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鳥觀到「好風光」——龍州縣發展觀鳥經濟推動生態、人文齊發展》
弄崗晨曲。嚴造新 攝
2020年11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上龍鄉民權村坡那屯,平層小樓前齊屋高的燈籠花開得正盛,一朵朵橙紅飽滿的花朵垂吊枝頭,嬌豔憨嫩。38公裡外,2020年中國·龍州「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會場裡,「鳥友」們正聚首切磋探討,此時的蒙振海對著家門前的燈籠花叢滿臉舒展和期待:「等一會兒,太陽鳥就來了。」
家住坡那屯的蒙振海是龍州觀鳥界知名的「鳥導」,平素喜愛觀鳥、餵鳥,談起村子周圍的鳥點,他如數家珍。2015年以後,蒙振海從廣東返鄉,專職從事「鳥導」工作,每日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者,帶領他們到各觀鳥點觀鳥、攝鳥。
「來了!來了!」蒙振海忽然抬手指向屋頂。順著其指引的方向,嬌小個頭的太陽鳥正在他家門前齊屋高的燈籠花間跳躍,不時發出清脆的啼鳴。蒙振海稱,自己只負責給前來觀鳥的「鳥友」們引路,不做額外接待,僅靠這個按人數收費的「導遊」活計兒,他每年可以掙到2萬元左右的收入。
自2017年起,龍州縣舉辦每年一度的國際觀鳥節活動,「龍州觀鳥」名聲日益響亮。
龍州第四屆「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中參賽隊員在觀測鳥類
絡繹而來的「鳥友」也讓蒙振海的堂哥看到了商機:何不在村子裡開起觀鳥民宿為「鳥友」們提供食宿服務?兩相合計,蒙振海也入股了堂哥經營的民宿,親友幾人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餵鳥帶路,有的拎包扛設備,有的提供食宿……
「我剛帶了兩撥『鳥友』到觀鳥點,這才趕回來給手機充會兒電,帶人觀鳥比以前外出務工輕鬆多了。」蒙振海憨厚地笑著說。
依託觀鳥活動,村子裡逐漸形成「觀鳥風光」。如今,在坡那屯這個共42戶人家的村莊裡,不少人做「鳥導」帶路、做食宿接待,僅開車接送「鳥友」就有8戶人家。
這是龍州縣發展生態旅遊觀鳥經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龍州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探索通過發展觀鳥經濟推動脫貧攻堅,促進觀鳥旅遊和鄉村旅遊深度融合。
隴亨觀鳥基地民宿—許秋梅/攝
首先是推進社區觀鳥生態經濟的發展。依託弄崗保護區的建設,龍州縣打造了「弄崗黃金觀鳥經濟帶」,帶動周邊社區群眾開展以觀鳥為主的生態旅遊產業。
除了帶動一批農戶成為職業「鳥導」,不少村民也轉身成了「老闆」。
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的「印支綠鵲」是當地建起的第一家農家客棧,專為各地而來的「鳥友」提供食宿服務。深秋正午,西南邊陲的鄉村裡陽光正好,「印支綠鵲」裡砰砰作響,「正在擴建修繕廚房,提升客棧的整體環境。」老闆娘趙梅蘭向記者介紹道。
客棧民宿外栩栩如生的鳥類牆繪
正值觀鳥節期間,趙梅蘭透露,客棧裡的6間客房已被預定完畢,平日裡除了觀鳥淡季顧客較少,全年大概四分之三的時間裡總有「鳥友」光顧。她說:「農家客棧每年能給家裡帶來五六萬元收入,如今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目前,「弄崗黃金觀鳥經濟帶」涵蓋了隴亨、汪那、坡那、楞壘、隴廣、派母等8個村屯,涉及344戶共1422人。18名專業「鳥導」從事職業工作,建設觀鳥水坑20餘個,開辦觀鳥生態農家客棧10家,其中有10戶貧困戶共33人參與了農家客棧經營、建設。
此外,創新自然研學活動、發展研學旅行也是龍州縣依託觀鳥活動激活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舉措。僅2018—2019年,龍州弄崗國際研學旅行基地接待旅客、研學師生達2萬多人次,帶動基地周邊166戶農戶開展觀鳥相關服務,每戶增收1.5萬元左右。
發現·弄崗研學旅行活動
「觀鳥者來到龍州有好鳥可看可拍,身心愉悅;而鳥類得到保護,保護區事業獲得發展,老百姓增加了收入,真正體現了和諧互利、合作共贏。」中國朱雀會理事長鍾嘉說道,龍州觀鳥節組委會在第三屆國際觀鳥節時就邀請朱雀會主辦的每年一屆的中國觀鳥組織年會到龍州舉辦,於龍州研討觀鳥事業的宏圖與組織發展的建設,在整個中國大陸的觀鳥事業發展進程中,龍州已是重要一筆。
北京觀鳥會理事長關雪燕已是第5次來到龍州,「這裡的特殊鳥種一直吸引著我。」她說,幾次來龍州,她愈發感受到龍州城市環境的改善。
關雪燕認為在觀鳥節活動推進的過程中,在潛移默化裡藉助了關注鳥進而關注生態,在龍州能常看到印支綠鵲等鳥種,說明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越。「希望龍州弄崗觀鳥節活動在政府支持和村民的鼎力相助下,辦得越來越有特色,也希望每年我們全國的鳥友都能齊聚弄崗。」她說。
印支綠鵲餵食圖。趙文慶 攝
紅腳苦惡鳥。陳淵文 攝
白喉冠鵯。陳淵文 攝
來源:崇左新聞網-左江日報、龍州縣文化旅遊和體育廣電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