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和金針菇代料裁培的注意事項
一、滑菇屬變溫型真菌,菌絲體適宜於在26℃下生長,最高溫度82℃,最低8℃以下,而子實體形成要求在20℃以下,對溼度的要求與其它變溫型菇類差異不大。裁培方法基本上與塑膠袋栽培、箱筐及瓶栽方法大體相同,採用那種方法應因地制宜,栽培容器不可強求一律,以因陋就簡,操作方便為宜,但箱筐高度必須在10釐米左右,春秋以45×33×10釐米較好,可裝培養料廳。培養料也應結合當地資源來選擇,一般常採用木屑,棉籽殼栽培,取材也較容易,其培養基組成可參考第二節。培養料的無菌處理,把配好的培養料散裝在蒸籠或蒸鍋內,先撒上約5寸厚的料,不能壓料,或先加足火力,讓水蒸汽上升,那裡冒蒸汽就在那裡撒料,這樣一層層將培養料裝滿,然後加蓋密封蒸料滅菌2小時,注意火要加大,小火力會增加培養料含水量。
1、裝箱:將消毒的淨型料薄膜鋪在箱筐底,然後將培養料趁熱(不低於20℃)迅速裝入箱裡,整平,操作要輕快,儘量使料少接觸空氣,防止雜菌汙染,裝箱深度7釐米左右,裝好後用四邊的剩餘塑料薄膜摺疊起來,紮緊,以利保溫、保溼並防止汙染。
2、接種培養:當料溫降到30℃時,解開塑料薄膜,將菌種均勻的撒在培養料上,每瓶菌種可接3箱,接種後仍將塑料薄膜包捲起來,壓緊。接種後將箱、筐放置室內千燥培養,室內溫度在10℃以上時,4天菌絲向四周發展,逐漸向縱深生長,經培養50天菌絲可長滿整個培養料,表面呈橙紅色或鏽紅色,皺皮有光澤。從接種到出菇前不要輕易揭開薄膜,以防雜菌汙染更不能給培養料上酒水,若發現有綠黴汙染應輕輕挖除扔掉。
3、出菇期管理:一般從接種到出菇約需六個月時出菇前40天可揭膜用小刀輕播培養基表面,刺激出菇,然後將薄膜輕蓋料面上,出菇期溫度最好在10℃左右,低於5℃或高於20℃均不利於出菇,菇期水分管理很重要,多噴水可促使菇體生長,第一次噴水40天左右,出菇數量增加很快,堅持六天噴水1次,注意最好使用弱酸性水,不用鹼水或自來水(若用自來水要進行酸化處理)。每噴次水後仍應將薄膜蓋上,以利保溼,另外出菇期要給適當的散射光線,還要注意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4、採收加工:待菇柄長到5cm且未開傘或半開傘時就應及時採收,用手輕輕連根拔起,採大留小,若菇體簇生,可一齊拔下,收一茬,繼續保溼保溫管理,讓繼續恢復生長,一般可採收5茬菇。
二、金針菇:又稱樸菇,是一種菌傘細小、顏色橙黃、菌柄細長,看上去如一簇簇焰火,意即絨柄的小火焰菌。在中國植物圖鑑上,它的名字是樸蕈;辭海上稱為構菌;臺灣、福建一帶人叫它金針菇,四川地區稱為金剛菌;在日本模樹枯木上常發生,故日本人稱它叫菌;美、英、法等國家稱它為冬菇,拉丁文名字是絨柄金針菌。金針菇,居全世界食用菌第三位,總產僅次於蘑菇和香菇,是古今中外比較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的外形美,肉質柔軟,富彈性並有粘滑感,中間厚,邊緣薄,顏色有白色和淡黃兩種。金針菇營養價值很高,除其它營養成分外,它還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鉀素,必須的胺基酸和核酸,有增進兒童智力發育的特殊作用,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外許多國家採用人工栽培技術,並實現工廠化生產,當前產量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年產量達25000噸,8000噸以上。我國臺灣省金針菇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據古籍記載,最早在元朝,民間土法栽培多採用腐朽的枸樹或楮木,將其埋於溼土中,四周用草覆蓋,噴以洗米水,幾天便可出菇。現代栽培金針菇多採用瓶栽法,目前改瓶栽法為生料塊栽獲得成功,相信不久的將來,金針菇新法栽培將會實現,我國人民普色鮮味美,營養豐富的金針菇已是為期不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