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多地出現新的疫情狀況,在經過溯源調查後發現,疫情源頭基本指向海外冷凍食品。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美媒依舊"嘴硬",甚至表示中國指證的依據存在疑點。
11月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通報,海聯冷庫與瞰海軒之間沒有關聯,海聯冷庫感染來源為北美豬頭。11月22日0—24時,上海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終確定,2例病例基因與北美流行毒株高度相似。
網絡圖片
而美聯社11月25日發文稱,"中國稱已在進口冷凍食品的包裝上檢測到新冠病毒,但其說法的有效性如何,對公眾健康的威脅到底有多嚴重,仍然存在疑問"。
報導指出,在包裝上發現的病毒痕跡可能是傳染性的,也可能是非傳染性的。雖然專家說病毒可以在紙板和塑料容器上存活一段時間,但其帶來的影響仍有待考究,因為還有一些專家說,他們一般不認為包裝上出現病毒會對健康造成重大風險。與圍繞該流行病的許多問題一樣,該事件發酵後將會迅速變得政治化。
網絡圖片
包裝攜帶病毒確實已經成為一個重大問題,今年6月份北京查出進口三文魚和粘板上均存在新冠病毒,屆時超市、市場的三文魚均被撤下,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對生鮮的重點觀察,涉及範圍包括近二十多個國家的雞肉、牛肉和海鮮。現在,一些超市中的進口肉都會貼上一個標籤,宣稱經過檢疫沒有病毒。
報導還強調,"包括美國、紐西蘭、加拿大和歐盟在內的貿易夥伴表示,他們不理解也不清楚中國對於包裝攜帶新冠病毒的說法,也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的產品攜帶病毒。美國也質疑中國調查外包裝和進口食品是否有科學依據,因為這些行動可能會影響到國際之間的貿易來往"。
網絡圖片
報導甚至為了反駁中國溯源的證據,列出了相關病毒學家的說法。雪梨大學病毒學家蒂莫西·紐森說,在使用的極其敏感的測試,可以檢測到活性病毒和它們的殘餘物,但無法具體區分它們。
"這可能確實代表有一些風險,但它肯定是在傳播風險的低端,我們知道低溫確實會穩定病毒。儘管如此,我依舊認為運輸物的表面傳播新冠病毒,是處於一種低風險狀態的"。
網絡圖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安德魯·佩科茲說。陽性測試 並不表明傳染性病毒,只是病毒的一些信號存在於該表面,我現在還沒有看到任何令人信服的數據能夠表明包裝上有新冠病毒,就會給人帶來重大的感染風險"。
而今年10月,澳大利亞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後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在鈔票或手機屏幕表面存活28天,直接刷新了人們對新冠病毒存活時間的認知。目前該發現已在《病毒學雜誌》上發表。而且多項研究表明,溫度可以對新冠病毒的存活率和存活時間都有著重大影響,在較低溫情況下,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更長。
網絡圖片
吳尊友也表示,進入冬季以後,低溫天氣下的"非冷鏈"趨於"冷鏈"效果。病毒在貨櫃、物體表面存活時間就會延長。
面對如今嚴峻的疫情形勢,除非中國停止與外界交流,否則境外輸入、物流仍然會給帶來輸入病例的風險。張文宏強調,在面臨輸入性風險時,必須始終保持強有力的檢測能力,各部門應該加強防範,如果病例出現能夠保證在最快的時間發現。
文/六元