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一個詞在國際社會火了,它就是wet market(早期被直譯為「溼貨市場」)。那麼wet market到底是什麼呢?是咱們老百姓買菜常常光顧的菜市場嗎?還是漁民們販賣新鮮海產品的海鮮市場?還是暗藏不人道、不衛生交易的野味市場?
前段時間,一家頗具大眾影響力的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不懷好意,拿「中國的wet market重新開放營業」大做文章,利用新老網絡素材混淆視聽,偷換wet market的概念,在未弄清事實真相之前亂扣帽子,企圖把中國人民刻畫成不知吸取教訓,熱衷吃野味的形象(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吃野味的群體只是極少數,許多人甚至一輩子都未曾親眼見到野味)。(對此綠會國際部已做出有力反駁,請見文《人大決定非常棒,重開野味市場假新聞猖獗》)
據匿名知情外籍人士透露,《每日郵報》素來以「胡編亂造」聞名,其報導常常對許多英國民眾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人們對時事政治事件的判斷力,從而引導民眾做出錯誤決定。
那麼其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外媒是否也毫不負責任,「造謠一張嘴」呢?
小編發現,許多西方主流外媒也報導了中國,尤其是在武漢的wet market的情況。雖然這些報導都提及這類市場重新營業,但報導開頭都立馬對wet market在中西方不同的定義,以及真正的大眾wet market在中國是什麼樣做出了解釋(例如美媒ABC、CNN等)。
ABC官網的新聞報導,題為「武漢的溼貨市場重新營業」,乍一看似乎要批評市場重新營業,但報導開頭立即對武漢所謂的溼貨市場進行澄清,即中國老百姓熟悉的菜市場。(圖源:ABC新聞網)
ABC的一篇報導(上圖)採訪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中國文化教授Emma Teng,她告訴ABC記者,英語中wet market的含義非常廣,在中國,它是指售賣各種新鮮蔬菜水果、肉類食品和麵食等產品的地方,可以說是中國版的農貿市場。Teng教授還表示,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普遍存在的生鮮市場/菜市場(wet market)有所誤解,將它等同於野味市場(英文也是wet market)。該報導還採訪了一名來自愛荷華大學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Stanley Perlman博士,他表示,儘管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附近出現大量早期確診病例,但病毒的真正來源尚不清楚。Perlman教授還告訴記者,儘管有傳言病毒來自蝙蝠,但在蝙蝠體內並未發現相同的新冠病毒,他估計病毒是通過一個中間宿主傳給人類,但這只是猜測,尚未有科學證據表明如此。
美國的另一主流媒體CNN也在近期提到了wet market,甚至就以「中國的wet market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樣子」為題報導。
該報導由CNN駐香港的記者撰寫,文章開篇就對wet market一詞的來源做出解釋:「乾貨市場售賣不易腐壞的商品,例如穀物或日用品。相對的就有『溼貨市場』,售賣各種新鮮產品,只有一小部分有出售野味產品。英語中把中國的生鮮市場叫做溼貨市場是因為小販常常在市場裡用水衝洗蔬菜或海鮮,這些市場的地板往往是潮溼的。」CNN的報導隨後繼續解釋,中國大部分的生鮮市場(即外國人眼裡的「野味市場」),並沒有各種等待宰殺的奇珍異獸,大部分中國人到生鮮市場去只是為了購買新鮮又實惠的農產品或海產品。
衛報官網上對wet market進行解釋的文章(圖源:The Guardian官網)
在西方頗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中,類似報導還有很多。這些報導都介紹了中國當地的wet market的真實情況,糾正部分西方人對一般意義上的wet market的錯誤認知,同時強調了關閉真正的「野味市場」,禁止野味交易的重要性。這類報導中不乏記者深入實地考察的新鮮素材和對相關領域專家的採訪,真正做到了一個媒體人應有的體面:真實與客觀。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擦亮眼睛,看清各類新聞報導背後的真實含義,而不是一味地被牽著鼻子走,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力。
參考文章:
1. Wuhan's 'wet markets' are back in business(來源:abc News)
2. China's wet markets are not what some people think they are(來源:CNN)
3.What is a wet market(來源:The Guardian)
文/洪珮嘉 審/Linda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