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都搞不清楚慢性支氣管和慢阻肺是不是一回事,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蔡柏薔教授詳細解釋了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慢性支氣管炎和慢阻肺定義有所不同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除外慢性咳嗽的其它各種原因後,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三個月以上,並連續二年。2016年,世界上一本著名的呼吸醫學教科書在慢性支氣管炎定義後面標註:不伴有氣流受限。
2020年,GOLD指南對慢阻肺的最新定義為:慢阻肺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症候群,其特徵是持續存在的呼吸系統症狀和氣流受限。原因是氣道和/肺泡異常,通常與顯著暴露於毒性顆粒或氣體相關,以及與肺異常發育的宿主因素相關。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
區別1:「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是判斷慢性支氣管炎與慢阻肺的金標準
慢性支氣管炎是沒有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急性發作期可出現短期氣流受限,緩解後消失。而慢阻肺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這是區別慢阻肺與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區別,而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也就是區別慢阻肺和慢性支氣管炎的金標準。
區別2:慢性支氣管炎通常不存在全身症狀表現,而嚴重慢阻肺患者常常伴有全身症狀
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主要靠病史和症狀,這是沒有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在排除心、肺和其他疾患後,凡有慢性或反覆的咳嗽、咳痰,每年發病至少持續3個月,並連續2年或2年以上者,即可確定患了慢性支氣管炎。
診斷需要排除的具有咳嗽、咳痰症狀的其他疾病有:肺結核、塵肺、肺膿腫、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而慢阻肺的臨床表現比慢性支氣管炎明顯,全身系統症狀嚴重。
上圖中左側為慢阻肺患者典型的肺部表現。慢阻肺是一種系統性炎症疾病,因此許多慢阻肺患者還會出現與系統性炎症相關的臨床症狀,如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肌肉萎縮及無力。
慢性支氣管炎是慢阻肺的宿主因素
慢阻肺發生和發展的宿主因素包括基因因素、年齡和性別、肺臟生長和發育、社會經濟地位、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等、慢性支氣管炎、復發性下呼吸道感染、宿主因素增加慢阻肺可能性及急性加重風險。現在慢阻肺在臨床上分為支氣管炎型和肺氣腫型,這也強調了慢阻肺和支氣管炎的關係。
支氣管炎型
肺氣腫型
慢性支氣管炎與慢阻肺的異同
慢阻肺的嚴重程度高於慢性支氣管炎,通俗一點講:慢阻肺是慢性支氣管炎的高級階段。
40歲以上人群,出現下列指徵應警惕是否為慢阻肺
40歲以上患者中出現以下指徵,需考慮慢阻肺,並進行肺功能檢查。以下指徵並不能單獨用於診斷慢阻肺,但同時符合多項指徵時,患者為慢阻肺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慢阻肺診斷必須進行肺功能檢查。
專家簡介 蔡柏薔
教授,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阻肺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編委,基礎與臨床雜誌編委。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大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