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10》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錢穆譯】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
三個譯文我認為是錢穆先生的最貼切,「所以」是一個因果關係,表示為什麼做。「所由」是過程,指如何去做,再去觀察他做的時候內心是否心安,這樣由淺入深,由大處到細微,就可以真正了解一個人了。
了解一個人不能看其外在的表現,一定要察其內心,觀察其思想的變化。俗話說,態度決定人生,你有什麼樣的態度你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那麼態度是怎麼來的呢?這完全取決於每個人人生的修煉和德行的培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因此我們要像了解自己一樣推及到別人,發現其所以、所由、所安,就可評定這個人修行如何。
經常有人說,人們往往有一張躲在背後的臉,那麼要了解這些人,把他們背後的那張臉掀開來就是。
【再讀補漏】對「所以」,「所由」的解釋我不認為一筆帶過,第一,不嚴謹;第二,不能深刻了解其本義。一般的解釋是,以,為,作,從事。所以,所做的事。由,原因,經過。所由,原因或所經過的途徑。
在《說文》中,「以」的本義是指已成型的胎兒,引申為用也。「由」字《說文》中沒有收錄,根據漢字源流查得,《集韻尤韻》曰,「由」的本義是竹木編的盛器,引申為因也。我們查《廣韻》,以,用也,與也,為也的意思。由,從也,經也,用也,行也的意思。如果根據前面的「視」、「觀」來分析,「視」即看,「觀」也是看,但比「視」深了一層。「視」是看表面、當前,而「觀」就由外入內,不僅能看到表面和當前,也能看到內在和過去。那麼「所以」就可解釋成「所為」,「所由」就可解釋成所用的方法或所通過的途徑。
如果按照這樣的解釋,傅佩榮先生的解釋就相對準確了。但在古漢語中,「所以」一般解釋為原故、理由。「所由」一般解釋為所經歷的道路或所因或所自,所從來。如果「所以」解釋為原因,那麼「所由」就不能作同樣的解釋。而且從本章的思想來看,孔子主要講要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為什麼去做這一件事,再觀察他如何去做這一件事,再深入了解他做這一件事心安於什麼。因此從這一思想出發,那麼錢穆先生的解釋無疑是準確的,與孔子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完全貼合。
我在網上也了解到其他人對這一章的不同解讀,其中有個《牛童說〈論語〉》的文章我覺得分析得較為透徹合理,部分摘錄如下:
「歷來認為孔子識人的第一條是看所做的事,把視其所以的『以』當做講。《四書集注》上說,「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這就出了一個矛盾,君子做事是身不由己的。君子是在朝廷做官的,事奉朝廷的,幹的是朝廷指派的差事。孔子強調『忠』,對朝廷指派之事還是別人委託的事,必需忠實地做好。對別人委託的,自己可以作主,屬於善的自己幹,對於不善的可以拒絕。對於朝廷指派的事就由不得君子了。所以孔子不會犯這個低級的錯誤,培養出與朝廷作對的君子。而且君子一生中幹很多事,一件件地『視』起來也是很難很難的。
視其所以的『以』,我認為是指目的,視其所以,就是看看他的追求,與《老子·20章》「眾人皆有以」是一個意思。這還可從孔子對箕子、微子和比幹的評價看出來。在商朝衰落時,箕子裝瘋免於殺身之禍,微子抱著祖宗牌位跑到大周以保全宗祠,比幹卻死諫最後被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君子,雖然做的事不同,而他們的追求和抱負是相同。
歷來認為識人的第二條是看做事的方法,把『由』當方法降方法解。我看這個『由』當途徑講,即通過什麼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抱負,也就是平常講的是走正路還是走邪路。」
還有一位叫「紫氣仙翁」的博主這樣解讀:
「視」、「觀」、「察」這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在這裡具體所指不同。「視」是就當前能看到的事物而言,「觀」是就以往、過去的事物而言,「察」是就事物的內質、本性而言。
相對應的,「以」是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是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這是就外在因素而言;「安」是指此人以什麼樣的用心和目的,導致了當前的言行,這是就內在因素而言。
那麼,「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既要看他當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還要看他的實際用心和目的是什麼。
……
孔子說:「要客觀綜合的評判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當前言行的好壞,其次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發點是否純良。如果用這三種方法來考察一個人的話,那此人還有什麼可隱藏和掩飾的呢?也就可以給此人作評判了。」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綜合以上,「所以」作所為和原因都可說得通,「所由」解釋為原因和所經過的途徑也都說得通。最後還是老生常談,無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怎樣解釋,我們可以不糾結,但對於本章的思想我們一定要準確掌握,就是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要由外入內,由表入裡,看其「所以」、「所由」和「所安」,這樣才能對一個人可以有個全面、準確的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