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我國慢阻肺患病率顯著增高,40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13.7%,增長了近1倍。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慢阻肺患者數量為9990萬,其中男性6840萬,女性 3150萬。由於疾病知曉率、診斷率低,慢阻肺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據了解,我國民眾對慢阻肺的防治意識相當薄弱,診斷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診時大多患者肺功能已減退30%-50%,慢阻肺對國民健康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對肺功能檢查缺乏重視。
「人們對於慢性支氣管炎和慢阻肺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蔣永亮教授介紹,慢性支氣管炎主要就是咳嗽咳痰,特別是菸民,經常早上起來和晚上的時候要咳嗽咳痰,主要特徵是長期的反覆的咳嗽咳痰。慢阻肺是在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症狀之外出現持續性的氣流受限,可以通過肺功能檢查來確認。
「慢阻肺和慢性支氣管炎跟肺氣腫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它是有交叉的。」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孟婕教授介紹,一般慢阻肺的患者前期有慢性支氣管炎的過程,再加上肺功能急劇下降,才達到慢阻肺的診斷標準。她介紹,慢阻肺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每急性加重一次就會帶來一次死亡風險以及肺功能繼續惡化,「對於患者來說,維持在穩定期會更好。」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陳平教授表示,在就診過程中,慢阻肺病人在初診時已有80%處於中末期,中末期病人合併症多,治療的費用高且死亡率高,給患者和其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慢阻肺患者中治療真正依存性好的只有50%左右。」陳平教授介紹,有研究發現,慢阻肺得病的患者主要是社會基層,本來慢阻肺就是需長期治療,如果患者負擔不了,就不能堅持治療,早篩查早治療是防控慢阻肺的關鍵,「肺功能檢查是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
按照發病率統計數據,40歲以上的人群中8個裡面就有1個有慢阻肺,屬於高發人群。如果患者年齡超過40歲,有咳嗽咳痰甚至是呼吸困難的症狀,又有抽菸、長期接觸生物燃料等危險因素,建議最好做肺功能檢查。
「目前治療慢阻肺最基本的藥就是支氣管舒張劑。」陳平教授介紹,現在已經有一些治療效果更好的藥上市,其中有一種叫做雙支擴劑,它把作用機制不同的兩個支氣管舒張劑放在一個裝置裡面,比如說歐樂欣,它就是最早在國內上市的一個很好的雙支擴劑。
據悉,2019年11月,用於治療慢阻肺的雙支氣管擴張劑歐樂欣正式納入《2019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有望進一步減輕我國慢阻肺患者醫療經濟負擔,惠及更多慢阻肺患者。
「王辰院士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建議將慢阻肺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希望慢阻肺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受到重視。」孟婕教授表示,如果納入公共衛生服務,社區門診衛生院專門配有相應的醫務人員跟患者定期的隨訪、送藥、上門,做到這一步對於慢阻肺病人來說又是一大福音。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