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擊上面的「盧勤問答」關注我。每天精選教育資訊和文章,供您瀏覽。
如今,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許多孩子仍覺得不快樂,這是為什麼?4月23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社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來到北大附中成都實驗學校,與學生家長們對話交流,分享育兒之道。盧勤認為,生活空間越來越大,成長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空間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動力越來越小。這是孩子們的普遍煩惱,他們也會心累。
A
該吃爆米花的時候要吃
[小故事]有位博士,他的孩子4歲上小學,19歲當博士,但畢業後,天天在家吃爆米花,看電視,不工作。家長很著急,問盧勤為什麼。
「該吃爆米花的時候沒吃,這就是童年的缺失。「盧勤說,急於求成要不得,沒玩夠,只會越學越累!
盧勤曾在上海給小學生中做調查,孩子們紛紛把心裡話告訴「知心姐姐」「我想要一棟很大的房子,安很小的門,我能鑽進去,爸爸媽媽都進不來。」「我想發明一種藥,媽媽吃下去之後只說我的好話,不說壞話。」「我想要一件隱身衣,潛入爸爸媽媽的房間,看他們到底在嘀咕我什麼。」
盧勤告誡家長們:「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
B
小小成功引發大大夢想
[小故事]11歲那年,盧勤給當時的「知心姐姐」寫信,出乎意料,她收到了回信,從此萌生了當「知心姐姐」的夢想。要當「知心姐姐」,首先要有親和力,於是,盧勤學會常常保持微笑。初二時,她當上團幹部,不時要和同學談話,練就了與人溝通的能力。1979年6月,她進入中國少年報,「實現夢想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愉快。」
「小小的成功能引發大大的夢想。」盧勤說,自己之所以能當上知心姐姐,就是源於11歲那年的成功。她認為,夢想的實現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成人的積極暗示,二是成功。
「在成長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孩子都應該得到家長的鼓勵。」盧勤提醒家長們:「不要逼迫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如果做不好,讓他自己重新再來。」
C
把答案中的句號換成問號
[小故事]盧勤曾碰到一個4歲的孩子,總是纏著媽媽問問題:「大象的左耳朵像什麼?」母親回答:「芭蕉?扇子?」孩子說都不對,「大象的左耳朵像右耳朵。」
盧勤告訴家長們,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不要拒絕,即使幼稚可笑。往往正是這些可笑的問題,才引發求知的興趣。
「孩子最大的成就感是把老師問倒,反過來,老師也時常把孩子問倒。一問一答中,孩子得到了求知的快樂。而現在,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比提問的機會多。」
盧勤建議,父母給出的答案永遠不要以句號結尾,而要將句號替換為問號或感嘆號,即不明確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或答案不唯一,這需要家長適當引導,但不要抹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D
讓孩子覺得「被需要」
[小故事]有一次,盧勤的愛人出差,盧勤工作很忙,當時兒子還小,她擔心自己不能按時給孩子做飯。沒想到兒子拍著胸脯說:「媽媽,沒事兒,我自己會做!」「那天下班,兒子把菜都做好了。「我吃著兒子做的菜,一邊不停地誇讚他:比你爸做的好吃多了。」
盧勤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少服務的機會。過分溺愛會讓孩子變得無情。」
她認為,對男孩,一定要放養,不能圈養。「如果你是高山,他就是小草。父母們應該甘做小草,讓兒子成為高山。」
如果是女孩,一定要欣賞她。「我認識一個小女孩,
爸爸生病了,躺在床上。女孩拿了兩片兒童維生素,說爸爸不哭,快吃藥,病就會好了。這時,爸爸應該輕柔地說一句:有女兒真好。「享受孩子的照顧,讓孩子覺得被需要,慢慢,責任感就建立起來了。」楊舒斐華西都市報記者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