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考點分析
第一章:常見著作,及其成就;明清三大流派、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例題:
1.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外科專著是 ( )
A.《內經》 B.《五十二病方》 C. 《劉涓子鬼遺方》
D.《難經》 E.《諸病源候論》
2. 明清時期外科形成多種流派,較有影響的三本著作是 ( )
A.《外科正宗》、《外科樞要》、《外科理例》
B.《外科證治全書》、《外科全生集》、《外科啟玄》
C. 《瘍科心得集》、《外科全生集》、《外科正宗》
D.《外科全生集》、《外科理鍘》、《外科證治全書》
E.《瘍醫大全》、《外科正宗》、《醫宗金鑑》
3.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著是 ( )
A.《瘍科準繩》 B.《黴瘡秘錄》 C.《瘍醫大全》
D.《外科正宗》 E.《外科證治全書》
4.《瘍科心得集》的作者是 ( )
A.高錦庭 B.餘聽鴻 C. 顧世澄 D. 吳師機 E. 葉天士
第二章:了解疾病的命名規則,熟悉外科基本術語
例題:
5、以下疾病是以其傳染性命名的是 ( )
A.疫疔 B.破傷風 C. 流注 D. 爛疔 E.人中疔
6、名詞解釋:瘡瘍、根盤、順證、逆證等。
7、以下表現屬於逆證的是( )
A.瘡瘍初起瘡頂平塌,根腳散漫,不痛不熱
B.瘡瘍初起瘡頂高突,根腳不散,灼熱疼痛
C. 瘡瘍瘡面紅活鮮潤,新肉易生,瘡口易斂
D.瘡瘍潰後膿綢黃白,色鮮不臭,腫消痛減
E. 瘡瘍頂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膿易腐
第三章 病因病機,掌握六淫致病的特點。4大病機:邪正盛衰,氣滯血瘀、經絡阻塞、臟腑失和。
8、下列說法正確的有(多選)( )
A.風邪致病多善行而數變;
B.寒邪致病,皮膚顏色常不變;
C. 痰飲既是病理產物,又往往是病因;
D. 帶狀皰疹疼痛的病機主要是氣血凝滯或經絡阻塞;
E.溼邪致病,病程往往較短
9. 關於痰飲瘀血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僅是病理產物
B.既是病理產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又為病因
C.任何情況下都是病因
D.常常痰飲單獨為病
E.常常瘀血單獨為病
10. 下列那項不是熱邪所致皮膚病的特點: ( )
A.皮色鮮紅,灼熱 B.糜爛、膿皰 C.作癢、疼痛
D.伴身熱口渴、便秘、尿赤、苔黃、脈數等症
E.皮色不變,皮溫正常
11. 溼邪所致外科疾病好發於人體 ( )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
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辨證(考核重點章節)
12.下列症狀哪項屬於陰證表現 ( )
A.高腫突起 B.根盤收束
C.堅硬如石或柔軟如棉
D.有膿,膿質稠厚
E.肉芽紅活潤澤
13. 以下表現屬於陽證的有(多選) ( )
A. 腫脹形勢高起者 B.腫脹範圍不局限,根腳散漫者
C. 腫脹局限,根腳收束者 D. 膿液稠厚者
E. 腫塊堅硬如石,或柔軟如綿者
14. 瘡瘍化膿時,臨床常見的疼痛性質是 ( )
A.陣發痛 B.持續痛 C.燒灼痛 D.脹裂痛 E.跳啄痛
15. 臨床常見癢症的病因是 ( )
A.風勝、溼勝、熱勝、蟲淫、血虛
B.風勝、熱勝、溼勝、陰虛、血虛
C.風勝、溼勝、熱勝、燥勝、陰虛
D.風勝、熱勝、溼勝、蟲淫、陰虛
E.風勝、溼勝、熱勝、血虛、火勝
16. 痰腫的臨床特點是 ( )
A.腫勢高突,根盤收束
B.堅硬如石,皮色不變
C.腫勢軟如棉,或硬如饅
D.皮緊內軟,喜怒有變
E.皮膚漫腫,其色青紫
17. 根據三部辨證法,下面治療正確的是(多選) ( )
A.頸癰用銀翹散治療 B.腋癰用柴胡清肝湯治療
C.臍癰用黃連解毒湯治療 D.委中毒用五神湯治療
E.發頤用萆薢滲溼湯治療
第五章 治法 考試重點
18. 「託法」適用於 ( )
A.外瘍中期,正虛毒盛者 B.初期腫瘍 C. 潰瘍後期,瘡口難斂者
D. 腫瘍瘡形已成者 E. 外科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
19. 「消法」適用於 ( )
A. 外瘍中期,正虛毒盛者 B.初期腫瘍 C. 腫瘍膿已成者
D.潰瘍後期,瘡口難斂者 E.外科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
20. 「補法」適用於 ( )
A.外瘍中期,正虛毒盛者 B.初期腫瘍
C. 潰瘍後期,瘡口難斂者 D.腫瘍瘡形已成者
E. 外科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
21. 瘡瘍的半陰半陽證,外用藥物宜選用 ( )
A.衝和膏 B.太乙膏 C.陽和解凝膏 D.咬頭膏 E.金黃膏
22. 陰證瘡瘍外敷藥物宜首選 ( )
A.衝和膏 B.陽和解凝膏 C.太乙膏 D.瘋油膏 E.黃連膏
23. 陽證瘡瘍外用藥物宜首選 ( )
A.紅油膏 B.衝和膏 C.金黃膏 D.瘋油膏 E.以上都不是
24. 瘡瘍的半陰半陽證,外用藥物宜選用 ( )
A.衝和膏 B.太乙膏 C.陽和解凝膏 D.咬頭膏 E.以上都不是
23. 下列哪種藥物為提膿祛腐藥 ( )
A.九一丹 B.紅靈丹 C.八寶丹 D.白降丹 E.太乙膏
25. 下列哪個不是清熱法的適應證 ( )
A.熱毒內傳之走黃內陷
B.藥物性皮炎皮損色紅灼熱
C.流痰初起,骨骼隱痛,漫腫不顯者
D.局部紅、腫、熱、痛
E.流痰後期,陰虛火旺,虛熱不退者
26、名詞解釋:
(1) 箍圍藥:箍圍藥古稱敷貼,是藥粉和液體製成的糊劑,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消散或縮小局限。1. 洗劑:水與不溶於水的粉狀藥物混合而成的一種劑型,用時要搖一搖。如爐甘石洗劑。
(2) 酊劑:酊劑是特各種不同的藥物,浸泡於酒精(乙醇)溶液內,最後傾取其藥液,即為酊劑。
(3)洗劑:洗劑又名混懸劑,是水和粉劑混合在一起的製劑,久置後一些不溶於水的藥粉沉澱於水底,使用時需振蕩搖勻。如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等。
27、論述題:
(1)何為「消法」、「託法」和「補法」?包括哪些具體治法,並請列舉一首代表方劑。
(2)如何辨膿?有那些方法?成膿後的外治法有那些?
(3)瘡瘍切開排膿的時機、切口方向、位置如何選擇?請舉例說明。
了解更多《中醫外科學》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msys2013,然後輸入「中醫外科」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我在千聊平臺的串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