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孩子的作業越來越多,雖然教育部門已經制定了限制學生作業量的文件,但是,孩子們的作業依然有增無減。
特別是在孩子放學後的託管班裡,一排排孩子在奮筆疾書,有的簡直就像一臺臺「寫作業機器」,看了好可憐,讓我想到,今天的教育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曾經有個一年級的女孩問我:「老師,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說:「我的夢想是回到你這麼大。」
她說:「這可不好,回到我這麼大,你又得天天寫作業了。」
可見,很多孩子是不喜歡寫作業的。
當然,我說的「寫作業機器」只是一部分孩子。以下這幾種類型的孩子,可以稱作「寫作業機器」。
「寫作業機器」是怎樣被製造出來的呢?
1. 對寫作業毫無興趣,有厭學情緒;
2. 寫作業的態度不端正;
3. 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 不會合理安排時間;
5. 有的老師布置的作業確實有點多。
關於最後一點,父母要對老師給予理解。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沒有幾個老師想布置太多作業。可是,老師也要評比考核,沒有大量的練習怎麼能取得好成績呢?
如今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重點中學,要的就是分數,這也迫使老師不得不把孩子的成績放在第一位,因而布置大量作業。這說到底還是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大環境造成的。
我們既然改變不了教育制度,那就不妨引導我們的孩子培養正確的寫作業態度,快樂地完成作業,這樣不是更好嗎?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三點,孩子就不會淪為「寫作業機器」了。
01
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喜歡寫作業。
興趣產生時,教育自然開始。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學習,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苦樂交織的過程,因為學習需要克服困難,刻苦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發現自身的潛能,獲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快樂,而一直支持這種快樂學習的支柱就是興趣了。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赴美留學時,立場要寫出一篇實驗物理論文。他先來到艾裡遜實驗室。不久,艾裡遜實驗室裡傳出笑談:「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
被譽為氫氣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關注著楊振寧的學術研究,他直率地對楊振寧說:「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
楊振寧認真地思考了兩天。最後,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確實不強。儘管他對寫實驗論文毫無興趣,而是對另一方面——理論物理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楊振寧最終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做出這個決定之後,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入理論物理研究。
有了濃重的興趣,加上刻苦研究的毅力,楊振寧不久就出色地完成了學業。從此,他踏上了成為物理學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
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最初就是從興趣開始而直到成功的。陳景潤不就是因為對「哥德巴赫猜想」感興趣而取得威振世界的成就的嗎?這就是說,興趣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何謂興趣?就是對某種事物持久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幹什麼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其幹好。即使一個人比較愚笨,只要對某一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幹事情就也不難了。
相反,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興趣索然,那麼,就連很簡單的事情都很難做好。就像宋代大儒張載說的:「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興趣的重要性對於孩子寫作業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對寫作業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會把寫作業當成一種樂趣,當作一種快樂,既使累也是快樂的。
淪為「寫作業機器」的孩子,是沒有快樂可言的。他把寫作業當成一種煎熬,一種負擔,一種應付。因為他對寫作業沒有興趣。
既然興趣對於孩子寫作業這麼重要,寶爸寶媽怎樣才能激發出孩子寫作業的興趣呢?
1、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一個孩子出身於書香家庭,父母都愛讀書學習,那麼這個孩子無疑是幸運的。
周末的時候,爸爸或媽媽泡一杯茶,拿一本書或者一張報紙,坐在陽臺或沙發上靜靜地閱讀。
這時候,你不用督促孩子,孩子也一定會學著你的樣子,在那裡認真做作業。
如果父母經常把周末的時間,用於喝酒聊天、玩手機、打麻將娛樂等事情上,那麼,你怎能要求孩子好好寫作業呢?
2、學會賞識孩子。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數學作業歪歪扭扭,滿紙淨是紅叉,請你千萬不要生氣,先冷靜一下,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檢查孩子的作業了。
正是因為你平時對孩子關心太少,才使孩子的作業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想到這裡,你還會生氣嗎?你的心裡只有自責才對。
這時,你可以微笑著對孩子說:「孩子,我小時候數學還不如你呢!你還能做對幾題,我根本都不會做。但是,孩子啊,你千萬別學我,因為我小時候沒學好,所以只能出力幹活,你得好好學啊。下次再做作業,能不能比這次少錯幾道題?」
這樣的話,孩子當然喜歡聽,同時認識到父母能理解他,下次他一定不會再馬虎了。
同樣,當你看到孩子的語文作業龍飛鳳舞,缺胳膊少腿,也不要生氣。
你可以從孩子的作業中,挑出一個字來,指著這個字誇獎說:「你這個字寫得真不錯,如果你的字都能寫得像這個字那麼漂亮就更好了。」
如果實在找不出來一個像樣的字,你也可以找出一個筆畫,對孩子說:「你這一撇寫得不錯啊!」
孩子一聽,爸爸不光沒批評我,還誇我這個字寫得好,下次我一定寫得更好給爸爸看。
相反,如果你看到孩子的作業馬虎潦草,就大發雷霆,甚至打他一頓,這樣,孩子就會將這種仇恨轉嫁到作業上,更恨寫作業。
一旦孩子失去了寫作業的興趣,你還能指望他按時完成嗎?你還能看到他寫作業認真嗎?那就只能淪為「寫作業機器」了。
3.千萬不要給孩子隨意增加作業。
玩是孩子的天性,學習永遠是放在第二位的。
現在的孩子,作業已經夠多的了,父母們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一定不要太貪心。
有的父母發現孩子作業完成了,就買一些練習題或試卷讓孩子做。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保持興趣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點到為止,讓孩子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孩子完成作業了,就讓他去玩,孩子想寫也不讓他多寫,把這種興趣一直保持下去……
02
端正孩子的態度,讓孩子認真寫作業
不同的孩子在同樣的班級裡,老師教的一樣,孩子的學習效果卻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孩子對學習內容的態度。
對於寫作業,態度端正的孩子,工工整整,一絲不苟,遇到不會的,勤思善問。而「寫作業機器」卻相反,馬虎,潦草,應付差事。
1962年9月,在《人民教育》雜誌上,郭沫若關於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進行題詞:
「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書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成為書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必作為對於中小學生的普遍要求。」
郭沫若先生的期望,就是要求孩子端正寫字的態度。從寫字的態度就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
正確的寫作業態度包括:
端正孩子寫作業的態度,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找出孩子態度不端正的根源。
如果一個孩子對寫作業有興趣,他的態度就會端正。如果孩子厭惡寫作業,他的態度怎麼會端正呢?
所以,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根源。
我曾帶過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她在三、四年級數學成績很好,而現在卻聽不懂了,作業不光馬虎,而且錯誤很多。
經過詢問父母得知,孩子在五年級時,曾經換過好幾個數學老師,最後那個數學老師她一點都不喜歡,漸漸地厭惡了學數學,更厭惡做數學作業。
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師生關係和諧、融洽,學生喜歡任課教師,認為該教師對學生熱情、平等,並且有很高的教學水平。那麼學生就喜愛他所教的那門功課,也樂意接受做作業。
相反,如果師生關係緊張,學生不喜歡某一教師,認為該教師對學生不友好、不關心,知識水平不高,學生就會對該教師產生反感或牴觸情緒,並進而發展到厭煩該教師所教的那門功課,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有時也不喜歡,甚至被拒絕。
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特別是在問題剛發現時,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解決。
2、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父母從孩子一入學,就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的人生打基礎,學習是自己的事,不能依賴父母。
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孩子也應該有管理好自己的責任。
比如,孩子的作業讓父母籤字,你不要給他檢查,讓他自己檢查。籤字前問他檢查完了吧,都做對了吧,他確定說沒有,你就可以籤字了。即使你看到有錯的,也不要指出。
等第二天孩子的作業出現一個紅叉,你再問他,昨天你不是說沒錯了嗎?為什麼沒有檢查出來。
孩子的作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對孩子一定要溫和,以說理為主,千萬不要呵斥孩子。這樣,孩子下次檢查作業會更認真。
2、不要陪同孩子寫作業。
從小學一年級,我們就送兒子到城裡讀書,寄宿在她姨家。我們從沒陪兒子寫過作業,真不知道陪孩子寫作業的滋味。
兒子的成績一直在班裡前三名,都是他自己動腦思考,獨立完成作業,一路拼搏出來的。
2014 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杜克大學兩位社會學教授,追蹤了近30年美國父母的 63 種參與孩子學業的活動。從幫孩子做作業,到討論大學計劃等,結果發現:
不管父母是什麼種族,處於哪個社會階層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對孩子的學業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孩子上中學以後,父母的幫助還會讓成績下滑。
這是為什麼呢?
我感覺,如果是脾氣好的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孩子就會產生依賴心理,一遇到不會的難題就會問父母,這樣就會使孩子喪失了獨立動腦思考的能力,孩子在這方面就永遠「長不大」;
如果是脾氣暴躁的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看到孩子老出錯就大發雷霆,這樣,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就會產生抗拒心理,覺得寫作業這件事,並不是自己應該做的,而是父母強制要求孩子做的。
這樣看來,陪孩子寫作業對孩子沒有多大幫助。
那是不是對孩子寫作業就放任不管了呢?
不是的。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寫作業應該是指導,而不是陪同。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熱愛學習的,小到穿衣洗臉,包括很多孩子愛玩遊戲,那些遊戲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都很有難度,孩子卻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
所以,父母要信任孩子的解題能力,該放手時就放手,而且越早放手越好。
03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按時完成作業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完全自覺自發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磨練。特別是對於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來講,更需要父母長期有力的監督促進。
1、獎罰分明。
教育離不開懲罰,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認為,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馬卡連柯也曾經說過:「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 」
例如:規定孩子放學回家後要先做作業,並且高效完成。如果孩子能達到要求,父母要鼓勵孩子持之以恆,並且可以獎勵性地讓他在完成作業之後,幹自己喜歡的有益的事情。
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則要給以批評教育,指出這是錯誤的,必須加以改正,並堅決監督完成,不要因為孩子「可憐」而「心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還可以實行懲罰措施,諸如罰打掃衛生啦,既讓孩子知道犯錯誤是要承擔責任的,又鍛鍊了孩子的身體,何樂而不為呢!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針對孩子做作業拖拉、磨蹭的問題,可以採取作業計時法。比如,今天一個小時完成作業,明天就要求孩子50分鐘完成,如果完成了可以給予適當獎勵,後天要求孩子40分鐘完成。
當然,這不是固定的,也要根據作業量。可以讓孩子先計劃多長時間完成作業,在此基礎上,提前10分鐘完成有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還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有個媽媽做的更「絕」。放學後孩子寫作業,規定好時間,到時間就不讓寫了。孩子說寫不完會挨罰,媽媽告訴他,什麼時間幹什麼事,不能挪用。
即使第二天孩子起了個大早也不讓寫。孩子是哭著去上學的。從那以後,孩子都是放學後先把作業完成。
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懶,有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過強,碰上不懂的題目總是第一時間尋求幫助,期望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解答,而有的父母也會當即幫助孩子完成作業。
這樣長久下來,將會導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差,碰上難題束手無策。
因此,當孩子們遇到不懂的題目時,父母不要急於給孩子講解,而是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嘗試著自主解題。
4、培養孩子做題細緻用心的習慣。
大部分孩子不是不會做題,而是做題馬虎,經常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題存在的馬虎問題,養成做完作業認真檢查的習慣,學會自己訂正。
我常要求孩子,一定要重視改錯,做錯題不改正,等於白做。
有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值得借鑑:學習數學要有三個本子,一個是課堂筆記,一個是各類題型的總結筆記,一個是錯題本。
特別是錯題本,我看到許多學霸都有,用各種顏色的筆標註錯在哪裡,怎麼改正的。這個錯題本最好各科都要有。
孩子有了好習慣,就可以用慣性去學習,就會發現寫作業越來越輕鬆,考試成績也會越來越好。父母也就會一勞永逸。
如果孩子淪為「寫作業機器」,那麼,他的童年將會失去應有的光彩,他的人生也將會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
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做父母的拿出點精力和時間,培養孩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是責無旁貸的,這也應該是我們父母願意做的。
只有孩子做好了作為學生的「小作業」,才能完成人生的「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