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如廁,被稱為「天大的小事」。您也許不知道,每個人每天大約要上廁所6~8次,一年大約會有2500次。每個人一生中,平均有3年的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的。
很多讀者上完廁所辦完「事」之後都會第一時間儘快離開,畢竟誰也不想多呆一秒。但是,如廁大小便真不要太不當回事,學會察「形」觀「色」,也能找出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甚至能及早發現你的健康疾患。
六種尿液顏色提示身體健康隱患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卓介紹說,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無沉澱渾濁現象。飲水量、冷暖、體溫的變化,以及食物、藥物的作用,都會影響尿色的深淺,如喝水多時尿量較淺,尿量增多,喝水少而出汗多時尿變濃,顏色就轉為深黃。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都能夠從尿液顏色的改變上反映出來,尤其是以下六種尿色,一定要提高警惕。
紅尿:肉眼可見的紅顏色的尿液一般是血尿,血尿是指尿中有超過正常量的紅細胞,當一升尿中含血量超過一毫升時,尿顯紅色,肉眼可辨,叫肉眼血尿,這是常見的一個症狀。發生血尿常見的疾病有泌尿系統疾病,各類原發性、繼發性及遺傳性腎炎是引起小兒血尿最常見的原因,尤以鏈球菌感染後腎炎最為多見。腎、膀胱、尿道結石均可引起血尿,尤以男性下尿道結石最為多見。
白尿:又稱為乳糜尿,由於脂肪乳濁液進入尿中,好像牛奶一樣,有時混有白色凝塊或血液。此症狀意味著體內淋巴管有病變。導致乳糜尿的常見疾病是絲蟲病。此外,勞累或吃高脂肪食物時白尿也可能會出現。
膿尿:泌尿道化膿性感染,膿汁混入尿中,使尿呈膿汁樣或混濁,常懸浮有絮狀物,靜置後有較多白色沉澱物。患有腎盂腎炎、腎積膿、腎結核或因梗阻、異物引起的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即可見到這種尿。
茶尿:血液中的膽紅質經肝臟轉化後變為尿而排出體外。所以,一旦肝臟有病,不僅膽汁儲留,而且未經肝臟加工的膽紅質還會直接進入尿液,使尿呈現黃如濃茶樣顏色。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膽囊炎和膽石症等疾病,都可出現這種尿色。
黑尿:黑色尿比較少見,常常發生於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病人,如惡性瘧疾病人,醫學上稱黑尿熱,是惡性瘧疾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此外,黑尿還可見於酚中毒、黑色毒瘤、尿黑酸病。
醬油尿:引起醬油色尿最常見的疾病是「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此外,亦可見於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腎臟擠壓傷、大面積燒傷、溶血性貧血、錯型輸血,甚至劇烈的運動後,尿液也可似醬油色。
便便特殊形色也是健康「檢測儀」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主任王元釗介紹說,正常糞便一般為黃褐色,成形軟便,一般每日1~2次。如果出現以下異常顏色和形狀的大便則要引起重視,及時就診進一步做專業檢查,及早發現問題。
·柏油樣便的糞便呈糊狀,有血腥味,無臭味,外觀為黑色,表面有油性光澤,像鋪馬路的瀝青,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出血性胃炎和肝硬化並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是常見病因。
·白陶土樣便的糞便呈灰白色,較鬆散,形狀似白陶土,是膽道的內腔受阻或外壁受壓,膽汁不能通過膽道進入腸腔,將糞便染黃所致。常由膽道內腫瘤、乏特氏壺腹周圍癌和膽管結石等疾病引起。
·暗紅色的血便或糞便中混有血液,多由下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的疾病有小腸惡性腫瘤、結腸癌、結腸息肉、美克耳憩室潰瘍等疾病。鮮血附在糞便表面或便出的全是血。見於痔瘡肛裂、直腸息肉和直腸癌等疾病。
·便顏色發白而且皮膚和黏膜發黃,多考慮是阻塞性黃疸。
·溝便是指大便有一道溝或不規則狀,是直腸癌和直腸息肉症狀,應及早檢查明確診斷。
·泔水樣便的糞便像淘米、刷碗、刷鍋用過的泔水,糞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大便次數多,量也大,無臭味或臭味較輕,排便常噴射而出。常見於霍亂或胃泌素瘤等疾病。
·果醬樣便的糞便顏色像巧克力糖,呈糊狀,形似果醬或炸醬麵色澤,糞便中常常有崩潰腐敗的組織碎片,有惡臭。見於阿米巴痢疾。
·糊狀便的糞便呈糊狀有泡沫,或像發酵的麵團。患者便次多,伴有腹鳴、腹脹、多屁。常見於消化不良。
·溏便類的糞便稀薄而不成形。多在黎明前或清晨發生,患者便次較多,排便時腹痛、量大,排便後腹痛消失。常見於夜間腹部著涼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海藍色水樣便一般呈海藍色或綠黃色,米湯樣,內含半透明蛋花樣或黏膜樣物質,便次多、量大。常見於葡萄球菌性腸炎或抗生素性腸炎。
·脂肪便類的糞便量多,表面有油滴,味酸臭。提示有脂肪水解、消化吸收障礙。見於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患者。
·硬球樣便類的糞便呈堅硬球狀。似羊糞樣,不易排出。見於中老年人或久病臥床便秘者。氣虛型便秘患者可嘗試中醫湯藥或者膏方調理。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丁皓宇
編輯 : 胡妍璐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