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當作學習的機器

2021-02-20 悅長大

猛擊上面的「盧勤問答」關注我。每天精選教育資訊和文章,供您瀏覽。

如今,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許多孩子仍覺得不快樂,這是為什麼?4月23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社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來到北大附中成都實驗學校,與學生家長們對話交流,分享育兒之道。盧勤認為,生活空間越來越大,成長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空間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動力越來越小。這是孩子們的普遍煩惱,他們也會心累。

A

該吃爆米花的時候要吃

[小故事]有位博士,他的孩子4歲上小學,19歲當博士,但畢業後,天天在家吃爆米花,看電視,不工作。家長很著急,問盧勤為什麼。

「該吃爆米花的時候沒吃,這就是童年的缺失。「盧勤說,急於求成要不得,沒玩夠,只會越學越累!

盧勤曾在上海給小學生中做調查,孩子們紛紛把心裡話告訴「知心姐姐」「我想要一棟很大的房子,安很小的門,我能鑽進去,爸爸媽媽都進不來。」「我想發明一種藥,媽媽吃下去之後只說我的好話,不說壞話。」「我想要一件隱身衣,潛入爸爸媽媽的房間,看他們到底在嘀咕我什麼。」

盧勤告誡家長們:「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

B

小小成功引發大大夢想

[小故事]11歲那年,盧勤給當時的「知心姐姐」寫信,出乎意料,她收到了回信,從此萌生了當「知心姐姐」的夢想。要當「知心姐姐」,首先要有親和力,於是,盧勤學會常常保持微笑。初二時,她當上團幹部,不時要和同學談話,練就了與人溝通的能力。1979年6月,她進入中國少年報,「實現夢想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愉快。」

「小小的成功能引發大大的夢想。」盧勤說,自己之所以能當上知心姐姐,就是源於11歲那年的成功。她認為,夢想的實現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成人的積極暗示,二是成功。

「在成長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孩子都應該得到家長的鼓勵。」盧勤提醒家長們:「不要逼迫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如果做不好,讓他自己重新再來。」

C

把答案中的句號換成問號

[小故事]盧勤曾碰到一個4歲的孩子,總是纏著媽媽問問題:「大象的左耳朵像什麼?」母親回答:「芭蕉?扇子?」孩子說都不對,「大象的左耳朵像右耳朵。」

盧勤告訴家長們,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不要拒絕,即使幼稚可笑。往往正是這些可笑的問題,才引發求知的興趣。

「孩子最大的成就感是把老師問倒,反過來,老師也時常把孩子問倒。一問一答中,孩子得到了求知的快樂。而現在,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比提問的機會多。」

盧勤建議,父母給出的答案永遠不要以句號結尾,而要將句號替換為問號或感嘆號,即不明確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或答案不唯一,這需要家長適當引導,但不要抹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D

讓孩子覺得「被需要」

[小故事]有一次,盧勤的愛人出差,盧勤工作很忙,當時兒子還小,她擔心自己不能按時給孩子做飯。沒想到兒子拍著胸脯說:「媽媽,沒事兒,我自己會做!」「那天下班,兒子把菜都做好了。「我吃著兒子做的菜,一邊不停地誇讚他:比你爸做的好吃多了。」

盧勤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少服務的機會。過分溺愛會讓孩子變得無情。」

她認為,對男孩,一定要放養,不能圈養。「如果你是高山,他就是小草。父母們應該甘做小草,讓兒子成為高山。」

如果是女孩,一定要欣賞她。「我認識一個小女孩,

爸爸生病了,躺在床上。女孩拿了兩片兒童維生素,說爸爸不哭,快吃藥,病就會好了。這時,爸爸應該輕柔地說一句:有女兒真好。「享受孩子的照顧,讓孩子覺得被需要,慢慢,責任感就建立起來了。」楊舒斐華西都市報記者潘波

相關焦點

  •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
    7月31日 不要把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我們的教育學經常忘記,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大半時間內他首先還是個孩子。教師在往孩子頭腦裡填塞現成說法、結論和論斷時,常常甚至不給兒童機會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捆住了想像、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不對,這是不應該的。不能用一堵高牆把孩子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能讓學生失掉歡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遊戲、童話、音樂、幻想、創作世界中時,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價值。沒有了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 不要把發洩當作對孩子的管教
    不知道現在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怎麼教育孩子的,老一輩就是簡單的打罵,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但隨著這一代的老去,被「打大」的孩子們成為了孩子的父母,他們對打罵是深惡痛絕的,也立志不再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深知打罵對孩子帶來的創傷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孩子永恆的痛。
  • 馬雲震撼教育演講,你想要的是孩子還是一個學習機器?
    1.我們培養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學習機器學校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動物園,而不是養雞場,所有動物都一樣。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過去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把機器變成人;最終是人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
  • 「填鴨式教育」造就學習機器,孩子的成績上來了,童年卻沒有了
    什麼是「填鴨式教育」?而「填鴨式教育」說的就是有些父母不顧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年齡,從小開始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向孩子灌輸各種思想,想要將孩子打造成一個全能小孩。這些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因材施教,遵循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想要讓孩子「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不管孩子會不會因此而消化不良。
  • 孩子考了100分,被老師說成「考試機器」,家長不要過分解讀
    孩子考了100分,老師說她是「考試機器」,女兒心裡不舒服,家長心裡也不爽,不過家長還是耐心地給女兒解釋了原因。 孩子敏感也是分人的,如果老師一直是嚴厲的說出這麼一句孩子會多想,但是一個平時有煙火氣的老師說這麼一句相信你孩子也不會在意。 「考試機器」的字面意思是只會考試,排除這個老師是諷刺孩子,也可能表達能力差。也可能是老師的幽默感! 既然孩子沒有細究問題,家長也沒有必要把老師的話過分解讀。
  • 莫把孩子當作孩子來帶
    今天聊其中一點:永遠不要把孩子當作孩子來帶。在劇中,朱朝陽的媽媽經常對朱朝陽說的話是:「你不懂!」、「你懂什麼?」可見,朱朝陽的媽媽一直以為朱朝陽什麼都不懂。可是沒想到的是,當矛盾衝突的時候,朱朝陽卻對媽媽說:「你們以為我小,不記得。其實我記得,我什麼都記得」「當時是你逼著爸爸要離婚的……」你看,其實朱朝陽什麼都懂,他只是沒有說出來。
  • 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讓孩子明確學習的意義,能夠體會學習的快樂,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1、再次明確學習的意義孩子不懂學習的意義,家長也不知怎麼引導,是學習路上的第一障礙。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不知為什麼學習、學習不自覺,就像盲目的青蛙一樣,督促一下,跳一下,學習仿佛是家長的事情。
  •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說起挪威,在許多國民眼中,都是一片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天府之國。挪威也成為了無數人追求和嚮往的定居王國。然而,二戰時期的挪威,卻是一片腥風血雨,這裡的女人,經歷了一場令常人無法想像的悲劇。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很多家長覺得物質獎勵越重,孩子的學習進步就會越大,殊不知,長期以往這種習慣會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變成親子之間的一場交易。孩子需要學會的是在學習中達到自我成長,而物質獎勵就成了一種外在的誘惑,長期下來,會使孩子不能專注學習本身。
  • 請別把孩子當作大人
    但如果夫妻關係疏遠,也切忌把兒女當作伴侶的替代品。父母把兒女當作替代品有幾種表現方式:1.向兒女述說夫妻關係中的矛盾;2.向兒女述說工作中、生活中的麻煩、壓力;3.鼓勵兒女替代伴侶來陪伴自己孩子都天然地渴望為父母排憂解難,同時又沒有排憂解難的能力。
  • 孩子,學習肯定是辛苦的!家長不要再灌輸快樂學習的理念了.
    作者:孩教圈記者林凡  出處:孩教圈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快樂學習」這種類似培訓機構的廣告語開始在學校家長們中廣泛流傳,我們現在講快樂教育,強調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強調不要給孩子太多課外作業能以及為了應付考試而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但這是並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快樂的,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肯定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結果
  • 做到這三點,孩子就不會淪為「寫作業機器」了
    這種孩子最可憐,放學後先要寫挨罰的作業,少則10遍,多則50遍,甚至100遍。有的孩子為此練就了同時用兩支筆寫作業的功夫。這是典型的「寫作業機器」。興趣的重要性對於孩子寫作業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對寫作業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會把寫作業當成一種樂趣,當作一種快樂,既使累也是快樂的。淪為「寫作業機器」的孩子,是沒有快樂可言的。他把寫作業當成一種煎熬,一種負擔,一種應付。因為他對寫作業沒有興趣。 既然興趣對於孩子寫作業這麼重要,寶爸寶媽怎樣才能激發出孩子寫作業的興趣呢?
  • 教育怪圈:家長把孩子當理想,學校把孩子當機器
    陽光分班,但是學習好的和學習較差的學生,對待方式又不一樣,你補課,他不補,也不公平。之後又會分快慢班,雖然各地教育部門強調不讓這樣做,可是明裡暗裡都那樣做!最要命的是如今的孩子,生下來就基本成為了社會的工具。誰都讓他好好學習,家長把孩子當理想,希望他們未來是優秀的,可勁的讓學習。
  • 「郭靖」不是機器!如果是,家長+孩子=優秀的「機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記得是哪一年,江蘇省的小朋友們已經變成一個「學習機器」了。沒有任何貶義,相反作為無錫孩子的家長,更多的是「自豪」和「心痛」。「自豪」是因為,我們這地方的孩子什麼都會。因為「上午練劍、中午練拳、晚上練分筋錯骨手。」
  • 孩子厭學?幫你剖析本質,讓孩子輕鬆愛上學習
    學習不是孩子生活的唯一父母們在一起,議論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孩子,在對各自孩子的議論中,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誰的孩子成績好,父母臉上就有光。而交流學習成功的心得,無非是兩多一少:學習時間多,作業多,玩得少。
  • 如何自學機器學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0747658它有19個小時,我看完它用了將近兩個月,我建議你也不要看的太急。當看完這些教程之後,你就對機器學習有了清晰的認知。接下來,你可以感性的認識一下深度學習,我同樣推薦Andrew的課。
  • 想入門機器學習?機器之心為你準備了一份中文資源合集
    機器之心整理參與:機器之心編輯部機器學習日益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其中。不幸的是,理論、算法、應用、論文、書籍、視頻等信息如此之多,很容易讓初學者迷失其中,不清楚如何才能提升技能。本文作者依據自身經驗給出了一套快速上手的可行方法及學習資源的分類匯總,機器之心在其基礎上做了增益,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 機器翻譯時代,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單詞和語法
    我們一直都把工具的進步和智能,當作人類的驕傲。電腦出世時間雖短,卻足以成為今天最具代表性的,彰顯人類智慧的符號。從普及程度和綜合功能來看,完全可以直接雄居在人類工具排行榜第二名。位於榜首的是語言。學習外語的時候,這種不同被放大,足以讓普通人看見此不同後果的鮮明對比。下面是出自TIME,時代周刊一片討論精英教育的一句話。不討論其單詞和語法,只用以驗證,深度理解的大腦和理解力簡化以後的大腦,在呈現信息上的差異。1。
  • 關於機器學習的領悟與反思
    深度學習作為當今最有活力的機器學習方向,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智力遊戲等領域的顛覆性成就,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創業公司。工業界對機器學習領域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不僅僅需要代碼能力強的工程師,也需要有數學建模和解決問題的科學家。機器學習發展啟示機器學習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發展一個學科需要一個務實的態度。
  • 好家長必讀——「第十名現象」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考得這麼好,母親一定會獎勵我的」這種現象很常見,孩子考好了就獎勵孩子,孩子考不好就不問原因貴駕孩子。孩子成績的好壞真的這麼重要嗎?有好的學習成績就能有好的未來嗎?下面是這樣一個調查: 李先生是名小學的班主任,有一次畢業生聚會,他發現:那些有很高成就的人小時候學習並不很好,反而,那些小時候成績很好的孩子,長大後卻沒有什麼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