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剛大夫
今天清晨,網絡上一位26歲糖尿病友諮詢我一個問題:
18個小時之前吃的二甲雙胍,現在還能有多大作用,降多少血糖?如果18小時前的二甲雙胍不吃,今天早晨的空腹血糖會升高多少?好回答嗎?
我說,多囊卵巢的患者,很多人是需要服用二甲雙胍的,但是她們血糖並不高,使用二甲雙胍也不會導致低血糖的。再說,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吃幾次二甲雙胍的具體降糖幅度是多少。
經過幾番文字交流,終於弄明白了她的目的。
身高156的她,體重有71公斤。
前幾個月因為月經不調去就診,醫生說有「多囊卵巢、高胰島素血症」,吃了2個月的二甲雙胍。因為這是「降糖藥」,就自己買了血糖儀在家監測血糖。由於沒有控制飲食,最近測量幾次晚餐後血糖,有時候會超過8.5mmol/L,於是就非常緊張,自己就又開始吃二甲雙胍了。吃了幾次後,又自己看到文章說,應該到醫院監測一下OGTT,看看自己的血糖狀態到底如何?同時檢查一下,自己的胰島功能是不是明顯減退了?-----想必有這種想法的「新糖」肯定很多。
我告訴她,血糖儀買早了。
「我怕得糖尿病啊,不測血糖咋知道啊?」
我開始我的講糖:
對於很多肥胖2型糖尿病而言,早期(前期)的病程發展過程可以這樣「粗暴」的描述成幾個階段:
一、吃得好、活動少,導致體重超重或肥胖;
二、肥胖所同時很容易伴隨的脂肪肝、高脂血症、胰島素抵抗(胰腺、腎臟都脂肪化了)
三、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導致更胖、血壓升高,胰島功能不堪重負而出現血糖升高(國人常表現為葡萄糖耐量減低)。
四、血糖升高,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
對於血糖剛剛有所抬頭的「萌芽」期,其實,在血糖升高之前可能已經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超重、肥胖、脂肪肝、胰島素抵抗的歷程了。如果真正想預防糖尿病,甚至想更完美的治療部分多囊卵巢、部分月經紊亂,積極的改變肥胖體質、減輕胰島素抵抗才應該是最關鍵的。而飲食、運動管理,無疑就是真正的「治病求本」。
購買了血糖儀,無可非議。
但是,從頻繁的血糖監測中,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一顆「焦慮」的靈魂,而這種焦慮狀態,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甚至加重血糖的升高。
我告訴她,扔掉血糖儀,把精力放到減重上:需要買一臺體重計,每周清晨稱量體重一次,如果每周不能減重0.5-1公斤,就必須給自己制定更嚴格的飲食和運動計劃:不是少吃,就是多運動。
有太多的臨床病例是這樣的:體重減下來,又變成大美女一枚!
忽略血糖不檢測,重點在體重管理,這也只是在血糖輕微升高的特定階段。而對於血糖已經很高的,並正在用藥的肥胖糖友,如何看待體重計和血糖儀的地位呢?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對於血糖很高,尤其是糖化血紅蛋白大於9%以上,指南都建議起始胰島素治療了,您說急不急?即使肥胖,也是推薦選擇能體重增加,但是能快速降糖的胰島素。當然,二甲雙胍也可以聯合使用。
對於糖化血紅蛋白7--9%的糖尿病患者,積極的穩控血糖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此時降糖藥物的選擇,最好選擇對體重有更大獲益的藥物,比如口服的有二甲雙胍、糖苷酶抑制劑、SGLT2受體抑制劑、DPP4抑制劑,或注射GLP1受體激動劑。
當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達標了,肥胖者的體重管理就類似於病因治療了。即使已經使用了胰島素,如果患者肥胖,在血糖達標以後,我們仍然要重新評估病情,是否有必要再繼續使用胰島素這一對體重控制不力的降糖策略?
對於使用「低血糖低風險治療策略」的糖友,控制體重所需的「管住嘴、邁開腿」所帶來的嚴重低血糖風險還是比較小的,而對於「低血糖高風險」治療策略下(胰島素治療,尤其是預混胰島素系列)的糖友,在積極控制體重的同時,一定要積極的監測血糖,一旦發現血糖偏低,就要及時和醫生溝通,不要讓低血糖成為血糖控制和體重管理的「絆腳石」。
2周前,我的門診也來了這樣一位婦科轉診的23歲年輕女性:155的身高,182斤重,想懷孕卻不來月經了,婦科化驗血糖空腹7.2mmol/L,初診時說體重管理就說了半個多小時,並告訴她:最好先減肥,要給將來懷孕「 騰出點 」體重空間,以利於後期的血糖更好的管理。
上午來複診,血糖沒降,體重卻又漲了一斤,真是「 家裡有礦不怕吃啊 」。
家屬問:我就讓你治血糖,管體重幹啥?
時間都哪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