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極具爭議的帝王,前半生功績卓著,頗具明君之像。後半生驕奢淫逸,導致烽煙四起,戰亂頻發。直至帝位旁落,落魄不堪,最後鬱鬱而終。
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就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自己也因此獲得太子之位。很快,在其父李旦的禪讓下,即位當皇帝。
隨後又發動「先天政變」,剷除了野心膨脹的姑姑太平公主。由此乾坤獨斷,大權在握。
獨攬大權的李隆基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任人唯賢。提拔了史上著名的賢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使得朝政為之一新。同時通過精簡機構,恢復了國力,百姓因此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官員勤政廉潔,恪盡職守。
在李隆基的英明統治下,盛唐的序幕徐徐拉開了,締造了被後世譽為「開元盛世」的輝煌。
這時的李隆基可謂風光得意,英明神武。大詩人杜甫曾作詩《憶昔》來形容「開元盛世」的氣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樣的盛世讓李隆基不免飄飄然,享樂奢靡之風悄然興起。李隆基也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奸佞,一味聲色犬馬,窮奢極欲。
李隆基的昏庸,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叛軍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在平叛的過程中,他又昏招迭出,用人失察,致使潼關失守,叛軍直搗長安。
這時的李隆基,急急如喪家之犬,拋家舍業,帶上摯愛的楊玉環和寵臣楊國忠,倉皇出逃,欲往四川避難。
那麼,李隆基逃出長安,到楊貴妃被賜死後,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一、當70歲的李隆基逃離長安城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悔恨的。
他恨安祿山的背叛,當朝臣數次上奏「祿山必反」時,他仍自信的說:「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他也恨自己的仁慈,給了安祿山三個節度使的大權,讓他手握重兵,反噬自己。
由於走得太過匆忙,李隆基一行攜帶的盤纏不多,途經馬嵬坡時,侍從們早已人困馬乏,飢困交加,加上天氣酷熱,因此拒絕前行。
太子李亨和姦相楊國忠素有嫌隙,終於等到了矛盾爆發的這一天。
於是,陳玄禮煽動隨行禁軍譁變,以「楊國忠是導致叛亂的根源和意圖聯合吐蕃謀反」為由,亂刀砍死了他,而後又逼迫李隆基勒賜死了楊玉環。
二、當楊玉環香消玉殞的那一刻,李隆基內心無比悲憤的。
作為堂堂一代帝王,居然保護不了自己的心愛之人,還親自下旨勒死了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摯愛命赴黃泉而無能為力。
至此,李隆基用楊氏兄妹的性命,換得了臣工的保護,一路西逃入川。
但太子李亨不願放棄,他選擇了北上朔方。在眾臣的擁護下,自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此時的李隆基還蒙在鼓裡,渾然不知,仍在以皇帝的身份發出一道道聖旨,指揮平叛。直到得知李亨即位的消息後,才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李亨。
三、當李隆基頒發禪位詔書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悽涼的。
面對帝王權力的巨大誘惑,即便親如父子,也毫無溫情可言。
李亨擅自立為帝,等同叛亂,但李隆基又能怎樣呢?畢竟這大唐江山是自己一手敗壞的。當李隆基踏出長安城的那一刻起,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不過好歹江山未改姓,不如索性做個順水人情,把這帝位禪讓了吧。
公元757年,安祿山被殺,李隆基也從成都返回了長安。被李亨安排住在了興慶宮,身邊也只有高力士和陳玄禮。
四、當李隆基重新踏入興慶宮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複雜的。
他一方面對楊玉環的死耿耿於懷,另一方面也為李唐江山終未旁落,而暗自慶幸。
所以,李隆基回到長安後,就迫不及待地派人祭奠楊玉環,並打算為她改藏。
不過,當初擁立李亨的宦官李輔國堅決反對,只給李隆基帶回了楊玉環生前的一個香囊。李隆基將寵妃的香囊終日藏於袖中,並找來畫工,描摹楊玉環的肖像,懸掛起來,和心愛之人朝夕對視。
李隆基也會偶爾和以前的大臣們聊聊天,回憶一下當年叱吒風雲的帝王生涯,努力用「當年勇」來支撐自己。
但僅有的這點慰藉,也在李輔國的反覆挑撥下,化為烏有。李亨因聽信讒言,猜忌李隆基,放縱李輔國將李隆基軟禁在了甘露殿。
親信高力士也被冠以「潛通逆黨」的罪名流芳巫州,陳玄禮被勒令復出為官。偌大的宮殿,只剩下形單影隻的李隆基一人。
五、當高力士跪別李隆基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絕望的。
李唐江山在李隆基的手裡走向盛世,又在他的手裡沒落崩塌。他知道,他的一生功過,註定將被後世反覆評判,供後人鑑戒和思索。
公元762年5月3日,鬱鬱寡歡的李隆基駕崩於甘露殿,終年78歲。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