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繆可馨跳樓事件」牽動著人們的心。
就在6月4日下午,繆可馨小朋友上完作文課後,她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
事後,繆可馨的家長在某平臺上公開了女兒墜樓前的作文《〈三打白骨精〉讀後感》。這篇作文被老師批評「沒有傳遞正能量」,已經改得面目全非。繆可馨家長質疑女兒墜樓身亡與語文老師袁某教學方式不當有關。
作文本 圖片來源@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
面對這樣痛心的事件,各路網友議論紛紛。有的網友為老師喊冤,認為當老師真是太難。有的網友認為老師即便沒有動手打人,但是尖刻的批評也是扎在孩子心裡的刀。還有的網友認為小孩子未免太過脆弱,被老師指責幾句就去跳樓,心理承受力有待提高……
我認為孩子年紀小,面對一些打擊表現出消極應對,非常正常。實際上不要說孩子,一些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加強。我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絕非孩子墜樓的主因,充其量只能算是次要原因。而真正的主因是權威效應。
某度百科: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按照解釋可見,所謂的「權威」並非是特定的某個人,而是某類人。大到達官貴人,小到孩子班裡的小組長,甚至比孩子稍微高大的孩子都可以被認為是權威。所謂的權威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未必!
只要說起諾貝爾獎,大家都會肅然起敬,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是世界最權威的獎項。無數科學家以得到諾貝爾獎為榮。可是,這樣極具權威性的獎項也有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瑞士科學家沃爾特·赫斯(Walter Hess)和葡萄牙神經科醫生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後者因「發現了前腦葉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而獲此殊榮。
可是這項技術卻使數以萬計的人變成了行屍走肉。為何這項技術會被濫用,而且還「風靡全球」呢?因為莫尼茲醫生曾經憑藉腦血管造影術在國際上聲名大噪。所以,當他推出額葉切除術時,馬上就受到全球矚目。而且莫尼茲醫生草草地下結論說「額葉切除術是一種簡單、安全的手術,很可能是一種可以高效治療精神障礙的外科手術。」
可是,隨著手術的普及,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病人精神病症狀雖然有所減輕,可病人卻成為了沒有思維的行屍走肉,任人擺布。一位母親描述她接受切除術的女兒:「我的女兒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她的身體還在我身邊但她的靈魂卻消失了。」
這種令人髮指的手術為何風靡全球?
其實和當事人的諾貝爾獎加持有關。因為莫尼茲醫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大家覺得他推出的手術肯定有效。所以不僅少有人質疑,而且其他醫生爭相學習。
曾經,有一位名醫為腿部受傷的病人治病。他本想在病歷上寫需要在「腿部」塗抹藥膏。可是他寫錯了,寫成在「背部」塗抹藥膏,結果護士毫不猶豫地把藥膏塗抹在「背部」。
「腿部」和「背部」,這兩個部位相差也太大了,我們外行人對於醫生的寫法都會提出疑問,為何一個訓練有素的護士不僅沒有質疑,反而謹遵醫囑,在沒有受傷的部位塗抹藥膏呢?真是不可思議。
其實了解了「權威效應」我們就不難理解護士的做法了。
護士跟隨醫生工作,醫生在她心目中就是的高明醫術的化身,所以護士不會去質疑權威。這就是護士的「安全心理」在作祟。
「安全心理」就是人們通常權威人物當成是正確的榜樣。服從他們會使自己這種無名小輩更加具有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這就是所謂的「人微言輕」。
其次,護士的「讚許心理」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讚許心理」就是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會和社會規範相一致,人們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期望得到對方的肯定或者獎勵,使自我感覺良好。
1.信任孩子,孩子也會信任家長。信任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基石。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國內幾十所學校問了孩子一個問題:當你遇到難處理的問題或者危險時,你第一個會想到向誰求助?
首先想到向家長或者老師求助的孩子,只有不到7%!
這個調查結果真讓人意外。父母作為孩子的養育者,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和孩子朝夕相處。可是,當孩子遇到難題或者危險時,他們反倒不向最親近的人求助!
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呢?讓我們看看「少年說」,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有個小姑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真讓人心疼。她有一個閨蜜是學霸,常常考全校第一。可這也成為媽媽數落她的藉口:「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小姑娘只想請求媽媽不要總拿她和別人比較,多看看她的努力。
面對孩子的請求,這位母親居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列舉一二三,當眾教育了孩子一通。孩子低頭不語。沉默片刻後,又鼓足勇氣,祈求媽媽不要打擊她。結果媽媽理直氣壯地說:「要是不打擊你,就可能就有點飄。」
孩子委屈得轉身就跑,在臺下痛哭起來。
這位母親拿孩子和別人家比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其次,母親不願按照孩子樂於接受的鼓勵式教育去實施,反而堅持要按照自以為正確的激將法去打壓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她自以為是的說教,不僅讓孩子難堪,更在大庭廣眾之下打擊了孩子的寶貴自尊。
歸根結底,家長的所作所為恰恰證明了她不相信孩子。所以,孩子不信任家長,首先是家長不信任孩子。孩子和家長之間信任關係出現問題,根源一定在家長!
請家長們冷靜反省,問問自己:當你抱怨孩子不信任你時,你自己對孩子又有多少信任?
2多關注孩子,和孩子溝通。這不僅是責任,還是家長對孩子愛的體現。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有次放學回家,問鄭淵潔一個問題「屎好吃嗎?」鄭淵潔大吃一驚,忙問孩子何出此言?原來是兒子同班同學遲到了,老師不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文具盒扔在地上,還說:「你以後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這位老師還是優秀教師呢。事後,鄭淵潔為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鄭淵潔只把孩子的一句話當成玩笑,沒有仔細問,那麼他也不會了解到優秀教師的真正嘴臉。正是因為鄭淵潔沒有家長的架子,總是像朋友一樣和兒子溝通,兒子和他沒有隔閡,才樂於向他傾訴。
家長要有責任感,要多關注孩子,很多時候多留個心眼,就會發現孩子的異常舉動。否則,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遇到棘手難題時不善於表達,又不懂向他人求助,容易走極端。到時候悲劇發生,一切都為時已晚。
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迷信權威是孩子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
BBC 紀錄片《中國式教育》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中國老師教英國孩子一句了儒家諺語「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這句話引起了英國孩子的反感。有的孩子反駁「父母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不例外,父母當然會犯錯。中國父母總是告誡孩子們要聽話,長大了要孝順。其實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們不要跟父母唱對臺戲,順從父母。
按照父母的教育方式精心培養出來的乖孩子,都是沒有主見,一味服從的孩子。他們被馴化成不敢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乖孩子。難怪高校教授認為中國學生基礎紮實,學習刻苦,但是不善於質疑。
繆可馨 圖片來源於@繆可馨世界第一可愛
一條鮮活的小生命已經去天堂。她的離去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夠讓他們不迷信權威呢?
希望我們的家長能夠多信任孩子,這樣孩子也會信任家長。有了信任這塊基石,孩子們也會樂於和家長溝通。因為溝通是彼此愛的體現。家長們還要多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不要盲目的迷信權威。因為自己有主見,不隨波逐流,是每個人能夠獲得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莎士比亞說: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希望我們都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把握自己命運,不要把主宰命運的機會公搜想讓給其他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