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燭三部曲:古代新婚之夜,缺不得儀式感!

2020-12-19 網易新聞

作者|李楠,撰稿人、書評人,已翻譯出版《林肯傳》《西方人眼中的中華帝國》《溫莎城堡》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結婚,在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國古代,結婚的禮儀尤其多,特別是入洞房之前。

在古代中國,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納採: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佔卜。納徵: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可是這些事情做完以後呢,就像電視、電影上演的那樣直接吹打拜堂、喝交杯酒、入洞房?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當年中國夫妻在第一次入洞房之前,要做的床上禮儀三部曲。分別是拜床神、上春凳和早生貴子。

拜床神

在中國古代,有大量有名的沒名的神。比如天上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什麼的管理天上,地下有閻王爺、地藏菩薩什麼的管理陰間,中間有如來佛,還有一幹眾神什麼都管。

除此以外,中國文化裡還有許多在家裡的神,比如灶神、廁神、土地,當然,還有床神。

是的,在中國古代,新婚夫婦在入洞房之前,第一個禮儀就是拜床神。

相信有人要問了,床神是誰?

有人傳說床神是個書生,某年,有個書生喜歡上了一個賣扇子的姑娘。雖然兩人兩廂情願,但並沒成夫妻。而且,書生在與姑娘幽會的第二天就暴斃身亡。可姑娘還是很喜歡他呢,所以為了紀念他,便經常擺上香和水果,祭拜大床。對,就是祭拜床。人家問她,她不敢說,就說是祭拜是為了孩子長大,祭拜之人被叫做床母。然後一傳十,十傳百,拜床神的習俗就風行開了。


第二個傳說呢,是稱周文王夫婦是床公和床母。因為《封神演義》上寫著,當年周文王夫婦總共有一百個兒子,因此他們也就成了「多子多福」的楷模,受到世俗祈求多子的頂禮模拜,所以成為保佑房幃的神,也就是床神。

第三種傳說是在道教的神譜中,床神分為床公和床母,其中床公名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床母名九天衛房聖母元君。不過,床母的地位要高於床公。而且據說床母其實就是王母娘娘的生身母親——太元聖母,這個太元聖母也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的妻子。那麼,床公是不是就是盤古或盤古的化身呢?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總之,今天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嶽廟裡,正院的西配殿廣嗣殿中,裡面便是供奉著床身夫妻——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房聖母元君。

且不管到底床公和床母是誰,總之拜祭他們的風俗實際上從漢朝就有了。據《世說新語》記載,當年漢朝的時候,人們往往用茶獻給床公,酒獻給床母,同時還要上雞肉等做供品。目的就是保佑新婚夫妻的和和美美,以及未來能多生多養。

到唐宋的時候,特別是宋朝,祭拜床神的風俗已經基本成為定勢。比如宋朝人楊循吉在《除夜雜詠》這首詩裡就說:

「歲除當此夜,灑掃事匆匆。井上皆封草,門前盡畫弓。祠堂神影掛,客座佛筵崇。撒豆祈兒疾,存炊忌釜空。闢瘟燒術暖,承俗燎柴紅。啟篋新衣振,除塵舊室攻。買餳迎灶帝,酌水祀床公。春帖題鄉究,年書誦學童。插籩皆柏葉,戲火有梨筒。殘歷收年盡,深缸洗臘終。市闤驕物貴,鄰裡饋糕通。未識他州節,於斯異與同。」

其中的「買餳迎灶帝,酌水祀床公」這句就是說的祭祀床神和祭祀灶神是同等地位的大事。

民間傳說,床母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必須把酒給床母,茶給床公,這就叫做男茶女酒。另外,祭床神時,要將茶酒糕果放在寢室,以祈求「終歲安寢」。

當然,除了酒和茶外,還有糕果和水果。說是糕果充飢,水果解渴,均不可少。在新婚之時,最好還要加上雞酒油飯、雞腿以及花生,以祈求床公床母能讓新婚夫婦多子多福。

上春凳

我們大家都知道,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動物世界》中,便有一句著名解說詞話:「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大草原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古人們也深諳這個道理,因此便常用「春夢」來讓人意會。

先不說春夢,那大家是否聽說過「春凳」呢?可能有人已經與男女之事聯繫上了。別瞎想哈,其實這東西呢,原本叫做床尾凳,後來因為一些原因就諧音成「春凳」了。

春凳長成什麼樣子呢?春凳也是一種家具,可以說就是一個矮桌子。木頭做的,四條腿,比床稍矮、稍小,一般都放在床尾。

它是用什麼做的呢?你絕對猜不到,春凳是用香椿樹的樹幹做成的。因為這種樹的木質較好、紋理美觀、顏色好看。而且香椿樹還帶有香味,不招蚊蟲,因此很多人家用來製作各種家具。據說,新人結婚當天,娘家人用「椿凳」抬著婚被,吹吹打打地當做陪嫁給送過去,不僅顯得倍兒氣派、還有送香的意思。因為「椿」和「春」同音,以至於後來有人書寫「椿凳」時,便直接寫成了「春凳」。後來,春凳作為古人結婚必須之家具,因為香椿木象徵著美好,正好符合結婚的喜慶意味。


那麼春凳是做什麼用的呢?

當年,夫妻的洞房裡東西可是太多了,桌子、椅子、梳妝檯,早就擺滿了。夫妻倆人想說說悄悄話,又不想直接在床上聊——床是睡覺的地方,那怎麼辦呢?坐春凳上唄。又不高、又方便摟個腰了、耳邊說說悄悄話了,等等。這不正好能體現兩個人的真摯愛情嗎?

還有,就是在當天入洞房的時候以及以後上床之前,夫妻兩人都要踏著春凳到床上,而上春凳也就成了夫妻恩愛的一個代名詞。

另外,前面我們說過,春凳就像一個矮桌子,因此可以坐臥,甚至是躺在上面。大家想到了今天的什麼家具?對,就是躺椅或沙發。一般來說,躺椅或沙發都是為客人準備的,家裡人用的比較少。萬一來個閨蜜或基友,讓人家直接坐床上也不合適,索性就坐春凳上了,說著話非常方便,絕對是一舉兩得。

早生貴子

當新人踏上床,往往第一個看到的不是床,而是四盤乾果或四個用乾果組成的字,是什麼呢?就是「早生貴子」,它們分別是棗、花生、桂圓、瓜子、慄子或荔枝。更有些習俗多的地方,還會擺上一盤藕,意喻「佳偶天成」。

其中,棗不僅代表「早」的意思,也象徵著小兩口的愛情紅紅火火,祝福新的生活紅似火。花生呢,作為吉祥喜慶的象徵,寓意多子多孫兒孫滿堂,預示相愛的人永遠在一起,永不分離,象徵著生活多姿多彩,象徵長壽多福,如意平安幸福。當然,它也預示著果實纍纍,事業成功。一般來說,在婚禮上,桂圓有早生貴子的意思,也有富貴利達,團團圓圓的意思。瓜子、慄子或荔枝呢?其實都是代表「立子」,表示男丁興旺。

當夜,新婚夫妻不能動這些東西,還要照著原樣擺。直到過一會,有專人拿起灑在他們的床上,他們才能躺在一堆乾果上面,享受二人世界。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人生的四大喜事之——洞房花燭夜
    洞房,就是新婚夫婦的房間。花燭,是指舊式新婚之夜,洞房裡要點上花燭,上面多用龍鳳圖案等做裝飾。洞房花燭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周·庾信的《和詠舞》詩中:「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那為什麼要把新婚夫婦的房間叫作洞房呢?
  • 為何古代男人和女人結婚的晚上叫洞房花燭夜?原來與這個傳說有關
    倘若說起結婚一事,人們都會想到婚姻,想到洞房花燭夜的美好。不過,雖然人們總是將這樣的字眼掛在嘴上,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說法的來源。其實,古代男女結婚的晚上叫作洞房花燭夜,是有一定的傳說依據的。在後面的歲月中,堯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但是卻久覓不得。幸運的是,有一天,堯看到了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正是他所牽腸掛肚的仙女。於是乎,堯趕緊迎了上前去。然而,堯正要和仙女談話的時候,一條大蟒卻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
  • 古代四大樂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上句是什麼?
    古代四大樂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上句是什麼?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大樂事,最出名的當是下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上一句是什麼你知道嗎?    ‖ 古代的人生四大樂事: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其實前三個實現的機率要比「金榜題名」高得多,畢竟,在古代要考取一個功名是非常困難的。
  • 為何新婚之夜叫「洞房」,到底有什麼含義?原來是這樣!
    古代結婚時一件很莊重的事情,古時候,新婚之夜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洞房花燭夜」,在這,就有不少人問了,古時候為什麼把新婚之夜叫做「洞房」呢?在原始社會,還未文明開化的人們實行的是群婚制度。雖然到了黃帝統治時期,群婚制度就被廢止了,但是延用這個制度很久的人們一時之間根本沒有辦法接受群婚制度的廢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群婚存在著很大的弊端。
  • 古代貴族新婚洞房夜,通房丫環也必須穿睡衣在旁待命,這是為何?
    除了傳統節日上的習俗,古代結婚鬧洞房的傳統也流傳了下來,因為文化的多樣性,許多地方新婚鬧洞房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洞房現代鬧洞房由於現代科學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的提高,所以對於文化的認知也相對的更加開放,現代人對於新婚鬧洞房的方式就比較有趣。
  • 古代洞房花燭後,沒有「落紅」的那些新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學發展後,女子身上的枷鎖越來越重,基本上淪為男人的附屬品。三從四德是基本守則,在此基礎上還要迎合男人的喜好,做一些有損身心健康的事情,比如裹小腳之類的。同時古代很看中女子的貞潔,注重貞潔其實也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
  • 穿越到新婚夜,別人洞房花燭,她卻驚心動魄:代嫁給了殘疾王爺!
    穿越到新婚夜,別人洞房花燭,她卻驚心動魄:代嫁給了殘疾王爺!穿越成相府棋子,還被代替嫡姐嫁給殘疾王爺。新婚夜,別人洞房花燭,她卻驚心動魄。沒關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惹她的坑她的害她的,一個一個,她都不會放過!書蟲們好!
  • 常說洞房花燭夜,那麼「洞房」這個詞怎麼來的?與一位仙女有關
    常說洞房花燭夜,那麼「洞房」這個詞怎麼來的?與一位仙女有關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從古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有些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因為不符合時代要求,在歷史的大長河中被淘汰掉,但有些習俗卻被我們世代相傳並默許遵守使用。
  • 洞房花燭夜,蘇軾寫詞一首,大秀恩愛,讀完之後令人心動
    把洞房花燭夜的美妙之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也讓文字見證此時此刻夫妻二人的感情。19歲的蘇軾與16歲的王弗,在洞房花燭之時,正是用一首《南鄉子· 集句》,見證了他們倆的甜蜜愛戀,美滿婚姻。接下來詞的下片,就是蘇軾在描寫他們洞房花燭之夜的生活了。第一句,「少年即須臾」,摘取的是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之中的語句,寫年少時光,很快就過去。換句話來講,正是要珍惜光陰。
  • 蘇東坡新婚之夜所作的一首詞,卻通篇都是「抄襲」!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之喜莫過於新婚成家、科舉中榜,成家立業方才完美。古人但逢喜事必有詩詞紀之,譬如唐代孟郊科舉中第後編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新婚之喜自然也要有詩詞相和,但新婚畢竟破涉隱私,因而所流傳的新婚詩詞卻不多。
  • 12歲少女拜師學畫,老師10年後娶她,新婚夜為她畫人體一幅3450萬
    其實不是,新郎選擇在洞房花燭夜,為新娘作一件最是浪漫的事情,就是把新娘的人體給畫下來,當成一種紀念。有人會想,難道洞房花燭夜,不應該是選擇春宵一刻值千金嗎?當然這只是部分人的看法罷了。所謂的洞房花燭夜,並不一定要行周公之禮。聽說有促膝長談的,有通宵打麻將的,當然還有通宵玩lol的。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時間:2018-11-02 19:58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想讓自己的新婚祝福顯得獨特?不如試試用古詩詞!文章為大家準備了形容女子出嫁和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 古代洞房花燭夜,為什麼要安排一個通房丫鬟在一旁伺候?
    「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和詠舞詩》庾信01引言洞房花燭夜本是人生一大喜事,但其實古代在這件事情上也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習俗,比如說要安排一個同房丫鬟在一旁穿著睡衣候著03通房丫鬟的作用一般來說,通房丫鬟在洞房花燭夜是要守在新娘子的床前,並且是穿著睡衣等候。如果新郎官覺得不盡興,那麼就輪到通房丫鬟伺候。
  • 他畫新婚夜,夫妻喝交杯酒的賣874萬,換成雙方牽手卻賣了1062萬
    他畫新婚夜,夫妻喝交杯酒的賣874萬,換成雙方牽手畫卻賣了1062萬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中國新婚之夜,有著特殊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結婚儀式之後,夫妻兩人在洞房之內,竊竊私語的畫面,是一個人最難忘記的時刻之一。藝術是生活的投射。
  • 一樹梨花壓海棠:5首詩詞帶你體會古人的洞房花燭夜
    杜甫第三句,就是《四喜詩》的「洞房花燭夜」這一句;周南第一章,《詩經國風周南》第一章《關雎》。這兩句都是描寫男女相愛的。儘管作者目前不可考,但《四喜詩》卻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傳統婚俗,也是非遺的重要內容。既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人們是不是有更加熱烈的表達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首關於「洞房花燭夜」的詩詞。當然,我們只講比較文雅的。
  • 蘇軾、李清照各自在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詩,「肉麻」程度不相上下
    雖然蘇軾和李清照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們兩人都在新婚當夜寫過一首詩,而且兩個人所寫的詩內容都很「肉麻」,可以說是不相上下。蘇軾迎娶王弗當晚,洞房花燭夜,才子佳人共處一室,蘇軾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詞送給愛妻,全詞如下:寒玉細凝膚。清歌一曲倒金壺。冶葉倡條遍相識。淨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 古代皇帝進洞房前後,都要幹些什麼,看看溥儀是怎麼說的
    在古代,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首,尤其是在自由戀愛極為稀缺和以孝為先的古代,結婚其實就是彼此了解的開端,也是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大事。不過,古代新婚夫婦結婚用的房屋不叫「洞房」,而叫「青廬」。(洞房花燭夜,圖取其意)在中學課文《孔雀東南飛》裡,就有關於青廬的記載:「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這裡的青廬就是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房舍。
  • 古代新婚人拜完天地,為什麼要說送入「洞房」,有什麼說法嗎?
    在遙遠的古代結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可是一個非常莊重的事情,容不得一點馬虎。在那個時代新婚夫婦的結婚之夜被人們叫做是「洞房花燭夜」,聽上去很是美好呢?但是你肯定會很納悶,為什麼古時候的人們會把新婚的第一夜叫作「洞房」啊?其實這是有一定的緣故的。在遙遠的原始時期,人們思想十分落後那個時候還實行群婚制度呢。
  • 《詩經》中有趣的新婚詩,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洞房中新娘的歡愉之情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的「洞房花燭夜」,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人生中最大的喜事。人們從這一天開始,身份也就發生了轉變。對於愛作詩的中國古人來說,自然也少不了寫上一些關於新婚的詩作。唐代詩人王建的《新嫁娘》,就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新婚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 古代新婚之夜,女子如果沒有「落紅」,會遭受到什麼樣的處置?
    古代新婚之夜,女子如果沒有「落紅」,會遭受到什麼樣的處置? 眾所周知,在明代,朱元璋非常重視倫理原則,朱熹使儒家思想僵化 ,從身心方面約束了女性的貞操。這是明清時期的習俗。結婚當天,女方母親送給女婿一塊方絲手帕..在新婚之夜,男人會在床上拿著一條白色的絲綢,然後繼續處理男人和女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