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優秀的人,是如何社交的: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所有社交問題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家

作者 l 風墟 編輯 l 星裡浣

來源 l 煉己者(ID:fengxuwake)

01

社交分兩種:

「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社交在本質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一種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並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還有為什麼兩個原本社會地位一樣的人,其中一個發達了之後就會疏遠另一個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時,或是當他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獨立的人就越是對共情社交不在乎。

因為他們的人格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足夠完善,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他們都不需要「朋友」來給他們提供支持。

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那還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熱愛社交的「交際花」,這又如何解釋呢?

那是因為,那些交際花要麼只是單純地喜歡「和很多人一起玩」這件事而已,就和一個人喜歡騎馬、喜歡打球一樣。他就算不和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樣。

即便他長期的喜歡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為就像你騎馬時特別喜歡某一匹,打球時某一球拍用的最順手,僅此而已。

只不過是當面向的對象變成人時,也多多少少的會被摻雜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要麼是他建立這麼多的社交關係只是為了篩選出足夠有價值的「功利社交」的對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託著「社交」這一表象進行互利夥伴的挑選與關係建立罷了。

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開始挑選玩伴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比如在班級裡面大家都傾向於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我們都喜歡和不會欺負我們、不會搶我們東西的人一塊玩;

如果你的乾脆麵每天都分給一個小朋友一半而他卻從來不分給你,那你最後會放棄這個朋友。

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關係能帶給他怎樣的利益,和這個朋友繼續交往有沒有價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飯還有沒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

01:「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

這個信息是廣義的,在人際交往中的如語言、情感、物質、知識等都可以包括在這個信息的範疇內。

溝通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傳遞。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個基本要素。人們產生功利社交行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當我和你產生社交時,我們的交流應該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閒扯和浪費時間的各說各話。

一個最起碼的前提是,我們能夠理解雙方所表達的意思。

你和一個沒玩過LOL的人談論補刀和打野技巧,和一個不懂金融的人談股票,你給一個廉潔公正的領導送禮希望提拔你,那麼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意義的。

02: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

這個價值水平並不僅僅只是指社會地位。它依據的是具體情況和個人的評判標準。

比如你是個百萬富翁,你最喜歡看別人翻跟頭,那麼一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乞丐還是白領還是小商販對你而言都是有價值的。

那如果這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人也同時渴望一個有錢的朋友,那你們的價值水平就算是「對等」的。

而如果這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人視金錢如糞土,他只喜歡會踩高蹺的朋友,那你這個百萬富翁對他而言就是無意義的,你們的價值水平就並不對等。

02

所有的社交問題

都源於「社交邊界」的不清晰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幫助,如果一個人和你的差距極大,你很清楚這個人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可能給你帶來絲毫的利益,那麼這段社交關係對於你而言就是無價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會捨棄。

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後,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會下降到幾乎為零。

舊的社交關係只有在兩個人還能夠產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繼續維持。大多數情況是:你的那些比你強的朋友默默地捨棄了你,而你也悄悄地捨棄了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當我們能夠分清這兩種社交時,其實很多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因為許多問題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社交的認知是不清晰的。

一個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把這兩種社交類型混為一談。

最常見的就是:有一些人認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應當的。

比如:

因為你在國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給你代購費找你幫忙代購,你拒絕,他們就說你不夠朋友;

因為你是學英語的,你朋友找你幫忙翻譯論文,你費心費力幫他弄完最後連句謝謝都沒有;

因為你是學攝影的,朋友就讓你「免費」給他拍照,並以「不就是按幾下快門麼」為理由。

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邊界的表現。

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觀念一向是將功利社交與共情社交混為一談。

「朋友就是要相互幫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煩的啊」這種觀念在國人身邊普遍流傳。當你的一個「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時候,如果你拒絕就會背上「不夠朋友」的惡名。

這種人際交往的方式往往還會被美其名曰「夠義氣」、「顯得親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國經營人脈的方式基本就是拉關係,先和你套近乎,成為「朋友」以後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對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了。

這本質上其實就是:試圖通過建立「共情人脈」來從對方那裡獲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換。

正是因為「中國式邊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會令很多人迷信於「人脈管理」,「為人處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這些無用的雞湯。

那些所謂的面試時撿了紙團獲得了好工作,談生意時對方看你很有禮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沒有過真正的社會經驗、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學生的YY雞湯而已。

老闆、HR、需求方等沒有人是傻子,當一個價值比你高的人決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關係時,那隻取決於你在這段「功利關係」中是否有足夠的價值。

老闆招人最根本的看法就是你能否將工作做好,即便在考慮你的品行時也是在藉此衡量你在工作崗位中的價值和是否足夠穩定。有禮貌、會說話等這些只能是在你「價值足夠」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點兒錦上添花的作用。

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化的觀念對於人們思想的革新,現在的中國那些過去的社交觀念正在逐漸被革新,無論是職場、情場、生活等各個方面人們的思維都更加的偏向於現實性、且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也在逐漸的更加清晰,過去的那一套靠「情分」來辦事的法則已經在逐漸失效。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

對於「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氣壯地向他提出共情類的需求。比如當你難過時可以要求他陪伴你,當你無聊時可以叫他一起玩,當你開心時可以拉著他一起瘋。

但是當你們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際時,你應當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

你的朋友再有錢,當你危難時他借錢幫助你這從來都不是理所應當的、這也絕對不是他的「義務」,你應該對此懷有感恩,並寫下欠條算明利息。

至於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這錢白送給你不要還了,那是他的事情,你應該意識到的是「共情朋友」從來都沒有義務對你做出「功利性幫助」的必要。

而這同時也意味著,當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邊界的需求時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權利拒絕他。

決定是否幫助他的選擇權完全在你手上,你不應該為他的不幸或問題負責,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絕了朋友的請求時心懷愧疚,而對方也完全沒有任何的權利因為你不幫助他而指責你。

03

最好的社交方式

是「對事不對人」

由此,我們還可以延展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要討好別人。

這個討好不僅只是那種明顯的、或是病態的低姿態對別人無底線的討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場合、對任何人的討好都是——無用的。

當人們在面對價值比他高的人時,幾乎都會本能的感覺到不同程度的「自卑」,這種自卑是源於動物本能對危險的恐懼,因為自然的生存法則是比你強大的個體擁有殺死你的能力和權力。

因此當人們討好別人時,其實最根本的動機是為了規避風險。還有第二個動機是希望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獲得對方的好感,獲得稱讚,獲得親密感,獲得對方掌握的信息,獲得對方手裡的資源,等等。

有很多人被自己總是會去討好別人而困擾,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總是習慣性的會在別人面前擺出低姿態這一點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會在面對別人時不由自主的放低自己的位置。他們很想不再去討好別人,但卻又總是控制不了自己。

實際上任何一個慣於討好的人只要理解了一點之後馬上就能停止討好了。

他需要理解的就是——討好無用。

討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討好不會令別人喜歡上你,討好不會令別人接受你,討好不會令別人看得起你,討好不會讓別人願意平白無故的就幫你,討好不會令別人把有價值的信息透露給你。

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這隻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時的把討好作為一種手段去和別人拉近關係,否則你只是在做著一件很蠢的事。

因為討好不僅無用,還會令別人認為你是低價值的,你越討好越是會不受人待見,你越討好越是會被別人不當回事。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質,你理解了別人如何對待你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取決於你的價值,然後你還需要學會一種交際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別人相處了。

這種交際方式叫做「對事不對人」。

我們絕大多數人在與人相處時都已經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做價值評判與動機揣測,同時還會很容易在情緒出現波動時嚴重影響到理性和思維邏輯,尤其是在和別人意見不一致時,幾乎所有人都會由「討論」變成「維護自己的觀點」。

從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別人溝通時停止對別人人格或價值上的評判,而僅僅是闡述事實。

比如:

小李你這個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這個人真沒用;

阿強你在我危難那次沒幫我而不是阿強你真沒義氣;

小趙把狗熊推糞坑裡了而不是小趙真是個智障啊;

從別人對你的角度而言,當別人說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為有失分寸、某一場合舉止失禮時,你應當理解為那的確只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價、而不意味著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而同時,當一個人在與你溝通時總是對你做價值評判,或是藉由一件事情攻擊你、否定你,你應當意識到這絕對不意味著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對你做評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緒衝昏了頭腦。

如果你發現和一個人溝通時經常會由就事論事的討論轉變為由情緒控制的攻擊,那你應該直接放棄在今後和這個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當我告訴別人:你最好放棄這個朋友、也許絕交是更好地選擇、你應當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的時候,他們總會覺得我的這種觀點太無情、太自私了。

他們認為我對友情太過不尊重了,對待朋友也太過的隨意。假如是一個從小玩到大的髮小的話也能輕易放棄嗎?再說如果按照我的這種對待朋友的態度那估計身邊的朋友會很少很少。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標準從來就不是「你們認識了多久」、「你們的感情有多麼深厚」這些問題,而是隨著你的成長也在改變著的你的新的擇友標準。

要知道「人是會不斷改變」的這句話是在意味著,隨著你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你的社交關係也必然要隨著有所改變。

而且在你沒有明確自己的擇友標準和交友原則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其實只不過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你們只是因為每天見面,一起玩,一塊聊天,然後就成為「朋友」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理論上來說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處的時間足夠久就都能成為你的「朋友」了。

所以實質上很多人所謂的「朋友」只不過是「恰好認識了的人」而已。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門檻、符合你的一定要求,並且由於社會交際的隨機性,再加上每個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因此在對待社交時我們應該持有的一個心態是開放式、不強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評判標準為主導的。

04

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同時,我建議你「儘可能的減少無效社交」。

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感覺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處感覺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經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繼續交往下去但礙於面子又不好直接終結關係的時候,你應該直接終結這些關係。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說:以自己為中心怎麼可能交到朋友,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有求於人的時候你還能以自己為主導?

同時他們可能還會擔心:減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終結了關係,那如果被群體排斥了怎麼辦?遇到了問題沒有人幫忙怎麼辦?

所以接下來的這個建議至關重要,並且也是我為你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你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

要注意,我絕對不是在玩成功學、心靈雞湯那一套吹噓努力的重要性、鼓勵你追求成功。相反,我的觀點是:並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應該做他自己,應該追求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迎合別人。

所以這個「提升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前提下。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

兩個都在偽裝,都在表演,都在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為朋友的。因為他們都沒有見到真實的對方,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磨合,又怎麼可能成為朋友呢?

所以這整篇文章都是為了讓你明白: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和朋友不重要並不是說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在意這些,而是因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關係」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後自然而然就會伴隨而來的。

所以雖然我前面的話語寫的雖然有些偏激甚至看起來好像有些極端,但實際上我絕對不是在告訴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人際關係了,你就完全的無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非常強硬,不是這樣的。

你永遠要記得在人際交往中一個最起碼的原則是:不要主動去得罪別人。

我希望的是,你通篇看下來之後能夠對社交這個概念有一個真正的理解和透徹的認識,然後你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才能輕鬆自然,不再拘泥於人情禮節、不被別人道德綁架,不錯誤的為別人的問題負責。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朋友。

他們僅僅是從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輸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關係」這種概念就理所當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別人交友的這種設定。

並且,社會將沒有朋友、不愛交際就定義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們都會認為孩子不愛交際就是不好的。

實際上隨著逐漸的成長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可能我們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並不是友情帶來的快樂和開心,而是不得不偽裝的痛苦,和早已疲憊的應付。所以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勉強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實並不喜歡讀書,

他們並不想多麼成功,

他們也不想做個好人,

他們覺得衣服隨便穿穿就好,

他們覺得沒必要為了權力地位金錢什麼的活的那麼累,

他們想要的可能是那些只有少數人才想要的,

他們並不想去關心房地產、匯率、股市等這些概念,

他們可能覺得買房子裝修好麻煩還不如租一輩子房子比較輕鬆,

他們可能覺得並不需要親密關系所以單身一輩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們卻在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下,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追求著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偽裝成自己並不想成為的人,挑選「別人會覺得好看」的衣服,做著「別人」會羨慕的工作,為了「物質」或是「穩定」而和一個自己並不想要的人結婚。

他們日復一日的這樣生活著,她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著。

於是,他們去找心理諮詢師,質問自己怎麼了,他們迫切的想找到答案,為什麼自己不開心,為什麼自己活的這麼累,為什麼自己總是時常會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不如意和痛苦,為什麼自己總是很糾結很矛盾。

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們根本就沒有在活著。

他們並不真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在迎合別人的眼光,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

為了讓伴侶不離開自己,

為了不丟失一份能餬口的工作,

為了不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物,

為了避免錯誤和別人異樣的看法,

為了避免「未來」的風險,

為了為「以後」做打算,

為了…………

這樣的lists可以列到無限長,只要你還是要拒絕成為你自己,只要你還是要拒絕為自己負責,那麼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來當藉口。

但是現在只要你願意真正的活過來,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不再為了別人而活,只要你理解了人生的本質,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卸下那些偽裝,你可以試著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制定開始新生活的計劃,你現在就可以成為你自己。

其實當你真的開始去做,不,甚至是你當你開始考慮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你所畏懼的那些其實都並不真的都是那麼的困難,很多問題也並不是無解的而是只要你願意去做,都的確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問題只是在於你有沒有願意去解決問題的決心而已。

那麼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已經在頭腦中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他們對於什麼叫做「做自己」,怎樣「成為」自己這個問題還是會感到有些無所適從,因為當他們在思考怎樣做自己的時候馬上又會冒出來下一個問題:

什麼是「自己」?自己要做什麼才算是「做自己」呢?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所謂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那既然自己不存在還怎麼做自己?

不需要想這個問題。

讓自己放鬆,

讓自己感到舒服,

吃你愛你的食物,

買你喜歡的衣服,

看你愛看的電影,

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不著急,慢慢來。

這就是活著。

相關焦點

  • 無壓力社交|教你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不善於和別人談話,常常成為話題終結者習慣閃避別人的視線,儘量避免與人接觸?在進入一個滿是人的房間前,需要別人的陪同?這本書是一本實用自助指南系統的介紹了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通過正確認知社交焦慮,社交焦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這三個方面幫你真正認識和了解以及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 提高社交質量,跟優秀的人學習,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有效的社交就是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價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效社交?向成功的人學習一個真正成熟聰明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低質量的無效社交上,而是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來升華自己,因此才能獲得成功。
  • 《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如何擴大自己的社交朋友圈
    要麼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跟對方搭上邊。《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這本書作者通過自己和朋友的實際案例給出了如何打造人脈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如何把陌生人變成熟人,並把熟人變成更深層的關係。這本書本身既有社交關係的「道」,更是有手把手教你具體方法的「術」。這本書也為社交恐懼的內向者勇敢走出去,結交朋友,提供了容易開始也容易堅持下去的誠懇詳細的方法。
  • 一開口就冷場的人,該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編者按:一開口就冷場,講個笑話能把人冷死.....社交技能很差已經成為很多人獲得成功的桎梏。日前,有「學習大神」之稱的Scott H. Young在其博客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從理論到實踐詳細介紹了如何學習社交技能。文章由36氪編譯,希望能夠為你帶來啟發。
  • 社交網絡為什麼叫我們越來越孤獨?
    2005年,Hewlett Packard在英國發表了一篇引起激烈爭議的研究,1100名「資訊癖」被試每時每刻都在檢查郵件和信息,包括在電話、會議和進餐期間。結果顯示,「資訊癖」不僅工作效率降低,睡眠問題更加嚴重,智商還平均下降了10個點,研究者認為其對智力的影響甚於大麻。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表面社交 表面社交是什麼樣的
    越來越覺得社交軟體是個有意思的東西,我現在表面上跟你嘻嘻嘻,你永遠不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己靜靜地處在自己的領地,對於一些東西社交都是停留在表面而已,下面八寶網的小編為大家分享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表面社交,表面社交什麼樣大家一起來看吧。
  • 《社交招聘》:招聘專家帶你玩轉社交招聘之人才庫
    社交招聘這件事情我也一直在做,但是看了這本書後給了我新的思路和啟發,想要玩轉社交招聘任重而道遠!01 招聘難,難在哪?招聘難,是所有招聘者都面對的共同問題,到底難在哪裡呢?對於想要在招聘領域深耕的人,這何嘗不是一場修行?2.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昨晚上看到一篇專訪華為全球高端招聘總監的文章,有這樣一句話: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關鍵方面來源於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情感和行為的技能,這些技能有助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這些方面包括自我調節、積極傾聽、合作和有效的溝通。雖然我們知道有些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更外向或內向,但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學會共同努力,建立人類繁榮昌盛所必需的社會情感學習技能。我們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去尋找那些顯示社交能力及其相關社交情感學習技能好處的調查。
  • 性格內向的人如何鍛鍊社交能力?
    這是一篇專門寫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全文5500+字,純乾貨,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進行選讀或跳讀,不影響理解。或者先收藏起來,等閒下來再慢慢看。
  • 一篇文章了解社交焦慮-SAD
    Leibowitz(1985)提出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一種或者多種與陌生人接觸或有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社交情境中表現出持續的害怕。社交焦慮會對個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它與個體的抑鬱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等存在聯繫。
  •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如何自愈
    生活中人人都是離不開社交。社交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但是社交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樣有不少人就會懼怕社交,那麼社交恐懼症的表現,這是需要大概有個了解,不然當你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的時候,自己都不會知道。會對你的生活大大折扣,讓身邊的朋友和親戚都遠離你。
  • 社交困難是很多人存在的問題,通過三點改善社交困境,遊刃社交
    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社交敏感者或者如何從社交敏感者的身份走出來,讓自己遊刃社交呢?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學習讀書來尋找我們需要的答案和方法來進行改變。如果自己心裡遲遲過不去,那麼阻礙它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也不要遇到問題就想離職,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否則下次遇到同樣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二、學會對同行的人提出小要求,多人社交場合,沒必要面面俱到。不要怕麻煩別人,絕大多數小要求並不會麻煩別人。對於其他人而言,適當照顧你的需求能讓你得到愉悅滿足,他們自己也會很開心。
  • 什麼行為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呢?如何治癒?
    原標題:什麼行為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呢?如何治癒?   社交恐懼症,又稱作社交焦慮症。是對所有社交或者是在公眾場合都會感到非常恐懼、憂慮的一種表現。這類心理問題比較常發生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早期。其主要是對人際交往以及在社交場合表現出過分的緊張,同時還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導致難堪和羞憤。
  • 社交媒體經理的一天:如何做好社交推廣
    顯然,社交媒體經理每日的工作,可以把一天裝得滿滿當當。早晨:查看電子郵件。回復、轉發推文。在社交網站上發帖。發布博客文章。策劃內容。與內部團隊交流。有些人從早到晚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有些卻只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表?上文涉及了兩類不同的時間安排,分別出自全職、兼職社會化媒體經理人。全職社會化媒體經理——需要負責撰寫博文,兼職經理——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社交。不過,通常人們都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陣營——以社會化媒體營銷為生,每周工作40小時?還是僅僅是在其他工作之外,客串一把社會化管理的角色?
  • 社交恐懼的人,如何調整自己?
    所以說,你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那麼需要別人喜歡你呢?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呢?我們要解決的是:你對這種喜歡的執著程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你就可以對於自己的社交恐懼有一個緩解了。你會發現,其實別人喜不喜歡你不是那麼重要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恐懼就被緩解了。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就是:即使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很需要別人喜歡我,那麼只有社交這一條途徑嗎?社交恐懼會認為社交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實際上社交是必須的嗎?不是。
  • 如何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建立穩固的社交
    擴大社交圈法則一:1、樂於幫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熱情地給予幫助。比方說坐公交的時候,有人沒帶零錢,這時候,你就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借別人兩塊錢不算是被騙吧。我和男朋友的相遇就是因為這兩塊錢。2、剛進一家公司的時候,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社交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是否做得舒心,同事之間的關係是重點。互幫互助的原則,別人有困難搭把手,這樣等下回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搭把手。多和同事進行溝通,有的人不擅長溝通,所以顯得孤僻。
  • 不擅長社交的人,如何與人交往?丨社交焦慮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這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他們發現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每當不得不與人交往時,內心會感到一種牴觸甚至排斥,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
  • 3個步驟教你克服社交恐懼,拓展人脈,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
    《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一書中向我們講述了內向者在社交時真正恐懼的原因,他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以及作為內向的人,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些恐懼,去迎接生活的饋贈,進而結交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如何結交比你優秀的人》中說到自我認知能力是這樣解釋的:自我認知有兩種類型:內在的自我認知和外在的自我認知。
  • 熟人社交VS陌生人社交,「靈魂」社交靠譜嗎?
    微信、QQ這兩個騰訊旗下的巨無霸級應用在社交市場佔據統治地位,一直以來,也不斷有新手入局,在熟人社交之外,另闢戰場,悄然生長。大有挑戰騰訊之勢,但大如巨獸的騰訊卻聊不在意。挑戰者soul之前被下架的Soul是挑戰者之一。宣傳語「跟隨靈魂找到你」打動了很多人,這一應用於2015年誕生,並逐漸站穩腳跟。
  • 為什麼你把天聊死了?微信社交有雷區 留心別當"話題終結者"
    就像生活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交往禮儀,新興的「微信社交禮儀」似乎也在逐漸形成,常年「混跡」網絡的人都深諳此道,因為,稍有不慎,輕則成為話題終結者,把天「聊死」,重則激怒領導,甚至還可能被開除。微信社交,真的有這麼多雷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