年大語文的概念炒的異常火熱,如果說大語文/大閱讀是讓孩子去整齊劃一的去傳遞」正能量「,去迎合主流觀點,那麼閱讀的意義何在?正能量的反面,從來都不應該是負能量,而是多元,是一個可以提出問題、討論觀點並容忍異見的空間。
  • 得知繆可馨被體罰過,我擔心的問女兒:假如你被老師打耳光怎麼辦
    繆可馨墜樓事件仍在持續發酵中,不同於之前的是,今天下午,網上的評論中出現了眾多批評老師的聲音。這畢竟是一個鮮活的12歲年輕生命,繆可馨的逝去也許會成為他人記憶中的一顆塵埃,但她終究是從父母心中狠狠地挖去了一塊肉,這種傷,至死方休。
  • 繆可馨事件應該完整地調查,但也請別汙名化老師
    一個名叫繆可馨的小女孩從教室所在的四樓飛身一躍,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半個多月來,針對這件事的網絡輿情熱度始終沒有降低。我想每一個人都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很多人都把袁老師批改作文、打了繆可馨一個耳光、收受紅包和違規辦班作為繆可馨死亡的根據。這種根據其實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袁老師要求繆可馨兩次重寫作文,這只能說明她在對待學生的教育上要求嚴格。小學生應該是思想最純潔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袁老師批「傳遞正能量」,這是完全沒有錯的。作為一個老師,如果連這個大方向都把握不住,還怎麼從事教育工作呢?
  • 姐姐們「活出自己」之時,妹妹繆可馨卻為個性付出了生命
    這位老師用各種紅字標出了所有我們值得為繆可馨拍手稱讚的段落並直接划去,同時刪掉了一顆天真可愛的心靈,刪掉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刪掉了經過思考後聯繫上下文的因果關係、刪掉了所有對生活和情緒敏銳的細節描寫,卻對「把作者吳承恩寫成了羅貫中「這種本質上的錯誤卻視而不見。
  • 繆可馨之死:我們該反思什麼?
    人世間的美好,她還沒有好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呢。對於繆可馨去世的原因,家長與學校的老師各執一詞。家長認為是孩子之前沒報老師課外的作文培訓班,引起了老師的針對行為。老師對孩子有過侮辱、扇耳光的行為,這次的作文課堂上,又專門對孩子的作文進行了一節課的批評,導致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才跳樓的。學校的老師認為自己並沒有針對繆可馨的行為,她的跳樓行為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 袁老師,繆可馨說錯了麼?
    2020年6月4日,江蘇省常州市金壇縣河濱小學五年級學生繆可馨墜樓身亡。事件起因疑是語文老師袁老師批評繆可馨就課文《大聖三打白骨精》所寫的讀後感。繆可馨在其中寫道: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的人表面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
  • 繆可馨之死,先不論對與錯,家長、老師、學校的行為讓人太寒心
    簡單回顧:事情發生在2020年6月4日,河濱小學繆可馨再學校跳樓,不幸身亡,在2020年6月12日,聯合調查組發出了通報(見下圖),此事算是有了一個定論,等著的就是校方和學生家長的協商。但是這件事情到底應該誰負責任呢?
  • 繆可馨之死:傳遞正能量的精神專制何時休止?
    首先向已經離開的繆可馨表示最沉痛的悼念,一個如此年幼的孩子離開人間,讓人痛惜。發文討論此事,只為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6月4日下午三時十五分,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墜樓身亡。6月12日,該事件聯合調查組發布公告,稱共走訪班級學生45名、學校老師3名,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
  • 在繆可馨事件中,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
    不過,對於這一結果,家屬並不認可,隨即爆料稱,當時繆可馨剛上完作文課,事發前,她的作文被老師評價要「傳遞正能量」。這一事件,經過媒體的報導、自媒體的討論,在網絡上激起了很大的情緒。顯然,一句簡單的「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並不能完全釋疑,也不能由此斷定,當時的課堂和繆可馨的跳樓完全沒有關係。
  • 繆可馨:我非常喜歡你的作文
    江蘇小朋友繆可馨墜亡一事已經過去兩周了。期間說辭很多…….看了看窗外依然亮著的天空和城市,踱下樓去,坐到了一樓酒吧的臺前。叫了杯濃鬱的琥珀(Amber)當地啤酒,順口問了句「這天啥時候會完全黑下來呢?」
  • 繆可馨父母輸了,袁老師贏了
    是的,證據擺在這裡,繆可馨這篇作文裡的觀點確實是抄襲了百度知道的回答。但是我們能通過繆可馨到網上百度了一次作業,我們就能否定繆可馨的人品嗎?誰能保證自己小的時候,寫作文從不去百度,或者從來都不去看作文書呢?
  • 繆可馨事件的思考:什麼是正能量?充滿正能量的孩子應該什麼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壓死」繆可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篇題為《三打白骨精讀後感》的作文的評語。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
  • 教師節裡,想到了繆可馨!
    此時此刻,我突然想起了2020年6月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小小的繆可馨。在一堂作文課後,小可馨跑出教室翻越欄杆從四樓墜樓身亡。你在天堂可好?那裡應該沒有讓你感到無可承受之重的壓力,每一天都要開開心心、輕輕鬆鬆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