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其辭,目察其色

2020-12-20 中國法院網
 

  「耳聽其辭,目察其色。」這是胡石壁在「既有曖昧之訟則合勒聽離」判中所言。這句話脫胎於中國古代的一種聽訟藝術——「五聽」。

  「五聽」之說,見於《周禮·秋官·小司寇》,其云:「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可見,聽「五聲」是為了「求民情」。那「求民情」又是指什麼呢?這可以從睡虎地秦簡中找到一些線索。睡虎地位於湖北雲夢西郊,「文革」末期,那裡出土了十二座秦漢墓葬。其中編號為「十一號」的秦墓,據考證墓主名叫「喜」,他做過安陸縣的「獄史」,又曾轉任鄰近的鄢縣的令史。「喜」可能太熱愛治獄工作了,死後陪葬了超過千枚的竹簡,大多是秦律和治獄案例。其中有一部《封診式》,整理者最初將其稱為「秦治獄案例」,是類似於漢代之「比」的案例集,但日本學者籾山明通覽總體後認為,它更像一種文書範本與格式。無論是案例集還是文書格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我們知道,遠在秦朝時就有了這兩樣東西。在其中一根竹簡上,寫有這樣一段話:

  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治諒〔笞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諒〔笞掠〕為下,有恐為敗。

  很多學者都對這句話中的「得人情」進行解讀,籾山明綜合各說之後認為,所謂「得人情」,其含義應該就是求得事實真相,「察得犯人的真情」。這一解釋也在晉代張裴那裡得到了印證,他在《律表》中說:「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機;情者,心神之使。心感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是故奸人心愧而面赤,內怖而色奪。論罪者務本其心,審其情,精其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然後乃可以正刑。」至於「五聽」的具體方法,《周禮·秋官·小司寇》云:「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漢代鄭玄和唐代賈公彥對此都作過註疏,唐獄官令在其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歸納:

  諸察獄之官,先備五聽。案周禮云: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觀其出言,不直則煩。二曰色聽,觀其顏色,不直則赧然。三曰氣聽,觀其氣息,不直則喘。四曰耳聽,觀其聽聆,不直則惑。五曰目聽,觀其眸子,不直則眊然。

  五聲聽訟藝術在西周時期就已形成,「子產聞哭」便是較早的一個案例。據《韓非子集解》載:

  鄭子產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子產曰:「其聲懼。凡人於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奸也。」

  子產鑄刑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史家認為,子產此舉,實開法典公開化之先河。然而胡適認為,子產並不是「法理學家」,更是「實行的政治家」。「子產聞哭」的故事,就讓我們見識了他日常的「實行」風採。子產謂:「凡人於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活脫脫一個「老獄吏」,非長期積累揣摩,難出此語。子產之後,踐行「五聽」者代有其人,鄭克編撰的《折獄龜鑑》就在「子產聞哭」之後,附錄了三則「皆用子產語以察奸者」的故事,鄭克感嘆:「蓋言苟中理,無時不驗。……王者發政,必佔古語,盡心君子焉可忽哉!」

子產像(清代金農畫)

  在漢代,亦有「五聽」逸聞,《全後漢文》卷三八就載有一篇薛宣斷縑的故事:

  臨淮有一人,持一匹縑,到市賣之。道遇雨披戴,後人求共庇蔭,因與一頭之地。雨霽當別,因共爭鬥,各雲我縑,詣府自言。太守丞相薛宣劾實,兩人莫肯首服。宣曰:縑直數百錢耳,何足紛紛,自致縣。呼騎吏中斷縑,各與半,使追聽之。後人曰受恩,前撮之,縑主稱冤不已。宣曰:固知當爾也。因詰責之,具復。俾悉還舊主。

  唐代也有。《龍筋鳳髓判》的作者張鷟,在他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卷五中記載了一則河南尹李傑的斷案故事,也是運用了「五聽」之術:

  李傑為河南尹,有寡婦告其子不孝。其子不能自理,但云「得罪於母,死所甘分」。傑察其狀,非不孝子,謂寡婦曰:「汝寡居,唯有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無悔乎?」寡婦曰:「子無賴,不順母,寧復惜乎!」傑曰:「審如此,可買棺木來取兒屍。」因使人俟其後。寡婦既出,謂一道士曰:「事了矣。」俄而棺至,傑尚冀有悔,再三喻之,寡婦執意如初。道士立於門外,密令擒之,一問承伏:「其與寡婦私,嘗苦兒所制,故欲除之。」傑放其子,杖殺道士及寡婦,便同棺盛之。

  在這個故事中,河南尹李傑通過「察其狀」,感覺到寡婦的兒子「非不孝子」,而寡婦本人則言語當中不無疑點。通過使人偷偷跟蹤觀察,發現了寡婦與道士密謀通過不孝指控將礙事的兒子除掉的驚天秘密。唐代另一位名吏張詠,也是善於通過察言觀色破解疑案。鄭克撰《折獄龜鑑》收有一則「張詠勘僧」,其文如下:

  張詠尚書,知江寧府。有僧陳牒出憑,詠據案熟視久之,判送司理院勘殺人賊。翌日,群官聚聽,不曉其故,詠乃召問:「為僧幾年?」對曰:「七年。」又問:「何故額有系巾痕?」即惶怖服罪。蓋一民與僧同行,於道中殺之,取其祠部戒牒,自披剃為僧也。

  自稱為僧七年,額頭上卻有俗人才會有的系頭巾的痕跡,怎能逃過張詠的慧眼?才剛一問,立馬招供。也許是此類故事中的「五聽」之術太靈驗了,唐朝的法律都對此作出了規定,唐律四七六條上半段就說:「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覆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訊。違者杖六十。」宋代官箴書《州縣提綱》中的一段話,與唐律這條規定的意旨十分接近:「故鞫獄不可專用威猛,亦不可誘以輕罪,惟察詞觀色,喻之以理,扣其實情,俾之自吐,則善矣。」所以,「五聽」並不僅僅只是一種聽訟藝術,更是杜絕專用威猛、刑訊逼供的重要手段。

  唐以前存世的判詞較少,所以「五聽」只是以逸聞故事的形式流傳下來。宋代的判詞中,就多有涉及「五聽」的例子,運用「五聽」的場合也非常廣泛。例如胡石壁「兄弟之訟」判,是在受理詞訟階段就通過「觀其貌」判斷其理之有無:「鄒應龍兩月前曾當廳投狀,以訟其兄,當職覽其詞,觀其貌,便知其是一無理之人,書判之間已示懲戒之意。未幾,其兄應祥果訴其不恭,其弟應麟又訴其不友,竟不逃當職之所料。」宋代官箴書《州縣提綱》還通過言語特徵對健訟之民和良善之民作出分辨:

  健訟之民,朝夕出入官府,詞熟而語順。雖譊譊獨辯庭下,走吏莫敢誰何。良善之民,生居山野,入城市而駭,入官府而怵,其理雖直,其心戰惕,未必能通。若又縱走吏之輩訶遏之,則終於泯默受罪矣。凡聽訟之際,察其愚樸,平昔未嘗至官府者,須引近案,和顏而問,仍禁走吏無得訶遏,庶幾其情可通。

  胡石壁的「既有曖昧之訟則合勒聽離」判,則將「五聽」用於家事案件。判詞云:

  新臺之事,委屬曖昧,阿黃陳詞於外,則以為有,供對於獄,則以為無。若但據其先後之詞,而遽以為有無之決,是非鮮有不失實者。當職今親至院,逐一喚問,耳聽其辭,目察其色。阿黃應對之間,頗多羞澀,似若有懷而不敢言;李起宗爭辯之際,頗覺囁嚅,似若有愧而不能言。當職今固未敢決然以為無也。如必欲究竟虛實,則捶楚之下,一懦弱婦人豈能如一強男子之足以對獄吏哉,終於誣服而已矣!況此等醜惡之事,只當委曲掩覆,亦不宜揚播,以貽鄉黨之羞。又尊卑之間反且如此,縱無此事,亦難複合。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此禮經之所以垂訓萬世者也。阿黃之不見說於舅必矣,其夫婦雖欲偕老,其可得乎?合勒聽離,黃九二將女別行改嫁,李起宗免根究。

  這一次,胡石壁遇到的是一起兒媳公公事涉曖昧的案件。究竟有無訴稱之事,兒媳阿黃語多反覆,胡石壁覺著,「若但據其先後之詞,而遽以為有無之決,是非鮮有不失實者。」於是,「今親至院,逐一喚問,耳聽其辭,目察其色。」他觀察到:「阿黃應對之間,頗多羞澀,似若有懷而不敢言;李起宗爭辯之際,頗覺囁嚅,似若有愧而不能言。」儘管胡石壁「未敢決然以為無」,但也決定不再一究虛實。一是擔心「捶楚之下」「終於誣服」,二是考慮「醜惡之事」「不宜揚播」。又慮及「尊卑之間反且如此,縱無此事,亦難複合」,於是判離改嫁。胡石壁其可以謂慧眼仁心矣!所謂慧眼,是指當查清時必查清,耳聽其辭,目察其色,均屬必須。所謂仁心,則又指該糊塗時且糊塗,尊其隱私,遏其是非,善莫大焉。

  好的法官,都不是只顧當前、一判了之,而是思前慮後、務絕後患。翁浩堂「衣冠之後賣子於非類歸宗後責房長收養」判,就是在案件已結之後,猶在察言觀色。判詞云:

  父子,人倫之大,父老而子不能事,則其罪在子,子幼而父不能養,則其責在父。劉珵為衡州知郡孫,有男元老,幼不撫養,而賣與鄉民鄭七,棄衣冠而服田畝,情亦可憐,此猶可諉也,曰劉珵一時為貧之故。已而元老不安於鄭七家,逃歸本父,劉珵固宜復回天理,自子其子矣,乃復以元老賣與程十乙,則其意安在哉?可謂敗人倫,滅天理之已甚者!今鄭七入詞,欲取回元老於已去三年後,此決無複合之理。元老宦裔,鄭七農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應更來識認。劉珵兩將元老賣弄,為父不父,本合勘杖,且與從蔭,決小杖二十。元老牒押往族長劉萬二宣教宅,聽從收養。觀此子情貌奸狡,兼所習已乖,請萬二宣教嚴與鈐束,庶免墮落下流,為衣冠之玷,亦一美事。

  在這個案件中,翁浩堂將一個兩次被生父賣掉的棄子判與族長劉萬二劉宣教收養。判決之後,他又不禁打量起這個棄子的相貌,認為他「情貌奸狡」,再加上他已經沾染惡習,於是請萬二宣教從嚴管教約束,避免使其墮落為卑鄙之徒,原來是將「五聽」之術用在了「幫教」「問題少年」上。

  「五聽」也是包公斷案的慣常手法。《宋史》本傳稱:「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公的斷案故事,南宋時期已於民間廣為流傳。元雜劇中,包公戲也佔了很大比重。明代中期,更出現一部包羅百件訟案的公案小說《龍圖公案》。但據考證,在數量眾多的包公斷獄故事中,能作為信史者,僅《宋史》本傳所載「割牛舌」一事:

  ……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包拯像(清殿藏本)

  這個案子,充分展現了包拯「欲擒故縱,引蛇出洞」的辦案智慧,歷來被傳為美談。若要說「五聽」聽訟,則當屬《灰闌記》為最精彩。《灰闌記》是元代李行道創作的一部雜劇,全名為《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說的是馬均卿妻子與趙令史通姦,將馬毒死,反誣馬均卿小妾張海棠謀殺丈夫。為了謀奪家產,更強稱海棠之子為其所生。人稱「模稜手」的鄭州太守蘇順,「雖則居官,律令不曉,但要白銀,官事便了」,任由姦夫趙令史將海棠屈打成招。官司到了開封府,包拯正是略施「五聽」之計,使得真相大白。這個計謀就是,令人在階下用石灰畫個闌兒,「著這孩兒在闌內,著他兩個婦人,拽這孩兒出灰闌外來」。並說:「若是他親養的孩兒,便拽得出來;不是他親養的孩兒,便拽不出來。」結果馬妻拽得出來,海棠卻「兩次三番,不用一些氣力拽那孩兒」,「唯恐使孩兒損骨傷肌」。包公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孰真孰假,瞭然於心。其云:

  律意雖遠,人情可推。古人有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看這一個灰闌,倒也包藏著十分利害,那婦人本意要圖佔馬均卿的家私,所以要強奪這孩兒,豈知其中真假,早已不辨自明了也。(詩云)本為家私賴子孫,灰闌辨出假和真,外相溫柔心毒狠,親者原來則是親。

《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無邪齋梓行《元曲選版畫全編》)

  包公的灰闌記故事,影響深遠。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就從中受到了某些啟發。法官阿茲達克也是畫灰闌斷案,但與包公依據血緣關係斷案不同,他把孩子斷給了女傭格魯雪,而不是他的生母,他的裁判理由是——「一切歸善於對待的」。正是格魯雪,冒著生命危險收養了這個被生母遺棄的幼子。兩相比較,似乎有些南轅北轍,卻絲毫讓人感覺不到是什麼「同案不同判」。其實,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使是「類案」,也各有其特殊之處。「若夫隨機應變,遇事酌裁,神而明之,使民宜之,則在明有司。」

英文版《灰闌記》插圖(John Buckland-Wright畫)

  在《高加索灰闌記》的結尾,阿茲達克掛冠而去,只留下歌手兀自唱道:

  這一晚以後阿茲達克消失了,此後再也不見。但是喬治亞人民並未忘記他,他們長久回憶著他當法官的時代,那個短暫的黃金時代,幾乎是公道的時代。

  我們也長久地回憶著包公,回憶著像包公一樣的歷代名公,他們的斷案智慧與藝術,何嘗不是一筆享用不盡的財富。


 

相關焦點

  • 大大用典【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各級領導到群眾中走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和熟悉他們工作和生活的狀況,就可以從根本上防止這種命令主義、官僚主義的弊病。我們提倡各級領導帶任務、帶問題深入基層,解剖麻雀。  ——摘自習近平著作《擺脫貧困·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原文作於1990年3月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應該怎樣解
    《論語為政篇10》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錢穆譯】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孔子的三步觀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這是孔子講觀察一個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視、觀、察三重遞進我們先來看「視其所以」。一個人做的好事,還是壞事,這一眼便明了。但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接著,我們來看「觀其所由」。所由,就是由哪條路來,這是觀察他採取的是什麼方法來做這件事的。比如,賺錢這件事,有的人踏踏實實,日積月累,有的人滿腦子想著的都是走捷徑。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是何意,該如何理解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麼、心安於什麼,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一個人了。
  • 跟著丙察察去流浪
    在西部,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在所有進藏的道路中,丙察察是最神秘刺激最驚豔的。十五年前就開始帶驢友進丙察察的老司機瑪璜說,把命別在褲腰帶上玩了幾十年,真把自己玩成了一匹永遠在路上的老狼。丙中洛、察瓦龍、察隅,就是所謂的丙察察。
  • 社會的道德準則:科舉並不見得比察舉公平
    察舉制與推薦信制度在舊有史觀中,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一對連襟。伴隨著那句赫赫有名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仿佛察舉制創設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固世家門閥的地位。同樣,與察舉制類似的歐美推薦信制度,在不少人眼中也是為阻止階級疏通而設計出來的制度。
  • 倒剌沙PK燕帖木兒:同為皇帝信任的色目高官,為何結局卻截然不同
    順帝朝的色目高官就更多了,左丞相慶童、哈麻和鐵木兒塔識都是康裡人,鐵木兒補花是畏兀兒人,知樞密院事亦憐真班則是唐兀人。還有,被泰定帝信任重用的左丞相倒剌沙是回回人,在文宗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右丞相燕帖木兒是欽察人,這兩位是處在同一時代的色目高官,卻因為種種原因出現雲泥之別的結局。
  • 洞悉底蘊,獨出手眼的星座,擅長於觀貌察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這也是為什麼,雙子座經過了一系列的考驗、感知和體驗之後,變得獨出手眼,能夠在觀貌察色之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02雙子座的「走馬觀花」事實上,獅子座即便喜歡沉浸在觀察之中,但目標卻不是為了穩固、穩定地生活,這個出發點跟金牛座正好相反。
  • 察「形」觀「色」發現健康隱患
    但是,如廁大小便真不要太不當回事,學會察「形」觀「色」,也能找出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甚至能及早發現你的健康疾患。六種尿液顏色提示身體健康隱患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卓介紹說,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無沉澱渾濁現象。
  • 漢代察舉制
    ①察舉制產生於西漢。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選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的實行為中小地主及其他社會階層開闢了一條參政之路,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②軍功爵位制產生於戰國時期。
  • 古今十一月唯美的別稱,星寒冬月落銀妝,朧目窗外一片色
    星寒冬月落銀妝朧目窗外一片色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因其處冬季之中,故稱。《尚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後漢書·宦者傳序》:"《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閭,謹房室。'"宋 葉夢得 《懷西山》詩:"仲冬景氣肅,碧草猶萋萋。"
  • 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察舉制的科目主要有以下一些:茂才異等:也叫秀才異等,補文學禮義之官。
  • 論語|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子路問君子。修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論語·憲問》【譯文】子路問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
  • 察右後旗與北京兆通置地公司火山草原旅遊項目座談會在察右後旗召開
    1月24日,察右後旗人民政府與北京兆通置地公司火山草原旅遊項目座談會在察右後旗召開。旗政府主要負責人,旗政府辦、旅遊局、發改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住建局、農牧業局、環保局、工商質監局、白音察幹鎮、烏蘭哈達蘇木等單位負責人參加座談。
  • 源本60秒13:察舉
    到漢武帝時,比較完備的察舉制就形成了。2.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3.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廉。舉孝廉即推舉「孝子廉吏」。
  • 【脫貧攻堅】銀行業保險業結對幫扶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後旗紀實
    脫貧攻堅的戰役打響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引領20家保險機構、7家會管單位在國貧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按照「一鄉一策」的原則,與兩旗20個蘇木鄉鎮建立了「一對一」或「二對一」的幫扶機制,打出了精準扶貧「組合拳」。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來到察右中旗、察右後旗,見證了金融力量為兩旗脫貧事業貢獻出的智慧。
  •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 · 為政篇 第十節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我美麗的家鄉——內蒙古察右中旗旅遊點
    我的家鄉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 [完美人生/原創]察右中旗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北部,陰山支脈——輝騰錫勒北麓,旗政府所在地距北京480公裡,距呼和浩特110公裡,距集寧市66公裡,距110國道(正在改建高速公路)40公裡,距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