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眾為何揪住國子監祭酒的小錯不放手?

2021-02-13 文史砍柴

昨天是一所相當於古代太學(明清兩代國子監)學府的雙甲子生日大慶。略有些尷尬的是,國子監祭酒大人在慶典致辭中讀錯了一個常用字(和隔壁學府前校長顧公不識小篆還是不一樣)。於是,網路騰笑。

其實這本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現代大學專業分得細,學者術業有專攻,我們不能要求一個理科出身的祭酒,文史水平像清代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那樣。有些常用字小時候念錯了,往往會一錯到終老。即便數次查字典糾正,自我提醒下回不可再讀錯,可一到某篇文章中碰到,很容易習慣性念錯。

但是,網友們嘲諷,也不是居心叵測,或許是因為前不久有關國子監的公共事件處理生硬,引起輿情發酵,公眾對如此重大慶典有一種故意喝倒彩的心理。這也並不奇怪,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明星去國子監演講或演出,名頭越響,可能遭遇到莘莘學子的喝倒彩聲音就越大。

誰叫你是國子監祭酒呢?如果普通學者念錯一個字,大夥也就說一兩句,笑兩聲就過了,絕對不會刷屏。

學界地位越高的人,公眾對其要求必然超過尋常人。這讓我想起清末江西大才子文廷式的際遇。

▲文廷式

清光緒年間甲午(1894)詹翰大考(指清翰林、詹事的升級考試。清制,翰林院官員自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詹事府自少詹事以下,中允、贊善以上,每隔數年,不定期,臨時召集考試,不許稱病託詞,規避請假,稱為大考。據考試成績,最優者超等升擢,可由七品升至四品,其次酌量升級或遇缺提奏,再次分別降調、罰俸、休致、革職),親政已有七年的光緒帝很重視,參加考試的都是士人精英中的精英。

江西萍鄉人文廷式,是光緒十六年(1890)殿試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賜進士及第,授職翰林院編修。他在中進士前曾經擔任過光緒帝寵愛的珍妃家庭教師,珍妃枕頭風吹得好,光緒帝十分寵信他。此次大考,光緒帝明確指示要取文廷式為第一名,張之萬、徐桐、翁同龢等閱卷大臣哪敢違背?於是文廷式成了大考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文被皇帝指定為第一名,自然引起許多士人不滿。

儘管文廷式的學問很好,文章寫得漂亮,可他四年前殿試的試卷中有一個低級錯誤,把「閭閻」寫成了「閭面」。閭泛指門戶,人家,中國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閻指裡巷的門。王勃《滕王閣序》云:「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江西大才子文廷式不可能不知道,「閻」成了「面」,應該是筆誤。

據說那一回光緒帝本來想讓文廷式成為狀元,但皇帝看到了「閭面」這個筆誤——清代對皇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這種常識性錯誤,光緒帝當然不難察覺。

當時翁同龢也是閱卷大臣,他又是皇帝的老師,狀元出身,他的意見非常重要。此人心思慎密而善於窺伺。他當然知道皇帝的心思,於是為之強辯,硬說「閭面」有典,但不記其出處,只記得是與「簷牙」作對。其他的讀卷官學問沒他好,名氣沒他大,或者明知道他是狡辯,可皇帝喜歡文廷式,只能睜隻眼閉一隻眼了。

這種狡辯乃不得已為之,皇帝和翁師傅都心知肚明,狀元不敢取文廷式了,否則天下必將物議洶洶,於是給了文廷式一甲第二名(即榜眼)。翁同龢在當天的日記裡記載:「餘等復加評次,頗有所易,遂定,頃刻間升沉增異,豈非命耶?」對文廷式因筆誤不能做狀元的遺憾之情,溢於言表。

以「閭面」之誤而得榜眼,仍然讓天下士人頗感不平,翁同龢五月初八日記:「外間以文廷式得鼎甲,頗有物論。」

▲翁同龢

四年過去了,文廷式此番成為詹翰大考第一名,陳年糗事又被翻出來了。士林第一大毒舌王闓運在日記中載:

光緒二十年四月十八日,大考單,第一即「閭面」也,實為可笑。此人必革,第一例不善終也。

誰叫你文廷式是殿試榜眼,大考第一呢?這個笑柄幾乎伴隨其終身。

王闓運的「毒舌」果然應驗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文廷式遭御史楊崇伊參劾,被革職驅逐出京。真實的原因是光緒帝和珍妃太看顧他,引起老佛爺的不滿。清光緒三十八年(1904年),文廷式因抑鬱苦悶,在萍鄉花廟前的家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張之洞曾有《讀史絕句》之四詠宋代狀元大詞人張孝祥,實為文廷式所作:

射策高科命意差,金杯勸酒顫宮花。

斜陽宮柳傷心事,僅得詞場一作家。

往期精彩文章

譚延闓的徹悟:聖眷是沒有這麼一回事的

北大當年宰一隻羊解剖都要專門請旨

民國初年京師遍地是偵探

不讀書的人在張之洞手下做官 很難混

相關焦點

  • 話說國子監 | 兩位著名的國子監祭酒
    北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等職位。祭酒是國子監的最高管理者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許衡(1209—1281),字仲平,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是我國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學家、哲學家。許衡雖為農家出身,但他自幼勤讀好學,才華橫溢。
  • 正派家風:從皇宮走出的一門三代國子監祭酒
    在這七位進士中,又先後出了三位國子監祭酒、五位六部尚書。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家唯一的最高學府的校長,而六部尚書是正二品的國家重要高級官員。一門四代出了七位進士、三位國子監祭酒、五位六部尚書,這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林家是怎麼做到的?林氏的家風、家教有什麼經驗值得借鑑呢?林家是福建閩縣(今福州一帶)人。
  • 清朝時期,「國子監祭酒」到底是什麼機構,有哪些人員組成
    文章引言:「國子監祭酒」這個稱呼,很多人都熟知,可是它到底是幹什麼的,人們知之甚少。清朝時期,很多制度都是沿襲明朝舊制,唯一不同的是,清朝時期,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度。琉球學和俄羅斯學為非常設教學機構,有疏球和俄羅斯學生入學時,由國子監選派教習並派人管理。南學,為學生宿舍。雍正八年(1730),由祭酒孫嘉滄奏請,專為來京學習的貢監生設置的。南學生員佔內班生員額缺。從六堂教官中選取兩人,擔任正、副學官,管理南學學生。
  • 北京國子監為何種有很多槐樹?隱含了怎樣的奧妙?
    歷史上的國子監不僅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還接待外國來華的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最早的國子監建於三國時期東吳景帝孫休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設立國子學,並設博士和國子祭酒,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
  • 吃瓜群眾吃的到底是哪種瓜?
    「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一直很尊重吳老師,沒交往,沒視頻,沒故事」……吃瓜群眾喜歡看公眾人物在網上展示自己不斷進階的截句技能,因為無數次經驗已經證明,句子越短,瓜就越甜。每到深夜,他們就奔忙在一望無垠的瓜田裡,對任何風吹草動都異常敏感,為了等待一顆成熟的瓜,漫漫長夜也變得不那麼難以忍受。吃瓜群眾自己大概從未思考過,他們吃的瓜是什麼瓜?
  • 吃瓜是什麼意思 吃瓜群眾出處哪裡
    吃瓜不是指的真的吃什麼東西,作為網絡用語指的是看新聞或者八卦時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普通網友們常常戲稱自己為「吃瓜群眾」。而「瓜」則表示某個熱點八卦事件。  在網絡論壇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後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隊跟帖,或發表意見,或不著邊際地閒扯。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群眾」。
  • 古代的「祭酒」和「教授」,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區別非常大
    西晉以來設國子監祭酒,是國子監(古代最高教育機構)最高級主管。相當於校長或教育部長(因為當時國子監為最高教育機構)。清光緒三十二年,設學部,改「國子祭酒」為「學部尚書」。古代歷史,韓愈、徐階、嚴嵩……這一些歷史重臣,都曾當過同一個官職,叫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是什麼官職?最開始的時候,祭酒是一種祭拜活動,最長者立尊位,朝向供神開宴。
  • 國子監,相當於今天的什麼機構?
    國子監(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兩者經常互稱。至唐宋,據《舊唐書·高宗本紀》:「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它們都屬國子監管理。
  •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什麼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出自哪裡?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的梗出處是什麼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的意思和表情包,   原標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什麼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出自哪裡?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的意思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一個網絡用語,論壇回帖專用語之一: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的態度,這也是當今大多數網民的一種心態。
  • 「吃瓜群眾」的英語怎麼說?
    不知從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詞彙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吃瓜群眾」到底所指何為,英文世界的歪果仁們又是怎麼翻譯的呢?咱們一起聊聊「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吃的是什麼瓜?】「吃瓜群眾」中的「瓜」,最初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 「吃瓜群眾」英文準確說法,沒有「瓜」也沒有「群眾」?
    不明真相の吃瓜群眾 回想2018年,我們吃了時政圈,金融圈,娛樂圈...多少瓜,還能數的過來麼 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呢?
  • 「吃瓜群眾」英文準確說法!既沒有瓜「melon」,也沒有群眾「people」?
    tea有八卦的意思,spill表示的是湧出、溢出;所以spill the tea就是我們常說的:「爆料、吃瓜。在歪果仁眼中的 "tea", 和我們說的 "吃瓜" 一樣,等同於gossip(娛樂八卦)。所以當歪果仁和你說:「give me the tea」,可別傻傻的把茶遞給人家,人家根本就不是說「給我茶」,而是向你需要八卦猛料,坐等「吃瓜」。What tea do you have?你有啥瓜?
  • 由「吃瓜群眾」引起的思考
    由「吃瓜群眾」引起的思考  6月14日、6月15日,「河南廣播網」刊登了《只要你願意,「吃瓜」也能成為一種善舉》和《脫貧攻堅,我們不做「吃瓜群眾」》兩篇文章,經網上發出後,引起了強烈反響。from=timeline18、三門峽城市網  脫貧攻堅,我們不做「吃瓜群眾」https://mp.weixin.qq.com/s?
  • 快遞小哥送貨遲到半小時 被老人揪住衣領不放手
    從爆料網友提供的圖片來看:快遞小哥站在一個門市裡,旁邊站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穿長袖襯衣的老人是收貨人,情緒特別激動,直接揪住快遞小哥的衣領不放手,快遞小哥一直在旁邊做解釋,也無法消除老人的怒火。「當時那幾位老人氣勢不得了,一個揪著快遞小哥衣領不放手,另一個拉著快遞小哥的手不讓走,嘴裡還說我等你半個小時了,並作出揮拳要打人的樣子。」爆料網友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如實說道。
  • 每日一詞 | 別光顧著吃瓜,「吃瓜群眾」英語怎麼說
    對吃瓜群眾而言,這兩天就像是在過年蔣勁夫被抓,陳羽凡吸毒李雨桐深夜爆料薛之謙……連老胡都發文上了熱搜嚇得渣浪程序猿都不敢下班了>「吃瓜群眾」最初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網絡上網友們回帖、聊天常用語,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態度的人。
  • 英語流行語:「吃瓜群眾」的英語怎麼說?
    不知從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詞彙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吃瓜群眾」到底所指何為,英文世界的歪果仁們又是怎麼翻譯的呢?咱們一起聊聊「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吃的是什麼瓜?】   「吃瓜群眾」中的「瓜」,最初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 「吃瓜群眾」用英語怎麼說?
    不知道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面找不到的詞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是,「吃慣群眾」用英語怎麼說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Netizens=Internet citizens網絡公民我們談論的「吃瓜群眾」多是活躍的網民,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翻譯成「netizens」或是「internet users」。
  • 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吃瓜」「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
    這幾天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形容的是上一個瓜還沒有吃乾淨弄明白,結果馬上又來了一個瓜讓你應接不暇。集美們這幾天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在不停吃瓜呢?那我們平時所說的「吃瓜」用英語該怎麼表達呢?一起來看看吧。1、spill the tea 吃瓜一起吃瓜就是一起分享八卦的意思,與英語流行語spill the tea意思相近。
  • 明代的學校與書院——中央官學之國子監
    具體實施情況為:每月考試一次,優者記一分,及格者記半分,不及格者無分。凡是1年內積至8分者為及格,予以出身,派充官職;如不滿8分者,仍舊留堂學習。龔用卿——曾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在教職員,也就是教官的種類上,國子監便有10種之多。
  • 胡德盛:祭酒魯鐸傳
    正德二年(1507年)冬天,魯鐸出任國子監司業﹝10﹞,正德十年擢升為位於陪都南京的南國子監祭酒﹝11﹞,十一年調任北京國子監祭酒,十二年辭官回家養病。國子監是朝廷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魯鐸執掌國子監多年,反對咬文嚼字、尋章摘句的流弊,倡導嚴謹務實、經世致用的學風。此前常有學生藉故缺勤,魯鐸設立了登記點名簿冊,嚴格執行考核制度,風氣立即端正起來。朝廷撥付的膳食津貼和食物,悉數發放給學員們,從不私瞞一絲一毫,士子們都讚揚他清正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