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稱是普通老師心中的傷

2020-12-10 於老師談一切

今天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對著我哭了,今年他評中級又沒有希望了,每年評職稱的時候,很多老師會糾結很長時間。

這個男老師工作二十年了,他一畢業就和我在一個辦公室,他性格內向,只知道悶頭教書,他從小沒有母親,我對他一直很照顧,他私下裡都喊我「大姐」。

二十年來,他很少和領導交流,在領導的眼裡他就是一個啥也不行的老實人,他工作中很賣力,無奈我們這個學科都是初三才有,領導總是把最差的班給他,他再努力也和那些優秀班級有差距,但領導不這樣認為,就認為他教學不行。

有一個教學副校長在我們學校當了十五年,徹底把這個年輕人看扁了,讓他把初中的各個學科都教了一個遍,每次開會都說這個年輕人教啥都不行。

終於熬到那個校長走了,他也開始繼續教他的專業,雖然他很努力,但這些年啥榮譽也沒有,雖然硬體分他最高,但軟體分太少,再加上他不善言辭,學校的專家委員會投票也沒有通過。

我只能勸他想開點,教師的職稱是普通老師心中的傷,幹得比別人多,卻得不到領導的承認,也就只能認命了。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消息,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來源:新華社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如何評更科學?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教師評職稱有多難?為何職稱一直是教師們心中的一道坎?
    如今,教師的工作重心卻逐漸發生了轉移,他們開始評優秀,評職稱,很多教師已經不能像多年前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裡。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教師也有自己的家庭,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資水平,進而提高自己家庭的生活待遇。有人問:教師職稱容易評上嗎?答案是不容易!如今教師職稱已經成為了許多教師心裡的一道坎,評個教師職稱,尤其是高級教師職稱實在是太難了!
  • 評不評教師職稱,劉老師說健健康康多活幾年就好,職稱評聘傷了誰
    在講臺上站了三十多年的劉老師,大半輩子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學生盡心盡職,暑假退休,臨了,還是一個中學二級,心中感念,就事論事,下午發了一條微頭條,收穫無數好友留言,表達對職稱評定的看法,以及對劉老師的祝福和安慰!謝謝熱心的朋友們的理解!
  • 一個普通老師的功與過,是職稱還是能力的缺失?
    李老師馬上要退休了,放下書本,走出教室的那一瞬間,他陷入了沉思。曾經中師畢業的他,二十出頭,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他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風風雨雨三十年有餘,一晃,這一切就要結束了。不久前,李老師評上了中級職稱,他暗中慶幸自己沒有以初級職稱的身份退休,可內心也不知是喜是悲。回憶過往,自己教過一段時間音樂,他給學生精心排練節目,參加縣裡藝術比賽,贏得證書,含金量卻不高。
  • 女教師舉報評職稱不公,不要讓職稱評定成為一線教師心中的痛!
    ———— 女教師舉報職稱評定不公 「我以個人總分第2名加上各種投票成功落選,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各種投票成功晉級。投票定生死,投票無依據,投票不唱票,公示結果不夠數。」
  • 職稱評定,教師的「愛」與「愁」
    教師職稱評定,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淅淅瀝瀝的冷雨中,一年一度的職稱評定又開始了照樣是開會傳達上級精神:今年教齡滿25年的教師有5個評高級教師的指標,教齡25年以下的有1個指標。老師們確定了要爭取的目標後,就開始積極準備需要上交的材料了。這次評定,照樣沒有公布評審方案。教學成績佔大比重,榮譽佔多大比重,人們一無所知,人們又似乎都揣著明白裝著糊塗。而所有的參評教師,又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最無奈的教師,比如幼兒園老師。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晉升職稱!這才能讓老師們安心做教育
    教師職稱,一線教師心中永遠的痛。現在教育的兩大尷尬:年老教師難評高級職稱,年輕教師難獲高薪待遇!有些教師到退休,仍然是中級職稱,甚至初級職稱的也大有人在,教師們經常吐槽:評個職稱太難了!在中國,大家希望教師們都終生從教,但現在的高級指標基本上被教育局和學校領導佔據,普通教師要評上高級非常困難,原因到底在哪裡?有能力也不一定能評上。被佔用的指標剝奪了其它教師的評選權力,評選上的高級教師又不從事教學工作,教師都在盼望:普通教師的高級出路在哪裡?
  • 不良傾向傷教學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相關不良傾向影響亟需改正——傷教學。「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
  • 讓教師晉升職稱不再難,這地職稱改革好,老師:應全國推廣
    教師職稱對於很多老師來說,就是心中的「痛」,因為它與工資的關係太緊密了,每隔一級收入相差很大,以至於很多教師都希望國家能取消教師職稱,或至少降低一下職稱工資的比例。但事與願違,教育部對此類建議至今沒有回應。考慮到教師職稱評定製度是一種激勵制度,在沒有好的激勵機制出來的情況下,估計想要想取消是不可能的了。
  • 五年前,40歲過高職的普通教師,實話實說教師職稱這點事
    教師職稱歷來是老師最熱門的話題,吐槽最多,成了不少老師心中割捨不了的心病。甚至不少老師吐槽儘快廢除職稱制度,才拍手稱快。在這裡,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教師評職稱這點事。評職經歷我是一個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沒有當領導的想法,也沒有那種能力,因為我不想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但我作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我覺得還是必須要爭取的。
  • 教師評職稱很難?到底有多難?聽聽一線教師的心聲
    教育君調問了一部分中小學教師,根據結果顯示,10人都表示現今的職稱制度下,評個職稱,特別是中小學高級職稱太難了;有4人表示近年無望,準備放棄努力;這裡面,不僅是業務普通的教師覺得難,各方面均表現優秀的教師也覺得難。職稱成為他們心中的一根「梗」,讓他們想起來就感覺不適,降低了職業的歸屬感與成就感。綜合看來,這個「難」,並非是自我矯情,而是實實在在的體驗。
  • 41歲普通老師是如何逆襲評上正高職稱的?你41歲時是什麼職稱?
    一個毫無背景的普通老師,甚至可以說基礎條件一點也不突出的老師,卻在幾十個副高老師中脫穎而出,率先晉升為正高職稱。在全校幾十個副高教師中,他的資歷淺,年紀輕,但偏偏他成了職稱改革的最先受益者。他是如何做到逆襲評上正高職稱的呢?他工資待遇到底會增加多少呢?
  • 為什麼現老師有「職稱」反而消極?80年代無職稱,教師卻都很積極
    但近幾年「老師補課、老師體罰學生、老師收禮」等負面新聞接連爆出,老師的形象大打折扣,再也不是人們心中英雄一般的人物了。我國是在1986年開始施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的,人們發現從那時開始, 老師的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下降了,變得更功利了,以職稱至上,榮譽指標至上。
  • 教師職稱晉升路上的攔路虎,對老師來說一項就是一道天塹!
    評職稱,是每一位老師夙願。很多老師兢兢業業一輩子,退休了依然沒能評上高級職稱,只能帶著遺憾黯然退場。教師職稱設立之初的目的通過職稱槓桿引入競爭機制,從而調動老師的積極性。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評定條件設置不合理、評定方式不透明等原因讓教師職稱評定逐漸變了味。
  • 為什麼教師建議取消職稱評定,或按教齡晉升,聽聽一線老師的聲音
    教師職稱已經成為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而且成為部分老師抹不去的痛。教師職稱改革始終在路上,近年來有了很大提高和進步,但遠遠未能滿足廣大教師對更高一級職稱的願望和需求,許多一線教師強烈建議,取消教師職稱制度,或根據教齡自然晉升。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直接晉升才是老師安心教育的好辦法
    教師職稱,一線教師心中永遠的痛。現在教育的兩大尷尬:年老教師難評高級職稱,年輕教師難獲高薪待遇!有些教師到退休,仍然是中級職稱,甚至初級職稱的也大有人在,教師們經常吐槽:評個職稱太難了!在中國,大家希望教師們都終生從教,但現在的高級指標基本上被教育局和學校領導佔據,普通教師要評上高級非常困難,原因到底在哪裡?有能力也不一定能評上。被佔用的指標剝奪了其它教師的評選權力,評選上的高級教師又不從事教學工作,教師都在盼望:普通教師的高級出路在哪裡?這種評選方法早已經不適合時代了,誰來挽救中國的教育?
  • 教齡25年老教師棄評副高職稱!教師職稱評定何時取消?
    很多老師為了職稱,一直忙啊忙啊,忙得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最後人家的孩子成材了,自己的孩子荒廢了……到老了,終會知道,管好自己的孩子遠比弄個職稱有價值,有意義。 曾經聽一位女教師說,她做班主任就是為了評職稱。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