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應該怎樣解

2020-12-22 背後國文

《論語為政篇10》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錢穆譯】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三個譯文我認為是錢穆先生的最貼切,「所以」是一個因果關係,表示為什麼做。「所由」是過程,指如何去做,再去觀察他做的時候內心是否心安,這樣由淺入深,由大處到細微,就可以真正了解一個人了。

了解一個人不能看其外在的表現,一定要察其內心,觀察其思想的變化。俗話說,態度決定人生,你有什麼樣的態度你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那麼態度是怎麼來的呢?這完全取決於每個人人生的修煉和德行的培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因此我們要像了解自己一樣推及到別人,發現其所以、所由、所安,就可評定這個人修行如何。

經常有人說,人們往往有一張躲在背後的臉,那麼要了解這些人,把他們背後的那張臉掀開來就是。

【再讀補漏】對「所以」,「所由」的解釋我不認為一筆帶過,第一,不嚴謹;第二,不能深刻了解其本義。一般的解釋是,以,為,作,從事。所以,所做的事。由,原因,經過。所由,原因或所經過的途徑。

在《說文》中,「以」的本義是指已成型的胎兒,引申為用也。「由」字《說文》中沒有收錄,根據漢字源流查得,《集韻尤韻》曰,「由」的本義是竹木編的盛器,引申為因也。我們查《廣韻》,以,用也,與也,為也的意思。由,從也,經也,用也,行也的意思。如果根據前面的「視」、「觀」來分析,「視」即看,「觀」也是看,但比「視」深了一層。「視」是看表面、當前,而「觀」就由外入內,不僅能看到表面和當前,也能看到內在和過去。那麼「所以」就可解釋成「所為」,「所由」就可解釋成所用的方法或所通過的途徑。

如果按照這樣的解釋,傅佩榮先生的解釋就相對準確了。但在古漢語中,「所以」一般解釋為原故、理由。「所由」一般解釋為所經歷的道路或所因或所自,所從來。如果「所以」解釋為原因,那麼「所由」就不能作同樣的解釋。而且從本章的思想來看,孔子主要講要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為什麼去做這一件事,再觀察他如何去做這一件事,再深入了解他做這一件事心安於什麼。因此從這一思想出發,那麼錢穆先生的解釋無疑是準確的,與孔子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完全貼合。

我在網上也了解到其他人對這一章的不同解讀,其中有個《牛童說〈論語〉》的文章我覺得分析得較為透徹合理,部分摘錄如下:

「歷來認為孔子識人的第一條是看所做的事,把視其所以的『以』當做講。《四書集注》上說,「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這就出了一個矛盾,君子做事是身不由己的。君子是在朝廷做官的,事奉朝廷的,幹的是朝廷指派的差事。孔子強調『忠』,對朝廷指派之事還是別人委託的事,必需忠實地做好。對別人委託的,自己可以作主,屬於善的自己幹,對於不善的可以拒絕。對於朝廷指派的事就由不得君子了。所以孔子不會犯這個低級的錯誤,培養出與朝廷作對的君子。而且君子一生中幹很多事,一件件地『視』起來也是很難很難的。

視其所以的『以』,我認為是指目的,視其所以,就是看看他的追求,與《老子·20章》「眾人皆有以」是一個意思。這還可從孔子對箕子、微子和比幹的評價看出來。在商朝衰落時,箕子裝瘋免於殺身之禍,微子抱著祖宗牌位跑到大周以保全宗祠,比幹卻死諫最後被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君子,雖然做的事不同,而他們的追求和抱負是相同。

歷來認為識人的第二條是看做事的方法,把『由』當方法降方法解。我看這個『由』當途徑講,即通過什麼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抱負,也就是平常講的是走正路還是走邪路。」

還有一位叫「紫氣仙翁」的博主這樣解讀:

「視」、「觀」、「察」這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在這裡具體所指不同。「視」是就當前能看到的事物而言,「觀」是就以往、過去的事物而言,「察」是就事物的內質、本性而言。

相對應的,「以」是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是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這是就外在因素而言;「安」是指此人以什麼樣的用心和目的,導致了當前的言行,這是就內在因素而言。

那麼,「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既要看他當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還要看他的實際用心和目的是什麼。

……

孔子說:「要客觀綜合的評判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當前言行的好壞,其次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發點是否純良。如果用這三種方法來考察一個人的話,那此人還有什麼可隱藏和掩飾的呢?也就可以給此人作評判了。」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綜合以上,「所以」作所為和原因都可說得通,「所由」解釋為原因和所經過的途徑也都說得通。最後還是老生常談,無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怎樣解釋,我們可以不糾結,但對於本章的思想我們一定要準確掌握,就是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要由外入內,由表入裡,看其「所以」、「所由」和「所安」,這樣才能對一個人可以有個全面、準確的評判了。

相關焦點

  • 大大用典【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各級領導到群眾中走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和熟悉他們工作和生活的狀況,就可以從根本上防止這種命令主義、官僚主義的弊病。我們提倡各級領導帶任務、帶問題深入基層,解剖麻雀。  ——摘自習近平著作《擺脫貧困·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原文作於1990年3月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是何意,該如何理解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麼、心安於什麼,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一個人了。
  • 孔子的三步觀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觀、察三重遞進。我們先來看「視其所以」。一個人做的好事,還是壞事,這一眼便明了。但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接著,我們來看「觀其所由」。所由,就是由哪條路來,這是觀察他採取的是什麼方法來做這件事的。比如,賺錢這件事,有的人踏踏實實,日積月累,有的人滿腦子想著的都是走捷徑。
  •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 · 為政篇 第十節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論語|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
  • 《論語今釋》2.10 視其所以
    20200922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操縱心理學》|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7、外控型人格:一個人相信,在他(她)身上發生的事,更多的是由於別人的控制或外部因素(比如說運氣),而非他(她)自己以上這些特殊的需求與人格特點讓你很自然地就會變成操縱者的目標,並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你沒有意識到,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並長久的持續下去,你在感情上就會更加脆弱,就會在現在與未來更容易被操縱關系所控制
  • 耳聽其辭,目察其色
    「耳聽其辭,目察其色。」這是胡石壁在「既有曖昧之訟則合勒聽離」判中所言。這句話脫胎於中國古代的一種聽訟藝術——「五聽」。  「五聽」之說,見於《周禮·秋官·小司寇》,其云:「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可見,聽「五聲」是為了「求民情」。那「求民情」又是指什麼呢?這可以從睡虎地秦簡中找到一些線索。
  • 一篇山右學人的文言雄文 日月其邁,清論斯文
    能記錄一地之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便是一地之人文,思想歷歷在目,精神寓含其中。
  • 聽言信貌 或失其真
    原文: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依訐似真,以訐訐善。純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過節。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也;直而好訐者,偏也;訐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節者,通也;通而時過者,偏也;宕而不節者,依也。
  • 文言文中所以的意思
    文言文中所以的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 《論語》:觀其志,觀其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做到孝了。」北宋時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馬光。
  • 宇文所安:為中國古典詩歌而生的美國人
    其英文本名Stephen Owen,直譯應該稱作「史蒂芬·歐文」。他偏偏給自己取了中國字中的姓氏「宇文」,並且從《論語·為政篇》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中摘得「所安」兩字,作為自己的身份符號。而「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以這也是一個胡漢結合的名字。他常說搞不清自己是個漢化的胡人還是胡化的漢人。
  • 《孟子》「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解
    如:趙岐注「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者」,增「不從」為注;孫奭疏「又使其身空乏無資財,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為」,以及朱熹《四書集注》「言使之所為不遂,多背戾也」,均增「不遂」為注;焦循《孟子正義》「『所為』即『所行』,所行拂戾,於是亂其所為矣」,在國內學界廣有影響的楊伯峻《孟子譯註》理解為「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刪字作解,將「行」與「所為」合二為一。
  • 「觀其行知其人」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觀其行知其人,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 觀其形知其人,觀其樹知其果It's all well and good for these compa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