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2020-12-12 湘湘帶你看社會

作者 |袁一雪 馮麗妃 廖洋

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第三屆國際科學諮詢委員會會議

「科學」號科考船靠泊波納佩港補給期間,海洋所所長王凡向密聯邦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等介紹海洋科學考察情況

第三屆NPOCE國際開放科學大會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從跟跑者到引領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海洋科技也不例外。為了博採眾長,迎頭趕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員到國外學習和工作,開展中蘇渤海、黃海、海南島的海洋生物調查和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以及中德海洋合作研究等。

儘管國際合作因為歷史原因曾經短暫停止,但時局穩定後,海洋所的國際合作又迅速展開。

1975年,以海洋所前所長曾呈奎為副團長的我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美,重啟我國與國際的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之門。

1977年,海洋所劉瑞玉、曹登宮等赴阿爾及利亞工作,指導對蝦養殖技術,並首次成功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這是阿爾及利亞對蝦養殖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此後,海洋所在阿爾及利亞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美國海灣扇貝合作研究及引進項目,為我國海水養殖業開創新局面。

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海洋研究所共同進行「南美白對蝦繁殖生物學的合作研究」,為我國今後大規模生產和普及、推廣南美白對蝦奠定了理論和實用基礎。

此外,開展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和海底地殼熱流合作、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學合作、中德海南島海洋生物聯合調查和赤潮研究、中韓黃海海洋學合作等,不斷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提升國際影響力。

進入21世紀,海洋所的國際合作項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以海洋所的科學家為主導發起的國際合作計劃,更是得到了美、日、澳、韓等國海洋學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從跟跑者到科技合作者,再到引領者,海洋所用了70年。「沒有國際合作,或許我們會摸索更長時間。」海洋所所長王凡直言。

從參與者到主導者

科技合作加強了海洋所科研軟實力的提升,同時,海洋所積極參加各國舉辦的國際會議,也邀請海洋強國為我國海洋發展出謀劃策。

國際海藻學術討論會、全球海洋聯合觀測組織會議、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開放科學研討會、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一系列大型學術會議,海洋所成功將世界海洋科技目光引向了中國。

2010年,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領銜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准,成為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規模國際合作調查研究計劃,它開啟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該計劃圍繞國際合作調查研究的熱點海域之一 ——西北太平洋,對其邊界流及與之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科學主題進行研究。

在過去的十年中,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

這也讓我國在西北太平洋觀測研究中的貢獻度佔到50%左右,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與世界合作、拓展科研疆域的同時,海洋所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識和素養,並引進高端國際人才參與科研合作。

2019年初,海洋所申報的美國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喬治布魯爾博士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

這是海洋所歷史上合作的外籍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在海洋所建立的所級國際智庫中,7個國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的所長及著名科學家被囊括其中。

「從國際頂尖科學家身上我們學到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與他們並肩站在一起,讓我們看得更遠。」王凡說。

在向國際同行學習的同時,海洋所也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依託2014年正式首航的「科學」號科考船,海洋所構建了國際一流的深遠海綜合探測與研究體系,獲取了一大批突破性原創性成果,使我國有能力真正挺進深海大洋。

同時,依託從近海到深海,從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印度洋的科學考察研究,海洋所與「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如今,海洋所正以「科學」號為平臺積極推動國際聯合航次,希望成就更多的國際合作。

如今,海洋所已先後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20家科研機構開展了海洋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發達國家海洋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並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構建了中澳近海健康聯合中心、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研究中心、中法趨磁多細胞生物的進化與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

開展國際合作項目100餘項,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在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海無路,八方敞開。

曾經艱苦奮鬥的過去鑄就了今天的輝煌,無限的未來也正在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的努力中成就。

如今,由海洋所牽頭建設的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以精誠合作之心歡迎有識之士。

未來,中心將圍繞海洋生命、海洋環境、全球變化等領域,倡導設立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推動下,海洋所將敞開胸懷,走向世界,在合作與創新中跨越下一個70年。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建所...
    1月8日至9日,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南海海洋所建所60周年作出批示,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同時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批示中指出,南海海洋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
  • 2019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走進中科院海洋所
    近日,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在青島成功舉辦。來自黑龍江、吉林、河北、安徽、甘肅等地的105名營員參加了本次專題營活動。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聆聽專家的精彩報告,參觀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開展「探秘海洋」課題研究,進行潮間帶海洋生物採集及標本製作,全方位體驗海洋科研的樂趣。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發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2014年起承辦海洋科學專題營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了6屆。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不久遷往湛江市建所,廣州部分改為工作站。全所職工曾達527人,後經多次精簡,原接收的汕頭科技學校也於1962年停辦,全所職工僅餘125人。1962年中科院決定將南海海洋所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南海分所。1963年所部遷回廣州新港路原址。1966年2月7日,中科院批准南海分所恢復獨立建制,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9年中南分院撤銷後,研究所一度下放廣東省,改名為廣東海洋研究所。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三個紫柳珊瑚科新物種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5日訊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 2020年「雲上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中國海洋大學分營開營
    各組輔導員向營員詳細介紹了本次雲上科學營的日程、活動內容,來自不同省份的營員介紹了自己的家鄉、個人興趣愛好等。經過破冰大會之後,大家很快熟悉起來。分營輔導員與營員、帶隊老師開展線上見面會開營首日,營員們通過線上打卡的方式雲遊中科院海洋所和中國海洋大學。
  • 乘風破浪,向海遠航——2020年「雲上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中國海洋大學分營開營
    在雲遊海洋所環節,營員們依次打卡6個站點,VR暢遊海洋所園區,觀看海洋所光影70年視頻,打卡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參觀重點實驗室。雖然未能親臨現場感受海洋所的一草一木,但營員們仍能通過鏡頭來感受海洋所的科研精神和歷史底蘊。
  • 中科院海洋所直播奇妙海洋,公眾科學日推探秘之旅
    5月23日,中科院海洋所通過直播舉辦了「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公眾跟隨主持人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在「探秘海洋」科學實驗環節,「海水發電實驗」,大家了解了海洋腐蝕的電化學原理及開展海洋腐蝕防護的重要性;「一杯滄海」模擬了海洋酸化的過程,生動展示了海洋酸化的危害;通過「海藻標本製作」在線展示,公眾學習到了海藻標本製作的基本方法,可在家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展示海月水母的培養環境及各生活史階段,生動詮釋了「水母寶寶誕生記」。
  • 廈大海洋科學家戴民漢當選中科院院士 研究「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
    52歲的戴民漢是位海洋科學家,專長於前沿的海洋碳循環研究――專門研究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戴民漢的當選,使得廈大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2位。  昨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共選舉產生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戴民漢是61名新當選的院士之一。
  • 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750億元!威海將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
    據悉,當前沿海各地圍繞海洋經濟發展,在發展定位、空間布局和實現路徑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其中,從整體上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從局部上打造「海洋科技(科學)城」這兩種模式較為普遍。綜合比較這兩種模式,結合威海的實際情況,提出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的設想,基本思路是在具有現實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重點區域,突出主導產業,集聚創新資源,優化產業生態,融合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實現海洋經濟空間布局的整體優化和高質量發展。國際海洋科技城的規劃布局總的思路是「一城三核、科技引領,多區布局、鏈式貫通,條塊聯動、全域覆蓋」。
  • 海洋所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籤訂科技合作備忘錄
    雙方籤訂備忘錄6月21日至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率隊訪問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UoPMI),並與研究所所長Martin Attrill教授在英國普利茅斯灣Falcon Spirit考察船上簽訂兩所科技合作備忘錄
  • 三院士縱論海洋科學問題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海洋所和廣州地化所主辦的首屆中科院院海洋科學年會,於12月16至17日在廣州隆重召開。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州市科技局的有關領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所等單位的140多位專家、代表與會。
  • 陳連增 雷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70年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剛成立不久,童第周、曾呈奎等聯名致信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陶孟和和竺可楨,建議在青島成立海洋研究所。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專業海洋研究機構。1959年1月,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同時,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1959年3月,山東海洋學院成立,從此新中國擁有了第一所專門培養海洋人才的高等院校。
  • 中國海洋大學籌建三亞海洋研究院 | 於志剛校長訪問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2019年4月17日上午,於志剛校長訪問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王長仁書記、陳銳校長座談交流,就對口支援、校際合作等事項深入交流。
  • 全國科技周中的海洋科普活動:走近海洋科學 感受海洋魅力
    5月26日,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落下帷幕。活動周期間,全國有關部門和各地舉辦了各具特色的群眾性科技活動超過2.1萬項,參與人數超過3.1億人次。本次科技周以「科技強國,科普惠民」為主題,系統展示了一大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科技創新重大成就,各涉海部門、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其中,為公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海洋科技盛宴,讓大家走近海洋科學,感受海洋魅力。
  • 海洋黑科技亮相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
    湯臻攝翱翔系列微小衛星模型。昨天,2018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以下簡稱「青島海科展」)在位於藍谷的青島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本次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將持續到14日。在今年的青島海科展上,遙感衛星技術、可燃冰探索、藍光存儲等海洋科技領域最尖端的科研成果齊亮相,向參展觀眾展示我國在海洋探測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編纂國內首套海洋科學專業系列教材
    高校海洋科學專業教材不成體系將成為歷史。記者日前獲悉,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建設並推出了一系列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教材。這是全國首套專門針對海洋相關專業編纂的成體系的本科課程教材。早在91年前,中大人就踏上了海洋科考徵程。近年來,中山大學面向深海和大洋,打造大海洋學科群。2019年10月,中山大學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已正式開工建造。 要培養未來研究海洋的科學家,卻沒有一套適應學科交叉融合最新趨勢、知識體系完整的專業教材,於是中大海洋科學學院決定編一套專屬於海洋學科的本科教材。
  • 海洋一所海洋化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
    中國網5月15日訊 近期,海洋一所2017級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丹妮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推動海洋一所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再結碩果。成果1:「Distribution, partitioning,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lipophilic marine algal toxin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of a typical semi-closed mariculture bay」(圖文摘要見圖1),於2019年12月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 【中國新聞網】澳門大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海洋環境與工程...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通過此次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合作,雙方將利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促進在海洋環境與工程中的近海環境生態、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等領域科研的協同發展,強化科研人才的聯合培養與交流合作,同時開展國際交流,強化與葡萄牙在海洋領域的合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稱,這次是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一次戰略性強強合作,優勢互補,意義重大。
  • 學習海洋科學知行合一 「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向孩子播種海洋夢想
    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海洋知識,更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  未來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張冰清)「孩子眼中的海洋世界是未經雕琢、充滿童真的,藉助本次活動在孩子心中埋下海洋科學的種子,點燃孩子的海洋夢想。」在「慧聚海洋·聲動青春—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活動作品評審會上,北京電視臺評論員、全國演講與口才語言能力測評師劉小軍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