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3月21日電(記者張建新)疫情下的慢病管理受到許多挑戰和阻礙。而冬春季是慢阻肺疾病的高發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慢阻肺患者也成為潛在的易感人群之一,更應該注意加強防範。
慢阻肺不可逆,但可防可治
我國慢阻肺患病人群接近1億,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最新數據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2018年的13.7%,即40歲及以上人群中每7人中就有一位慢阻肺患者。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曹潔教授介紹,我國超過70%的慢阻肺患者屬於早期患者,慢阻肺在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肺功能下降迅速,就診時大多患者肺功能已減退30%-50%。且慢阻肺疾病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肺功能受損基本無法恢復。不過慢阻肺雖然不完全可逆,但是可防可治,如能儘早發現,並通過早期治療把疾病控制在較輕的水平,會比後期幹預好很多。
此外,慢阻肺的高危人群不僅包括吸菸人群也有非吸菸人群,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吸菸、生物燃料、有害氣體吸入以及長期慢性氣管炎等。據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醫師蔣萍教授介紹,有一部分從來都不吸菸但是經常做飯的女性,或者是患老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都有可能患上慢阻肺。
避免急性加重,長期堅持用藥是關鍵
冬春季是慢阻肺的高發期,因為冬春季天氣比較寒冷,容易出現感冒,對氣道的刺激容易引起氣管炎症的急性加重,而流感和肺炎等可能引起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嚴重的可導致呼吸衰竭,心率衰竭,甚至死亡。據統計,我國慢阻肺患者每年平均急性加重二次,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療的患者長期預後不佳,5年死亡率約 50%。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醫師蔣萍教授指出,每一次急性加重之後,病人的肺功能都會呈斷崖式下降,而且很難在治療以後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為了降低急性加重風險,專家強調長期堅持用藥是關鍵。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曹潔教授指出,很多病人在穩定期時不規律用藥,不遵循醫囑隨意停藥,換藥,而慢性疾病是經年累月的,直到出現臨床症狀時,實際上肺功能已經下降到非常低的程度。因此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慢阻肺患者也需要長期堅持規範用藥才能取得穩定的效果。
在治療方面,兩位專家指出目前最主要的一線藥物就是支氣管擴張藥。一類是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還有一類是長效抗膽鹼能的藥物(LAMA)。臨床發現兩種成分一起擴張作用最大,患者的受益也最好,臨床症狀改善也最明顯,且吸入治療可直接作用於氣道起效快。
疫情當下如何做好疾病日常管理
專家指出,首先規律的藥物治療是預防疾病發作最好的方法。其次,慢阻肺患者一定要在季節前有足夠意識去做預防,比如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或者肺炎疫苗。在新冠肺炎特殊時期儘量居家不外出,還要重視預防普通的感冒。此外,飲食均衡,保證食物多樣化,適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夠幫助增強免疫力,應避免食用汽水、啤酒等易產氣的食品,防止腹脹影響呼吸。
適當鍛鍊也非常重要,比如康復操、太極拳等疫情期間在室內也可完成,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曹潔教授指出加強肢體鍛鍊實際也是防止其他合併症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